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调查与思考

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问题的思考

[摘 要] 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为谁传播是欠发达地区制约农业科技传播的普遍问题,也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中最难、最重要 的环节。明确农业科技为谁传播问题是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治本之策,传播什么是农业科技传播的核心问题,如何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能否被接受的的关键。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问题

农业科技传播工作一直是农业传播工作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更是难上加难。作为农业科技传播艰难的欠发达地区,目前正面临着急需解决的三个传播问题:为谁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

一、为谁传播

农业科技传播的对象是农民,但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普遍存在着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农业科技无法到达村民。这一问题凸显的是农业科技为谁传播的不明确。尽管农业科技为谁传播在概念上十分明确,但在具体实践中却无法贯彻到位。造成这一难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的缺乏。目前农业科技传播费用主要来自于项目经费和行政经费。但欠发达地区的科技较为薄弱,科技项目经费较少,用于技术传播的费用更少,往往只能支撑一次培训。而同样欠发达地区行政费用也是捉襟见肘,因此,从有限的行政费用、项目费用中挤出的少量费用是无法支持技术传播相对较多的投入。二是基层农技员缺位。基层农技员隶属乡政府,受编制影响,乡政府只设一两名农技员来实施繁重的各村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同时,农技员还要承担乡政府分派的其它繁杂工作,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要用于应付如防火、催费催税、计划生育等工作。由于身兼数职,也势必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用于农技传播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

明确农业科技为谁传播问题是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治本之策。只有真正树立农业科技传播的对象是农民的观念,才能围绕这一观念努力展开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并主动地、不断地解决传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针对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当地政府要积极参与,在制度上保证农业科技的传播,具体包括资金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保护。

资金上的保障。在农业科技的传播过程中,资金是影响农业科技传播的决定因素。资金的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予以考虑:首先,县政府财政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比例。欠发达地区县一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传播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县一级财政中农业科技投入比例不大,制约了农业科技传播;其次,从农业部门掌握的资金中切出一块进行农业科技传播,如用于人才培养等;再次,从政府农业开发资金中划出一块用于农业科

技传播,如建设示范基地等;最后,鼓励和吸引民间和国内科技机构的资金参与到科技传播工作中来。

政策上的保护。农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是影响农业科技传播的关键因素。积极培养和选拔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并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技人员充实农业科技传播的一线队伍,及时解决农民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需要得到政策上的支持才能真正实施。一是推行行政村农技员政策,即一个农技员负责一个村的农业科技传播工作,使其所负责的村的村民能及时了解农业科技传播信息,有效解决村民在生产上所遇到的技术问题,真正地落实科技进村。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出台奖励条例,维护基层农技员的利益。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农技员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县农业局苦于相关奖励政策缺乏,难以对基层农技员实施有效的激励,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因此,必须建立激励机制,使农技人员的待遇和奖励与农技人员的传播效果直接挂起钩来。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地区的农技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等待遇上给予优先关心和帮助,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重奖。从而有效地调动农技传播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传播活动中来。

二、传播什么

农民不合作是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又一大问题。从受者的角度而言,农民由于受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低等自身条件限制,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原因。但从传者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传播的项目多是政府、科技单位单方面决定的,体现的是政府政策要求、市场要求,忽视市场主体——农民的要求,出现了政府“好心”办不成好事的现象,这是造成农业科技传播中农民不合作的主要原因。农业科技传播中农民不合作的难题,背后体现的是农业科技传播什么的问题。因此,传播什么是农业科技传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从理论上看,需求决定供给,农业科技传播取决于需求。但这种需求是三者兼顾的需求,即政府的政策要求、市场的发展需求、农民的技术需求。三者兼顾是能够实现的,因为在本质上,这三者是统一的,目标一致,即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政府通过宏观的考量,制定政策的宗旨是造福农民;考虑市场发展需求也旨在服务农民,市场发展不仅考虑当下性,更要具有前瞻性;重视农民技术需求,目的是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避免农业传播资源的浪费,但也要考虑农民的实际能力。因此,农业科技传播应在满足农民的需求中体现政府的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具体操作时应根据三方的需求选择农业科技传播项目。

如何实现这种统一?借用传播学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信息或然率的公式,农业科技传播传播内容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公式:

农业科技传播的选择=(需求×收益预期度)÷费力的程度=(政府政策要求×市场发展需求×农民技术需求)×收益预期度÷费力的程度

此公式表明,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的选择与需求、收益成正比,与费力程度成反比。即凡是能够更多地满足需求、较大地提高农民收益,降低农民身体劳动强度的科技项目,就是值得传播的项目。

