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文章语言优美(讲座三句子)

语不惊人誓不休

----例谈如何让文章语言优美

厦门市翔安区青少年宫 林淑彬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鲜明的主题,更要有优美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表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因而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壮志豪情。现结合青少年宫小记者学员的习作,例谈写作技巧之二“美化句子”。

一、各种句型灵活多样

纵观小学生的习作,不难发现,一篇文章中,陈述句型占据了百分九十多,甚至全篇遍及陈述句的也不是少数:其实,小学生语基训练中常见的句型除了陈述句,还有祈使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等等。有必要在习作中强化句型的变换。 例:《小鸭和小鸡》中的句子——

小鸡和小鸭开开心心地来到小河边,小鸡停下了脚步,指着河对岸,兴奋地说:“小鸭,快来看哪,河对岸的风景多漂亮啊!我们到那里去玩,好不好?”

小鸭顺着小鸡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也被那美丽的景色迷住了,点点头,兴奋地说:“好啊!那么美的风景,我们怎能错过呢?”

“可惜这儿没有桥,怎么过去呀?”

“不用担心,没有桥,难道我们不会想办法吗?” 1

在这段话中,小作者有意地运用了祈使句、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等句型,读起来让人感觉语句活泼多样、有节奏、有美感。

二、长短句式错落有致

写作文时,很多小朋友习惯写长句,短句写得较少。其实句子的选用搭配十分重要,一般来说,短句结构简单,简洁明快;长句修饰成分多,表意比较周密。

例一《小熊猫出游》中的句子——

小熊猫打开窗户,啊!户外的空气真清新!你瞧,蓝蓝的天空被棉花糖似的白云给遮住了,云与云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像给蓝天铺了块白绒绒的地毯似的,蓝白相映,可美了!

例二《快乐的节日》中的句子——

小狗、小松鼠、小兔、小鸡、小猫??一起来到幼儿园门口的大操场上,这里空气清鲜甜润,一棵棵大树郁郁葱葱,一丛丛草儿绿油油,一朵朵花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两段行文中,小作者做到长短句合理交替,句型错落有致,节奏明快,活泼生动,富于韵律美。

三、修辞手法变化多端

小学生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比拟等,各种修辞的运用虽然其作用各不相同,但都能使语句鲜活,使文章增色添彩。

例一《夏天是什么?》中的句子——

2

龙眼树下是一口大池塘,池水十分碧绿,像一块云南翡翠。池面也十分平静,像一面圆圆的镜子。池水中盛开着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全开了,像阳光男孩灿烂的笑脸,有的半开着,像羞涩少女半遮脸,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饱胀得快要破裂似的。荷花上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正在歇脚呢!一片碧绿碧绿的荷叶上,一个个小水滴,晶莹剔透,滚来滚去,十分顽皮。跳水运动员青蛙正伸展筋骨,做着热身运动,准备来一个“百尺跳台”优美的跳水展演。白鹅也带着出生不久的孩子赶来学游泳呢!哦,夏天是一个充满热情、充满青春、充满活力的季节。

在这一文字中,小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夏日池塘荷花的风姿,刻画出小动物可爱活泼的形象,给人强烈的艺术享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增添了美感。

四、名句引用丰富多彩

(一)合理引用歇后语、俗语、彥语

歇后语、俗语、彥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歇后语、俗语、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一《有惊无险》中的句子——

3

“孩子,别害怕呀!你抓紧气球,我去叫人来救你。”熊妈妈嘴是这样说,可心里比小熊更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熊妈妈看见不远处,一只长颈鹿正津津有味地吃树叶,急中生智:长颈鹿个子高,一定能救下小熊。熊妈妈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长颈鹿旁??

例二《小熊参赛》中的句子——

运动会结束了。参赛队员有的戴着奖牌、有的拿着奖杯、有的举着奖状。只有小熊猫双手空空。

象伯伯见了,和颜悦色地说:“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平时懒得训练,比赛怎能得奖呢?”小熊听了,脸红得像个熟透的大苹果。

例三《攻关》中的句子——

这一天,我和方明攻下了整整二十道奥数竞赛题;这一天,我深深地体会到,攻关是艰辛的,拼搏是乐趣无穷的;这一天,我也深深地懂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二)合理引用名人名言

在文章里适当地运用名人名言,能提升文章内蕴,增加可读性,吸引读者,增强说服力,突出文章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小作者饱读经书,阅读面广,文学底蕴。

例一《我的课余生活》中的句子——

4

美国的富兰克林说过:“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课余时间,有人喜欢看电视,有人喜欢玩游戏,我喜欢看书。

例二《快乐时光》中的句子——

上毕业班了,学习任务重了,可我还是到区图书馆过渡每周日下午那段快乐的时光。有个同学惊讶地问:“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时间地瞎逛呀!”

