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数据时代》心得

读《大数据时代》心得

姓名:王韬涵 班级:机械一班 学号:20xx301390002 联系方式:151xxxxxxxx

最近,看到网络上经常提到的一个热词,“大数据”颇为感兴趣,于是便选择了维克托·迈尔的《大数据时代》作为了解“大数据”的途径。

“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便在于它一改以往以少数样本作为衡量整体的方式,转而依靠高性能的计算机以及优秀的管理优化数据的方式来分析全部数据。通过庞大的数据建立模型,以提高“预言”的准确率。这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对国家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此重大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在此,让我更关注的是其对于我们思想上的变革。“大数据”说到底还是让人类能够更加看清楚这世界的工具。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其本身的变革,而是我们思想上的变革。就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革命的本身主要不在于机器的诞生和应用,而是“工厂制”这种意识被广泛接受,最终所形成的思想上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我们应当具备的思维方式之一便是“用”。现代社会,我们一天所形成的数据量可能是过去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无法获取的。在如此庞大的数据面前,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望“洋”兴叹,真正去获取并去应用的人或团体实在是少数,主要使用大数据的人群还是局限在传统的科研方面。而现代社会说要求更多的是给社会带来的利益,科研的应用是远远不够的。

要“用”并不是说说,或是看看两本书那么简单,重点在于社会对于“大数据”的接受程度。换句话说,只有社会对于“大数据”的接受程度高,人们才能得以使用它。绝大多数人望“洋”兴叹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获取“大数据”的来源。个人获取“大数据”的成本极高,甚至是根本没有渠道,又谈何去分析,或是去使用。所以,只有社会才能提供得起“大数据”,这就对社会的开放程度提出极高的要求,包括国家,高校,研究所,公司,以及群众所能反馈给社会大众的数据便是“大数据”时代所能到来的基石。

这些根本性的数据是能够“大数据”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测的保证。以三峡大坝例子,在建坝之前,30余年有关大坝的数据都受到精密的分析,甚至葛洲坝也是三峡大坝的实验坝体。这才保证了这种大工程的成功。而“大数据”时代所提出的要求是将这庞大数据应用到小的,民用的方面。民用有着庞大的市场,即使某家公司可能很小,但千千万万家公司对于其的使用会是这些数据的效率大大的提高,而不是过去的只为某些方面服务。“大数据”的功能之一,便是将某一次两次的重大或微小成功增值为千千万万次的成功,或是将某一两次的失败告诫千千万万的人。

以上这些只是数据源的方面,更重要的,作为现代人,我们要学会怎么在获取这些“大数据”之后,去用他们,或者去思考这些“数据”。

这里,我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美团”,“大众点评网”。这些便是互联网时代对于“大数据”的应用的范例。这些网站或是软件都突出了互联网大数据的特性:第一,商家的品质已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有海量用户的评论,让任何顾客都可轻松了解这家商店的好坏或是它

的特色。第二,数据是开放的。每个人只要需要,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根据自己需求为自己量身定制。第三,依靠这些数据所建立起来的公司都是以提供信息平台为主的,换句话说就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第四,这些数据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为民的,数据都是从人们生活中诞生,也是为人们生活而应用的。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人所应当具备的思维方式。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一次重大的机遇,这次变革我们必须要去把握。第一次,农耕时代,铁质农具的工具变革,我们把握住了,成就了我们唐宋时期的繁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把握住了,成就了英法等国的称霸世界。第三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美国占了先机,成就了美利坚帝国,而这第四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能否成就一个强盛的中国就全看我们的思维能否及时转变为“大数据”式思维。

姓名:王韬涵

班级:机械(1)班

年级:20xx级

手机:151xxxxxxxx

 

第二篇: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数据的故事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感受到的是技术变化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这样评论着的信息时代已经变为曾经。如今,大数据时代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笔者在这说明信息和数据,只是试图首先说明信息、数据的关系和不同,也试图说明,为什么信息时代转变为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带给了我们什么?

信息和数据的定义。维基百科解释:信息,又称资讯,是一个高度概括抽象概念,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范畴,是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信息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信息具备客观、动态、传递、共享、经济等特性却是大家的共识。数据:或称资料,指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可定义为意义的实体,它涉及到事物的存在形式。它是关于事件之一组离散且客观的事实描述,是构成信息和知识的原始材料。数据可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大类。数据指计算机加工的“原料”,如图形、声音、文字、数、字符和符号等。从定义看来,数据是原始的处女地,需要耕耘。信息则是已经处理过的可以传播的资讯。信息时代依赖于数据的爆发,只是当数据爆发到无法驾驭的状态,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这是否是《大数据时代》一书所未曾阐述的背景材料?

