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研究论文

关于创新研究的感想

这学期通过创新研究课程,我们聆听了我们学院各个博士生对各自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心灵,在让我们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研究生创新意识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创新研究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日趋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时代里,没有了创新后果可想而知,从全球发展的趋势看,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着该国的未来,中国要真正的屹立于世界之林,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勇气,不断打破长期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层层枷锁,做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趋势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赢得主动。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人才主要有四大特征,即结构多样性、素质创新性、思维战略性和管理开放性。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胡锦涛同志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着眼未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也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硕士研究生作为未来祖国的中流砥柱,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

新型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虽然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和高校领导一直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核心科技产出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我们电气专业最熟悉的PLC,变频器,单片机等控制核心器件,往往我们喜欢用国外进口的,由于他们优越的性能和良好的可靠性。当然了,我们一直在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国内也开始有了一些生产此类产品的厂家,如时代民心的一些嵌入式芯片,还有生产变频器等电力电子器件的厂家已经很多了,我知道的有烟台的欧瑞传动,济宁的新风光电子等。但性能与一些国际工业巨头还存在较大差距。我想这也是我们的机会,让我们这一代人去赶超他们。

二.研究生阶段的创新研究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在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与标准方面也出现了新问题。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在研究生和教师当中广为流传。其一是:“研究生就是大五”;其二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两种观念完全违背了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宗旨。我们研究生应不断培养使其具备批判的科学精神、怀疑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真诚的科学道德,运用恰当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真正实现研究生的价值。

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理论和系统上的把握,同时具备严谨的学风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并且要有新的见解。“理论和系统的把握”要求研究生必须要大量地阅读本学科的有关文献,在大量的研读和写作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概括和抽象能力。较强的概括和抽象能力是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一大要素。研究生必须掌握从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中抽象出要点,同时又能将其还原成所需的具体形式的能力。即一些学者们所谓的“把书读薄”。研究生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钻研和理解理论性学术专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并从中得到启发。所以独立地、有目的地博览群书是研究生的首要任务。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读书、思考、研讨、写论文,这几个步骤交错、复杂而又独立地进行,直到有了一定的创新成果,又开始另一轮探索。研究生的这种教学模式同本科生以获取基本知识、操练基本技能为主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在质的方面是一次飞跃。

真正的学术研究论文必须首先基于对研究对象的直接研究,对与其有关参考

文献资料的研究,更普遍的是两种研究形式的结合。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包括:拟定题目,查找原文以及有关参考文献,研读与评析原文及有关资料,综合别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然后发展和表述自己的观点。由于学术研究论文离不开引用有关参考文献,因而很容易被误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学术研究论文固然要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每一处以不同方式所引用的重要观点或数据都需要确切地标明出处,以备读者核查和参考,同时给原作者以应有的尊重。引用参考文献是否需要标明出处的标准是:读者在阅读论文时不会将文中所引别人的独到见解、数据及文体误认为是该论文作者的。这种参考文献引用标准丝毫也不影响论文的质量,而只能说明论文的广博、严谨和客观。在参考文献引用方面出现问题的部分原因是,中国传统文科学术界缺乏严格的文献引用制度,即缺乏知识产权或版权保护意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我国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也必然与国际接轨。因而,我们应该明确研究生严谨的学术研究规范,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这种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必须建立在对长期系统工作积累的基础之上。我认为创新能力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一,研究工作的全面系统总结,即通过系统工作总结获得对研究中所遇到问题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这也是最低级的创新意识,但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二,现有理论方法在跨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即采用其它学科中的理论方法研究本学科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交叉学科中去寻找新的突破口,或称之为应用创新;其三,原始创新,这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就意味着关键理论的重大突破或新方法、新领域的诞生。后两个阶段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第一个阶段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上,没有对问题的系统研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这样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就不能有的放矢,不能深层次地去挖掘问题的本质所在。

三.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创新应该做些什么

(1)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是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合理的学科布局可为研究生打下深厚

的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捕捉创新点的机遇?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分方向发展,鼓励开设专题研讨以及交叉学科的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方式上,不断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研究生导师

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往往更能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导师自身应当不断充电,努力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导师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除了拥有广博的知识外,要有为社会?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应当努力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从学习到生活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好思想?作风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学术环境,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励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使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在宽松活跃的学术空气中受到熏陶?高校应配置良好的实验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学校可以经常性地举办科技讲座,向研究生介绍各个学科的前沿动态,为研究生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提供场所,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提供渠道和条件?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视野,产生出创新思维的丰硕成果?

