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句集

哲学名句集

中国哲学:

1.《左传》: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2.《国语》: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3.《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4.孔子《论语·述而》: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YHB卧式齿轮润滑油泵

6.孔子《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7.曾子(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沥青保温泵

8.孔子《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孔子《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0.墨子《墨子·兼爱》:。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zyb增压燃油泵

11.孟子《孟子·尽心》:尽信书不如无书。

12.孟子《孟子·尽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螺杆油泵

13.孟子《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4. 孟子《孟子·滕文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煤焦油泵

15.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16.《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煤焦油泵

17.《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8.《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19.《老子》: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20.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煤焦油泵

21.公孙龙: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22.庄子《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3.庄子《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24.庄子《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3GR螺杆泵

25.庄子《庄子·齐物论》: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而太山为小; 莫寿乎殇子, 而彭祖为夭。KCB齿轮油泵

26.荀子《荀子·天论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7.孙子《孙子兵法·虚实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可调压渣油泵

29.韩非《韩非子·说难》:严家无悍勇,慈母有败子。

30.《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与至善。

31.《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32.《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高压渣油泵

33.《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4.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5.王充《论衡》:人之死,犹火之灭也。KCB-300

36.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37.僧肇《肇论》: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齿轮油泵kcb 55

38.慧能《坛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9.张载《正蒙》: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40.程颐:知之深则行之必至。高压渣油泵

41.程颐: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

42.程颢:学者须先识仁。

43.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44.王阳明《传习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KCB齿轮油泵

西方哲学

45.你们第二次踏进的河流也不是第一次踏进的那同一条了。——赫拉赫里特

46.我思故我在。——笛卡儿2CY齿轮油泵

47.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48.“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毕达哥拉斯螺杆油泵

49.“可怜的理性,在把你的论证给予我们之后,你又想打击我们!你的胜利就是你的失败。”——德谟克利特

50.“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即认识永恒,惟有爱才能认识它。”——奥古斯丁螺杆油泵

51.“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死亡时,我们已不存在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古希腊快活哲人伊壁鸠鲁

52.“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巴门尼德渣油泵 28.韩非《韩非子·说难》: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出自寓言智者疑邻)

53.“死亡不算是那样可怕的敌人了。复仇之心胜过死亡;爱恋之心蔑视之;荣誉之心希冀之;忧伤之心奔赴之。恐慌之心先期之??”——弗朗西斯·培根

54.“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人研究哲学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哲学巨子罗素YHB卧式齿轮润滑油泵

55.“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

56.“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沥青保温泵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赫拉克利特

57.“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

58.一切事物产生于一切事物——阿那克萨哥拉zyb增压燃油泵

59.“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60.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古罗马哲学家 马可·奥勒留

61.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地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呢?惟有哲学。——马可·奥勒留螺杆油泵

62.不要跟随昏花的眼睛,不要跟随轰鸣的耳朵和舌头,而要仅仅用思想的力量来检验。——巴门尼德

63.事物生于何处,则必按照必然性毁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为其非公义性而受审判。——阿那克西曼德。煤焦油泵

现代西方哲学:

64.“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

65.思的任务将是放弃以前的所思,把真正应该思想的事情决定下来。——海德格尔煤焦油泵

66.哲学体系仅在它们的创立者眼里才识完全正确的,在一切后来的哲学家眼里往往是一大谬误,在平庸之辈眼里则是谬误和真理的杂烩。——《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尼采

67.“艺术的根本仍然在于使生命变得完美,在于制造完美性和充实感;艺术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祝福,使生命神性化。”——尼采KCB齿轮油泵

68.“最富精神性的人们,他们必首先是最勇敢的,也在广义上经历了最痛苦的悲剧。但他们正因此而尊敬生命,因为它用它最大的敌意同他们相对抗。”——尼采

69.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权利意志》可调压渣油泵

叔本华:世界就是我的意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70.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与虚无》

71.海德格尔: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与时间》

72.阿多诺:矛盾即是非同一性。《否定的辩证法》高压渣油泵

72.维特根斯坦: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逻辑哲学论》

73.弗洛伊德:无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梦的解释》

74.皮尔士:只要怀疑最后停止了——不管用什么方法——思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实用主义哲学》KCB-300

75.柏格森: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形而上学导言》

76.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猜测与反驳》齿轮油泵kcb 55

77.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78.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79.罗素:定义无所谓真假,它是意志的表现,高压渣油泵而不是命题。《数学原理》

80.胡塞尔:每一种原初地给予的直观是认识的正当的源泉。《观念》

81.孔德:实证主义的箴言:爱、秩序、进步。《实证主义概论》

 

第二篇:哲学名句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部分

◆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按图索骥”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是从主观出发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表现,其错误在于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体现了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二部分 唯物辩证法部分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的哲理是: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体现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守株待兔”错误在于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没有看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世异同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写道:“古歌旧曲请君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在《杨柳枝词》写道:“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唐朝诗人杜苟鹤在《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嶓动,仁者心动”这两句话都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的,却否认了是物质在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刻舟求剑”的错误在于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首诗体现了生物的运动变化是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生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体现了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的哲学思考是: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护盾米挝并、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的错误在于幻想没有予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讳疾忌医”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告诫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最大的问题,是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告诉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要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

◆毛泽东说过:“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告诉我们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兵来将挡,火来水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张冠李戴”、“良莠不分”、 “不分皂白”的错误在于抹杀了事物的特点,没有看到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宋代诗人卢梅坡在《雪梅》中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

◆列宁说:“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共同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人先擒王”,杜甫这首诗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体现的哲理是:虽然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会产生影响作用,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吹毛求疵”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主次方面,看问题抓不住主流。 ◆《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练》;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材料中例举的人和事说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上的成就所产生的影响具有辩证性;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意志品质影响着其奋斗方向和最终成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玉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这段话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作用,不能忽视外因。

◆“名师出高徒”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

◆“欲速则不达”,“少时偷针,长大偷金。”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这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 ◆“过犹不及”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哲理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是: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8课)

◆“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故事,实际上是对人的精神和能力的歌颂,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要求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审时度势”、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说的是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人在客观规律、客观条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了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造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隔行如隔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体现,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要求我们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和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要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荀子的这句话表明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的哲学观点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钓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这几句话共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要求我们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认识来源于实践;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求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有认识是变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⑴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精神;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第四部分 人生价值观(6、7课)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范仲庵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评价刘胡兰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两句话共同体现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树立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说明了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附:

2008届高考政治备考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溆浦高考文化补习学校 原创:陈 伟 审查:文综组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部分

◆1、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二部分 唯物辩证法部分

第二课 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或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具体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要求我们既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5、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6、部分制约着整体,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7、一切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8、规律具有客观性,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9、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0、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违抗性,因此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正确对待矛盾,要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3、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会产生影响作用,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因此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因此必须着重把握主流。)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不能忽视支流。)

◆10、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四课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或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事物的性质的发展方向,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或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不能忽视外因。)

◆3、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内因和外因正确结合起来。 ◆4、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5、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6、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做事情要注意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7、事物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要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10、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在顺利时,居安思危,准备走曲折的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坚信光明的前途。

第三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5、8课)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条件出发。

◆2、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积累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4、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5、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7、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8、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认识。

◆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0、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13、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因此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4、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15、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16、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因此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第四部分 人生价值观(6、7课)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起阻碍作用。

◆2、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人生选择起积极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人生选择起消极作用,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坚持集体主义,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又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6、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7、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可以转化为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根植于现实之中,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立足实际。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