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精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人才

传承国学精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优秀人才

——淇滨区第一中学特色工作创建纪实

在校园文化特色建设中,我校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重点,以推进感恩教育为核心,通过营造文化氛围,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培育了具有中国优秀品质的下一代,打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和谐的校园。

一、精心打造园林校园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我们以优化育人环境为切入点,以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结合校园的总体设计规划,学校精心设计稳步实施,一座具有中国园林式特点的学校正逐步呈现师生面前,形成了特色鲜明、阳光和谐的校园形象。

近年来,我们硬化了操场和校园小广场,规范了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美化绿化了整个校园,使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在我们校园东边草坪中修建的的古典式六角凉亭——毓秀亭,成为校园景观一大靓点。亭子由青石建筑,东西各有石阶,亭子上的柱子各刻有一幅楹联,“沐新风一园新蕾争吐艳,逢甘露千顷幼苗竞繁荣”,“凭春槛涵几分书卷气,临秋亭育千古赤子心”,两幅楹联体现了全体师生对知识的渴求对教育前景的展望。登上石亭,居高望远,安详静穆。与石亭相映衬的是儒雅而富有现代气息的校园环境。漫步淇滨一中校园,随处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碑石,而碑石上用各种字体篆刻的碑文则赋予它灵动的生命气息。“信、和”等字词既体现了我们对课改精神的领会,也是对全体师生的温馨提醒,更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在学校广场的两侧增添了汉白玉的书简,并镌刻了《论语》语录,在广场的四周还更安装了古典式宫灯,让整个校园更显优雅、古朴、大气,置身其中如入园林,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美景。在学校的行道旁添置了石凳,在操场旁绿树下增添了园林木凳,这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极具人文气息、文化内涵的园林精品,既满足了师生观赏、漫步、坐憩、学习的需求,又启发了学生的心智,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处处是教育之地” ,是我们力求让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

出学校文化特有底蕴的校园建设原则。

学校把楼舍分别命名为树人楼、立德楼、求真楼、知恩苑、静致苑,在学校围墙上书写绘画《弟子规》内容,在走廊内悬挂《弟子规》经典语录。去年冬季,鹤壁市书法家刘畅先生书写的《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语录,均已装裱完成,并且全部悬挂于楼道走廊和办公室。墙壁和走廊上挂满了一幅幅古训名言、警句醒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建筑物的墙面、楼道的拐角、走廊的墙上、墙柱的立面,都随时随地让人感悟孔孟之道、品读名言警句、鉴赏美文名句、感触“温馨提醒”,这正是我们努力创设的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传统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陶冶情操。

立德楼每一层都是主题文化走廊,一楼是“儒家文化”走廊,二楼是“孝道文化”走廊,三楼是“感恩文化”走廊,四楼是“诚信文化”走廊,一张张图片让我们充满期待,一句句誓言让我们青春涌动,一个个感恩故事,一声声温情话语,让学生了解了感恩、奉献、孝心的主要内容,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精彩丰富的走廊文化,不仅靓丽了校园,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充分启迪了学生的智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文化底蕴。校园橱窗里的学生作品展,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

“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学生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能浸润人性的关怀”,是我校构建校园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们随时随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师生徜徉在校园里,处处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1、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为进一步推广国学文化经典,使学生从古代先贤的著作中汲取为人处世、严谨治学的宝贵智慧,打造淇滨区一中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安排每天下午上课前十分钟时间诵读国学经典,学校统一组织,既有铃声提示,又有专人检查,每到这个时间,孔孟之道、老庄哲理、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在一起,激情的诵读,优美的意境,学生在书香校园的氛围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精神营养,健康快乐成长。结合学校实际,在自愿自发的基础上学生成立了如经典诵读社、戏

剧社、书画社等社团。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活动,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和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成为了我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

