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名言选

鲁迅先生名言选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升平,还粉饰黑暗。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

改革,第一着自然是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到诞生的机运。

伟大的心胸,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艰辛。

轻敌,最容易失败。

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我想,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然而革命成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骂汉奸的逸民。后来自己寿终林下,儿子已不妨应试去了,而且各有一个好父亲。至于默默抗战的烈士,却很少能有一个遗孤。

人类是欢喜看看戏的,文学家自己来做戏给人家看,或是绑出去砍头,或是在最近墙脚下枪毙,都可以热闹一下子。且如上海巡捕用棒打人,大家围着去看,他们自己虽然不愿意挨打,但看见人家挨打,倒觉得颇有趣的。

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譬如说:主子,您这袍角有些儿破了,拖下去怕更要破烂,还是补一补好。进言者方自以为在尽忠,而其实却犯了罪,因为另有准其讲这样的话的人在,不是谁都可说的。一乱说,便是“越俎代谋”,当然“罪有应得”。倘自以为是“忠而获咎”,那不过是自己的胡涂。

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 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第二篇:鲁迅先生名言选

鲁迅先生名言选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智识太多 ,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从来如此,便对吗?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

(选自天津社会科学院《鲁迅警世名言》一书。)

鲁迅的当代价值

张梦阳

现在有些人极力否定毛泽东,同时也诋毁他对鲁迅的评价。尽管我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也持批评态度,并曾经深受其害,但在对鲁迅的评价上,却仍然感佩毛泽东的智慧。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而其中的大半又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鲁迅研究。走在人生最后途程的时刻,一个问题总在我的心中萦绕:我为之贡献出大半生的鲁迅研究有没有价值呢?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问,鲁迅在当代还有没有价值呢?如有,那么我的人生也有价值。如没有,我的人生真是白过了。

否定性的回答是经常听到的。一次老同学聚会,一位还当过图书馆馆长的同学就说我陪了鲁迅一辈子,是“亏”了。还有一次,一位学林业的老教授一听说我是研究鲁迅的,马上不屑地说:“鲁迅跟他亲弟弟还打架呢,有什么可研究的。”

对此,我默默无言,只感到悲凉,想到郁达夫《怀鲁迅》中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

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那么,鲁迅究竟有没有价值呢?如有,价值又在哪里呢?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

在各种探索中,自然是毛泽东的回答影响最大。19xx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现在有些人极力否定毛泽东,同时也诋毁他对鲁迅的评价。尽管我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也持批评态度,并曾经深受其害,但在对鲁迅的评价上,却仍然感佩毛泽东的智慧。因为在众多的文化人无视甚至诋毁鲁迅的时候,毛泽东和瞿秋白竟能力排众议、慧眼识珠,高度评价鲁迅的价值。不管怎样,都是凡庸者难以企及的大智慧。

不过,我觉得不能止步不前,还须做进一步的阐发: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认为:一言以蔽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用长一些的话解释,就是: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我认为就在于他是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悟性,则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而理性,则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整个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

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启悟人们为改造自身和本民族的精神以及整个人类的人性而努力。

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并不同于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而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但是并不同于专门致力于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家,而是倾心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并不同于茅盾、沈从文那样的侧重描摹社会世态与乡土风俗的文学家,而是集中全力勾勒、提炼中国人精神特征、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镜子”的文学家。

总之,鲁迅是一位他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的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张,反对已经弥漫整个世界的轻精神的“质化”倾向;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倾心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放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他与黑暗苦斗,为光明苦争,傲视权贵,对“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毫不妥协,骨头最硬;悲天悯人,为被压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呐喊疾呼,心地最善。勇猛、坚韧而悲壮地反抗绝望,苦苦奋斗了一生。他深刻的思想与精美的作品使他不仅在中国具有巨大价值,在东亚以至全世界都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日本从竹内好到伊藤虎丸、丸山昇等鲁迅学家对鲁迅“抗拒为奴”思想的共鸣就是明证。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

鲁迅的这种当代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所独享的,而是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以至整个人类的人性,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一个读鲁迅的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

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

不管怎么说,我的人生是与鲁迅,与鲁迅研究联系在一起了。因此,我将如佛罗伦萨大诗人但丁所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由别人说去吧!”一直走到自己人生的终点。我深信,中华民族和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懂得鲁迅的价值,也会认可我和我的先辈、同辈以及后辈鲁迅研究者的工作意义。

谨以这样的决心和信心,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诞生一百二十五周年。

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昨为深圳市民做演讲,提出“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

昨日,市民文化大讲堂请来了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做演讲,题目是《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虽然昨天一直下着大雨,但这并不能阻挡市民前来听课的热情,人民大厦的多功能厅与往常一样坐满了积极的听众。演讲结束之后,听众还和林先生就鲁迅的文化思想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十多年前,林贤治先生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写过:“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昨日,深圳市民对解读鲁迅表现出来的热情使得这句话得到了最佳的诠释。

林贤治讲到,“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这句名言曾经使他和圈内的学者引起过笔墨之战。曾有学者认为,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那么,到底21世纪是鲁迅的还是胡适的?林贤治认为,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命题:首先要看时代的变化,即从20世纪过渡到21世纪的变化;另一个方面是鲁迅自身的思想结构。鲁迅思想中有一些是不会过时的,换句话说,是永恒的。有一些东西因为时代的衔接,过去存在,现在还存在。所以,认识鲁迅的精神结构、思想结构非常重要,从这就可以研究21世纪和鲁迅之间的关系。而普通大众如何才能理解鲁迅那样博大精深的思想呢?林贤治简要地概括为四个主义和一个核心。

