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干部考察结果公开的调查报告

有关干部考察结果公开的调查报告

——干部考察结果要提高知晓率

近年来干部考察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推行了一些科学有效的办法。而干部群

众对干部考察结果仍然感觉过于神秘化,缺乏“知情权”;怀疑“暗箱操作”,

缺乏信任感;认为不够准确,缺乏公正性等。为此,我们对干部考察结果公开的

意义、方法和应该注意的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增强干部考察结果的公开度势在必行

我们成立了调查组,采取集体座谈、个别征求意见、发放问卷表等方式进行

了广泛深入地调查,在18个乡镇、25个县直单位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人数466

人,个别征求意见215人,发放问卷3100份,收回3032份,范围涉及到全体县

级、科局级干部和部分二层骨干、群众代表。通过调查认识到,干部考察结果必

须打破传统保密的做法,提高“知晓率”、增强“透明度”。

1、广大干部群众“呼唤”公开。在召开座谈会和个别征求意见中,绝大部

分的人希望公开考察结果,只有少数人认为公开不公开无所谓,但没有反对公开

的。问卷表“你对干部考察结果公开的必要性认识是”一题中,选择“十分必

要”的有2953份,占收回总数的97.4%;选择“不十分重要”的68份,占2.2%;

选择“没必要”的11份,占0.4%。

通过认真分析,干部希望公开的原因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群众想了解班子

和干部。大部分的群众反映:干部工作的民主化不仅只是集体测评打钩式的民主,

还应该扩大范围;干部选拔任用不仅只是在形式上让我们参与,还应该让我们具

有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现在透明度不很高,基层群众需要了解考察结果。

二是优秀的班子、干部希望得到准确、公正的评价和组织的肯定。有的同志在座

谈中强调:干部队伍要引进竞争机制、要出活力,首先就是要肯定成绩、公布结

果,让优秀的班子和干部脱颖而出,充分调动积极性。三是有问题的班子、干部

想了解问题在哪里,便于对症下药、及时整改。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不仅

优秀的干部希望考察结果的公开,大部分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干部也希望公开。

有的人讲:“如果我的测评居后,反映较差,希望组织上及时告诉我,到底存在

哪些问题,我一定会引起重视,反思自己为什么排在后面,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

克服和改正。”四是班子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了解,特别是“一把手”需要全面掌

握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情况。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单位副职由于分工各管一线,

平时很少有机会交流,他们希望通过公开考察结果,增加了解。大多数“一把手”

