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夜色夜景的句子

描写夜色夜景的句子

描写夜色夜景的句子

1、海沧大桥上的霓虹灯闪起来了,既似一条金光闪闪的长龙横跨的桥的两岸,又像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儿。走在路上,欣赏着这些迷人的夜景,我心里在想:这些图画是怎么弄上去呢?为什么只有晚上会亮,而白天不亮呢?是怎样使它们不断地变换的???面对着这么多的疑问,我急忙问姐姐。姐姐的回答是:“这都是因为科技越来越发达,才能有这么迷人的景色??”

2、漫步在去天府广场的路上,隐约传来婉转动听的歌声,寻声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七彩雾都”——天府喷泉。环顾四周,广场北临科技馆和毛主席挥手像;西临西御饭店;东临仁和春天和锦城艺术宫。低头一瞅,只见地面有许许多多的LED灯向左右“伸”去。灯光的颜色有序变幻,就像小时候玩耍的万花筒,节奏转换的灯珠为整个广场添加了一抹光彩照人的风景线。

3、宁波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的夜色非常迷人,就听我来介绍一下吧!天慢慢暗起来了,天一广场上彩灯高照,道路两边奔流不息的汽车来来往往,犹如一条条金色的长龙在舞动。人们也纷纷走到广场上来散散步,有的三个一群,有的两个一对。一束束灯光亮起来了,照着广场,它们好似道道彩虹,有照明灯、草坪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宁波。

4、居民楼一片片、一幢幢坐落在城市各处,家家窗户里透出淡淡的、柔柔的灯光。我想,那灯光一定折射出了千千万万个幸福、温馨、和谐的场景:或许是莘莘学子在伏案攻读;或许是勤劳的母亲在忙忙碌碌;或许是爷爷奶奶在含饴弄孙;或许是新婚燕尔在缠缠绵绵,双栖双宿;或许是孩童在牙牙学语、姗姗走步。

5、从在SM城一路往火车站方向走来,可以看到延路每幢大楼的墙上安装了各色的霓虹灯,并且不断的变换着各种图案,有时候会出现一条五颜六色的彩虹,在往前走就可以

看见一只小狗踩在一个彩球上。还有白鹭在展翅高飞,真是美极了.

6、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喷泉开始上下摆动,在彩灯的照射下,时而红时而绿,五光十色,十分迷人。那喷泉下的水池在各种颜色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光彩夺目。还有那琴桥亮起来了,它闪烁着的灯光就像一条蓝色的彩带横卧在河面上,远远望去又似一架竖琴,连天上的仙女也想马上来到人间弹奏一曲呢!宁波市是个不夜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又开始了新的夜生活,宁波的景美,人更美。

7、咖啡的味道散尽了,柠檬的颜色失却了。只有夜色如初,在回望中荡漾着渔舟晚唱,在凝视中期盼着雁塔晨钟。那一座座繁杂慌乱的村庄,那些摩肩接踵的身影,那些霓红与叫卖,如昨日黄花烟消云散。母亲眼中的孩子,他们早已长大成人。清纯的歌声从西边传来,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

8、默默肃立的路灯,像等待检阅的哨兵,站姿笔挺,瞪着炯炯有神的眼睛,时刻守护着这城市的安宁。一排排、一行行路灯不断向远方延伸,汇聚成了一支支流光溢彩的河流,偶尔有汽车疾驰而去,也是一尾尾鱼儿在河里游动。

9、这是一幅流动的画,这是一帧立体的景,这是一曲迷人的交响......我感到这山城夜晚焕发出的无限动感与生机比白日里更要美丽,更要动人,撩人遐思,动人心魄。是的,重庆的山水闻名于世,而这梦幻般的夜景实在是为重庆山水添加了一个绝妙的恰到好处的注脚。

10、是的,重庆的夜景是最美的,美得让世间所有形容生命、形容辉煌、形容感动、形容温暖的词汇都成了它的描述!是的,重庆的夜景是最美的,我想,这是重庆占尽了天时地利的缘故,天时固然与重庆直辖和加快改革建设速度有关,这地利眼前就有两点:一是重庆市区三面临江,一面靠山 ,倚山筑城,道路盘旋,风貌独特,让人无论站在哪个位置,都能欣赏到层层叠叠的灯光,让人沉醉在充满梦幻和璀璨的色彩之中;二是重庆是江城,有两江环抱,有双桥相邻。