怀疑主义: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有人说鲁迅是多疑的,鲁迅本人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他说:“多疑没有什么不好。如果疑来疑去而不做结论那就是不好的。”这是鲁迅对怀疑、多疑这个问题的答复。林贤治认为,这是鲁迅性格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怀疑一切,没有偶像和权威。现在有人认为鲁迅偏激,反对中医,还反对过京戏。但是,林贤

治先生却是这样理解鲁迅的:“鲁迅是一个改革家,他想事情和我们不一样。中医的理论基础确实有很多神秘的、玄学的、猜想性质的东西。鲁迅对中医的态度我认为就是他对科学的态度,他认为中医在科学的反面,而且他个人对中医有着切肤之痛;又比如说鲁迅为什么会对看京戏反感?男人扮女人,他认为这种东西是畸形的艺术,反自然的艺术。这关系到鲁迅如何看待艺术的本质。这是鲁迅的文艺观。所以说鲁迅的怀疑,都是在怀疑我们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的,一直欣赏且享用的东西。”

批判主义:终其一生的斗士

要说明鲁迅的批判主义思想,林贤治先生主要拿鲁迅和胡适作了比较。鲁迅和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同志和战友的关系,都在主编《新青年》杂志,但是后来两个人越走越远。鲁迅还有几篇文章对胡适有不好的印象,采取批判的态度。这两个人有什么不同?林贤治认为,两个人的不同之处是对权力的态度:“鲁迅和权力者是保持距离的,甚至是对立、对抗的态度,这种态度一生都是如此,没有改变过。胡适则不同。胡适是倾向好政府主义,他需要一个好政府。”

林贤治继续说道:“现在中国的所谓自由主义者认为,胡适是中国的自由主义之父,鲁迅是反对他的,这就是说鲁迅是不爱自由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在鲁迅看来,国民党政府首先是不合法的,是靠武器、靠军队建立起来的政权。鲁迅不会为不合法、专制的政府要自由。”

林贤治分析,在鲁迅的思想里有一个人民主体的形象——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人民的,人民是怎样的人民呢?当时人民的教育水平是非常低的,也没有自觉意识。所以鲁迅要让人民能够获得自觉的意识。“他不认为一两篇文章就会唤醒多少人,他只是在做他的事情罢了。我觉得鲁迅所做的工作是他在一个社会里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去做的。他的工作就是以现代的价值观念启蒙人民,告诉他们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什么是民主社会,什么是人权。鲁迅也从来不会期望国民党政府会帮助他完成这种启蒙工作。他从来没有这种认识,这就把鲁迅和胡适他们分开了。”

人道主义:鲁迅是仁爱的

鲁迅给当代人的形象是好斗的,鲁迅有一句名言:“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当代常有人非议鲁迅的好斗,林贤治说,这些人首先要问一问鲁迅为什么斗?和谁斗?“鲁迅永远是以弱小者为本位,对抗强权者。他永远保护的是弱

势群体,虽然他不以弱势群体的保护人自居,但是他付出了自己的牺牲。”林贤治说。

林贤治提醒大家看一篇鲁迅的小小说—《明天》。在小说里,鲁迅写了小镇上的一个寡妇,她唯一的儿子病重,然后死去,没有援手,死去的那个夜是多么的漫长。在这篇作品里,我们看到,鲁迅这样一个大作家,他关注的、关怀的是一个孤苦的寡妇。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在鲁迅逝世后写过一篇纪念文章,他认为鲁迅是仁爱的

林贤治非常赞同他的观点。“鲁迅是从爱出发的,他的恨、憎都是源于爱的。我们不要认为在鲁迅那里只有恨。但是他和一般对爱的说教不一样的地方是,当爱被损害的时候,那些人不会憎恨。鲁迅有一句名言是:能憎才能爱。”

个人主义: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以前,个人主义在国人印象中可不是一个好词,近年来我们引进的西方学术著作多了,才对个人主义重新进行了阐释。林贤治认为,个人主义在这里指的是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鲁迅是非常重视个人意气的,他是热爱尼采的,但是后来他对尼采还是进行了批评。他的学生孙伏园写了一副对联给他:托尼思想,魏晋文章。托尔斯泰代表了人道主义,而尼采代表的是个人主义。鲁迅对这个评价是首肯的,个人主义在鲁迅那里是非常突出的。”

鲁迅先生曾经提问,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平,谁来裁判?谁来执行?他接着就回答:自己裁判,自己执行。大家也常引用他的另一句名言:“我常常解剖别人。但是,更毫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林贤治先生说:“鲁迅有一种很强的自我反思的能力,这就把他跟一般的唯我主义者、一般的个人主义者区别开了。”

思想核心:立人才能立民族

最后,林贤治先生对鲁迅思想的核心与精华作了总结:“19xx年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只要有无数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体,那么,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就是相当好的,就是有希望的。你可以说这就是鲁迅的政治乌托邦。我觉得这就是他的思想核心。”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中华读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