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教育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中学教育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皖西学院环旅学院 地理科学0802班 吴雷

摘要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盛,则国盛。”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很关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其中关注的热点无疑是中学生的教育。当前中学生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1、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沉重2、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

一、落后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4、中学教育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理念5、中学教学忽略了对于传统道德、传统思想的继承6、中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和价值体系不健全,等等。教育部门必须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探讨并改变教学思路和方式,加强中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传统思想,注意教育引导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暑期社会实践 中学教育 健康发展

(一) 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

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平时主要是作业繁多、填鸭式教育严重;而在假期时间里主要则是学校和其他的私人、团体组织利用各种名义来进行补课,召开竞赛班等等。其实,不仅仅在我教授的中学暑假补习班,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存在着假期补课的现象,不管是小学、中学。

我所在的补习班一共有52人报名,他们都是初二的学生,但是由于其中有几个学生没有下定决心要补习,所以最后我们补习班实际招收了46名同学。所教授的课程以初二数学、英语课本为主,另外结合初三部分知识点作了简要讲解,还针对他们的暑假作业作了讲解。

补习班教授的英语内容主要是单词记忆和写作,数学主要讲多元应用题和三视图一章。另外还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暑假作业,第二天在他们上其他课时批改。暑假作业还有我们布置的应用题都是非常难的,有些题就是我自己也要琢磨好久才能解出来。

教材的高难度不仅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就我所教授的班级来说,平均每一小节的内容,其中最好的两三个学生可以完全吸收85%左右,其余一半的学生可以吸收65%左右,还有1/3学生仅仅吸收知识的40%以下;而且,要想真正的理解

教材,学习知识,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揣摩每一章节:每天上午的课程,必须下午花费两个小时左右时间才能大致理解吸收和掌握。而事实上积极运用预习、复习这一科学学习方法的学生要少的可怜,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可见一斑了。 除了以学校名义招收的补习班外,各种以私人、团体灵璧教委规定教师不可以招收学生补课,而这些其它形式的学习集体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安全区”了,至少要比教师每天在学校或家里提心吊胆地授课心安理得得多。

组织名义招收的学习辅导班、提高班、特色班等等也层出不穷。学生学习负担过于沉重,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被剥夺的几乎一干二净。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对象学校也自然成了众矢之的。而套用教师自己的话来说:“也并不是我想这样做的,现在其它的所有学校都这样搞,这样竞争,如果我们置之不理,何来成绩?学校又怎么能生存下去呢?” 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所指责的对象不能仅仅是学校、教师,更在于基础教育的深层模式。是这一指挥棒不断地左右着学校、家长和学生。 也许,学习负担沉重是应试教育送给他们的一份“厚礼”吧!

(二) 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

与上面的因素相联系,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单纯的应试教育同样也造成了这一现象。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来讲,随着被教育者的学习层次的深入,他的思想、头脑也很自然地越来越局限于专业的知识上去了。就像以前一个旨在证明大学生的想象力并没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想象力丰富的调查一样,这个调查也鞭挞着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方式,同时更启示着思维方式、判断标准对于人们思想行动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而从现在的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看,想象力已经越来越为固定僵化的判断所桎梏。比如《暑假作业》上面有一道专门的发挥想象力题目,大致内容如下: “在树林中的一棵老树上停着若干只鸟,猎人开了一枪,有以下的结果

A. 打着一只鸟,其余都跑了

B. 没有打着,猎枪走火

C. 打着一只,其余为了救那只鸟都没有飞走

D. ? ?

E. ? ? ”

本来这是一道鼓励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题目,是没有什么确定的结果的。然而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A选项是对的,并且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它的情景。这和几年前望着圆圈发呆,傻愣愣地说像个“零”的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的区别呢?

思维方式的僵化和判断标准的单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现在的小学生更多的依赖着老师给他们送去标准答案,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即使对于数学的解题方法,只认为老师的给予的答案即是真正的答案,摒弃自己其它可能的一切思路、想法。

而在语文特别是主观试题的答题上,即使回答是正确的,八九不离十的,也会毫不犹豫地改写成老师解答时念出的答案。在这一点上这个班级任我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释,好像一时也不会改变这种现象。

人们都盛誉世界上最最阔达的事物莫过于人的内心,因为她可以包容一切可以想象到的任何东西。一旦人的这种无限的想象力囿于智力、常理甚至是自己辛苦探索和积累的知识、规则等,那将失去提升创造能力的一大翅膀。后果也当然不能飞越自我,也许会从天空中坠毁,从此万劫不复。

应试教育下的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势必将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素质提高的头号杀手。

(三)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很不起眼也常常被人忽视的隐蔽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问题。而这种现象愈是在初等教育中就愈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未完成自我的人格塑造,没有初步实现意志的支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处于寻找、模仿人物形象的阶段。当然,和学生保持着密切联系的教师也和家长一样成为学生观察社会、学习社会的对象了。

