资源诅咒的趋势

国内资源诅咒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

一些经济学家在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个令十分沮丧的事实,即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增长绩效远不如资源贫乏的国家。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仿佛由“天使”变成了“魔鬼”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经济增长源问题, 自然资源、资本、 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相继成为增长源的研究对象。 其中,自然资源作为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物质源泉,样的定位也凸显了自然资源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然而,当提及自然资源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福还是祸时,这个貌似简单易答的问题却引起了经济学家数十年来的激烈争论, 有人将其视为“神赐天粮 ”,也有人将其斥为 “资源诅咒”。 是福兮亦是祸兮,自从资源诅咒的概念提出以来,就好像注定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而更多的学者开始对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反而落后这种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伴随人们对资源诅咒问题认识的日益增强,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相关成果的综述,然而 ,目前综述性文献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一, 大多数文献只注重理论阐释,未对相应的方法研究做过综述,而关于资源诅咒问题实证方法的发展脉络同样重要;其二,对未来发展研究的展望略显不足。 基于此,本文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资源诅咒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19xx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时首次在正式经济学文献中使用了“资源诅咒”(ResourceCurse)这一概念(Stevens,2003),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此后,Sachs and Wamer(1995,1997,1999,2001)连续发表了数篇引用率较高的经典文献,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检验。从此,“资源诅咒”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它的出现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看法,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研究也成为近2O年来国际经济学界中最令人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之一。我国学者关注“资源诅咒”这一著名命题的时间相对较晚,相关研究文献只是从20xx年起才开始陆续出现,其中,徐康宁、韩剑(2005)首开研究先河,但已经比Sachs and Warner(1995)的经典论文晚了整整l0年。与国际上这一领域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我国学者对“资源诅咒”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很多文献仅仅局限在对这一命题进行介绍、综述的层面上,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一命题的文献就更少。

二、资源诅咒效应存在性问题

多数学者主张丰富的资源对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这方面做出开创性研究的

是Sachs and Warner(以下简称SW) (1995),Sachs 和Warner(1995)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开创性的检验,这篇论文的诞生成为有关该命题的经典文献,继而铺开了关于资源诅咒这一世界谜题的全面探讨。 Gylfason 等 (2001)、Papyrakis 和 Gerlagh(2004)等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支持了资源诅咒这一假说的存在性。学者们逐渐发现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受许多复杂的因素控制的。Blattman 等 (2007)发现初级产品出口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容易引起这些国家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贸易效益非对等性。Poellekke 等(2007)指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是正向的,但资源价格的波动性会对经济增长造成J?rgen Juel Andersen , Silje Aslaksen(2008)认为资源诅咒在总统民主制国家中广泛存在,而在民主议会制国家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Hausmann,Rigobon (2002) 考虑了贸易结构后发现,出口多元化经济体不容易遭受诅咒。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存在 “资源诅咒”效应,Cabrales 和 Hauk(2011)认为自然 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因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他们构建理论模型证实制度好的国家,资源富裕度对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制度较差的国家产生负面作用。

胡援成,肖德勇(2007)采用模型构建和运用面板门槛回归分析,认为我国省际层面上确实存在资源诅咒,且门槛值受当地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比例的影响。邵帅,齐中英(2008)认为,西部大开发后,能源开发对西部科技创新及人力资本投入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并导致腐败的滋生,这三种间接传播途径阻碍了经济增长。另一些学者则得出了相反的观点。如方颖,纪衎,赵扬(2008)选取采掘业从业人员数占当地人口数比例来反映自然资源丰裕程度,选用横截面模型得到“资源诅咒”假说在中国城市层面上不成立,但对省内其它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张亮亮,张晖明(2009),认为中国省级层面不存在“资源诅咒”。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源于自然地理条件、人口集聚规模以及改 革初期制度因素差异。

三、资源诅咒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资源诅咒”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几年。以徐康宁、韩剑(2005)在《经济学家》上发表的《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为重要开端,此后众多相关研究逐渐活跃。

(一)在中国地区层面的实证研究\徐康宁、韩剑(2005)提出中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在长周期上也存在着“资源诅咒”效应,并把它看作是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数,重点考察中国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1978—20xx年中国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要慢于资源贫瘠的地区。徐康宁、王剑(2006)根据Corden和Neary(1982)经典“荷兰病”模型的经济涵义,以1995—20xx年各省的