希望全面掌握班子及后备干部情况,而对这么多年究竟谁的考察结果好、谁的差

毫无所知有些抱怨。

2、从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出发,考察结果需要公开。座谈中大

家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论较多,迫切希望通过公开考察结果来加以克

服。其一,干好干坏不公开,干部队伍缺乏紧迫感和压力,“老油条”的现象比

较普遍。问卷中,“你认为公开干部考察结果能否激发干部队伍的工作热情”一

题,作出肯定回答的占87.1%。有的同志讲,部分干部几十年如一日,成绩和问

题在哪里不知道,自身缺乏评价,既无压力,也无进取心;有的干部想好些搞,

但不知道怎样搞。只有公开考察结果,让干部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存在的问题,

干部才会自加压力,改进工作,形成优秀干部有成就感、平庸干部有压力感、不

称职干部有危机感的工作气氛。其二,部分干部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差异较大,

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客观。去年乡镇班子换届,我们严格执行了届内三年测

评居末位的干部实行降免职,全县共有7人。而这些干部大部分没有意识到自身

的问题,自我感觉良好,不相信自己所处的位置,认为组织上搞错了。调查中,

大部分同志认为,克服上述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公开考察结果,有多少人投赞成

票,有多少人投反对票心中有数,让干部有自知之明。其三,充分发挥考察成果

的综合效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组织部门的考察工作花费的时间、人力比较

多,但考察成果的利用率却不很高。需要充分利用在考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有

针对性地教育,真正做到爱护干部、对干部负责任。

3、搞好干部考察工作的监督,体现公正、公平,其考察结果必须公开。①

考察结果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其准确性。干部生活在群众中间,他们的

优势和功过是非群众最清楚、最了解,谁不错谁可能被提拔应该让群众知道,很

多群众讲:要尊重民意,调动群众参与考察和监督的积极性就必须公开考察结果,

否则群众就不愿讲真话。还有的同志说:“只有让群众享有知情权,充分接受监

督,才能制约跑官要官风。特别是后备干部的情况要向群众公开,行不行群众自

然会去评说和监督,就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干部提拔不久就暴露出问题甚至犯罪入

狱的现象”。②对发现的问题整改要加强监督,确保落到实处。问卷中82%的人

选择“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应该让群众知晓”,选择“没有必要”的只占7%。座

谈中大部分同志认为:发现的问题让群众知道,方便群众监督,督促整改,一段

时间后再检验这些问题还存不存在。③对干部考察者本身加强监督,避免人情、

关系等人为因素。问卷中“你对组织部门干部考察工作在接受群众监督方面的评

价如何”一题,满意的只有39%,基本满意的占43%,也有18%不满意。调查中,

干部群众对用人失误最痛心,对少部分群众评价差,最后被提拔重用的现象最反

感和不能接受。认为只有公开考察结果,实行“阳光操作”,才能避免此类现象

的再次发生。

二、创新思维,认真探索干部考察结果公开的办法

通过调查和认真思考,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议和愿望,搞好干部考察结果

的公开,要从内容、形式、范围等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1、合理确定公开内容。考察中对班子及成员的总体评价、建议以及后备干

部的推荐情况是公开的重点。包括班子及成员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班

子成员的民主测评结果和排名情况、中青年后备干部的民主推荐结果和排名情况

等。除此之外,单位的财务情况、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的政绩、

生活圈、社交圈、理论学习等可以定量定性的结果均可以作为公开的内容。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开。

①召开大会,将考察结果向干部群众公开,提高透明度。②张榜公布,将考

察结果用“明白纸”、“透明墙”在单位显目处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③集

体通报,召开班子成员会或者二层骨干以上的干部会议,通报结果。④个别谈话,

将考察结果反馈给被考察者,交换、征求意见,提出建议和希望等。

3、把握“公开度”,确定公开范围。①中青年后备干部的民主推荐结果、

排名情况应该最大范围地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加强民主监督,坚决杜绝

在选人用人上的“暗箱操作”。②民主测评结果和对班子的总体评价在班子内部

公开,也可以扩大到二层骨干以上。③对全体班子成员评价要向单位“一把手”

公开,对个人的评价原则上要向个人反馈。④民主测评结果对居后三位(班子成

员较少的例外)的要个别谈话,及时提醒,指出问题,提出意见和要求。

三、稳妥实施,确保干部考察结果公开的效果

1、深化认识,健全制度。一是加强领导,把干部考察结果的公开与领导联

系责任制挂钩,干部考察结果的反馈、干部的提醒谈话、整改措施的落实都要在

领导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确保落到实处。二是搞好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引

导干部和群众正确对待公开。要让干部群众懂得和接受,随着法制化、民主化进

程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干部考察工作也要建立新的机制,考察结果

要逐步向公开化方向发展,只有建立公开的机制,干部考察才会深入、才会听到

真话、摸到实情。三是建立干部考察公开制度,从上到下建立操作性强的制度,使干部考察结果的公开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注重考察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度。

第一、考察要深入、具体、细致,考察方法尽可能定性定量,除了常用的座谈、民主测评、查阅资料外,要尽可能下到基层单位,倾听群众的评价和意见;对成绩和问题要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来验证核实;要多用领导成员述职、民主评议等方式来进行考察;注重走访被考察者的家庭、邻里,考察领导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等等,确保结果公开的准确性。

第二、引导干部群众讲真话,要对干部群众提出要求、严明纪律,反复强调反映情况要讲原则、讲真话;对谈话内容要保密,使反映情况的人敢于讲真话;对考察中不反映实情的要及时敲警钟或公开批评教育,发现有舞弊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确保结果公开的真实性。

第三、考察结论不能过于草率,对没有把握的评价要与干部见面,得到充分论证后再公开;对一时难以查清的问题要组织力量调查或与纪检、审计等部门联合调查,尽快得出结论;充分考虑被考察者的工作难度、性质、方法、个性等因素,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尤其是人员少的小单位和情况比较复杂的单位,要认真分析造成意见不一致的原因,取保结果公开的正确性。第四、要搞好干部考察资格认证,建立干部考察责任制,强化考察者的职责,做到谁考察谁负责,确保结果公开的公正性。