不对等关系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也并没有什么妨碍、危害被教育者的地方。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理所当然地会把他们的老师比作自我学习的楷模,努力地向这一方向进发。所谓“为人师表”即是在这种原理下的良好应用。

但是相反情况下,教师在这种不对等关系中,没有重视自身的道德、素质的修养,能力的提高,运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所有这些情况都很可能会十分地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使其一生的轨迹走向病态、畸形。

教师这一职业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在于她给予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表面上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人格的塑造,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道德、学习素质等等这样抽象品质、人生内涵概念的场所。也基于此种原则,在与学生交流的有限时间里,我十分注意人格品质在周围的影响作用,努力地使自己成为更平易近人、更有细心和耐心的准教师。同样,也借此影响着学生们朝这一方向发展,希望他们也要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素质的有用的人。

《北京教育》(20xx/1)所载《从心罚看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文,作者认为,心罚是要比体罚更隐蔽、危害更严重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而施加于学生心理上的惩罚,比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等等。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这可能将成为学生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的加强,很多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的现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种逆反心理实质上并不是真正构成了逆反,而是一种学生表面上刻意追求的自我个性的抒发,是一种“假逆反”,如果教师可以打破陈旧的观念束缚,采取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被教育者,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那必定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所以,从以上的认识来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现象每时每刻都在警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切实地从周围每一事物着眼,切实地做到“为人师表”这四字要求。

(四) 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人文”源于拉丁语“ Humanus ”,意为“属于人的”、“人性的”等等。人文主义学者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而“人文主义教育”则自 19 世纪以来逐渐衍化为对被教育者的个性的尊重和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其个性的认识和发挥,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和“因人而异”。

限于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约束,当代的教育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文主义”,特别是在社会各界所公认的焦点“高考”这一话题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转变的,而相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无论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还是对于被教育者本身的各种要求来说,中等教育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能性要明显地高于前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对于塑造人格,公民道德水平等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前的应试教育最大的失败在于“把人教育成了做考试卷的机器”—每天学生所面对的仅仅限于重复地回答那些文字题目,可以称得上是“纸上谈兵”,却失去了基本的人生目标理想的思考、道德品质人格的塑造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创新兴趣的培养的机会。

在暑期教课的有限的时间里面,从中学生的基本精神状态以及学习积极性等若干平时情况的反馈,可以确定的是在中等教育中大多数教育单位并不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方式的开发。这多少与陈旧狭隘的思想观念以及过去几十年对西方先进教育技术的偏见所形成的僵化的思维有所联系。我们提倡所谓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的同时,即便在大力引进西方的资金、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等文化成果的对外开放时期,却也忽略了“人文教育”这一概念的引进和学习。从xx年代末中美学生文化交流,美中两国课堂气氛的构成;以及xx年代初中日少年徒步内蒙古草原,中国少年完全地败下阵来等的活动结果中,完全可以看出单纯的强调知识教育话题所引起的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后果。

先前在我们河海大学宿舍里面竟然有学生用冷水煮面,最后都成了面糊糊。以前这类事情都仅仅是听说而已,而今却亲眼所见,令人十分惊讶。而在假期授课期间,很多农村学生也居然不会如何割草,自主生活能力越来越差,远离生活、脱离生活本身,“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就是现代中国教育存在着的愈演愈烈的生存能力丧失的问题。

人类的一切成就均来源于生活本身,也只有生活才能创造出人们可以维继生命并且超越现实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一大特点,

接近生活其本身就是要贴近现实、接触现实、吸收现实。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能力训练的机遇和自主求知探索的空间。

(五) 忽略了对于传统道德、传统思想的继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 传统的道德思想特别是优秀的儒家经典,在日益明显的功利性社会中“出淤泥而不染”、独善其身,而且也为人们提供着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方式。

改革以来,对“四旧”的陈腐错误观念的逐渐消除,传统思想道德也同时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的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以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道德素质、人格精神等等内在品质方面愈来愈为物质财富所左右和支配。

现在国民素质普遍情况显示,很多人都丢弃了传统的优秀道德,即使是数年以前的所谓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和近些年提倡的“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十六字纲要”等等。最多,对于传统的道德传统思想的继承也仅仅只是限于口头上的呐喊罢了。儒家经典很多修身养性的做法仅仅当作名言警句来理解和背诵,并没有许多的教师以此作为训练自身、鼓励学生的方法,更不用说是相对落后的普通农村学校了。 在许多青少年之中,缺乏谦虚谨慎的作风和尊重他人的品德,拜金主义的堕落、暴力活动的倾向等等,堪忧的现象甚多。所有这些可以说明的只能是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方式还不能算恰当合适。

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较起来,中学生还处于尚未独立的阶段,人格塑造较为容易,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的话,必须“从中学生做起”。在强调文化科目成绩的同时,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精髓,并鼓励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课后实践等有利于将这些道德品质付诸实施的活动。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行为,优秀的传统想必也会自然也很成功地灌输到学生的意识深处的。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从今天的学生做起的话,可能 xx年后中国社会的风气将有一个大大的改观。

以上阐述均为个人观点,是通过暑期实践工作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借助相关的知识储备来进行的思考和探究,难免一些观点不够准确或稍有偏激,诚挚恳请交流探讨。

【参考材料】

1、管培俊.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中国高等教育,20xx;(2).

