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财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

客观的研究发现,财务分析的理论与实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一般认为,财务分析的初始形态是财务报表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由美国银行界倡导的。当时,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日渐聚集中,股份公司纷纷建立;与此同时,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一些企业破产消亡,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贷款需求不断扩大,借贷资本在企业资本中的比重日益提高,而银行贷款不能收回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为此,银行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根据企业经营者个人的信用品质来进行贷款决策,而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调查和分析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财务实力,以评价与判断企业的偿付能力及违约风险,从而要求企业提供反映其财务情况的财务报表,作为其考察、评价企业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因此,当时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为银行服务的信用分析。

随着人类实践探索的深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发现财务报表及其提供的数据资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依据财务报表资料有时难以正确判断企业的真实情况与偿债能力,并在实践中创造了基于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法等多种技术方法。值得指出的是,20世纪xx年代以后,经过较为认真的研究与总结,银行界的亚历山大、沃勒等发表了有关财务报表分析和信用分析的论著,财务分析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且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科学。

资本及债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使企业筹资的范围日益扩大,非银行债权人和股权投资者日益增多,社会公众也进入了资本市场与债务市场,投资者需要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财务报表分析由主要为贷款银行服务扩展到为所有的资金提供者服务,财务分析的内容由信用状况、财务风险及偿债能力扩展到筹资结构、利润分配及盈利能力等,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外部财务分析体系。

股份公司纷纷设立并发展起来以后,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下的受托经管责任关系得以确立且普遍存在,经营管理者为改进经营管理,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以取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任与支持,他们需要并开发了内部财务分析,从而使财务分析由外部分析扩展到内部分析,分析主体由外部利害关系人扩展到内部经营管理者。比如,日本的财务分析就经历了由信用分析到投资分析至经营分析等发展阶段。由此,财务分析从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偿债及风险等信用分析,扩展到以企业的投资者为主体的收益及盈利等投资分析,进一步发展到以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为主体的效率及发展等经营分析。在财务分析的主体、目的及内容,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简单化向复杂化的发展过程中,财务分析的方法自比较、比率的简单分析法向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分析法演变,财务分析的程序也从事后分析向事前分析、事中及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分析发展。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一门特定的科学,财务分析也不断发展且日臻完善。在理论与实务中,财务分析对经营决策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支持作用,且日益专业化、科学化,在有些国家还出现了专司财务分析的机构和人员,如美国的特许财务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CFA),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职业,专门从事投资分析和信用分析,为现存及潜在的债权人及投资者服务。

我国财务分析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较短。建国以前,由于经济不发达,技术又落后,西方财务会计虽有所引进,但缺乏建立和发展我国财务分析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广大经营管理人员积极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和经验。20世纪xx年代初期,苏联专家、学者将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作为“有计划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方法”引入我国。最初,在我国东北地区铁路系统中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建立了有关会议制度,自上而下地检查分析企业生产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全面系统地考核评价经济核算与经济管理及其效果,促进企业从“供给制”向“经济核算制”的转变。

同时,自中国人民大学开始陆续在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了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课程。例如,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经济活动分析教材,就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已故著名会计审计学家、教育

家阎金锷教授于20世纪xx年代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编写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多种多种教学形式在各地的厂矿领导和管理人员,尤其是在计划、统计及财会人员中系统地普及经济活动分析的理论知识,广泛推广经济活动分析的成功经验;另外,国家主管经济部门也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财务分析与其他经济活动分析。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终于在我国建立起包括财务分析在内的企业经济活分析理论与实务。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有些经济部门和企业中积累了开展生产、财务等分析的较系统的经验,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并成为企业计划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xx年,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办法》,对企业应当报送的财务成本等会计信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规定企业应在进行财务成本分析的基础上编报财务情况说明书,重点说明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以及成本、损益变动的原因。这些要求与规定为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广泛开展企业财务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各个国民经济部门的国营企业,依据国家统一规定建立了经济活动分析制度,有些企业还建立了厂部、车间及班组分级的经济活动分析体系与责任制度,明确规定由财会部门负责财务成本分析。历史地分析,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建立与开展,曾对保证经济计划的执行和改进经济管理发挥过积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在经历了十年停顿之后得以恢复,并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发展。19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负有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的重要职责,有力地推动了财务分析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19xx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防止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同时提出在工业企业的考核上要淡化产值指标,强化效益指标。19xx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管理肢体改革发生了质的飞跃。199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随之,我国企业财会制度于19xx年也实施重大改革,财政部在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财务报告体系,建立了新的财务评价指标,强化了财务管理的分析评价功能,为在我国建立和开展新的财务分析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奠定了法规基础。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而为企业发展及财务分析提供了压力和动力。为了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加强国有企业监督,强化企业财务监督,19xx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及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操作细则;20xx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及国家计委等部门对此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企业效绩操作细则(修订)》,修订后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采用较为客观的统一标准和分层剖析及递进修正的方法,按照多目标规划原理,运用数理统计对企业财务及经营效绩(业绩与效率)开展多因素(效益、营运、偿债、发展等)及多层次(基本、修正、评议等)的计分评价,使企业效绩评价方法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20xx年,为规范开展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又制订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这标志着新型的以财务分析为主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建立,也为建立和完善新型的企业财务分析体系和效绩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财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展和深入,并积累了有益经验,有关理论研究也日益拓展和深入,取得了积极的科研成果。无疑,这些法规、经验及成果为建立新型的财务分析学提供了可能,也表明在我国开展专门的企业财务分析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第二篇: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分析指标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内涵及特点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财务主管以实际的财务资料为依据,系统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运作的应用文书。随着商品流转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不断循环周转,构成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和分配等方面的运动,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财务活动的结果,反映在资金来源、资金占用、流通费用、税金、利润等财务指标上,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就是对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完成情况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性地计算和分析,并用书面文字加以阐述。

