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古代名句 解析

讲义

上两次部门学习,我们聆听了进源老师的《易经与八卦》,让我们明晓了阴阳之理;还有三舟老师的《吾日三省吾身》,让我们了解到自省的重要性,收获很大。特别是两位老师所讲内容里提到的一些比较有道理、有哲理的句子,发人深省,过后深思而难忘。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前人用他们一辈子的生活体验,经过几千年沉淀、积累而流传下来的语句、总结出的经验足以让我们也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探索、追寻、悟道。中国老古话“予人千金,不如予人一言”,今天,我就从两位老师报告里的一些语句出发,将自己看到、听到,认为不错的几个语句,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有所收收获。

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妮娜》的第一句)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这句话就是《安娜·卡列妮娜》中“第一流”的话,至今关于“幸福”最为经典的阐释。幸福导师陈济民说过:幸福是种感觉,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幸福,你所看到的别人很幸福的时候,也许他自己并不那么认为。大家都读过卞之琳的《断章》,里面有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语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结果是:美好、虚幻的明月装饰了你的梦,看风景的你却实实在在地装饰了别人的窗子。还有钱钟书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其实两拨人都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情况,只是幻想着对方的境遇应该比自己好,都鼓足了劲准备冲过去??如《围城》写得这般,幸福会让人得之愈艰、爱之愈深,拥有幸福,常思艰难。一个人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是自己的最大不幸。幸福是种感觉,不知足,永不会幸福,感觉幸福就是幸福。个人觉得这句话可以改为“感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感觉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看到这句话,就想起在公司主页“管理干部培训资料”栏里看到的一篇报告,是河北于振东总分享的。他就类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造了一个句,“优秀的机构都是相似的,平庸的机构各有各的平庸”,同时总结的时候,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提醒机构要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和再启动。这句话是佛教经典上的一句话:想知道前世的事,今生这番就是最好的体现;想知道下辈子如何,取决于今生的作者(就是说你是来世这个剧本的作者)。于总引用的这句话,值得所有机构玩味、深思。这句话加上前面的“优秀的机构都是相似的,平庸的机构各有各的平庸”,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续期也皆准。

于总讲的是因果关系,佛语有云: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上万物都是成、住、坏、灭、空的过程。种豆得豆,豆也不是永远不灭的,人生、老、病、死,也是要灭的。从心法上讲这都是生灭相——万物都灭;而因果规律不灭——因刹那之间就变成果,因变成果,因空了;果又是下一个果的因,所以果又变成因,果也空了。由此可知,因果也是空的。但是因果怎么会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相续不空”,永远是相续的;“循环不空”,一个人造业是因,受报是果,受报的时候,他又造业,永远在循环。所以“因果不空”是讲

它的三个特性:转变、相续、循环不空。

2、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是曾子(曾参,相传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学习了呢?”

三舟老师现在每天都回去三省吾身,值得大家学习。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曾子,中国古代能被后人以“子”相称的,都是圣人。孙子(孙膑)、老子(李耳)、孔子(孔丘)、孟子(孟轲)、朱子(朱熹)等。

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是后世士大夫的毕生所求。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达到完善的理解。

正心: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浩然之气”。

诚意: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修齐治平”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来源。

近代修齐治平的代表当推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中兴重臣。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曾国藩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的修炼,同时以人格的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曾国藩的修身有五字:诚、敬、静、谨、恒。 诚,即诚实,诚恳。为人表里如一,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 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端庄严肃有威仪。 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谨,

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

二。 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

重点说一下“敬”,“人要有所畏惧”:自然进化之所以选择内心有恐惧的人,那么恐惧就有积极的意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小白鼠主管恐惧的脑神经破坏掉,看看它的行为后果是什么?发现这只不知道恐惧的小白鼠爬上爬下,最后掉到水池里淹死了;而正常的小白鼠,正因为她预见到了危险的存在,所以生存了下来。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恐惧感保全了人类,但过分担忧危险,同样也会阻碍人的发展,如果因噎废食,杞人忧天,过大的夸大危险的存在,过分担心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就会束缚我们的手脚。有的人成功的把握有三分就去做,有的人成功的概率已达99.99%,他还担心万一失败怎么办。

