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微课学习心得12月份

信息化背景下的微课学习心得

旅游教研室 张振道

寒冬十二月,虽然室外的低温早已在零度以下,但是它阻挡不了教师们对教学研究的热心。市技能大赛喜讯连连之后,旅游管理教研室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展开了教学研究学习的新篇章。本人就信息化背景下的微课进行了研究学习,在此本人进行小结,将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初识“微课”。

近来,学术界关于“微课”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微课雏形最早见于美国教授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以及英国的一分钟演讲。现今热议的微课概念是20xx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的,并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 15-30 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 1-3 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我国,广东佛山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微课”。“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我个人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是随着无线宽带技术、网络视频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二、“微课”的制作。

1.硬件准备:电脑、摄像头、话筒。

2.软件准备:制作一个精美的PPT课件、下载并安装一个录屏软件。

3.打开录屏软件:第一步: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在界面中找到“录制屏幕”按钮;第二步: 点击“录制屏幕”按钮打开界面进行录制。

4.录制结束:关闭PPT课件,然后按下软件界面上的 “Stop” 按键结束, 再点 “Save” 按键保存文件。

三、微课的后期优化。

1.导入文件: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 选择左边 “添加” 栏里面的 “导入媒体”, 导入刚保存好的微课视频文件。

2.把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

3.调整视频大小。

4.画中画的调整,主要调整画中画在视频中的大小和位置。

5.以上步骤都完成后,在右边的 “预览” 面板中预览没问题后便可生成视频。

四、微课学习的亲身感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从学习中,我知道了:微课是一个教学视频,是一个浓缩在短短的5分钟之内的精华。简而言之,微课就是一个微型课堂,它拥有2大要素:声音+ppt制作。“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微型和说课的区别很明显,只有试过后才明白“看花容易绣花难”。

五、学习微课后的感想。

微课绝不仅仅是一个视频那么简单,要求从视觉听觉上要舒服。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职业学校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学会正确使用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第二篇:信息化背景下的微课学习心得

信息化背景下的微课学习心得

6月x日至6月x日,我们参加了由江西省电教馆、抚州市教育局及南丰县电教馆组织的电教骨干教师培训活动。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微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本人就两天的学习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初识“微课”。

近来,学术界关于“微课”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微课雏形最早见于美国教授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以及英国的一分钟演讲。现今热议的微课概念是20xx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提出的,并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 15-30 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 1-3 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我国,广东佛山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微课”。“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我个人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是随着无线宽带技术、网络视频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二、“微课”的制作。

1.硬件准备:电脑、摄像头、话筒。

2.软件准备:制作一个精美的PPT课件、下载并安装一个录屏软件。

3.打开录屏软件:第一步: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在界面中找到“录制屏幕”按钮;第二步: 点击“录制屏幕”按钮打开界面进行录制。

4.录制结束:关闭PPT课件,然后按下软件界面上的 “Stop” 按键结束, 再点 “Save” 按键保存文件。

三、微课的后期优化。

1.导入文件: 打开录屏软件界面, 选择左边 “添加” 栏里面的 “导入媒体”, 导入刚保存好的微课视频文件。

2.把文件添加到时间轴上。

3.调整视频大小。

4.画中画的调整,主要调整画中画在视频中的大小和位置。

5.以上步骤都完成后,在右边的 “预览” 面板中预览没问题后便可生成视频。

四、微课学习的亲身感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从学习中,我知道了:微课是一个教学视频,是一个浓缩在短短的5分钟之内的精华。简而言之,微课就是一个微型课堂,它拥有2大要素:声音+ppt制作。“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微课”的规模小、时间短、参与性强,“微课”的反馈及时、客观、针对性强,微型和说课的区别很明显,只有试过后才明白“看花容易绣花难”。

五、学习微课后的感想。

微课绝不仅仅是一个视频那么简单,要求从视觉听觉上要舒服。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职业学校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学会正确使用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

 

第三篇: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体会

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德育学科特点,我觉得德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德育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其次,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最后,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在学习翻转课堂理念中,我也有如下感受:

从翻转课堂的优点看: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这

样做可以实现让学生将有限的时间用到自己需要攻克的难点上,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2、“翻转”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下视频学习中,可以跟同学进行充分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上就会节约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索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习翻转课堂过程中的疑惑 :

1、如果每门学科课前都有视频学习和预习学案和课后作业,学生有哪些时间看视频?何时小组合作交流?何时完成预习学案和课后作业?实现这一目标前提是学生必须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2、翻转课堂从听课来看,更多的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东西,弱化知识与技能,而数理化等理科的知识必须具备一定训练量和反复次数,学生才会掌握相关知识点,课堂上不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能不能实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目标值得商榷,这与我们现行的考试体制也不一致。

思考与建议

1、翻转课堂可以作为我们现行教学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我们可以利用“课堂翻转”来实现边缘生、尖子生的成绩提升;

2、视频及其他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不应该成为课的中心,课的中心应该还是课堂。

3、课前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明显加大,甚至超过学生原来完成作业的时间。如果长期下去,学生能不能吃得消,会不会课业负担过重? 除非,每节课所有知识点全部在课堂上消化落实,课下不留作业。

4、以目前的学校技术手段,很难实现网络环境的全覆盖。即使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能否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自觉的去完成视频学习,会不会出现有些同学假借网络视频学习之名,行上网游戏、聊天之实。再者,学生与教师时时互动交流平台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