2、杨振秀.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xx;(1)

 

第二篇:关于小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小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 :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都应该精心呵护与培养,所以无论是作为一名从事教学专业的老师还是学习师范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注重小学生的教育,实施新式教育,为祖国培育一批新式人才。

实践过程:

今年x月份,我跟随我班的一小组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常德市的紫桥小学,一走进校门,就看到很多可爱的小朋友在欢笑嬉戏,到处是天真灿烂的笑脸,仿佛一群欢乐的小鸟在天地之间翱翔歌唱。我们几个大学生顿时心情澎湃,突然怀想起小时候的我们也是这般的可爱。我们走进一栋教学楼,今天来的目的主要是听听一批来自不同小学的教师讲课比赛,这还是第一次以一个实习生来参与这种活动,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刚走上二楼,突然有一群小朋友排着整齐的队伍对着我们喊道:“老师好!”当时一下子就愣住了,似乎对这个还不够适应的我们怔怔地望着他们好一会才回过神来,霎那间笑脸如花。真的是一群很可爱的小朋友!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间教室里面坐满了老师,我们几个找了个座位就坐下听课了。在听课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位老师,不过很可惜,我没听清她们是哪个学校的老师,但他们的讲课方式让我记忆犹新。第一个老师我暂且称呼为A老师吧。A老师给孩子们讲的课文是《我的第一首诗》,她一开堂就对孩子介绍主人公,但却是以朋友的身份来介绍的,让孩子们觉得仿佛是在听一个朋友的诉说一样,自然而不拘束。接着A老师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一边熟悉课文一边思考问题。A老师的板书特别的工整,态度特别和蔼,整个过程都面带着微笑让人感觉很舒适。A老师特别注重朗诵这一方面,她总是让孩子们去读一句或一段话,但要有感情的去读,并教孩子们该用怎样的语调和情感去读出来。A老师善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当一个孩子回答完之后,她都会以赞扬孩子的方式来提高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她还善于利用幽默充满激情的口吻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这个老师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那么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这位B老师(暂且这么称呼吧),她是一个充满热情有风格迥异的老师,她的全部课程几乎是以讲述一个童话故事般来完成的。她讲的课文题目是《仙人掌王国》,她是一个善于运用多媒体上课的老师,他一开始就以很多仙人掌照片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结合课文来为孩子们一一作介绍,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并善于与孩子们互动,比如让孩子们以我是仙人掌的身份来介绍自己,构思新颖有独特,对孩子思维具有启发意义,并在这过程中夹着动听的音乐背景,让人舒适自然不拘束,以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这个老师总个教学过程都让人耳目一新,并很好的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达到了成功的教学效果,顺利的上完了一节课。这些老师每个都是很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们认真而又执着着她们神圣的工作,夜以继日,孜孜不倦,使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实践心得与体会:

此次实践,对于我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我以后所从事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他给了我很多深刻的感触,同时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如此的神圣,责任是如此的巨大,而我们

是否该认真勇敢的去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呢?对此,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的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备课内容。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备课不认真,考虑不周密,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为了弥补课内损失,加班补课、多留作业,同时又使教师更没时间备课,以致课堂教学效率更低。这样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工作辛辛苦苦,但教学质量又理想。因此,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要坚持认真备课。

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通常先从整体入手,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加以通盘考虑和安排,拟定学期计划;然后是进一步作好每堂课的教学准备,写出课时计划。这一工作过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了解学生,拟定授课计划,以及准备教具等。

要把一堂课上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除了对教材教法的把握外,更主要的是对学生把握。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环节。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也不应该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发展素质的主要阵地。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每位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读书、热烈讨论、谈讲感悟。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其有所提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四、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转变教学观念是最基础的一环。具体地说,要实现四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强调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解答问题时,只要求做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这个问题的情境往往与书本的情境相同。因此,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和背诵上,强调学习的过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它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达到发展潜能的结果。

3、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与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需要设

计教学环节与结构,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前提下,这个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充满了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班级就充满了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教育就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实践总结:

我记得有位老师评价时说到的这么几句话:“老师是高校的,那学生也是高校的吗?”“关注学生,读好学生的书。”这几句话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想这应该是给老师们的一个深刻提醒,我们将为未来伟大的教学事业而不断努力着。总结我的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但我认为是一次成功的的,有用的,受益匪浅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将会对我的以后学习起很大的帮助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