数据为研究样本,以采掘业部门的投入水平代表自然资源的总体禀赋状况,引入控制变量研发投入、教育投入、制度条件以及初始经济水平等,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资源的诅咒”在省际层面上成立。并且主要是通过资本转移渠道排挤制造业和技术产业,从而制约经济增长,相比之下。劳动转移渠道的显著性则略差。覃英学(2013)居于桂西资源富集区重要地带的河池市具有明显的 “资源诅咒” 倾向性, 建议通过提升理念、发展生态经济、走循环经济之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强化制度规制等措施进行规避,努力使河池市走出“资源诅咒”的怪圈。上述研究成果基本上证明了“资源诅咒”在中国地区层次上是成立的,但是 “资源之咒”的命题在中国并不明显;资源因素与政府干预因素在中国是呈现负相关关系。

(二)中国典型地区的实证研究

在中国,典型地区的实证研究以云南、陕西为主.兼顾其他省市。高峰、苏振峰(2013),李薇(2013),黄悦(2013)通过对全国各省份的自然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名分析后得出结论:一方面重型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由陕西的资源禀赋优势决定的;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经济结构的持续“重型化”可能导致山西经济遭遇“资源诅咒”。从根本上说,陕西经济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将资源其赋优势确实转化为发展优势。赵荣(2013)认为内蒙古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其经济发展速度与它的资源拥有量显示出了极大的不协调性。甘肃的经济发展明显带有印尼模式的特点:产业升级缓慢;相比较东部省份,“制度势差”明显;教育和科技发展还很落后。

(三)“资源诅咒”的单方面要素分析

张景华(2008)以1996—20xx年各省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制度因素为门槛变量,证明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即“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省际层面成立。这与徐康宁和王剑(2006)的研究结论一致;制度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制度质量越高,自然资源诅咒效应越小,而且制度质量大于53.87的门槛值,自然资源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刘瑞明、白永秀(2008)从分工这一角度出发,在一个包含偷抢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分析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内生化了资源诅咒假说。分析表明,丰富的人均资源本身会提高分工的门槛,使得人们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结构,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张耀军(2006)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诅咒现象,指出拜托资源诅咒的最根本的出路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世界著名的资源型地区鲁尔和洛林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四)典型国家。资源诅咒”现象对中国的启示

冯宗宪等(2007)分析了资源丰富的非洲和拉丁美洲“资源诅咒”的原因,大

量的黄金、钻石、石油在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却又成为当地“寻租”和“租值耗散”最典型的产业,甚至导致对资源抢夺的内战。而在墨西哥和智利等,则是由于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诅咒”。这些都给中国资源丰裕省份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启示。状的分析总结,“资本诅咒”现象在中国省级层面上基本存在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特例,如山东既是资源大省,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大省。目前对“资源诅咒”在中国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一些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资源诅咒”在省际层面上是存在的,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并不明显。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还要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未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研究前景:第一.指标体系的进一步比较和确定。如省际样本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以城市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自然资源丰裕度的指标如何设置,经济增长指标如何设置。第二,资源诅咒”在一省内部是否存在。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一个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否同样存在“资源诅咒”,尚无人研究。

第三,数据的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针对城市和小区域范围内的数据往往没有相应的统计。

三、问题与展望

(一)对于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大部分文献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反映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实际的作用机制要更为复杂,可能是两种渠道,或者是多种渠道的共同影响,而且如何去刻画资源诅咒的这种共同影响,又如何去理清每一种作用机制的单方面影响,同样非常关键;同时,环顾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不乏存在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的经典实例,因此如何很好的克服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负面效应,深入探究资源丰裕与传导机制变量之间关系的转换条件,既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目前关于资源诅咒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地理学领域涉及很少。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一种是单纯依靠统计数据验证资源诅咒效应的有无;一种是笼统的、抽象的讨论资源诅咒效应的形成机制。很少有学者从区域的角度,运用经济地理学和地理经济学的理论,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资源型经济地域进行分类研究。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资源诅咒”学说是一种环境决定论,显然需要辩证地对待。地理学者在资源诅咒效应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背景优势,如能从资源(地)和人类发展(人)关系的角度,将资源诅咒这一发展经济学命题转换为一个人文地理学命题,对资源诅咒的科学内涵、验证指标进 行重新设计,研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和非经济影响,便能够给资源诅咒效应的研究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