11、铜陵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夜间的景色更加迷人。每当夜幕降临,天空中的撒满了快乐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圆圆的月亮犹如一个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地面上,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就像银河从天而降,我看见一颗颗茂盛的树木就像一把绿色

的伞,一排排路灯就像好客的铜陵人一样欢迎我这位游客。一幢幢高楼大厦披上了霓红灯,有红的、白的、紫的??就像披上了五光十色的衣服。

12、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一盏、两盏,一层、两层,一排、两排,高的、低的,远的、近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像是进了大观园,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的鲜花竞相绽放,五颜六色,姹紫嫣红,有一种被簇拥的感觉,似梦似幻,如入仙境。

13、自然,与公家在西湖边放的气势,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没有震耳欲聋的连珠炮响,也不能把半个天空,染成彩色,并且有云蒸霞蔚的烟雾,尤其是在潮湿天。不对,这焰火,老是只有那么一种颜色——暗的绿,并且,不见闪烁。难道是“最新产品”,有定身术,放将上去,可以永久地悬在那里,放光芒。这岂不太省钱。据说,焰火一放,就是几十上百万的,老百姓家也是几百几千的。我在房屋的空档中,寻找,喔,原来是建筑工地上的一盏信号灯,高悬在那脚手架上,放出广大而恒定的光来。

14、如今,我们生活的城市越来越好看了,特别是一些大城市,重视夜景灯光建设,使城市变得更美更漂亮也更有特点。比如北京、上海、广州还包括我的家乡天津等地,这些城市的夜景大气,充满勃勃的生机,特别是上海外滩的欧陆情调和浦东的现代感觉,让人折服。当然还有被称为东方之珠的香港,不久前我还在维多利亚港湾乘船游览香港的夜景,那时让海风熏着,看着扑面而来的灯海,的确美轮美奂,令人叫绝。

15、十字路口的信号灯不知疲倦,频频眨着警惕的火眼金睛,注视着来来往往车辆的一举一动,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交通。

16、夜晚,晚风轻拂,轻轻的吹动着窗帘,星空上的明月很是耀眼,那看似小巧的星星也镶嵌在旁边。在这样的夜晚,可以暂时不去想那些令人忧伤烦恼的事情,可以静静的一边品着香茶或是咖啡观赏着这夜晚的天空。

17、节日期间,户户门楣上挂了灯笼,每一条小巷、每一条胡同便被映照得通红通红,里里外外一片喜庆。一株株大树披满了LED,便如到了圣诞夜,又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白、桃花红。大厦的轮廓灯开始启用,光芒四射,金碧辉煌,熠熠生辉,像佛光普照。

18、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喷泉前。喷泉的后方在不停的冒出一股股“仙气”,这水雾利用水蒸气的原理,好似仙女下凡一般,踩着仙气,来到了人间。一首悦耳的歌曲传入耳中,喷泉开始流光溢彩,一会儿紫、一会儿蓝、一会儿绿,呈现出一片五彩缤纷的景致。它就像一群妙龄少女在舞台上透过灯光和歌曲,扭动着自己婀娜的身姿,再配上协调的动作开始“狂舞”。

19、但是,这些城市的夜景与重庆相比,我还是觉得重庆夜景有着不可替代的独有特色。这是因为重庆坐山拥水,既有大山的伟壮,能够把空间的立体审美价值近乎完美地表现出来;又有大江的灵气,能够环绕造型,衬托山色,山水相映,融为一体。重庆夜景的美就在于上苍赋于起伏的地势,造就了错落有致的节奏美;就在于江水悠悠,水天一色静谧而浓郁的朦胧美;就在于城市建设者的精心设计,在追求华美的同时又不失秀美。

20、夜深了,城市累了,困了,倦了,睡了,安安静静,做着甜蜜的美梦。城市是美丽的,夜色是美丽的,城市的夜色更是美丽的。我爱这座城,我更爱这座城市的夜景。

21、如果天气晴好,天上的星,地上的灯,交相辉映,相互交融,极目远眺,分不清哪个是星,哪个是灯。

22、的确,有山之起伏,有城之活力,有水之潋滟,重庆的夜景美得沁人心脾,让人感动。此时此刻,我看着眼前美妙的景色,就像聆听城市的夜色,聆听一个城市的呼吸??今夜,重庆好美!