如浙江省龙游县获得“全国林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区”殊荣,并被国家六部委联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同时分别被林业部和省政府授予“全国和全省林业推广先进单位”。其竹类高新技术传播成功的经验正是依赖于这三种需求的同一。就政府而言,龙游县竹类资源特别丰富,县委、县政府把竹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着力打造全国竹类加工基地品牌,政策围绕“竹”字做文章。就市场来看,竹产品符合了市场对环保型,生态类产品的需求,像竹纤维纺织品、竹炭制品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地已受到广泛的青睐,国内外市场对竹产品需求量大,且供不应求。就农民来讲,竹业收入是当地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竹区农民80%的收入来源于竹产业,农民渴望通过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在三者需求同一的情况下,与国内竹业科研院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先后实施完成了“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竹林丰产及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笋竹两用毛竹林栽培技术”、“红壤丘陵区竹类植物应用与促成技术研究”等67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传播任务。

三、如何传播

农业科技自身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比较枯燥、乏味,加之农民的接受限制,使农业科技传播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和挑战性。农业科技传播既需要决定传播的内容,更需要设计传播的形式。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能否被接受的的关键。遗憾的是,在欠发达地区,行政命令仍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形式。这种自上而下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的技术传播方式,反映了农业科技传播方式的单一,暴露出了如何传播的问题。如何使农业科技传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枯燥变为生动?以下措施值得借鉴:

第一,利用乘数原理,寻找意见领袖。在欠发达地区,意见领袖在农业科技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的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事实上意见领袖具有小喇叭的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的村民,普遍存在着接受新事物意识不强的倾向,对传播的农业科技持怀疑与观望的态度。因此,农业科技传播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寻找具有话语权、说话最有可信力的意见领袖,即找出合适的农户作为示范户。一般可以通过随机询问村民“村里最相信谁”或“村里谁做的最好”这样的方式摸底,从中选择有一定影响力、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户作为意见领袖,进行点对点的具体指导。根据乘数原理,意见领袖的成功会吸引其他村民的效仿,产生连

锁反应,最终达到农业科技普及。

第二,实行培训登记制度,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欠发达地区农业专业人才匮乏,为了发挥其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作用,有必要实行培训登记制度,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一方面,对农民人才实行专业技术培训登记,登记受训者姓名、省份证号码、技术培训项目等内容,通过培训使他们具有专业标准,并颁发专业技术培训结业证,为普通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民职称评定,拥有农业专业职称的农民,不仅是对其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也大大提高了其他村民对其技术传播的信任度,更增添了无形的鞭策和责任,促使其不断地主动更新知识和技术。如浙江省武义县,迄今为止,全县已评定中、初级农民技术职称1600多人,其中中级农民技术职称30多人,这些农民人才的地缘性,他们在积极传播农业技术中所具有的天然亲和力,使得普通村民接受农业技术的速度加快。

第三,奖励与传播的结合。通过奖励的方式,使农民主动、有效地接受科技传播的信息。在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一些农业科技传播方法,如免费的发放资料等,在欠发达地区的效果并不明显,村民往往把发来的资料随手仍掉。因此,必须采取换位思考方式,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从兴趣入手,开展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如龙游市开展的读书月活动。在读书月中,举办知识竞赛,设立奖项,奖品是化肥或其他一些农民生活或生产必需品,而题目则出自于免费发放的技术资料,使技术资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或者在田间地头开展劳动比赛,以此进行交流,促进农业科技传播。

第四,媒介的运用。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着快速告知的功能。但在农业科技传播中,欠发达地区对电视的运用并不充分,也忽视了广播的运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的限制,更多是运用价格较为便宜的报纸媒介来传播农业技术。由于文字的抽象性,报纸并不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常用的媒介。而电视因其形象、直观,是村民使用最高的媒介。因此,欠发达地区可以重点考虑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介的运用,为农业科技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开辟电视农业科技固定栏目。电视是农民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介。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传播也会利用电视来进行传播,但都具有当下性的特点,即运用电视媒介来传播农业技术常常是季节性的,无法培养农民的收视习惯,容易错过科技节目的播放。因此,可以跟县、市电视台协商,开辟出固定的农业科技栏目,使农民形成收视惯性。二是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是包容信息量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现代媒介,有线电视在信息传播、思想沟通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目前,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尚未建立,而已建立的一些地区,有线电视的农业科技传播优势并未体现出来,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同时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的特性,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使农村有线电视网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网。三是恢复农村科技大喇叭广播站。加大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力