3、正确运用考察结果,搞好四个“结合”。①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干部的使用和提拔要充分尊重考察结果,让群众接受和认可。②与组织处理相结合。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如对“一把手”居末位的要进行诫勉、降免等处理,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帮互等。③与干部的典型推介、教育相结合。以干部的考察结果做为推介典型的依据,增强说服力,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失准失真。④与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考察成果,开好民主生活会,搞好带倾向性的作风整顿,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外,还要注重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采用恰当的公开形式,既要给被考察者增加压力,又要调动积极性,有利于推动工作。

 

第二篇:有关农村村民自治现状的调查报告

有关农村村民自治现状的调查报告

课题名称:有关农村基层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现状的调查报告

所属学科: 指导教师

姓 名:戴洪涛

班 级:09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班 学 号:090109020xx0日期:20xx年x月x日

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都是基层民主自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健全可行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程序对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民对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认识、参与本地区民主政治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民主及民主参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对河北省唐山市新军屯镇黄辛庄村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农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培育和提升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问卷数据汇总(问卷内容详见“调查计划”)

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7份,回收率为84.67%,此次问卷调查属于有效调查;

2、在对村民民主决策的方面的调查中,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参与民主决策的意愿,有20%左右的村民表示出对参与政治决策的淡漠,有10%的村民认为参与和不参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3、在民主管理方面,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民主管理的权利没有能够得到发挥的机会,反映出村民自治的渠道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而且,很多村民对于这种现状也都是表现出默默地忍受,而没有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4、在村委换届选举的问题上,村民反映在选举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贿选情况,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多数村民大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谁给的好处多就选谁”成为普遍的共识;

5、在村务公开方面,有55%的被调查者表示比较关注村务的公开,并且对村内的事务比较了解,而其余的约45%的被调查者表示出对村务公开的不重视和不关心;

6、在被调查者中,男性村民占63%,女性村民占37%,在调查结果中,女性村民对村民自治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男性村民,表现出对政治的更大的漠视和不关心,甚至放弃了一些自己的合法的权利;

7、在对村委书记、会计和计生主任的走访调查中,不难发现村民的民主意识单薄的主要原因在于宣传和普及的力度不够,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能够做到尽职尽责,不能为村民民主的发挥提供有效的渠道和保障。

二、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黄辛庄村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的现状

首先,农民的公民意识淡薄,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缺陷。农民在对待政治时总表现出参政情绪不高涨,参与程度不够,这尤其表现在村委的换届选举上,农民们大都抱着选谁都一样的思想被动参与本地区的选举。在农民生活中,政治生活几乎已经被排除在外,大多数农民对政治的关注至多表现为“听听”,而在日常生活中绝不会思考和讨论。在问卷调查过程中, 虽然很多农民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上来,但对于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途径和方法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形成了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主要障碍,严重的阻碍了农民自治的发展。

其次,农民的“公民基本权利”意识淡薄。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是社会民主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我国公民特别是农民的义务观念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农民权利意识淡薄使得其在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同时这也反映出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的淡薄。另外,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不高,还可以从农民对待选举权的态度得

到证实: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拥有选举权,当然农民也毫不例外的享有这项基本政治权利,我国的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在农村,在对待选举权这一问题上,许多农民是选择放弃的。即使不放弃这项权利,在行使的过程中往往也都是带着随意的心态的,许多农民认为选举与自己没有关系,多自己一票或少自己的一票不会影响整个选举,根本没有意识到参加选举是我国现阶段实行民主和发扬民主的重要途径。

再次,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1、缺乏法治观念。“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中国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农民还比较习惯于行政越权安排,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的行政人员中仍认为村委会是乡镇政府的“腿”,使自己的行政下属,而广大村民也是习惯接受“上级”领导,即使侵犯了自己的政治权利,也很少会感到有什么不对,即使感觉到了也能够容忍。

2、缺乏自主、自立。在农村,村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只有农民逐步树立起自主、自立意识及主人翁意识,村民自治才能够落到实处。