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大数据时代与小数据时代的区别:1、思维惯例。大数据时代区别与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作者语言绝对,却反思其本质区别。数据的更多、更杂,导致应用主意只能尽量观察,而不是倾其所有进行推理?这也是明智之举2、使用用途。小数据停留在说明过去,大数据用驱动过去来预测未来。笔者认为数据的用途意在何为,与数据本身无关,而与数据的解读者有关,而相关关系更有利于预测未来。3、结构。大数据更多的体现在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本身与处理方法的整合。大数据更像是理论与现实齐头并进,理论来创立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方法,处理结果与未来进行验证。4、分析基础。大数据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数据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笔者认为,小数据时代也即是信息时代,是大数据时代的前提,大数据时代是升华和进化,本质是相辅相成,而并非相离互斥。

数据未来的故事。数据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什么预期和启示?银行业天然有大数据的潜质。客户数据、交易数据、管理数据等海量数据不断增长,海量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适应变革,适者生存。我们可以有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可以有更精准的决策判断能力、可以有更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可以这些都基于数据的收集、整理、驾驭、分析能力,基于脱颖而出的创新思维和执行。因此,建设“数据仓库”,培养“数据思维”,养成“数据治理”,创造“数据融合”,实现“数据应用”才能拥抱“大数据”时代,从数据中攫取价值,笑看风云变换,稳健赢取未来。

 

第三篇:大数据时代读书心得

一部似乎还没有写完的书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及所思

读了《大数据时代》后,感觉到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将要来临。虽然还不怎么明了到底要彻底改变哪些思维和操作方式,但显然作者想要“终结”或颠覆一些传统上作为我们思维和生存基本理论、方法和方式。在这样的想法面前,我的思想被强烈震撼,不禁战栗起来。 “在小数据时代,我们会假象世界是怎样运作的,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想。”“随着由假想时代到数据时代的过渡,我们也很可能认为我们不在需要理论了。”书中几乎肯定要颠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试图通过引用《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的话“量子物理学的理论已经脱离实际”来“终结”量子力学。对此我很高兴,因为统计学和量子力学都是我在大学学习时学到抽筋都不能及格的课目。但这两个理论实在太大,太权威,太基本了,我想我不可能靠一本书就能摆脱这两个让我头疼一辈子的东西。作者其实也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颠覆它们的论点,毕竟还是在前面加上了“很可能认为”这样的保护伞。

近几十年,我们总是在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思维。在新思维面前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破和立,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跟上时代的脚步。即使脑子还跟不上,嘴巴上也必须跟上,否则可能会被扣上思想僵化甚至阻碍世界发展的大帽子。既然大数据是“通往未来的必然改变”,那我就必须“不受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里隐含的固

1

有偏见”,跟作者一起先把统计学和量子力学否定掉再说。反正我也不喜欢、也学不会它们。

当我们人类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达到拍字节甚至更大之后,我们可以把样本变成全部,再加上有能力正视混杂性而忽视精确性后,似乎真的可以抛弃以抽样调查为基础的统计学了。但是由统计学和量子力学以及其他很多“我们也很可能认为我们不再需要的”理论上溯,它们几乎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基础——逻辑。要是不小心把逻辑或者逻辑思维或者逻辑推理一起给“不再需要”的话,就让我很担心了!

《大数据时代》第16页“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逻辑是——描述时空信息“类”与“类”之间长时间有效不变的先后变化关系规则。两者似乎是做同一件事。可大数据要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为什么”,而逻辑学四大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中的充足理由律又“明确规定”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且逻辑推理三部分——归纳逻辑、溯因逻辑和演绎逻辑都是基于因果关系。两者好像又是对立的。在同一件事上两种方法对立,应该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要否定掉其中之一。这就是让我很担心的原因。

可我却不能拭目以待,像旁观者一样等着哪一个“脱颖而出”,因为我身处其中。问题不解决,我就没法思考和工作,自然就没法活了!

更何况还有两个更可怕的事情。

其一:量子力学搞了一百多年,为了处理好混杂性问题,把质量

2

和速度结合到能量上去了,为了调和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又搞出一个量子场论,再七搞八搞又有了虫洞和罗森桥,最后把四维的时空弯曲成允许时间旅行的样子,恨不得马上造成那可怕的时间旅行机器。唯一阻止那些“爱因斯坦”们“瞎胡闹”的就是因果关系,因为爸爸就是爸爸,儿子就是儿子。那么大数据会不会通过正视混杂性,放弃因果关系最后反而搞出时间机器,让爸爸不再是爸爸,儿子不再是儿子了呢?

其二:人和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逻辑思维而机器没有。《大数据时代》也担心“最后做出决策的将是机器而不是人”。如果真的那一天因为放弃逻辑思维而出现科幻电影上描述的机器主宰世界消灭人类的结果,那我还不如现在就趁早跳楼。

还好我知道自己对什么统计学、量子力学、逻辑学和大数据来说都是门外汉,也许上面一大篇都是在胡说八道,所谓的担心根本不存在。但问题出现了,还是解决的好,不然没法睡着觉。自己解决不了就只能依靠专家来指点迷津。

所以想向《大数据时代》的作者提一个合理化建议:把这本书继续写下去,至少加一个第四部分——大数据时代的逻辑思维。

合纤部 车民

20xx年11月10日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