度,除增加电视节目外,广播也是一个有效的工具。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还保留着大喇叭,但这些大喇叭处于闲置状态,农业科技传播应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媒介,加大广播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发挥其快速、强制性收听的作用。四是开展农业科技电影放映。电影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也应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尽管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举步维艰、日益萎缩,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电影放映仍有市场。开展农业科技电影放映,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普片、农业片,也能吸引一部分农民重新走出家门看电影。五是开发新媒介。尽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的使用二者之和不到15%,但使用率低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新媒介的综合性优势是传统媒介无法竞争的,这也为农业科技传播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速新媒介的开发,发挥后优势。尤其是手机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占有率直线上升,利用其快速告知功能建立“农业信息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免费向农民手机用户发布养殖和种植技术等短信。同时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在欠发达地区先阶段,网络主要针对意见领袖展开,如农技员和一些示范户,由意见领袖扩展到普通农民是未来的发展之势。但目前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播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而用户入稀少,又使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因此,丰富网络资源,网费用吸引网络用户,降低入网费用,吸引意见领袖。

聂水福

20xx-1-8

 

第二篇:农村水利设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水利设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王传雄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党和国家将水利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全面了解兴隆镇水利工作设施建设情况,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工作组走访了枣阳市兴隆镇有关村组,对全镇农村水利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兴隆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一)水源工程情况。兴隆镇灌溉水源工程大体分三大类,一是华洋河及其4条支流溪河约33公里,二是泵站工程,共有泵站24处25级720千瓦小时,目前除对竹林村电灌站、草寺村电灌站进行技改外,其余村管电灌站均未技改;三是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该镇有水库6座,其中小(1)型水库1座660万方,小(2)型水库5座,库容800万立方米。各类塘坝167座,蓄水量为1290万立方米,大都未进行除险加固。水库、塘坝和泵站在全镇形成了很多小型排灌区,其枢纽工程因陋就简,灌渠破烂不堪,基本上无配套建筑物。

(二)水利工程配套情况。华洋河流经该镇竹林村、草寺村等四个村,近几年群众筹资金已陆续对竹林村、草寺村水渠实施了一部分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但由于受资金限制,工程配套很不完善、不全面,全镇共有水渠37公里,其中石渠27公里,砼管6公里,土渠4公里,渠系工程长年失修,淤堵严重,输水困难;其次,还存在渠系渗漏坍塌溃决,涵闸损毁,调水失控;第三是机电设备老化,农业水费征收难。

(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情况。该镇小型灌区和灌溉片、小型排涝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及水利死角一直未改造和配套,渠系和水工建筑物绝大部分已丧失其运行功能,灌溉条件差,防洪标准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20xx年该镇被确定为全市易旱镇之一,市水务局投入资金完成东方红等水库改造,渠道硬化约4km,配套建筑物2座,清淤渠道4km。

(四)水保生态建设情况。该镇水土保持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才起步,全镇退耕还林1800亩,目前,正在进行万亩速丰林建设工程,新栽植杉树1450亩。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该镇有小型河道4条,约43Km,全镇小型河道一直未进行整治,坝堤少,堤身单薄,堤顶高程不足,上游冲刷,下游淤积。 总之,该镇农村水利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渠通河畅、灌排自如;水清岸绿、饮水安全;管理规范、良性运行”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

二.兴隆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配套不完善。兴隆镇现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全镇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xx年代至xx年代,项目上马仓促,勘测、规划、设计技术缺乏,资金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少资金维修管理,工程超期复役,老化失修;机电设备陈旧,排灌机泵带病运行,泵站工作环境差,除5处是上世纪xx年代中后期修建的外其余均建于上世纪xx年代以前,经初步调查统计,建于上世纪xx年代以前的提灌站配套干渠47公里,完好率已不足40%,面上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不足30%,机泵淘汰率85%以上,渠道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上世纪xx年代中后期的几乎没有配套渠系,多为“光头”电灌站,很难发挥效益;小型水库远远没有达到脱险,个别险情增大。病险水库的整治率仅60%。

(二)灌溉区续建与节水改造范围过小,资金不足,力度不够。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改造仍然只有在沿河水库草寺村泵站干渠4公里和上世纪xx年代初的少维干渠2公里,其余所有灌区水渠没有改造,配套工程残缺不全,现有工程老化失修,灌溉设施渗水、漏水、跑水等现象十分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加大农渠及田间排灌工程配套的资金投入应列入下一步节水改造项目的重点和难点。