 

第二篇:钻石的诅咒

P6

Cursed Diamond

钻石的诅咒

(引言)

匹夫无罪,怀壁其罪。一枚倾国倾城,价值连城的钻石背后,总有权力争斗,爱情下的阴谋,也可能是兵戎相见,江山易主。名钻石的故事中,总是有血有泪。

(内文)

第一大钻库利南(The Cullinan)是个传奇,它的巨大的卡数本身就是个奇迹,而它被散步的矿场工人发现的过程好像个传说一般,更有趣的是,在全世界都知道了有这样一枚巨大钻石并有很多人觊觎的情况下,它还竟然平平安安的躺在邮袋里,就来到了英国皇宫。大多数这个级别的名钻就没这么好运,尤其是那些古代钻石,简直可以用命运多桀来形容。有些钻石因为太多桀,人们甚至认为它们是被诅咒的。

传说希望之钻(The Hope Diamond)就是被诅咒的钻石。下诅咒的人是一位印度神庙祭司,因为这枚钻石本是印度一座神庙里悉多(Sita)神像上的一颗眼睛, 被法国冒险家塔韦尼埃(Jean-Baptiste Tavernier)偷出并运到欧洲,愤怒的祭祀也因此诅咒所有因私心而得到这枚钻石的人都将遭遇厄运。传说中接下来每个拥有它的人果然都厄运连连,其中还有很多显赫的名字:塔韦尼埃将钻石转手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而后穷困潦倒,还在俄国被野狗咬死;路易十四将钻石赠给了情妇蒙泰斯达夫人,后者随即失宠;路易十六继承了这颗宝石,将其赠与王后玛丽·安东尼特,结果两人双双死于断头台,也曾有一个传说的版本是王后受刑时就佩戴着这枚钻石。后来钻石被盗至英国,经两次转手后到了英王乔治四世手里,不过这位国王也随后陷入了债务危机,不得不秘密卖出钻石;银行家霍普(Hope)买下钻石并以自己的名字为之命名,但却从此家道败落。钻石接下来的主人是两位倒霉的王室成员:俄罗斯王子卡尼托斯基在十月革命中被处决,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废黜。传说中下一任主人更惨华盛顿邮报的继承者艾弗琳·沃尔什·麦克林拥有钻石后家人非病及亡,生意也经营不善。知道著名的珠宝商Harry Winston 买下这枚钻石,并在若干年后将其捐给史密森基金会,诅咒终于停止了。

另一枚极大极美的著名钻石也是最古老的钻石之一——够古老才够时间和空间演绎故事传说。这枚钻石依然是产自印度,据说原石重量有900多克拉,经切割后也有100多克拉,使莫卧儿王朝的珍宝。十八世纪波斯皇帝纳迪尔沙为了这枚钻石大动干戈,进攻蒙兀儿帝国,最终发现在这枚钻石的时候,因为这枚钻石太大太耀眼,他脱口而出Koh-i-Noor,这个词就成了钻石的名字,意思是光之山。这枚来自印度的钻石也就早就被下了定语:“拥有这颗钻石的男人将拥有全世界,但也会厄运上身,只有上帝或女人戴上它才能平安无事。”于是强得这枚钻石的波斯皇帝死于暗杀,后续几任主人也是命运多桀,直到后来由东印度公司将其进献给维多利亚女王,重新打磨至108克拉,镶嵌在王冠之上。

同样命运曲折的还有法国的摄政王钻石(The Regent Diamond),由印度奴隶在1701年发现,辗转成为奥尔良公爵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的囊中物,因而得名。这枚钻石曾被镶嵌在路易十五的王冠上和拿破仑宝剑的护手上,当中的故事也可想而知,战争连绵,政权更迭,当中也曾失窃,甚至二战时期德军攻占巴黎后也曾寻找过,不过现在,这枚钻石终于平安的呆在卢浮宫里。

这些故事够曲折够悬念,那些因为贪欲而受到诅咒家破人亡的结局也够让人唏嘘,不过请勿全信,因为其中这些故事很多都在20世纪早期,经过珠宝商的“加工”,以求钻石的身价能够因为曲折的故事而提高。就比如,经过考证,那位倒霉到家的塔韦尼埃80几岁获得善终,

当然钻石也不是他从神像上偷来的,而是他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