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实际,总结、分析了大学生毕业论文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毕业论文 问题 对策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多年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直承担指导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论文与评阅工作,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根据工作实际,深感大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提高的问题。

一、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等方面的原因,从论文选题、实验、写作、修改、答辩的全过程来看,大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降低,把一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找工作和外出打工上,心理比较浮躁和焦急,没有多大心思去踏踏实实做课题和写论文,有应付思想和做法的学生为数不少。

2.对实验性与研究性课题缺乏耐心

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绝大部分的论文是要通过实验、研究才能完成的,不同于文科学生的调研和拼资料。但做实验就要进实验室,走进田间或车间,需要老老实实地蹲下来,安心地去做研究。这和大学生急于找工作和外出打工的想法就产生了矛盾。大学生在申报导师和选题上,往往选要求不严的导师,选课题简单的导师,或选短时间很快能够做完的课题,而费事的课题则很少有人报选。可想而知,做简单的实验课题,写论文时很难达到学士论文所要求的5000字~6000字。其通常是在论文的前言和讨论部分,甚至参考文献部分东拉西扯,在结果与分析部分翻来覆去,废话连篇地只能拼字数。

3.阅读文献资料普遍较少

一般来说,做课题和写论文需要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资料,学生们普遍不重视阅读和利用参考资料。部分学生甚至不熟悉学术期刊和博硕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检索项的关键词、题名、主题查询不知如何选择,最后查出的文献也不知如何利用、取舍与阅读。对于做实验性课题来说,实验前首先要求查阅文献资料,然后,再写开

题报告。学生们往往依赖导师的思想严重,基本缺乏独立开展实验的能力,什么都需要导师指点。由于阅读文献资料少,做起实验来也是稀里糊涂,只知其一,不知其

二。在论文写作时,也是无从下手,甚至连最简单的模仿写作也做不好。

4.写作能力不强

许多学生由于语文或写作工夫不扎实,在专业论文写作上,文字语言口语化,非学术用语应用较多。一些学生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还有个别学生交给导师的第一稿甚至一点(或顿号)到底。比如,论文摘要是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能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而学生普遍不清楚摘要、小结、结果与分析之间的关系,更有个别学生论文写作时,先写摘要,再写正文。

5.论文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做得不到位

大学学位论文有比较严格的格式化、规范化与标准化要求,包括体例、图表、排版、参考文献、摘要等。学生交给导师的第一稿、第二稿论文,需要导师在这些方面花很大精力予以修改。

6.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

大部分大学生计算机虽然获得了二级、三级证书,但基本操作的一级并不都过得了关。比如,基本的word处理文字能力普遍不强,在图表制作、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应用、ppt制作及编排等方面还很欠缺。大部分学生平时上网聊天或打游戏比较在行,而在查阅资料信息、计算机基本操作、功能使用与熟练操作等方面明显训练不足。部分学生在论文稿输入、修改时,多依赖文印部打字人员操作,自己不亲自动手,往往错误较多。

7.外语应用能力较差

导师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感觉学生在外文文献阅读和英文摘要写作上还训练不够。大部分学生的中文摘要都不一定写好,英文摘要就可想而知了。大部分学生的外文摘要过多依赖网上翻译(直译),图省事。其实,网上所翻译的摘要几乎不能使用。

8.对论文的修改不够

写文章也好,写专业论文也好,都需要不断和反复修改,才能百炼成钢。学位论文不是几天就能写好的,需要一个过程,反复推敲,仔细修改。而有的学生临近答辩前才匆匆赶回学校,论文写作与修改的时间不足。有的学生实验早做完了,论文写作不趁热打铁,等外出找工作回来,实验内容遗忘的也差不多了。在论文批改阶段,学生很不重视自己或同学之间对论文的修改,对导师的依赖性太强。导师当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在纸质稿上的修改标注,等再次交来论文修改稿时,仍存在丢三拉四的类似问题。特别是对于修改内容较多的情况,有些学生不在纸质稿上修改好,

而直接在计算机上修改,更易出现此类问题。更有部分学生自己不亲自上机修改,而靠非专业的打字人员修改,那能修改好吗?

