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方式与增效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方式与增效的研究》结题报告

铜山区郭集中学 王淑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我国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历层次的增高,语文课堂有效“互动”越来越少,传统教学往往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堂活动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的认识活动”,因而人们通常认为,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课堂生活变得的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何谈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结合新一轮课改的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研究课堂互动与增效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互动方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与同学、与媒体、与课本的相互交流活动中的方法、方式和活动的常规,这种方式主要是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能动性,去主动地构建新知。

增效是指课堂增加效果,增加效率,增加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互动类型与功能的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方式与增效的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效果调查与影响要素的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互动增效策略的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互动增效的基本目标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互动的规则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文献中获得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从案例分析中检验互动教学的理论假设,并对本课题的研究作出实事求是的总结。将利用网络等技术手段搜集材料,利用录象技术采集教学案例,并建立文献资料库。

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情况,分析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学的改进情况、评价教学行为及其效果。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的有效互动情况分析与研究,制定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分组对比教学,探索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方式与增效的策略。

经验总结法。检测、归纳、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本校三(3)班三(4)班57名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6—20xx.9)

完成课题方案制定、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整理,对方案进行论证,为研究开展做好理论和实践准备。征求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调整、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9—20xx.4)

创建课题博客,阅读相关刊物、书籍,依据问卷调查、个案分析产生的问题,通过学校的课题组理论讲座、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小组交流,行动研究等方式,了解语文课堂互动类型与功能,互动效果调查与影响要素的研究,以及互动增效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做好论文撰写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4—20xx.6)

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做好准备结题总结工作。

七、相关读书学习计划:

(1)阅读李镇西著《民主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xx年x月——11月)

(2)阅读李希贵著《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xx年x月——11月)

(3)阅读肖川著《教育的理念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xx年x月——12月)

(4)阅读(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每天阅读60分钟以上。(完成时间:20xx年x月——3月)

(5)阅读(美)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 余巍等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xx年x月——5月)

(6)阅读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与著作。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坚持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求购有关语文教学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完成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7)每周撰写1-2篇阅读心得,每月一篇阅读随笔,研究过程中完成读书笔记不少于5万字。建立课题博客,及时发布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自课题实施以来,我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结合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以及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不断改进自身对学困生语篇阅读训练的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影响课堂师生、生生互动要素的原因。

我对所带三(3)班三(4)班学生两个班的5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见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情况,从而把握学生情况,分析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要素,以便改进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更加充实、丰富多彩。

总结起来,影响课堂互动原因主要是:

1.教师设计问题是否合理影响课堂互动效果。

老师设计的问题,是阻爱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回答的最大原因,很多学生不愿回答学生问题原因是“老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屑回答,怕同学笑话是“弱智”,“老师提的问题过难,不知从何处回答,不会。”,当然,老师不关注个别学生,“老师没有叫到我,不关我的事。”造成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可见,课堂上学生是否愿意动嘴,关键因素是教师的问题设计,及合理引导。

2.在课堂中能否与老师主动互动,教师个人魅力很关键。

在与教师互动过程中,做游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其次是“合作” 。课堂中不能与老师主动互动也不少,主要是教师很多时候没有组织互动环节,学生不知怎么动。可见,课堂上学生是否主动互动,教师作为组织者,能否与老师主动互动,教师是关键。“老师水平高,课讲得深入浅出,授课方法好。”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学,学生就喜欢“动”,看见课堂中学生能否动起来教师个人魅力很关键。

3.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影响课堂互动要素之一。

很多学生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我听” ,传统的“讲练”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最爱,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要动脑,最省劲,学生懒惰思想作怪,要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最喜欢课堂轻松有幽默感的教师。

4.合作方式影响课堂互动效果。

课堂中同学之间交流很少,即使参与小组讨论,“听其他同学讲”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最喜欢合作方式是“同桌合作”,其次是“自由合作” ,课堂上同学交流,还是以“就近原则”为主,有共同语言的在一起合作。合理的合作方式学生就有话可说,对话是互动的基础,离开对话与合作,课堂互动无从谈起。

