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的企业效应

微信红包的企业效应

微信红包的企业效应

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微信创造了两个现象级产品,一是全民打飞机,二是全民抢红包。打飞机早已落幕,但抢红包却历久弥新。红包不仅仅是娱乐和游戏,已经成为营销工具,超级媒体,场景入口,甚至是商家打击假货、保险公司理赔,政府部门改造政务流程的革命性工具。

红包在满足人的贪、嗔、痴欲望的同时,也具备了打通社交,商业,和公共服务任督二脉的威力。

20xx年就起步的支付宝,历经十年才实现用户破亿,完全统治整个电商交易平台用了四年,与之对照,微信让用户自觉绑定银行卡的速度是指数级增长的,银行卡的绑定破亿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

马云将微信红包事件形容为“偷袭珍珠港”。微信内部统计过一个数字,收到红包的用户,之后大概2-3个月内有80%都会转化为微信支付的用户,通过红包方式加快了微信支付的发展速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万事大吉,支付的价值最终在于用户是否深度使用,红包仅仅是个开始。

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一个产品有了海量用户之后,其产品本身就已经变成海量用户的自媒体,一个与用户连接甚至让更多的企业和用户连接的渠道。

回到红包本身,“红包”其实有三个极为突出的优势:

一、娱乐性,红包拥有对人的欲望的强刺激性和游戏氛围,能够及时地汇聚成庞大的流量。

二、互动性,抢红包能大幅度提高流量的活性。

三、可转化性,去掉中间媒体,营销,渠道环节,将利益直接补贴给消费者,并且可以进一步转化为销售。

除了微信之外,支付宝、来往、新浪微博也推出了类似的红包活动。如来往收录了几十条常用的祝福语作成彩蛋,如“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等,只要用户发送的信息中包含这些祝福,就会触发红包程序,来往随机给用户赠送新年红包。据介绍,过年期间大多数拜年用户拿到的红包金额在40-100元之间,有几千名用户拿到了最高的4990元红包。

随着微信5.2版本的发布,仅用了三天时间,微信群抢“新年红包”就呈现出刷屏之势,并随着春节临近而愈演愈烈。微信红包的玩法极其简单,只要用户在微信支付中绑定了储蓄卡,就可以在熟人圈子里发红包或抢红包。目前人气最旺的发红包方式为“拼手气群红包”,

微信红包的企业效应

红包发送者只要设定好总金额和红包个数,系统会自动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增添了抢红包的乐趣;而用户抢得的红包可以在绑定储蓄卡后提取,第二天到账。

“逗利是”、“讨红包”是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让年味更浓。腾讯财付通产品总监吴毅告诉记者,微信红包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设计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微信红包”的走红,依托的是背后支付体系的成熟,而“微信红包”真正的意图,是通过“糖豆”效应吸引更多人捆绑微信支付,形成更多的用户基础,便于理财等其他业务的进一步拓展。目前坊间传言,借助“微信红包”,微信支付的用户已经突破1亿。但吴毅否认了这个传言,他独家透露,对于没有绑定微信支付的用户,节后将推出无需绑卡也能提现的功能,用来充话费等。

据腾讯财付通发布的数据显示,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最多,达到482万人次。其中最高峰出现在零点时分,瞬间峰值达到每分钟2.5万个红包被拆开。从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数据还显示,全国平均每个红包7.5元,抢空红包的最快速度是1.7秒,发红包最多的“土豪”发了近2000个红包,抢红包最多的人则抢了近800个红包。腾讯旗下的微信于20xx年1月27日推出的“新年红包”实际上就是一个公众账号,用户关注该账号后,可在其主页面自主选择设定发几个红包、发放金额,同时可以附上新年祝福语,再通过微信绑定的银行支付,即可完成发红包的过程。红包可以发到微信群,也可以单独发送给指定好友。好友打开红包后,只需要绑定关联微信的银行卡,领到的红包会在1个工作日之后自动转账提现。就是这一简单应用,腾讯随即激生出了千百万移动支付新客户。

新年收到最大“红包”的当属腾讯公司,由于微信“新年红包”必须绑定银行卡,一夜激增的千百万移动支付新客户,可谓一个晚上干了支付宝8年的活,而且还不花腾讯一分钱。但是通过微信红包和银行卡绑定来增加绑卡量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和巩固也值得怀疑。对此腾讯微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微信红包团队是财付通团队的一个小团队,10多天加班开发赶出来的春节应景作品,初衷是增加一些新年气氛。团队最初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多关注。用户持续稳定的上升当然不能仅仅依靠这种单一的作品,还要依靠不断拓展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滴滴打车、理财通、微信红包,其实受到较大关注,说明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普及给用户带来的生活便利感受,以后类似的应用应该会越来越普及。未来,微信支付将继续拓展衣食住行等线上线下生活化场景。”

“微信红包”的火爆注定了今年的移动支付客户争夺战绝对精彩,而腾讯依靠红包战略

微信红包的企业效应

并没有使财付通真正意义上撼动了支付宝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依然占据了大概70%左右的市场份额。有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将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机,无论是财付通还是支付宝都将迎来一个持续发展创新的阶段。现在PC端与移动互联网的日均覆盖人数呈此消彼长态势,谁都不敢说能一直保持第一。