四.我们应该怎么做

(1)摆正心态,静心、潜心做学问

做学问关键要“静心”,做学问一定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稳打稳扎,切勿心浮气躁、沽名钓誉,利用宝贵机会潜心做研究,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做研究,一定要细、专、深,在系统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当我们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高质量文章会自然而然的形成。

(2)充分掌握学习主动权

不管在哪个地方从事研究工作,学生一定要充分掌握学习主动权,实时追踪本领域国际研究前沿,确定课题切入点,从自己的课题中寻找突破口

(3)积极参加科研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支撑?研究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不然就会成为“知识篓子”?科研项目不仅能为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更能锻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从科研活动中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4)敢于、善于总结

做研究,一定要敢于并善于总结,当然,做研究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在对文献的大量阅读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在研究成果的总结过程中有的放矢,得到一些更加可靠、更具有说服力的结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并不一定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固然这样的经验更加让人充满斗志,但对于失败的经验,我们也要加以归纳和总结,这样才会使研究者在研究同类问题时不至于犯同样类似的错误,国家科技力量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当我们从不断地科学总结中获得知识源泉的时候,自信心就会不断增长。当我们在研究中获得不一样的结论时,一定要追根究底,从权威文献中去寻找佐证,或具体指出现有文献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5)开阔视野

在文献的查阅过程中,我们不能仅盯着本学科的几本杂志,固然从中获得的信息量很大,但研究深度、研究广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约,导致自己放不开手脚。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从中找到对自己研究工作大有裨益的观点或想法,并深入开展下去。

结束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位心里学家曾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我们研究生作为我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科技事业的兴盛,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

 

第二篇:圣经文学研究论文

《耶稣受难记》电影观后感

《圣经》在之前只是常听别人提起,但因种种原因未得拜读,未免显得遗憾万分,尤其是对中文系的一员来讲,这简直是难以原谅的。终于,阳错阴差中在专业选修课中有幸选到了《圣经文学研究》这一课程,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一课程的学习不仅了却了心中的一桩夙愿,更重要的是填补了我西方文学根源《圣经》这一空白。

邱老讲课激情澎湃、风情万种,也为《圣经》这一异域文化在我中华大地绽放些许更加奇异的色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外国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圣经》可以称之为西方文化的根原,在西方世界《圣经》就是一本让人家喻户晓的“圣书”。《圣经》对西方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西方文化传统以及西方文化认同心理,对于整个西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着根本的影响,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圣经》不止是一部文学作品、宗教典籍,同时也是一部民族发展史,更是一部了解西方古代社会发展形态的百科全书。

《耶稣受难记》这部电影题材得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众所周知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向来是比较敏感的问题,艺术作品虽对其有所涉及,但也是相当谨慎,艺术的创作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要考虑周全,所表达的内容会不会触到宗教的禁忌,会不会引起民族纷争。从了解到的关于这部电影制成的花絮来看,梅尔·吉布森公布自己计划拍摄一部耶稣受难的电影时,这位曾经执导《勇敢的心》的导演,立刻遭受到了各种势力的非难与阻扰,他一度笑称“发现自己突然间有了这么多的敌人”。这也难怪,马丁·西科塞斯因为拍摄《基督最后的诱惑》,把神圣的基督变成一个沉溺情欲与婚姻的凡人,差点遭人毒手而命丧黄泉。当梅尔·吉布森重拾这个题材,再现了耶稣受难的过程,又触到了许多人的痛处。影片与生俱来就带着巨大的宗教压力和民族压力,引起了电影界、宗教界和狭义民族主义者等的群起反应,把这部影片推向了风口浪尖。不管各方争议如何,但就影片本身来看,充分尊重了《圣经》原作《马太福音》中对耶稣受难的描述,从人物形象到人物台词,乃至细化到人物的每一句言语,都充分尊重了原作。作为一部宗教性质的嗲应,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任务的每一句言语都应该采取细微谨慎态度,若是失言或将危及或伤害信教人士的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这部电影在尊重原作这一层面上做得很好。

这部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还原《圣经》原著中的人物,电影中所塑造的耶稣、玛利亚、犹大、撒旦、彼得、西门等人物形象与《圣经》中所记载的基本符合,试图还原和再现这些人物形象,给人以真事而深切的体悟。

在开篇的部分,我觉得导演第一个处理的很有特点的戏份是魔鬼撒旦的诱惑。据影片资料说,撒旦在人间是一种灵的存在,换句话说,像我们总说的鬼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看不见他,但他却看得见我们。影片的开头,耶稣在小树林中预见到了自己即将遭受的苦难,他十分恐惧的向天父祈祷,撒旦近在咫尺,用充满诱惑力的声音劝导他放弃救赎人类的希望,并且放出了一条蛇。这是十分人性化的处理。

耶稣虽然是圣人,但他面对苦难时也有恐惧,也有害怕,也会颤抖,如同我们现实的人类,每一时每一刻,心中都在两个声音在做着博弈,一个是天使的声音要我们去真善美,去爱别人;一个是魔鬼的诱惑要我们妥协私利,放纵堕落。此时的耶稣也在艰难的抉择,撒旦的存在在影片中是耶稣心中恐惧的具象化,

