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全是我一个人的事吗

“那全是我一个人的事吗?”

上个六年级是我的骄傲,他们曾两次考了全镇第一,展示了自己,为我争了荣誉,为学校争了光。而现 在的六年级却老让我头疼:他们学习浮躁,成绩糟糕,最让我忍受不了的是上课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煞费苦心:给他们讲故事,说道理,和他们交朋友,找他们谈心,嘘寒问暖,还给学障生单独辅导??,半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了,但是还有极少数学生老管不住自己。这不,一次我正在上课,就听见教室里吱吱响,我寻声源看去,只见李腾正在拉别人的桌子,还少声说话。他见我看他,就停了。我继续讲课。一会儿又听见桌子声,我狠狠的瞪了他一眼,他收敛了。当我再次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他又弄出声音。我终于忍无可忍: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我走过去举起课本要拍他,他却身子往后一仰,“垮塌”一撞两响,他和后面的王旭一起连人带桌倒在地上。我扶起王旭,问了情况,确定没事。我却余怒未消,对李腾说:“如果王旭有事,你要负全责”。他却很不服气的头一扭:“那全是我一个人的事吗?”,我不想和他纠缠而影响课程,就说:“下课后到办公室来”,就继续上课。

下课了,他比兔子还溜得快,我叫几个学生找他,直到上课也没找到。而后来的几节课他居然比谁都表现得好,我也就没再追究了。

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那句“那全是我一个人的事么?”却让我反思不已:现在的孩子多部分很聪明,但很难管,他们敢于保护自己,顶撞、反驳老师,这点我们不应感到高兴吗?这说明时代在发展,学生在长大,他们会思考,敢作为,有很强的适应人际和社会能力。当然,他随便挪动桌子弄出声音影响上课肯定不对,但千不对万不对,我拿书想打他就更不对了。如果我当时不是想动粗打而是换种方式,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就可避免那不该出现的一幕了吗?学生没事都好,但我却很自责:如果有事,或是头撞在什么棱角上,那我不就成了千古罪人了吗?“那全是我一个人的事么?”说得多好!它警告我:任何时候,我们老师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千万不能失去理智,即使在最忍无可忍的时候也要牢记住:发怒是魔鬼。就让“那是我一个人的事吗?”永远成为我教学生涯的警钟吧!让警钟长鸣,我才能不断反省自己,改进方法,不断给自己“充电”------给大脑填充新鲜的“血液”,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不断取得辉煌的成绩。

 

第二篇:一个人的故事

一个人的故事

慢慢的开始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每天早早起床上班,常常为拥堵的交通和上班时间的矛盾而发狂。上班时,一个人在路上奔波,也会停下来发发呆。下班回家,习惯了一觉睡到终点站,好心的师傅把我叫醒。回到学校,看书、写字、听广播、在音乐中睡去。一个人的生活,简单生活。

每天都会带两个手机,一个人的时候,耳朵里总插着耳机。喜欢沉醉在音乐里,在音乐里找寻悲伤、安慰、感动、力量以及自己。有次在公交二楼,听着音乐,看着车窗外喧哗的风景,突然想起朱自清先生文章里的一句话“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前一直不喜欢街上塞着耳机的人,觉得这样不安全,也太招摇。现在自己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才明白塞着耳机只是为了内心的安宁,哪怕再躁动的音乐背后都是一颗静静的心。把自己塞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远离喧嚣,远离一切世事,哪怕带着一些孤寂。其实每个耳朵里塞着耳机的人,都是孤独的流浪者,心灵暂时寄宿在音乐的港湾里。

一次半夜醒来,手机还放着音乐。耳机里是侃侃的《滴答》,原名是《寂寞的也和谁说话》。内心瞬间触动了,寂寞的也和谁说话?听了一半,关了。不是因为困了,而是因为缺少勇气。虽然是夜里,但是还是怕自己的眼泪会流出来。很多次告诉自己,孤独是对一个人最好的砺炼。要学着在孤独中反省和舔伤,在孤独中成长。可是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来自内心的痛苦才是世间最大的痛苦。你必须和你的欲望不停斗争,越渴望越是痛苦,越痛苦越渴望,这是个无解

的循环。最终有多少人能熬过去,从而得到一颗强大的内心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