(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过小,配套不足,工程管护难,进展缓慢。随着“两工”的取消,现在的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特别困难,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两工”的取消大大影响了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农村水利工程失去了基本保障,出现了“劳动力组织难、资金筹集难、管理到位难”,农村水利兴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很难议起,对兴修积极性高的村社财政几乎没有资金补助,加之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很多,群众兴修积极性普遍不高。虽然每年的农建工作安排较为到位,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落实,致使全镇农渠灌溉渠道淤塞十分严重,镇内溪河河道堤身单薄低矮,兴修工作进展缓慢。

(四)节水灌溉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节水灌溉工作起步较晚,只有20xx年投入50万元用于沿河水库渠道硬化4公里,工程已发挥良好效益,对其余沟渠进行配套,灌溉渠系未进行硬化,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也没有形成规模。该镇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项目为零,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全镇灌区量水设施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支渠及以下渠道均未布置量水设施,给用水带来了很大难度,农民节水意识淡漠,往往导致渠首用水浪费,渠尾用水紧缺的矛盾。

(五)防洪保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1、境内华洋河等溪河没有综合治理,河槽狭窄,河道弯曲;堤身单薄,隐患较多;涵闸等建筑物老化,排涝设施较少,淤积严重。

2、沿河水库综合治理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所配套23km水渠亟待续建或加固。

3、所有溪河防洪续建配套工程没有立项,影响了治理效益的发挥。特别是华洋河两侧排洪沟没有沟通,除沿河水库、东方红水库的跌水配套建筑物兴建外,其余排灌站、渠下涵、桥梁等大量没有改造,造成溪河淤塞严重,洪涝严重。

(六)小型水库、塘堰安全保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该镇小水库、塘堰的安全状况不容乐观,这些小水库、塘堰绝大多数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修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水库的防洪标准偏低,尤其是小(二)型水库防洪标准普遍过低。

2、水库、塘堰施工质量不高,配套建筑物质量较差,塘堰溢洪道多采用简易临时措施或土口堰,部分水库填方质量不高,大多为土石方堤坝,安全隐患较多。

3、已有建筑物自然老化,结构风化严重,闸门及启闭设施带病运行。

4、管理不善,尤其是小型水库基本上是无专管机构,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管理知识和经验,工程损毁严重。虽然有东方红等两座水库,但都被人承包,用水十分困难。

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一)要围绕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搞好以节水为中心的排灌渠系和提灌设施改造,治水改土,建设功能完备的农田水利体系。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优先发展城郊型农业,做好小城镇供水工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搞好现代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成富有丘陵区特色的现代化农田灌排体系,建设成高标准农村供水体系,进一步优化美化全镇水环境。

(二)把保障饮水安全、保护人的健康生命作为维新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突出重点,“十二五”期间,初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努力实现全镇农村饮水安全人数达2.8万人。

(三)以华洋河防洪治理为重点,全面提高该镇主要溪河堤防的防洪标准,进一步加强防洪安保能力。

(四)要以泵站技术改造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渠道整治、人饮机井、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农田灌排能力和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五)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初步构建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先进的农业灌溉用水制度,加大肥水养鱼和网箱养鱼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河流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六)以速丰林建设为重点,结合退耕还林管理、限制开发等工程或非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初步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四.对做好新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方面建议

(一)做好新农村水利规划。针对新农村的水利现状、存在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制定“十二五”饮水安全规划和“十二五”小型农水工程建设规划,将新农村饮水安全和小型农水工程建设纳入其中,同时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

(二)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的资金投入。新农村水利建设要做到“渠通河畅,灌排自如,水清岸绿,饮水安全”,必须加大投入,建议在每个村进行渠道硬化,确保水流畅通;在有条件的村兴建集中供水工程,居住较分散的农户

采取打机井的办法解决饮水问题;加强新农村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渠道淤塞,同时,沿水库周围和溪河、水渠两边栽植林木,进行水系绿化。

(三)加大社会投入,积极融资,积极引导农民投入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田间以下的水利基础设施,农户是受益主体,主要由农民出钱出力进行建设和维护,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民主决定;制定政策,发展个体水利,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规模淡水养鱼相结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分其利”的原则,协调使用各种资金,综合利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四)出台新农村水利建设管护制度。饮水安全工程主要由村管理,由村民民主决定成立管护组织。集中供水部分合理确定水价。对小型泵站、渠道、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设置专门资金,按照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原则,使工程管理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三万工作组 王传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