如果要救赎世人,帮助世人扛起他们的罪过,将面临暂时痛苦的折磨,如果放弃理想,妥协于魔鬼,后退一步却将会万劫不复。

撒旦的一条毒蛇无声无息的游向祈祷着的耶稣,如同他的恐惧缓慢的爬上他的心头,若是妥协于暂时的诱惑,却会受到魔鬼永恒的奴役。其后,在整个耶稣的受难之中,撒旦无时无刻不跟随着他,只要耶稣有一刻放弃了希望,放弃了受难,将会马上落入撒旦的怀抱。

说到耶稣的拒绝妥协,也一样要说到妥协了的犹大,他因为三十枚金币而出卖了耶稣,获得了暂时的私利,却将他自己交给了魔鬼撒旦。犹大之死的那场戏处理的非常精彩,犹大被一群凶神恶煞的孩子追赶到了山坡,叫骂声吵杂声不绝于耳,一刻不得停歇。精神接近崩溃的犹大突然感到周围暂时安静了下来,回头一看,一头已经腐烂了的骆驼招惹着无数嗡嗡作响的苍蝇,惨不忍睹。对比刚才的孩子,犹大意识到,自己的良心已经如同这骆驼一样腐臭,所以惹来无数苍蝇一样的孩子报复,最后上吊自杀。

圣母玛利亚一定是影片中最为心碎的人物,作为一个普通男孩子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被迫害被侮辱,玛利亚的心将永远都不会再完整。可是她的孩子不是凡人,是一位背负着拯救世人任务的圣人,玛利亚第一次看到耶稣被捕时,她说了一句“真的发生了,认命了”。一切预言终成现实,玛利亚其实深深知道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也一定知道儿子的理想和事业。哭天抢地无济于事,导演没有如此去处理玛利亚实在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做法,他用了几段回忆和玛利亚几乎无言的动作去表达,这样一位充满心碎而又无能为力的母亲的心理。先是耶稣被关押在地下,玛利亚轻轻的将脸贴到耶稣位置上方的石地上,耶稣也仿佛透视般的从地下望着她,这代表了他们身为母子的默契与心连心。

之后的耶稣遭受惨不忍睹的鞭刑,奄奄一息的耶稣被抬走后,玛利亚无言的用白色的毛巾擦着地上儿子的鲜血,这也是她所能做的全部工作,静静的擦拭,红色染遍了白色,作为一个遭受毒打的儿子的母亲,玛利亚无法阻止他们,却想为自己的孩子擦去所有的伤痕。此般散发出来的母爱隐忍而深沉,无言而庄重,比哭喊甚至哭晕的方式更让人心痛。

片中母爱的爆发点就在耶稣其中一次跌倒的地方,玛利亚记起了年幼的耶稣的一次跌倒,她哭着冲向他,却依然是无能为力的只能任士兵继续折磨耶稣,因为这一切都是耶稣的选择,是必然发生的。耶稣死后被从十字架上解下,饱经沧桑的玛利亚抱着儿子的尸体,已经欲哭无泪,无神的双眼望着山下的大地,仿佛在无声的谴责无知的世人的罪行。

玛利亚的处理同犹大一样,有很多是梅尔吉普森的导演创作部分,是不存在于史料之中的,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成功的,无知愚昧的人群和罗马士兵对耶稣的折磨是正面的冲击,让我们身生愤怒;而更深一步的是对这样一个无辜的母亲的折磨,耶稣的肉体备受摧残,灵魂却坚贞不拔;玛利亚的肉体完好,心灵却几遭蹂躏。正反两面的冲击,震撼了观者的心灵,是对蒙昧愚痴的人性一面的谴责,和对耶稣受难救赎的高尚之爱的赞扬。

尽管影片耶稣受刑的部分似乎太过血腥暴力,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纪实所起着震撼人心的作用。

影片真正震撼人心的部分是耶稣的言传身教,和对人性的无情揭露,回忆中的信徒彼得信誓旦旦的对耶稣宣誓,“我将永远跟随着你,甚至是死亡”,在耶稣被唾骂殴打中,却立即恐惧的否认了他和耶稣的关系。沿途自称高尚的人们对耶稣诽谤侮辱,为耶稣留下同情的眼泪,并一直陪伴玛利亚的却是曾同样被唾骂,

但被耶稣所救的妓女。对比我国所做的关于圣人的传记片,一片高大全脸谱似的描写,缺乏此片中辗转反复,对比挖掘的深入人性的探索,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虽然是宗教片,我们不见得拥有那样的信仰,但我们可以去感受耶稣的仁慈与伟大,为他牺牲自己的受难,来换取人类救赎的行为而感到震撼。况且也许我们并不能理解耶稣的事业或理想,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非常现实的东西,魔鬼的诱惑,出卖或拯救良知,仁慈感动上天的那一滴眼泪??耶稣的受难证实了他所说的绝非伪道德,“要爱你的敌人”,因为唯有仁慈能化解冤仇,而报复不能,否则“拿剑之人终将死于剑下”,这种博大的的人道主义胸怀是值得我们瞻仰和学习的,对于现实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