23、夜晚的蓉城处处灯火辉煌、交相辉映。往来穿梭的车辆,高高耸立的路灯,富丽堂皇的商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把这个城市装扮得分外的妖娆和美丽,好一个不夜锦官城!

24、在我们眼前,是一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五彩之光,是一片璀璨的灯的海洋,分不清哪里是天上的星星,哪里是人间的灯火,抑或是天上的星星跌入了人间,人间的灯火也开放在星空。此刻还我觉得,山城在长江和嘉陵江的怀抱之中,就像一条高低错落、

曲直相映、异彩纷呈、通体透明的船,这条船以朝天门为船头,正行驶在两江之上,行驶在灯海星汉之中。而此时两江与灯海相衬,霓虹在江面倒映,车船在星河流彩,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令人犹如身处诗里梦里一般。

25、夜景,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闲、娱乐、放松的场所。在中国有许多的夜景堪称一绝,为城市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上海的东方明珠,重庆的船上风景,北京的热闹市井??成都也不例外,那就是家喻户晓的——天府广场。

26、今夜,城市像安睡的婴儿。宁静,甜蜜,无数双洁白的翅膀在梦里飞翔。在幽暗的大街上,梧桐树相互对望,轻轻的风儿传递着她们私密的话语。一只小鸟从一根枝桠飞向另一根枝桠,有一些颤颤巍巍,像少女羞涩的脸颊偶尔被阳光的丝线触摸了一下。九月的菊花散发金黄。一袭光芒从目光里悠然而过。像蝌蚪,又像睫毛,总是撩拨一池清水在平静的心湖里荡漾起层层涟漪,弥漫在高楼之中。人们劳累了,幸福在梦中飘弥。

27、山城华灯初放,一路上万家灯火,高低明灭,车流不息,流光溢彩,交相辉映,簇簇璀璨,确实令人心动。车到南山,停车登楼,我那颗心早已急不可待地扑到了观景台。此时这里已是人影幢幢,看来重庆夜景这张名片还是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朋友说,岂止是游人,我们本地人也是经常来看夜景的,毕竟家乡总是在发生变化的嘛。绕开忙着留影的人群,我们来到观景台的汉白玉栏杆前,果然,这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地点,放眼一望,就已经被深深地震撼了——这还是城市的夜景么?只觉得火树银花,星汉灿烂,宛似天上人间!

 

第二篇:语句

【学习导引】

经历了复杂的人生,我们又跟随一位走村串户的信客,来见习诚信人生,在《信客》一文里,诚信为准则的信客,以服务大众为己任,期间历尽辛苦,常常受人猜疑,蒙受冤屈,信客却总能宽容、体谅别人对他的误解,忍辱负重,为千家万户传递消息,让我们学到了另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文章文笔轻灵飘逸,行文流畅,是难得的美文。学习中要认真体会。

【学习目标】

1.掌握基础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2.品位文章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及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

3.学会抓住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他们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写法。

4.注意感悟像信客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树立诚信的道德品质。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背景资料

余秋雨,19xx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仍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xx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xx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xx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xx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xx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xx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xx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

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撑持不了。

但是,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2.写法精讲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第二个特点,警辟而又畅达。

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有些句子容量很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如“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3.难点精讲

如何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句话呢?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

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问题全解

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摸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学习方法指导】

1.学习本文,首先要仔细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然后细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信客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来表现他们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的写法。如文章第一部分对老信客的描写,只有几句话:“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字字千钧,体现了老信客不计私利,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2.抓住全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一、来由——为什么做信客

二、经历——怎么做信客

三、艰险——为什么不做信客

四、归宿——为什么能胜任教师和校长的职责

3.从画佳句入手品味语言。

把佳句画出来,就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佳句”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多数语句还是日常生活用语。由此可以领悟,有点文采,是需要的,但是不必过于花哨。太花哨的文章吃力不讨好。画出了佳句,就可以揣摩这些佳句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的,怎样措词,怎样造句,怎样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又可以悟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拓展训练】

