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爱莲说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甚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

枝蔓( )亵玩( ) 隐逸( ) 颐( ) 噫( ) .....

2、翻译。

甚蕃.( ) 陶渊明独.爱菊( ) 世人盛.爱牡丹( )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 ) 濯清涟而不妖( )(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

亭净植(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 余谓菊( )( ) 花之君子者也.....

( )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 中通外直( )( ) .....

3、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不蔓不枝:

4、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 ,号 。北宋朝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 。上述句式和排比句以外,统称 。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7)全文的中心句是:

(8)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10)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11)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1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1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1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1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1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17)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19)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2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21)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

(22)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

三、问答题。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6、本文所用的修辞有:表现手法有:

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12、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第 3 页 共 3 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附: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 4 页 共 4 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2、甚蕃(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

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分枝)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 (耸立的样子)(树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

3、①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4、(1)茂叔 濂溪 哲学家 (2)文体 (3)骈句 散句 (5)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二、理解性默写。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莲,花之君子者也。(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莲,花之君子者也。(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3)香远益清。(14)莲,花之君子者也。(1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1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18)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2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题。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6、本文所用的修辞有:表现手法有: 答:排比、设问、比喻 记叙、描写 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 第 5 页 共 5 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2、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第 6 页 共 6 页

 

第二篇:爱莲说习题答案

习题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作者 号 北宋 家,本文文体

一、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蕃,濯,清涟,妖,香,益,涟,亵玩 ,亵,..

染,淤泥,不蔓, 不枝,亭亭,净植,植,隐逸,谓,鲜,予,宜,众。

三、原文分析:

1、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2、能够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

是:,。

3、文章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4、表明莲肯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

5、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子是:,。

6、文章中交代陶渊明特殊爱好的句子是:,。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

相反的句子是:,。

8、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

9、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

句子是:,。

10、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1、与“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和语言形

式相似的是:,。

12蕴含着知音难寻的感伤的句子是:,。

13、文章的主旨句是:,。

14、本文中的流传千古

的名句是:,。

15、形容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四、思考题:

1、文中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针对文章思想内容对此手法的应用做简明阐述

3、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君子有哪些美好品德?

4、本文描写的对象是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5、从结尾的“牡丹之

爱,宜乎众宜”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7、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选择了大胆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

解,自拟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9、、周敦颐妙笔生花,将莲的高洁形象树立于读者心中。全文仅一百一十余字,却内蕴无比丰富。就艺术手法而言,既有精雕细刻的描写,也有激情四溢的议论,既有拟人化的手法,也有鲜明的对比映

衬,请从这些手法中任选其一加以品评。

10、文章中的“独爱莲”中的独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11、作者不愿意隐逸,不贪慕富贵,那么他到底追求什么? 习题答案:

1、本文选自《周濂溪集 》,作者周敦

颐 ,字 茂叔 号 濂本文文体是 二、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甚,很,十分。 蕃,多。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益,更。

涟,水清而有微波。 亵玩 ,轻慢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染,沾染。 淤泥,污泥。

不蔓,不牵牵连连。 不枝,不枝枝节节。 亭亭,高耸的样子。 净植,洁净地直立。 植,树立。

隐逸,指隐居的人。 谓,认为。 鲜,少。

予,我。

宜,应当。 众,多。

三、原文分析:

1、最能概括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能够集中表现莲高

洁品质的句子是:出??妖。

3、文章中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妖。

4、表明莲具有高雅而庄重的气质的句子是:亭??焉。

5、赞颂莲花正直而又通达事理的句子是:

中??枝。

6、文章中交代陶渊明特殊爱好的句子是:晋??菊。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出??妖。

8、在形容人或物气质清高,让人敬重不可轻

侮时我们常引用本文中的:可??焉。

9、文章中隐含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句子是:牡丹??矣。

10、与鲁迅的《莲蓬人》中的“扫除粉腻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出??妖。

11、与“微斯人,吾谁

与归?”意境和语言形式相似的是:莲??人?

12蕴含着知音难寻的感伤的句子是:莲??人?

13、文章的主旨句是:莲。花之??

14、本文中的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出??妖。

15、形容君子美名远扬

的句子是:香??清。

四、思考:

1、文中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针对文章思想内容对此手法的应用做简明阐述

托物言志。 借赞美莲的高洁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3、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君子有那些美好品德?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贪图富贵,不幕名利又不孤高自许。

4、本文描写的对象是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这是“衬托”的手法,用菊从正面衬托,用牡丹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莲的高贵形象

5、从结尾的“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当时趋炎附势,追求

富贵世风的批判

6、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依附权贵,不滋生私欲,多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

7、 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

逸”,而周敦颐选择了大胆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我赞同周敦颐的做法。“隐逸”只能洁身自好,不利于整个社会,而大胆面对并与之抗争才更难能可贵,有利于净化整个社会,于人于己都有利。

8、 根据你对本文的

理解,自拟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9、 周敦颐妙笔生花,将莲的高洁形象树立于读者心中。全文仅一百一十余字,却内蕴无比丰富。就艺术手法而言,既有精雕细刻的描写,也

有激情四溢的议论,既有拟人化的手法,也有鲜明的对比映衬,请从这些手法中任选其一加以品评。 答: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莲,菊,牡丹各自不同的形象与气质 ,并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

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耸立于读者心中,表达了自己的坚贞不渝的理想和不慕名利的操守,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10、文章中的“独爱莲”中的独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

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11、作者不愿意隐逸,不贪慕富贵,那么他到底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 正直的操守和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