3、缺乏合作意识。在实际的村民自治中,很少有村民个人能够与其他同胞联合起来影响或改变政府或村委会的想法或决定,不知道这样的合作方式是增加自己的影响力的有效办法。

4、缺乏权力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在农村中大部分农民缺乏强烈权利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不能正确利用国家赋予自己的选举权利,不善于也不敢于用法律抗拒来自政府或宗族的种种不合理要求,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只好默默忍受种种不公。农民缺乏独立人格,进而缺乏充分的民主权利意识,使得奠基于政治参与基础之上的村民自治的发展失去了内源性动力。

最后,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民主渠道不畅通,村务公开透明程度不高;行政运行机制不完善,很多决策权限没有界定清楚,越权现象十分普遍;决策制度不完善,细化不够充分;决策权则不明确,出现很多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决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屡见不鲜。

三、黄辛庄村村民民主自治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分析:

第一,传统因素的影响。邓小平曾经指出:“就中国留给我们事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治传统很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一直强调要先忠而后孝,封建家长制在中国比较广泛的存在着,因此,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中国人很少参与民主生活的习惯,许多人不敢或不愿过多的参与政治生活,在心里始终有一种畏惧感。

第二,影响农民民主参与现状的还有很多现实的因素:

1、农民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制度的规范。这在选举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民在参加选举时,表现出很大的盲从性、私立性和狭隘性。盲从性表现在农民在行使民主参与权时,并不是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手中选举权利的重要性,加之对候选人又缺乏真实的了解和冷静的评判,在行使村民选举中的参与权时,大多时候表现出一种从众心理,容易受周边人的影响,带有很大的盲从性;私立性表现在农民在行使村民选举中的民主参与权利时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包括候选人的选前承诺以及金钱和物质的馈赠,这也反映出在农村,很大程度上存在贿选的现象;狭隘性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参与村民选举时,对候选人的认定不是从他的人品或能力上去考虑,而过多的是考虑血缘、家族和宗族房头的势力。

2、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低与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低有关。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成正比,一般来讲,法律知识水平越高,相应的民主参与意识就越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是民主参与意识提高的前提条件,也是民主参与意识构成的一个基本因素。

四、黄辛庄村村民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意识提高的对策性建议:

首先,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尤其是普宪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与公民权利意识。在农村切实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宪法意识,创造出学习宪法的良好氛围,是提高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基层人大、政府以及司法机关可以联合成立专门的“农村普宪工作队”,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宪法,提升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乡镇政府要与农民之间建立长期的稳定的紧密关系,为农民提供行使民主权利、发扬民主精神的便利渠道,确保农民的民主及民主参与意识不断的得以提升;村委会更要解放思想,主动为本地农民提供学习宪法和发扬民主的场所以及其他条件。

其次,要建立服务于民主决策的高层次参谋团队,健全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改进统计制度和方法。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健全行政决策规则,依法、科学、合理界定决策权,建立分级自主决策的决策体制,要实施社会公示和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完善民主决策程序,防止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民主决策是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健全可行的民主决策程序对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民主管理要求以“以人为本”为管理思想,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主体能力。进行民主管理,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完善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使村务在阳光下运行,从而为民主管理提供便利的条件。

总之,农民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过程。

五、本次实际调查所应用的相关理论:人权、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详见“调查计划”)

六、调查心得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我感触很深。首先,我深刻的认识到我国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还崔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我们的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从基层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特别是基层的相关领导和部门,应切实加强村民自治教育和普法教育,完善民主自治的渠道和保障措施,以身作则,做农民的好公仆。在农民自身方面,应加强学习和掌握实现自己合法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增强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积极的参与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中来,积极参加政治生活。其次,我觉得农民的身上确实有着一种朴实的性格特点,他们大多受着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小农意识浓厚,这也在侧面反映出了农民阶级的固有的、难以消除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使得农民不可能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最后,就本次社会调查而言,我觉得我们以后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尽量的融入到被调查者的生活中,增强与被调查者的同质性,从而为调查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和可行性,方便调查活动的开展。

七、总结

本次社会调查实际实行三天,共计花费为20元,符合调查计划中的安排,并且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和解决方法,完成了预期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