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主要有:通过检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实绩的分析,总结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及教训,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提出对资金运用、费用开支、利润完成状况的总评价,作为检查、考核企业财务管理优劣的重要依据。它是帮助领导决策、指导企业业务的重要手段。

财务分析报告可分为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简易分析、典型分析、财务预测五种。 综合财务分析报告分为年度和上半年度两种,它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活动状况及其成果,并对资金、费用、利润等数据,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简易财务分析报告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通常是季度或月度,对企业财务活动及经营成果作简要的分析,以发现经营活动和财务资金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专题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发现某一财务状况对业务经营的开展有很大影响而作出的专门分析。如商品库存结构分析;资金分析;财经纪律状况分析等。 典型财务分析报告是分析与财务活动有关的、重大突出的、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所写的报告,多数是上级单位或同级财税,金融,工商管理部门编写,常用第三人称。

财务预测报告也称财务可行性预测,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或对某一经营业务的财务成果进行预测时所写的报告,供领导作决策之用。

财务分析报告具有真实性、同比性、议论性等特点。

(一)真实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供领导正确决策之用,作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之用,因而材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任何虚假的材料都会导致判断的失真,进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导致工作的失败。

(二)同比性

财务状况的优劣,一定与某特定时期的背景分不开,一定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性分不开,所以,比较法是最为常见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历史上的同比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帮助企

业找到发展的坐标。

(三)议论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表现手法,侧重在议论,其他的记叙、说明都是为议论服务的,最后的结论也是建立在议论分析基础上的。所以应该不断地夹叙夹议。

二、财务状况分析报告的主要分析指标

(一)经营指标分析

主要说明企业基本情况、本期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如产量、营业量、销售量等实际完成额及同比增减值。

计算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财力评价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将这些指标与标准指标及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生产经营中取得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二是营业范围调整及影响;三是需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和事项的影响等。从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企业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企业经营中出现问题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使企业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盈亏指标分析

1.对利润表所反映的本期实际利润数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利润实现情况及增减值。本期实现利润(亏损)总额是多少,比计划及上年同期数增减额及增减率;分析本期实际利润总额构成情况,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等情况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数的增减额及增减率是多少。

2.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并用标准值与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

3.根据分析与计算结果,分析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并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减额的影响、成本费用同比增减额影响、其他业务利润、营业收支净额等因素分析其对本期利润的影响程度,查找导致盈利能力增强(减弱)的原因。

(三)资金指标分析

1.通过资金结构比例分析,分析本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中各项目的构成比例,以行业比例和上年同期项目比例相比较,将增长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判断各项目构成比例的合理性、科学性。

2.对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企业资产管理效率情况。其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通过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如果周转率高则表明:收账速度快,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及坏账损失。同时借助应收账款周转期与企业信用期限的比较,还可以评价委托加

工单位的信用程度,调整原订的信用条件,制定出相应的收账政策。对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可以知道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是否合理,固定资产结构是否恰当。

3.计算企业的偿债能力情况,其主要指标有: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

4.指标变动差异分析,将本期各项指标计算结果与标准值及上年同期值比较,找出变动较大或不正常的指标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揭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分析

1.衡量国有资体保值增值情况指标是国有资本增值率,通过对该指标进行分析,能充分体现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能及时、有效发现侵蚀国有资产的现象,反映国家投入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

2.一般认为资本的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越好。当保值增值率达到100%时为保值,超过100%时为增值,若小于100%则表明国有资本减值,说明国有资产受到了侵蚀、流失、损失等,没有实现资本保全。

3.根据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实现的程度,分析其原因,特别是对没有实现资本保值的要高度重视,查找漏洞,研究对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