2、德育活动促进内涵发展。我校近年来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让同学们感恩惜恩,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20xx年,邀请青年应用心理学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房善朝老师到学校作感恩教育演讲,20xx年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演讲、感恩教育歌咏比赛、感恩教育征文等系列活动,20xx年分别邀请向阳老师和HAPPY老师到校作感恩教育报告。20xx年集中组织学生观看了于丹感恩教育讲座、《背起爸爸去上学》等多部感恩励志教育影片;充分利用橱窗、电子屏、黑板报进行主题展示,营造感恩文化氛围;政教处组织开展了举行“诗文诵读、知恩感恩、”诵读比赛,还邀请了张兰老师进行了“心怀感恩、励志青春、圆我中国梦”感恩教育主题报告会;平时还结合3月8日、9月10日、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为老师送祝福,为父母做家务,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感恩。在上学期期末开展的“感动一中十佳少年”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同时更为学生树立起可学、可追赶的榜样,让榜样成为鞭策自己和激励他人的力量,这也是学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

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张名片,区市级相关媒体对相关工作作了多次报导。20xx年,戏剧社编排的大型历史课本剧《晏子使楚》在鹤壁市首届中小学戏剧节评选中荣获特等奖,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由于近年来感恩教育工作和国学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扎实开展,熊校长组织部分教师开发的《感恩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和《初中诵读经典》分别荣获市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相关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校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校自身文化的构建,是教育对学校提出的现实使命,它对教育目标的落实、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学校永恒的教育主题,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把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走进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一中扎根生长,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第二篇: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纪实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国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素养下降,道德滑坡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迫切需要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

20xx年11月,我校开办“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以弘扬“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缔造师专英才。”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工作,我校国学讲坛在提升我校师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成为我校一块重要的学术阵地和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中进行“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活动,对于提升广大青年学生人文素养、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对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江泽民同志指出,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皎皎者,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民族的脊梁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而迅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招生规模或是在校生人数均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

国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素养下降,道德意识滑坡等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中心主义不断膨胀,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文精神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衡和人格的异化,一些人明显呈现出 “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如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敏感程度”,清华学子刘海洋竟然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和食品投喂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的等,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确实还存在着很大的缺憾。

拉拍雷说:“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 爱因斯坦也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也说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技术,毫无疑问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崇高人文精神,必定就是不打自垮。”由此看来,仅靠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而缺乏深厚人文素养的“瘸腿”大学生是无法承担起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重任的。

鉴于这种形势,20xx年11月,我校以中原文化研究所为依托,在校宣传部的统筹下,联合有关系、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筹备开办“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以弘扬“国学经典、宣传中原文化”为核心,开展一系列讲座,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广大学子更好地了解、传承中华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工作目标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古代典籍,其中很多优秀作品,历久而弥新,全面而独到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而深刻的体现,也成为传统文化中最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精神桥梁,是认识中国国情、领略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水平的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高尚的美学享受。正是有感于此,郑州师专将中原国学讲坛的宗旨确定为:“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缔造师专英才。”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

能,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三)工作思路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采用学术论坛、学生社团辅导、颂经读典、诗朗颂、知识竟赛、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师生共同参与,同时还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使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采用开放式学术讲座,采用每月一位名师讲一个主题的方式面向全校师生举行开放式学术讲座。由校内外学术见解深邃、授课艺术高超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力争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观点新颖。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教育、法律、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多彩。在形式方面采取以专家讲座、论坛、学生社团辅导、颂经读典、诗朗颂、知识竟赛、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师生共同参与,同时还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我校“国学讲坛”除由我校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中具有建树的教师担任主讲嘉宾以外,并请当代著名学者和专家到学校指导交流。国内外著名学者如范曾、李学勤、朱绍侯、沈伯俊、冯天瑜、谷振诣、张德水、张维华、张新斌及韩国学者孙兴策等,都曾先后到我校国学讲坛讲学。这些名师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不仅使广大师生人文精神和学术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开阔了学术视野,而且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自20xx年11月开办以来,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共举办二十多场以国学经典、中原文化为核心的高品位的学术讲座,在提升全校师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省文化厅授予我校“中原国学讲坛郑州师专分会场”的匾牌,新华网、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文化网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在河南省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已成我校一块重要的学术阵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中原国学讲坛的效果与影响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活动实施以来,在校党委的关怀支持下,在国学讲坛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提升我校学生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高品味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国学讲坛的开放式学术讲座和读经颂典活动,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接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等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一个有利于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和发展。