辩论题:我们会在遇到险境的时候产生畏惧情绪,那应该不应该有这种情绪呢?正方认为应该畏惧险境,反方认为应该理智面对险境,所以不应该畏惧险境。其实是不冲突的。孔子讲:“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遇到事情,应谨慎对待,做事要分析、考虑,谋划得充分才能成功。

曾国藩是顶起了大半个晚清的湖南岳麓书院毕业的,它的大门前有一句非常霸气的话——“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羞煞其他省份的同时,更羞煞湖北人。与曾国藩同时代的人还有另外三名,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其中李鸿章是洋务运动主要创立者;左宗棠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帮助下,抵御敌寇收复新疆,是不可一世的民族英雄;张之洞更是武汉近代工业之父,他之于武汉,无疑毛泽东之于中国。

之前在大学里听过一场讲座,讲座教授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知错改错很迅速,基本上是“过而即改”。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过也”,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自古以来,人类最不可避免的就是犯错(中东战争),而最害怕的却是认错(曹操有句话,知错改错不认错,但好歹还是改错的),最悲哀的是不知错,可最糟糕的是知错不改过。伟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不可原谅的错误,只要你肯承认,你的错误就减轻了一层,并以行动去证明你在改正,你的错误便可原谅。曾子,加上汪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日思一过,日改一过;于己,善莫大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以人为镜”,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反省,多检讨;乐于听忠言,善于讲真话,争取使自己成为境界更高尚的人!

3、知 不 知 , 尚 矣 ; 不 知 知 , 病 也 。圣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知道自己有还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很糟糕的事。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苦集灭道

佛教用语,即苦、集、灭、道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货,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境界的正道。

 

第二篇:中国古代经典名句赏析

中国古代经典名句赏析——《论语》

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为政篇第二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 那就危险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今译】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八佾篇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今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家庙的庭院里居然冒用了八佾规格的乐舞, 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 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里仁篇第四

1、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今译】孔子说: “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 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学问与本领)。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 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今译】孔子说: “君子懂得义, 小人只知道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今译】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公治长篇第五

1、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今译】子贡问道: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 孔子说:“〔他〕聪敏,爱好学习,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所以称他为?文?。”

雍也篇第六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今译】孔子说:“〔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 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 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 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今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 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述而篇第七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今译】孔子说: “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 学习永不满足, 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今译】孔子说: “〔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 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 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 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今译】孔子说:“吃粗粮, 喝冷水,弯着胳膊垫着当枕头, 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 对于我,〔那些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译】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长处, 而跟从〔学习〕;看到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今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

泰伯篇第八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今译】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子罕篇第九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今译】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预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2、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今译】(老师的道德品格和学识),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今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今译】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人却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今译】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乡党篇第十

1、食不语,寝不言。

【今译】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今译】马棚失火焚毁了,孔子从朝廷回来,问:伤人了么?”却不问马。

先进篇第十一

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今译】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把人侍奉好,哪能谈侍奉鬼呢?”(子路又)说:“我大胆地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不知道人生的道理,怎能知道死呢?”

颜渊篇第十二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今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子路篇第十三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今译】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人民也会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人民也不会听从。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今译】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

宪问篇第十四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今译】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长处),只忧虑自己无能。”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今译】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仇怨,如何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卫灵公篇第十五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今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求得保住生命而损害仁,而应为做到仁献出生命。”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今译】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

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今译】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4、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今译】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5、子曰:“有教无类。”

【今译】孔子说:“对谁都进行教育,不分(贫富、智愚)的类别。”

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今译】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互相谋划商讨。”

季氏篇第十六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今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与习与歪门邪道的人交友,与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友,与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2、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今译】孔子说:“生来就有知识,是上等;经过学习而有知识是次一等;遇到困难然后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这样的百姓就是下等了。”

阳货篇第十七

1、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今译】孔子说:“唯独女人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她,就无礼;疏远她,就怨恨。”

子张篇第十九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今译】子夏说:“广博地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今译】子夏说:“做官要做得好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才可以做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