秋雨人生

王国伟

今秋少雨,初冬又始终被暖意覆盖。在这乍寒还暖的季节,人们的心头格外舒展。当我们拂去城市的浮躁,静下心来进入谈论状态,显然多了一份情趣。何况,谈论的主题是令人愉快的余秋雨教授。

余秋雨,他的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余秋雨的经历也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在一次上海中文组教授评审会上,评委竟然大多是余姚人。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使他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最初的灵感的地方。作为余姚人,他感到自豪。

他12岁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投入都市,投入了无限。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吞吐着日出日落的自然转换。在上海晋元中学读书,他的学业名列前茅。在今年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人一起列入该校的英才榜。在他完全有可能考入任何一所名牌大学时,他偏偏选中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以成绩优秀留校执教。谈起往事,余教授依然天真,说是跟着感觉走。当时只觉得戏剧学院似乎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面纱的简单冲动,竟成了他一生的选择。

说起余秋雨,不得不谈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在他成年后至今,他搬了四次家。每一次搬家,都引发一次生活状态的调整和学术结构的转移。他在每一个居所,都完成了两部著作。早先住在上海虹口,在简陋的环境中,他撰写了《戏剧理论史稿》,这部65万字的史论著作,使他第一次完整地贴近了无数的思想家和艺术大师。透过学问,逼近了大师们的生命,使他有了第一次心灵的震撼。这部书稿不但奠定了他在学

术界的地位,更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尔后,他从虹口搬到了静安寺,朝北的房间缺少阳光。每到冬夜,他把双脚裹在草掘里,坚持写作。在这里,他写下了《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这两部书稿标志着他从戏剧理论研究开始向人类文化学研究的转移。到80年代中期,他第三次搬家至上海西南方向的龙华,由于他的名篇《家住龙华》写得情感备至,龙华已被他的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完成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创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显然成了他人生和文化到达新的境界的坐标。在他第四次搬家伊始,也是他散文创作搁笔之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调整之后,说不准他又会在哪个领域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他说听从感觉。我相信他的感觉。

写人,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个很丰富、很熟悉的人。《文化苦旅》风靡海内外,余秋雨现象成了一个很大的公众话题。从读书到读人,合乎逻辑地成为人们正常的文化行为。为此,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朋友的约稿请求,而我一直难于落笔,困惑也在于此。

作为《文化苦旅》最早的读者和责任编辑,我和余秋雨教授成了好朋友。无疑,书是沟通我们友谊的桥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真诚的交往,让我感受到在《文化苦旅》之外有一个生命的存在。在当今物质丰盈、生活富足的土地上,原来还有精神的向往。

余秋雨毫不讳言,创作除了坚持思想的意义之外,还必须追求轰动。如果思想不赋予其最好的表达形式,思想仍旧只是空中楼阁,难以作用于社会、人生,历史价值更无从谈起。思想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造成轰动的前提。

历史证明,每一次社会文化的转型都将伴随着一些具有宏观意义的实验行为。社会大众往往是通过显而易见而又震撼人心的文化实绩来接受文化本身的。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把深邃、热烈的思想激情通过一系列让人眼睛一亮的艺术活动来体现。而我国五四时期,鲁迅写小说,胡适写新诗,还有《新青年》、白话文实验等等,这些具体的文化行为,其中包含着重大的思辨意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苦旅》看作是一次特殊的文化实验。而这种带有对自我整体超越的实验,形成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特质。他认为,重复就是平庸。宁可放弃,也不平庸,这是他做人为文的原则。他的严谨而又认真的创作态度,恰好与现代人追求生活的质量是以灵魂的充实作为前提的基点相交。他的散文能引起轰动,再一次证明了人们内心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所留有的尊敬依然如故。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认为,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这评价,深得其真髓。正是他

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创造出的篇章,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奥秘所在。而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我们以文化的名义相聚,又携着人生的意义相交在这落叶纷纷的深秋,因为,我们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我们都对文化依然钟情。但愿我们这次偶然的相逢能给人生创造一点快乐,给历史留下一个回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