2、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在中华先民光辉成就的激励下,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发了同学为祖国美好明天而奋斗的决心和斗志,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了良好学风,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我校国学讲坛动作特色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自成立以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校内校外相结合,

为了使讲坛既具有更高的水平和质量,又能紧贴教学,服务人才培养,讲坛开办以来始终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一方面立足本校,面向全校师生公开征集选题,并将征集所有选题放在学校网页上,以便全校教师充分了解情况,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报名应聘,从中选择那些内涵深刻,主题新颖,理论前沿的课题,安排具体时间,面对全校师生演讲。同时还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讲坛开展学术讲座,提升讲坛的理论深度和学术知名度。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所作《中华文明与中原文化》;河南著名史学专家朱绍侯先生所作《汉民族的形成

与发展》;三国文化专家沈伯俊先生所作《刘备的领导艺术》;著名学者冯天瑜先生所作《张之洞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韩国学者孙兴策先生所作《韩国的儒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主编辛世俊先生所作《中国传统仁学的形成与发展》;《河南文物》主编张德水先生所作《中原文明的历史进程》;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刘玉娥教授所作《中原诗词鉴赏》、《中原文化华与中华文化》等20多场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使广大师生加深对国学以及中原文化的了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开放式学术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如何保存、传承我们的国学经典,并使之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这是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郑州师专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培养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师,他们走出校门后担负着全省乃至更多地区的中小学生的培养任务,中小学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在国学素养和传承民族精神方面比非师院校更要加注重。中原国学讲坛自觉地将国学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师生对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中原国学讲坛始终致力于将学术讲座与全校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大学语文》中国学经典名篇的学习为契机,在相关系部掀起读经颂典活动。我们选择了一些特别优秀的文学经典,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将文学作品的朗诵和视频传输到各个教室,让师生结合《大学语文》、《口语》、《书法》等课堂教学,反复聆听、濡染、感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通过这种讲座与课堂结合的读经颂典活动,不仅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阅读经典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育了良好的学风和学养,切实做到了 “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师生的精神文明得到较大提升。

3、讲座与学生社团密切结合,有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中最活跃的一个团体,在学生社团中聚集了一大批朝气蓬勃,观念新、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思想活跃的优秀青年。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原国学讲坛充分利用名师来校进行学术讲座

的机会,对相关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如与中文系寒钟国学社和初等教育部剪纸社的同学们建立联络机制,抓住一切机会,为他们答疑解难,提建议,指导活动。通过这一有效活动,不仅使我校社团工作的文化内涵更加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社团影响了一大批学生探索国学奥秘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推动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的宣传和普及。

4、传承、普及经典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优良个性品格的形成和塑造,也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施。因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几年来,学校不仅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绿化、净化、美化上狠下功夫,天鹅湖、牡丹园、奇石、绿树、青草,春有花,夏有萌,秋有果,冬有青,自然景色优美,而且注重文化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紧密配合中原国学讲坛系列文化讲座和“颂经读典”的课堂活动,在校内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对校园内主干道路的命名,充分体现出学校重国学经典的特色,如“弘毅”路,是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明德”路则是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些校园道路命名多取国学经典,旨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重的国学文化氛围,这些饱含中华先贤无穷智慧的路名犹如无声的春雨时时滋润师专每一位师生的心田,激励着他们为祖国更加灿烂、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地奋斗!

总之,自从我校国学讲坛开讲以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进一步提升了人文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我校师生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和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