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道家

哲学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医学是既源于历代的医疗实践,同时也和数千年华夏文明息息相通。在它身上,处处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中医学理论形成,发展于先秦时期,在医学实践基础上,借助当时哲学的参与概括、总结而产生,形成了中医的民族特色。由此,要研究中医,必然要将中医置于产生的特定地域和特殊时期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探求本源,真正揭示其本质。

1、道家思想的理论核心

《汉书?艺文志》对道家的诠释是:“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崇尚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反对社会战争、人事争斗的学派。先秦道家大体分为前期老庄道家和后期黄老道家。老庄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道”论的基础上侧重于内心的修养、性灵的超越;黄老道家今天能见到的代表作有《黄帝四经》、《管子》四篇等,以齐国的稷下黄老道家学者为代表,在“道”论的基础上侧重“气”生万物论。丁原明在《黄老学论纲》一书中将其特点总结为三点:一是“道”气论(“气化”论或规律论),二是“虚无为本、因循为用”的无为论,三是对待百家之学上的“采儒墨之善,撮名家法之要”[1]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云:“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可以说,道家思想熔先秦百家学说于一炉,集中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堪称先秦学术思想融会综合的最重要成果。

2、道家思想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2.1道家的精气阴阳思想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精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在道家学说中,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如《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并把“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首创了“精气”,道家的精气思想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精气神属于中医理论体系本体论的研究内容,它阐述人体生命物质及其不同存在方式(精、气)在生命现象(神)之间的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医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但《内经》在论述人体生命的产生时,是精与气分论的。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气由精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另外,道家的“通天下一气耳”的思想,对人体中各种气本于一身之气的理论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2.2 道家辨证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所产生的重要启发

道家还有一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矛盾的观点,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合,前后相随,恒也” [3]被认为是矛盾最经典的记载。道是矛盾观点中被中医学所吸纳,成为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在诊断的过程中,医师会注意到阴与阳、寒与热、表与里、虚与实等方面的对立,从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症下药,如寒者热之,也就是对于寒病,要使用热药,使之不寒,如果医师不能注意到这些矛盾的对立面,则会犯寒其寒或热其热的大忌,贻误病人的病情。

此外,道家还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正如老子所说的“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指的就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矛盾的一方正可以转化为另一方奇,善良可以转化为邪恶。这一思想对中医的启发,使之形成了诸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理论。道家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为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扩展了中医学的理论视野。

2.3 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摄生

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不同的关键在于,中医哲学无论讲“道”的虚无,还是形而下“理”的妙用,都要归于修养身心性命的实用,这也是中医与中国哲学密切相关的原因之一。而身心修养,又必须反求于自我,讲究行思一致,宁可“道日用而不知”,也不能背道而驰。因此,道家贵身,强调人格的独立与完整。

老子、庄子等提出“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持“静以养生”的观点。自然无为是老子的重要观点,他主张一切事物都要顺应自然去发展。“无为”是指不妄作为,顺应自然,如此自然无所不为,无所不成。“无为”的内涵还包括“好静”、“无事”、“无欲”等,即保持人心的清静明澈。认为人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恬淡虚无,不以生命和健康去换取物质享受,否则将自取其咎,如《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说明其不赞成厚养其生,反对以外物益生,认为不能过度追求自体养生,否则必致灾殃。

为了达到健康长寿、长生久视的境界,老子认为必须履行一个“啬”字。啬者,节俭,不浪费之谓。老子说:“治人事无莫如啬??可以长久,是谓生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从养生的角度看,这一“啬”字,实喻有爱惜精、气、神的意思。啬神,啬精,啬气,可令神完、精充、气足,精气神乃人生三宝,三者充盛不衰,既能固其本源,得其根本,安享天年。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则离不开自然无为、虚静守一的养生原则及方法。

庄子,在养生方面,主张“循天之理”,遵循自然规律,并力主“虚无恬淡”,认为“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刻意》)

老子、庄子的这些观点,寓有浓厚的哲学内涵,道家哲学虚静复本的思想对中医学产生了主要影响,在中医学的著作中亦有生动体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唐·王冰注释道:“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 最核心的要点就是要做到内心“恬淡虚无”,防病最关键的要义就是要做到精气、神明“内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黄帝内经》最根本的养生智慧,它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充分体现了“虚静复本”的思维特征。类似的还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道家思想对医家的影响

主要是研究了对王冰和孙思邈的影响。王冰,是《次注素问》的作者,自幼崇尚道家,由于受道家影响至深。王冰在其注释中注入了很多道家思想,包括多次引用《老子》中的名言警句。而后世对《次注素问》的推崇和流传,实际上也表示了对于其中道家思想的赞同与接纳。这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对于《黄帝内经》的另一种形式的渗透。

道家医学道德观对中医伦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中医本身的发展起到了了不起的作用。道家医学一贯重视“德”。唐代道家学者孙思邈的主要医学著作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将其命名为“千金”是有其深意的。他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德逾千金是德重的比喻。这是孙思邈作为一个著名道家人物对德在具体事项上的表达。同时他还强调:“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其对道家思想的推崇程度,可见一斑。

中医注重整体的治疗和长期的疗效,这一指导思想和道家哲学是一致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中医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在临床医疗实践方面,都可以从道家思想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如此既可促进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篇: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谈道家养生与中医学的关系

作者:李嗣琪

关键词:道教养生 中医 影响

摘要:自古医道一家。道家思想对中医学有深远的影响,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本文试从道家思想特色的内容入手,对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渊源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思想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以老子为首的道家,因其研究的

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而对中医学的影响最深,最有指导意义。道家首先将阴阳五行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以致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被引入中医,成为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一大特点;道家“重人贵生”,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追求长生不老,发展出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全部为中医学吸收而成为中医养生学。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

道家。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二)养生与中医

中国道家养生历史悠久,博

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之道,其理论基础主要为中国传统的生命科学理论:其主旨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道法自然”规律生活,进而因而制之自然规律达到“乐天知命,掌握人类自身生命密码,同时掌握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生命变化的规律”,最终让全人类达到健康长寿、平生事业获得成功。

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

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道家养生在中医学中的体现2.1顺应自然是养生治病的前提“天人合一”是道家养生的理论核心。

人要保证相互依存相与自然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二者在经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时候是同时进行的。道家养生对于季节和时辰的区人身的小宇宙和天地所构成的分十分明确。其次,大宇宙是相应的。人的身体构造与宇宙的结构相应,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体系,可

以将天和人的结构十分巧妙地融入于一个体系当中。

道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医的发展,而中医学不仅吸收了其精华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其内涵,由此道家的养身思想与中医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家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中包含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对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家,如晋代的葛洪、南

北朝的陶弘景。还有一些医家虽未入道教,但推崇老庄之学,将道家思想引入医学中,如晋代皇甫谧,隋代杨上善、明代张景岳等。特别是唐代医学家王冰,增补了金元起本《素问》所无的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的五行六气的七篇大论,是中医的理论更完善。还有一些著名的道教中人,如东汉魏伯阳、宋代陈抟、姚琼真人、金元马丹阳等,对中医学都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所有这些都使得道与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参考文献:1《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 春秋战国

2《内经》 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春秋战国时期。

3《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探析》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