我一本正经地回答:“时间老人是很公平的,给每个人的一样多,不过鲁迅先生也这样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三)合理引用人们熟悉的诗词、歌词

诗人、词作家、歌词作家一般讲究练字炼句。在文章中穿插引用人们熟识的诗词、歌词,能彰显语言的趣味性,引起读者共鸣。

例一《厦门生长真幸福》中的句子——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人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翱翔的白鹭、娇艳的三角梅、火红的凤凰花;一定会想起“美丽厦门——温馨鹭岛”这座令人心驰神往的海滨城市。是呀!生在厦门,我感到太幸运了,长在厦门,我感到太幸福了!

例二《登山》中的句子——

5

这兄弟俩,边唱歌边踏着轻松的步伐往家走了,田野上空回荡着他们优美动听的歌声。听!“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

例三《扫墓》中的句子——

祭拜完后,我们坐在坟墓边,有的吃糕饼、有的吃水果,有的喝饮料,大人们谈话风生,小孩们追逐嬉戏,犹如野饮一样的快活。

我突然想起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经典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满山遍野的扫墓人,哪里去寻找“欲断魂”的痕迹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念头请教了爸爸。

例四《植树》中的句子——

那天早晨七点十分,我们就出发了。一路走来,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草嫩绿嫩绿的,朵朵野花竟相开放,又绿又长的柳条随风飘动。这时,学习委员郑文涛吟起了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词、歌词的引用,可以抒发感情,突出主题,在平凡中显神妙,在朴素中显艳丽。

总之,好的文章让人爱不释手,津津乐道,流连忘返。好的文章离不开优美的语言,当然,要使自己的文章语言优美,仅仅懂得一些写作技巧那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平日学习生活 6

中注重大量的语言收集和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加上持之以恒的强化训练,久而久之,量变才能质量,笔下出彩生花就水到渠成了。 7

 

第二篇:文章中句子的作用

《学会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去推敲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一)文章开头的句子:

1.叙述性的作品中“交代事件”的:

例1:《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这句话交代了回故乡这一主要事件和回故乡时的天气

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领起下文

例2:《蜡烛》19xx年9月19日,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拿下来了。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手里。

从内容方面考虑:开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 从结构方面考虑: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作铺垫)

2.文学作品(小说、散文)中交代写作对象的

例1:《台阶》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从内容方面考虑:表面写父亲觉得我们家台阶低,实际上是写父亲不甘于低人一等。

从结构方面考虑:开篇点题,领起下文。

例2:《云南的歌会》云南本是诗歌的故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

见闻。

从内容方面考虑:写云南是诗歌的故乡,云南歌舞闻名全国。 从结构方面考虑:全文的总起。

例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从内容方面考虑:回忆百草园的原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从结构方面考虑:领起下文。

3.文学作品中抒情性的句子。

例1:《风筝》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从内容方面考虑:写作者看到北京冬末天空中的风筝,禁不住涌起惊异和悲哀之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深的反思和自责) 从结构方面考虑: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例2:《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开篇点题)

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突出背

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小结:句子或段落在开头的作用

1、照应文章标题

2.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统领全文 。

3.开篇点明所要叙述描写的对象。

4.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环境,

5.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或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7.营造全文的氛围。

(二) 文章中间的句子:

转承句——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注意:“过渡”与“承上启下”应该是有区别的:“过渡”是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

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而“承上启下”是指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的意思。

例1:《沁园春 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例2:《杨修之死》中的“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范曹操之忌。”

小结:

文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 总结上文

3.总领下文

(三)文章结尾的句子

1.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例1:《背影》我读到此处,在

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直抒思念之情。

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2.照应开头,深化或揭示主旨。

《故乡》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这段议论充满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的奋斗,

希望便“无所谓无”。从而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3.直接抒发某种感情。

例《阿长与山海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与敬重。

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总收全文

小结:句子在结尾的作用:

1.总结全文 ,引人深思。

2.揭示全文的主旨或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3.深化主旨或升华中心。

4.照应标题或照应上文或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我们的考虑角度不能如天女散花满天飞,应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主题上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部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五种:①总领下文;②承上启下(过渡);③总结全文;④为后文作铺垫;⑤照应。主题上作用应是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我们在解题时围绕上述考虑,使考虑角度明确。 从内容看:记叙文性的文章,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

作者的主要感受;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第三讲:使用修辞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 ”在《安塞腰鼓》一文中间隔反复。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