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信息化及信息系统情况汇报

环境保护信息化及信息系统情况汇报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要求,部领导以及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做好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不断开创环境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为探索环保新路、推进环保事业大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环境信息化建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以重大专项、业务应用、信息公开、标准建设和信息安全为抓手,以“互联网、内网、专网”三大网络资源平台为依托,加强信息基础实施建设,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强化信息化工作统筹管理,不断提升信息化在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中的作用效能。

(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情况

经过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实施工作,包括B-1项目(世行贷款项目,19xx年完成,建成27个省级环境信息中心)、B-1扩项目(20xx年完成,建成25个城市环境信息中心)、省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改造建设项目、日本无偿援助100个

城市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等,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数字环保一期,项目投资近5.8亿),更加快了网络建设步划,建成了环境保护政务内网、外网、业务专网的基本构架。

业务专网实现了环境保护部机关与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全国31个省级环境保护厅(局)、389个地(市)局和2771个县级局互联互通,实现了环保电子政务全覆盖,实现了大气、水质自动监测和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采集站点联网,支撑全国环保业务运行、数据传输、网络通信、视频会商和应急指挥。

20xx年x月,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使环境信息采集进入了由“平面”向“立体”发展的新阶段,利用小卫星星座采集的数据,可以逐步实现大范围、快速、动态的生态环境监测,跟踪、预警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

(二)业务应用系统(快速发展)情况

建立全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及时准确获取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为污染减排、环境监管、风险防范提供基础支撑。建立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主要河流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环境质量信息的时效性。针对生态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需要,发射了

环境一号系列卫星,用于大范围、全天时监测生态环境,初步构建了由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组成的“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通过组织一系列建设项目的实施,陆续开展了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管理、污染源在线监测管理、环境统计、建设项目管理、排污收费、排污登记、生物多样性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核与辐射管理、卫星遥感应用、自然保护区管理、核电厂在线监测管理、环境应急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等业务系统,优化了环境保护业务管理流程。

(三)信息产品服务(持续提升)情况

围绕服务社会需要,大力推进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定期向社会提供环境质量公报、环境统计年报、空气质量日报、水质监测周报、卫星遥感监测简报等环境信息产品。各地开通“12369”环保热线,为群众投诉举报环境问题提供直通服务。综合应用互联网、热线电话、电视节目、综合大厅等手段服务社会。

(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效应凸显)情况

内网电子政务综合平台,部署了部机关履行职责的政务办公系统。基于专网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集成了非涉密文档传输、政务信息、环境信访管理、值班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环境统计、多媒体视频会议会商等20多项政务应用系统,通过专网的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实现部机关与派

出机构、直属单位、各省厅(局)政务信息传输交换。政府网站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环境信息公开、在线办事、行政许可和公众参与等。全国31个省级环境保护厅(局)均建了门户网站,三分之一省(市)实现了行政许可事项网上申报。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环境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我们清醒认识到,由于我国政务信息化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政务管理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的,一开始并没有总体规划,也没有顶层设计,各阶段信息化建设模式也不一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环境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

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覆盖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的需要。现有环境信息传输网络仅覆盖到省级环保局和部分地市级环保局,随着环境管理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数据实时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的覆盖范围、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等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二是环境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开发和共享。多年来环境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但这些数据库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应用比较分散,缺少规范化,功能上局限于简单的查询和统计,环境数据尚未全面转化为可用的信息资源。由于前期的建设模式是实现各业务流程电子化,主要依托部门内部的纵向信息结构,旨在系统

性提高部门的管理效率。同时,部分地方和单位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出现各自为政、封锁闭塞的现象,导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出现,成为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三是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许多核心业务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有待开发。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资金比例不够合理,缺少系统建成后的更新维护和人员培训等应用能力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造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应用的脱节。四是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和整体规划工作亟待加强。信息标准规范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环境信息标准体系。标准的制定、更新相对滞后,不同部门采用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为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带来很大困难。

由于前期的是实现各业务流程电子化,主要依托部门内部的纵向信息结构,旨在系统性提高部门的管理效率。从信息结构上形成“纵强横弱”的格局。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战、相对独立。

 

第二篇: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也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近几年来,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了宣传、培训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公司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强化了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了公司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二是建立健全了环保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考核落实,完成了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得到了环保部门的批准并备案;三是狠抓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为彻底解决铸造污染问题,我们直接撤消了铸造工段,生产过程中基本无用水工艺,不存在废水排放问题;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易产生污染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喷漆,二是噪音,为彻底解决上述污染问题,我们在喷漆过程中采用了目前国内先进且普遍采用的水帘喷漆工艺,该工艺能使在喷漆过程中产生的微量落漆随水帘进入密闭的循环水槽,解决了落漆飞发和外排问题,达到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196)中有关排放要求。在防噪音方面我们根据《工业企业噪音卫生标准》,首先选用了合理的低噪音生产设备,同时在新的生产工艺设计中,充分考虑防震、减震、消音等事项,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隔离操作等措施,确保了厂界噪声达到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8599-20xx)中的有关标准要求。四是进一步提高电动机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降低产成品的噪声,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机械加工精度和电机装配质量,从

而保证气隙均匀,降低电机的震动和噪声,对出厂电机,逐台进行噪声检测,对超标产品,一律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进行返修或返工。在产品设计上,尽量采用合理槽配合,适当的槽斜度,从而达到降低电机噪声的目的,为顾客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公司的环境保护能力,并得到了环保部门的认可,自建厂至今,公司从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