可以说,微信通过春节抢红包活动成功实现了自我营销,在互联网金融扑面而来之际,一场由互联网巨头、传统金融机构等掀起的移动支付大战正全面开打。

本文由太原市优拓网络有限公司提供

 

第二篇:“微信红包”年

“微信红包”年 猴年春节期间,人们微信“抢红包”的频次和金额再创新高。数据显示,农历除夕到正月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次数321亿次,相较于羊年春节6天收发32.7亿次,增长了近9倍。其中,除夕当日的收发数量为为80.8亿次,3年狂增505倍。春晚期间,支付宝“咻一咻”抢红包总参与3245次,是去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 当下,抢红包正从节日伴奏曲演变为过年主题歌。这段时间抢红包这个词出现在每个网民的视线里,不论是微信,微博,支付宝,大把的红包充斥着网络空间。甚至于央视春晚都与支付宝“勾搭”在一起,让大多数支付宝用户都沉迷在集齐“五福”的营销活动之中,而似乎大家永远都缺那么一个“敬业福”。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不管是支付宝觊觎用户社交链,还是微信尝试新技术,或者线下厂商和服务业希望通过一个个红包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说白了,仍然都是商家的营销推广,广大手机用户千万别因为抢红包而忘了过年团聚的本意。

不禁想到小时候过年的时候,除夕夜最期待的就是春晚了,吃完饭便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开始的那一刻,八点整电视机上春晚舞台拉开序幕的那一刻心里总是会有激动万分的感觉一家人守着电视机,享受着团圆的时刻。还有在春晚新年倒计时我们总会在心里默默地与电视上同步喊出“10、9、8、??、1”,然后在第一时间向身边的亲人朋友道一声新年好,送上新春的祝福。而如今抢红包的火爆,今年的除夕在新年到来的时刻,全中国有多少人把精力花在手机上,花在微博微信里去争抢那几分几毛几块的红包,不再是从前那样热闹地跟别人热聊,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家人和朋友身上,离家远的游子不再会第一时间给父母或是爱人通电话,不再有一起欢呼庆祝的时间。

如此说来,除夕倒数的意义何在?过年团圆的意义何在?是为了除旧迎新庆祝岁月走入新的一篇章,还是为了准备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大赚一笔?再说,那些疯抢红包的人,你请看看手里到底抢到多少?几分?几毛?几块?几十?在抢红包里面大赚一把的从来不是我们这种无名的小卒,而是拥有众多粉丝具有比较大影响力能为运营商带去大范围宣传效应的人们。除此之外,赚钱的最多的实际上是抢红包这种商业运作模式所连接的受益者们,据说每个用户塞入红包的钱如果不提现的话微信微博等每天的利润就多达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我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计较那些蝇头小利的得失,反而忽略了身边需要你去爱和关注的人,最后换来的能有多少,反倒是自己失去的东西更多而让别人赚了钱。这是何等的悲哀与不幸?就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而言,本就饱受冲击的春节文化又再一次经受挑战。一个人抢红包花去几分钟,几百万人就花去了几百万个几分钟,我们中国人今年过年花去几百万几千万个和家人待一起的几分钟用来抢红包,岂不又是国人的一种悲剧?抛开早被嚼烂的网络与现实,年味消失,人际关系冷漠等等话题不说,光就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新年钟声敲响时的庆祝的方式,如今都会因抢红包的流行而改变。长此以往,我都不敢设想我们的年会变成什么样。

换一个角度来说,央视微博微信这等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机构平台,本应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呼吁人们关注传统习俗,关注亲情,致力于恢复早就被肢解的社会人际情感。而如今依靠抢红包的火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或是赚取大量资金,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无尽的抢红包的大流甚至因此而上瘾,这或许并非他们的主观意愿,但是却给人一种他们利用人们赚钱

心理大发新年财并对社会价值导向毫不负责的印象。或许一些细小的措施或许都能够间接地改变人们的行为,如新年零点发红包延后10分钟,留出一点时间给人们向亲人祝福,如在抢红包的页面上提示真实红包相比网络红包的重要性。

抢红包这一种社交娱乐方式,事实上我自己本身也是抢红包大军的一员,我也亲身感受到了它的疯狂所带来的乐趣,可是当我看到抢红包慢慢由游戏变为令人痴迷的事情时,我不禁为此而感到忧虑。我们的红包真正该发给谁?我们该向谁索要红包?我们新年的第一件事到底应该是做什么?是依旧在等待那个未知的红包,还是放下对网络红包的迷恋去关注身边的人,像我们所怀念的小时候一样去享受我们国人为之而骄傲、喜悦的春节?

换个角度来看,小小的红包折射出的是互联网技术与文化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深层次改变。除了对普通用户的生活带来冲击,对于管理部门,如何去适应这种变化也是其需要长期面对的一道考题。随着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红包类似的产品还会不断出现。为此,监管机构必须积极适应技术与市场的变化,及时给予相应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