(二)找到了初中语文课堂互动增效的对策。

1.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互动增效中起关键作用。

(1)教师要设计合理问题,让学生积极动口。

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问题设计不合理,往往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屑回答,怕同学笑话是“弱智”,有的学生认为“老师提的问题过难,不知从何处回答,不会。”,设计过难或过易的问题,学生都不好回答,这是阻爱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回答的最大原因,所以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学生知道的东西当然就“有话可说”,也能说到一起去,否则的话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比如在讲《走一步 再走一步》,上课伊始与同学一起扫除字词障碍,其中有一个生字“璞”,我顺便给大家介绍古代以“玉”作偏旁,大都与美玉有关。这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再举几个类似例子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开口,说出如“璜”“珏”“珞”等字来。虽然此处设计问题很简单,但能让学生开口,问题设计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学生动口说了,要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他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把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让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融入到学生情感中去。

(2)教师语文课堂中要组织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积极动脑。

语文课堂就是语言的课堂。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搞“一言堂”,教学“填鸭式”,“自我陶醉式”, 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品析语言,要用大脑来思考语言的魅力所在。比如朱自清的《春》,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写雨的句子“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此句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抓住了雨的密、细、亮的特征,用语准确,语言细腻且富有表现力,实是写春雨的绝妙之语,学生仔细品味,动脑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运用类似语言,定会收获不小。学生在品味语言的时候,思维得到了提高。

(3)教师要创设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敢动。

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

《散步》教学片断:

师:(极有人情味地读课文)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读得特慢),稳稳地(读得特稳),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是怎样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想好了你就说。

生1: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

生2:我是这样想的:“慢慢地”、“稳稳地”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生3:我是这样想的:我为了让母亲、儿子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

师:谁能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等。

(学生发言异常活跃)

案例中“不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这里的“大家”既包括全体学生,也包括教师自己,它体现了互动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关系,使教师真正做到了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良好“伙伴”。案例中老师谈话式教学,体现了师生是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关系。教师作为教学的合作者,应该放下“架子”,走近学生,“亦师亦友”。只有关系民主了,学生才敢动,愿意说,愿意交流,课堂才是互动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2.“设问”与“质疑”是初中语文课堂互动增效中的主旋律。

(1)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互动”的兴趣。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是单纯的复制和迁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建构。因此要求我们教师把“问题”巧妙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跳一跳,摘果子”,促其生疑,诱其有惑,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形成认知冲突。“冲突”一旦形成,便可萌生排除“冲突”的强烈欲望,疑难愈多,进步就愈大,学生在不断的解惑中得到进步,又在不断的进步中乐趣倍增,趣味更浓,乐学也就能持续得更久。

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巧设悬念,使他们立足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困惑”,领悟到引入新知识的必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启动思维,并能愉快地主动学习和接受一些新的知识。

(2)让设计的“问题”作为师生“交流”平台,以此展开“互动”式学习,学生思维在“互动”中思维得到提升。

肖伯纳有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最大的自由思维空间和表现机会。把教学内容转变为探究性学习内容,把教学行为转变为优化学习行为和交流、探讨问题行为。

课堂“互动”中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在课堂活动中围绕探究话题,学生自己就能够得到结论。这样以“问题”作为师生“交流”平台,以此展开“互动”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激发思维灵感,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更明晰牢固的认知。

(3)用设计的“问题”来组织学生反思,提高“互动”的效率。

“反思”是认识提高的有效途径。课内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学生探究活动的终结,相反教师应巧设问题,从知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组织学生“探讨”,在反思中激发学生主动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以此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和专题研究活动等,把探究活动变成大家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进而拓展学生视野。

(4)课堂设置“质疑”环节,互动效率得到提升。

我认为阻碍课堂互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的潜质没有挖决出来,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当然是漠不关心,更不能当“主人”了。课堂中要留出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我觉得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最好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语文课上可设一个质疑环节,让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困惑,畅所欲言。下面举几个我在课堂中具体实例来说明真仪点。比如我在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之后,我有意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质疑,有的同学就提出:文章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章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

