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少年中国说》 导学案

《少年中国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4.理解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作用。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四字短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理解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作用。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县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白话文风气之先。著有《饮冰室合集》。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2.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人手,引出梁启超先生,再由“戊戌变法”过渡到课文。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四、学生根据注释自译课文。

五、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错。

【互动探究区】

1.给文章划分层次。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3.何为“老大帝国”?何为“少年中国”?

4.文章将社会腐朽的原因归结为“老朽之人”,你认为这恰当吗?

5.文章运用什么手法或修辞表现了少年中国的哪些特点?

6.概括本文主旨。

本文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努力学习,勇于作为,为将来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7.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赏析。

方法提示: (语句)运用 (修辞或写作手法)生动形象(或具体委婉或全面深刻等等)地写出了(表现

了) (内容或情感)。

示例:“奇花初胎,矞矞皇皇。。”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

【拓展延伸区】

1.背诵并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写出至少两句你积累的有关少年壮志雄心的名句。

【当堂检测】体会下面几段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3.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作业超市】

翻译下列句子。

①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

②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放也故冒险。

③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④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⑤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⑥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⑦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课后反思】

答案:1.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反义词:既往——将来,留恋心——希望心,保守——进取,永旧——日新,照例——破格。两两相应,将老年人与少年人相对比,鲜明地表达出二者的不同性格。

2. 这里用了八个分句,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成地表达了少年人与国家命运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

3. 作者用骈文的形式,借自然界的种种物象烘托少年中国的蓬勃气势。二 课文中把老年与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国”与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国”做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针砭老年消极保守的思想。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中的老年与少年并不是指人的生理年龄,而是指代消极保守和开拓进取两种思想作风。梁启超对少年的赞颂,对守旧思想的批判在今天亦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篇:《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

张庆敏

河北省灵寿县灵寿镇二中

一、教案背景

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大环境下,我校开展了提倡爱心,提倡文明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作业分层次,一个都不能少的活动。

二、 教学课题

《少年中国说》

三、 教材分析

(一)严谨的结构

课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本文的论题,表明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理想和追求。文章采取由反入正的写法,一正一反,壁垒分明,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也指明了本文的政论性质。

第二部分:(2)

少年中国说教案

第三部分(3):

第一层(1-6)点明本段中心,说明创造“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层(7-11)展望祖国的美好前程。

(二)严密的推理

在第二段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一层的前面有三个大的排比句组,把老年人和少年人的性格不同作了对比论述。每一个排比句组都是从老年人和少年人各自的心理特征说起,层层推理,最后归结到性格特征上来。例如由老年人“常思既往”这一基本心理特征可以推知其“留恋心”,再由“留恋心”推知其“保守”,又由“保守”推知其“永旧”,最后归结为“照例”。

(三)炽烈的感情

本文通篇都贯穿着对少年中国的热情讴歌,而第三段最后一层表现得最为突出。作者出色地运用了象征兼比喻的写法。“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象征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和“鹰隼试翼”,象征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奇花”,比喻少年中国的幸福美好生活; “干将”,比喻中国少年的奋发有为。继之,作者又以“天戴”、“地履”等语句塑造了祖国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这些描写都具有极大的感染

少年中国说教案

第四部分(文章的附识):引述岳飞的满江红,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力,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里,确实能唤起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坚定民众救亡图存的决心。

教学目标: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词;掌握文章的结构,文中的推理,文中的想象;体会文章炽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炽烈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是中年人,你们是少年人,少年与国家是什么关系呢?(引起学生的思考)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课本。板书:6 少年中国说

(二)新课

1、生读课文。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是不是觉得文章有些看不懂,也不好理解。要想理解得透,先从文章的时代背景说起。

2、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争抢瓜分中国作为他们的殖民地,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些爱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努力探求救国图强的道路。梁启超组织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维新变法。这篇文章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所写。

3、讲解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齐读课题。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总之都是为说明一种道理。本文是议论来说明一种道理。

师: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一部分,分为四个部分。

(1) 第一部分

师:齐读,要求读音正确。默读,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句来。

解释: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如: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常译为“的”。如:盖袭欧西人之言也。

也:助词,表示句中的停顿。如: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也:助词,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不译。如:是语也,盖袭欧西人之言也。 则:用在“一、二(再)、三”等后面,列举原因或理由。如: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代词,这。如:是语也,盖袭欧西人之言也。 是何言,是何言! 其: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矣:助词,用在句末,译为“了”。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乎:助词,表示疑问,译为“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何: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如:是何言,是何言!

师指名译这段,三名左右学生。

师译本段。问: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地方请举手。

师分析本段:

问:本段提出本文论题,由反入正,一正一反,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

爱国热情,也指明了本文的政论性质。那么,本文的论题是什么呢?

(2)第二部分

师:作者是怎样论证论题的呢?请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师:给出部分字、词。请同学们参考。

解释:

唯:单单,只。

故:所以。

皆:都,都是。

其:代词,他,他们。

所:助词,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表示中心词是受事。如:事事皆其所已经者。

者: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或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如:事事皆其所已经者。

之:代词,这。如: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固:本来。

宜:应当。

然:这样。

师问: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之:

唯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 也:

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之:

师:谁聪明呢?请举手。

师出示本段译文,大家先默读,再齐读。

师:谁还有什么要问的,请举手。

师分析本段

师:本段中你最喜欢那些话,为什么?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把以下知识点渗透进去。

第一层(首句):总起句,运用类比论证。

板书 老年人——思既往——生留恋心——保守——永旧

少年人——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

老年人——好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

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

少年中国说教案

老年人——夕照——瘠牛——僧——字典——鸦片烟——陨石——金字塔—— 少年人——朝阳——乳虎——侠——戏文——泼兰地酒——珊瑚岛——铁路 老年人——秋后之柳——死海之潴为泽

少年人——春前之草——长江之初发源

出示图片:夕照——瘠牛——僧——鸦片烟——陨石——秋后之柳——死海之潴 朝阳——乳虎——侠——泼兰地酒——珊瑚岛——春前之草——长江之初发源

师出示译文,请同学们默读。

师:朗读,请同学们再心中有景地齐读此原文。

(2) 第三部分

师:女生齐读,男生听,要求读音正确。

师:文中有两个大的排比句,找一找,告诉老师。指名读。

师:男生齐读。

师:朗读本段,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师给出部分字、词解释,供学生参考。

者:代词,??的原因。如: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 则:连词,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如: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

彼:他。

而:连词,表示转折。如: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而:连词,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如: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乃:才。

师:动动脑筋,回答老师的问题。

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之: 者: 则: 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 者: 何: 足: 道:

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其: 也: 而:

师:你能译出这段吗?

师出示译文,请学生参考。

师分析本段

师:作者斥责统治者误国,对有志少年满怀期望。那么,少年如何才能救国呢? “少年智则国智??”那一句。

师: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

出示“红日初升??”那一句的相关图片。

生闭眼想象,听师读“红日初升??”这一句。

生心中有物的读这一句。

师:我们是有志的少年,就读一读少年的中国吧。有感情地齐读“少年智则国智??与国无疆。”

师要求学生读全文做准备,比赛读。

(3) 第四部分——附识

引述岳飞的满江红,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五)作业:1、必做题:(1)课后“写一写 用一用”;(2) “想一想 做一做 一、

四”;(3)读了本文,作为当代的中国少年,你一定浮想联翩,在心中构想着如何去做一名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构想着祖国美丽的未来。

要求: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选做题: “想一想 做一做 三、二中第一问”。

六、课后反思

本课效果良好。热情洋溢地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分层次留作业,对学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