二、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严格毕业实习和论文管理

高校对毕业论文(设计)应该都有一套完善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院(系)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指导教师人选、指导教师选题和填写课题申请表、院(系)课题论证与审查、学生选题、导师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学生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阅论文、评阅教师评阅论文、小组论文(设计)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选等。

针对近几年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必须加强校、院(系)对毕业实习和论文的管理。特别是要完善毕业课题论证制度,对毕业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要有具体的要求。根据课题的不同,笔者认为,一般课题的实验时间应在1个月以上。院(系)和导师对学生毕业实习和论文完成情况要加强中期检查,不走过程,及时发现问题,提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毕业实习和学位论文的顺利完成。

目前,大学本科学位论文淘汰率低,一般只有2%~3%。建议对论文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三项评分在70分以下者,暂不授予学士学位,重新做课题,随下届学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河南科技学院园林学院尝试的“末位二次论文答辩制度”(每30人一组,总分排最后的2人~3人重新答辩),对学生和导师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正确理解“一人一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本科大学生的论文必须一人一题,并非做课题就是一人做一题。否则,在当前大学扩招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导师选题简单,重复选题,没有多少工作量、难度和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课题依靠一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两人以上的合作才能完成。建议允许几人做一个较大的课题,但论文写作时可以各有所侧重的独立撰写毕业论文,同样会得到理想的效果。

建议学校评选百篇优秀学士论文,实行奖励机制,以提高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争取出更多的精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可以把部分有重要进展的课题转为学生的毕业课题,以保证充足的研究时间,争取在研究上有创新或突破。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水平导师队伍,是做好毕业实习和论文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论文水平的基础。一般要求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才具备本科毕业论文导师资格。要重视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责任心的培养。老教师适当

多带几个毕业实习学生,年轻教师可以和老教师一起合作指导,他们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中级职称以上的导师,每人指导的毕业学生数一般不超过8人。导师不足时,可以聘请合作单位的工程师、农艺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建议实行导师组制度。

3.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在理论教学阶段,注重加强各方面的基本训练,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专业外语、文献检索、专题报告、实验研究法等课程,针对性训练要强,为毕业论文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4年期间,大学生平时只是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报告、实习报告或课程作业,基本上没有涉及论文的写作训练。建议实行课程论文制度。课程论文是指学生随导师在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做一些小型实验,写出论文,进行基本的科研与写作训练。

4.加强科研与学术道德修养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论文造假与抄袭的事件时有发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严禁窜改数据和网上抄袭论文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作为指导老师,应该最清楚自己学生论文的情况,要严格要求学生,决不姑息,高校不培养弄虚作假的人才。

5.加强毕业实习与论文的指导

大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设计)实行导师负责制,但要杜绝“放羊式”的管理。导师和学生要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正确处理实习、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的关系。当然,导师也要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就业以正确指导,不提倡毕业生到处赶招聘会,不提倡学生外出打工。个别学生临答辩前才返校,论文准备仓促,难于写出较高水平的论文。

毕业实习和论文,一般有完成外文翻译的要求。导师应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去翻译相关外文资料,既锻炼了外文翻译与阅读能力,又从中得到有益的资料与信息。坚决杜绝学生从网上下载现成的翻译资料。

另外,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导师还应严格要求和督促学生根据评阅老师和答辩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建议与意见,继续修改和完善论文,在离校前重新提供导师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

根据笔者的亲身体会和20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从选题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大学生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学习、训练与培养。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是终身受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做论文的环节非常重要,是大学生实践操作、创新等综合能力的重要训练与体现。

学生毕竟是学生,导师要加强毕业实习和论文(设计)全程监管与指导。既要严

格管理与要求,又要放得开,让学生学会独立,自己做事。学生不仅是完成论文的问题,而是通过毕业实习和做论文,从中学习,提高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成为合格的本科大学毕业生。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xx年课题(20xx-JKGHAG-0257)。

 

第二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前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20xx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xx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xx年的招聘量减少

7.3%。

20xx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以往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xx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xx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

20xx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xx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

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

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

5. 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 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对策

1. 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 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

2. 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

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3. 增强就业能力

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

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