练蛇毫无关系,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学生提问后,教师不必马上做答,而是鼓励同学帮助解决,达到“问题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目的”。如果学生们都不能解决,老师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讨论、辩解来解决,这样就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能让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燃起他们求知欲望,激起他们质疑兴趣。

3.初中语文课堂中“互动”的要素是“沟通、合作、引领”。

课堂需要自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说的精彩”,真正落实“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课堂改革目标。自主,是成功的前提。自主,不是说让学生自主就能自主,要靠课堂上的放手、民主、激发、期待来培养、训练。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定,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想,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找,技巧让学生自己去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允许学生走弯路、出差错,只要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比较、去实验、去推敲、去创意、去实践,就是课堂的成功。

“沟通、合作”需要营造宽松气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是语文课堂“互动”的前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自行研读课文,对探究角度、提问方式和解答内容都不做任何限制,发动学生对课文自我探究,自我质疑,自我解答问题。在研读完成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营造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气氛,这样学生就不再担心不合老师的意图,不再担心受到老师的否定,课堂民主气氛会陡然大增。让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学生在沟通、合作中达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学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当然教师的必要引领是必不可少的。

引领,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引领,要尊重学生独到的观点。教师要多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供给学生讨论和评议,但不可把自己的观点绝对化。对于某些疑难问题,教师应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讲明依据,以实现教师的知识引导作用,但不可将自己的观点绝对化,强迫学生接受。教师应经常性参与学生的讨论,共同评议各种观点。这样,在评议和讨论中,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理解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又促进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这样课堂“互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的是快乐而不是痛苦,是创造而不是束缚。教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为课堂互动添彩。比如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提出以《我真想——————》为例,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进行作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写作激情很高,出现很多佳作,有一篇《我真想有个星期八》反映自己一周七天的劳累,突出减负的结果是超负;一篇《我真想和姐姐一起上学》反映出因家庭贫困姐姐退学,而我只有一个人走向学校。可见,教师引领时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能为课堂互动增添很多精彩。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田丽智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育界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我们做为一名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很苦,教师教得很苦,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的现象。不少学生依赖教师,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过去的主角、独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合作者。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在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且富有个性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

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有效教学问题国内外近年来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如,国外已有的侧重从教师的特征或品质、教学行为来研究有效教学;国内典型的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的研究;还有从教学基本理论角度的思考,等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有了较明显、深刻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民主意识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都已成为较为常见的课堂学习方式。但是,淡化或忽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期望能明确教学中所适用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期由点到面产生指导作用,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综上所述,本课题是研究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效、高效、长效)的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具体来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讲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注重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好的、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要求的目标与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与发展”目标。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节课中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也不尽相同,只要是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为是“有效教学”。

1、关注教育教学效益

围绕“用较少的师生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一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效率。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地明确与具体,只有目标具体,措施才有针对性,也便于检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又反对过于量化,应当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生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3、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努力实施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的,相关影响,而且二者对高层次思维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参与对高层次思维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简单应用

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4、有效教学也有一套策略。

它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策略和选择,以至于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它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不过教师还应当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无能为去充实提高相应的新的教育教学技能,譬如:课程开发的基本功、教学策划与设计的基本功、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的基本功,帮助与指导学生积极.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富有实效、高效与长效。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对于本课题,我们拟从建立体系和结构框架的维度,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比如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教学结构与教学要素、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范畴去研究和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进而去构建融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因素分析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因素分析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思路是重建课堂。重建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按照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会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要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前的学习和发展中。

七、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求异择优性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择“优”。

6、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八、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构建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阶段成果:相关论文,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改进、提高与完善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

(2)撰写研究报告

(3)完成课题实验,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九、课题组织:

(1)课题主持人:

田丽智 四年级语文教师

(2)课题组成员:

中段语文组教师

十、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论文、案例、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