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幽默语句

1、不要迷恋哥,嫂子会揍你。

2、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要沉重。

3、别说我很高傲,只是我拒绝与禽兽打交道!

4、都说女人是衣服,但姐是你们穿不起的牌子!

5、哥,不寂寞。因为有寂寞陪着哥。

6、姐从来不说人话,姐一直说的是神话。

7、知识就像内裤,看不见但很重要。

8、世上只有妈妈好,爸爸也不错。

9、性别:男,爱好:女

10、还没来得及去沾花惹草,就被人拔光了。

11、你是我的优乐美,这样我喝完就可以把你扔掉咯。

12、谁是谁的老公, 都他M的是临时工!

13、只想优雅转身,不料华丽撞墙!

14、对不起,你拨打的用户已结婚。

15、90后的你有着一颗80后的心和一张70后的脸……

16、我就是巴黎欧莱雅,你值得拥有!

17、如果我能原谅你的庸俗,你能容忍我的装逼吗?

18、你搞艺术,我搞你,这叫深入艺术。

19、原来悟空一直很性感:史上最强豹纹短裙+红色丝袜+黑色长筒靴+钢管。

20、暗恋是成功的哑剧,说出来就成了悲剧!

21、格式化自己,只为删除你。

22、为了祖国下一代,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拉拉拉~~

23、在爱情的道路上,额总是走走停停,妈妈说额腿脚不行。

24、就算再想哭,也要微笑着说一句:你大爷的!

25、清明节,买朵鲜花,祭奠那死去的爱情。

26、我曾经跟一个人无数次的擦肩而过,衣服都擦破了,也没擦出火花。

27、不要同一个傻瓜争辩,否则别人会搞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28、脑袋空不要紧,关键是不要进水。

29、保护自己,爱护他人,请不要半夜出来吓人~~

30、知道你过的不好,我就安心了。

31、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隐身、你在线,你在线、我却隐身。

32、别人都说我很瘦,我只是胖的不明显。

 

第二篇:幽默言语

幽默言语

摘 要:幽默言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幽默话语的分析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预设理论和关联理论角度对幽默话语进行浅析,试探幽默言语产生的语用学机制。

关键词:幽默言语 合作原则 预设理论 关联理论

幽默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交际形式。著名散文、小品文大家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第一个将英文“humour”一词译成汉语“幽默”的人。他在其著作《吾国吾民》中说:“幽默是一种从容不迫、达观的心态,是一种看世界的眼光,看人生的角度。”碃幽默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一面折射生活的镜子,有了幽默,生活就有了色彩,有了生气;幽默也为人际间交往提供了“黏合剂”,是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它不仅可以使人们化烦恼为欢乐,变痛苦为舒心,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有时,一句幽默的话语会让人解除尴尬,冰释误会,让人与人的相处更加融洽、和谐。幽默语言给我们带来了愉悦,但对于幽默语言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却似乎无一定论。本文将试从语用学的相关基本理论角度出发来寻找一些线索。本文运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预设理论以及关联理论对幽默话语进行剖析。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可能会使言语产生幽默效果;语用预设在幽默语言的产生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关联理论为幽默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角度。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探析幽默语言的产生,剖析语用学理论是怎样用于制造和理解幽默的。

一、合作原则角度

合作原则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 Grice)提出。他指出,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需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格赖斯认为,为了实现谈话目标,在谈话中需要遵守四个准则:

1.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不要提供不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努力使你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而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Relevant Maxim):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有条理。

幽默语言的产生与合作原则的违反密切相关。首先,请看下面一则违反数量准则的例子:

(1) Aunt: How did Tom do his history examination?

Mother: Oh, not well, but it wasn’t his fault.The teacher asked him things that happened before he was born.

此例中母亲前半部分的回答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可这位母亲又故意多说了一句,提出儿子考试不好的“原因”是老师问了他一些在他出生前发生的事情,提供超量信息,违反了数量准则,以幽默的方式为儿子解嘲。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违反质量准则的例子:

(2)Traveler: Can I catch the three o’clock train to London?

Ticket agent: That depends on how fast you can run. It left fifteen minutes ago.

该对话中售票员本应直接告知旅客赶不上火车了,因为车已经在15分钟前就开走了,可他却给了个出人意料的回答:“那要看你跑得够不够快了。”好像要是旅客跑得快的话就可以赶上火车,而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显然,售票员说了他自己也知道不真实的话,违反了

质量准则,以幽默的方式回答了旅客的问题。

让我们再来看一则违反关联准则的例子:

(3) An elderly woman entered a chemist shop and asked, “What do you have for grey hair?” “Great respect, madam,” replied the shop assistant.

老太太是问售货员对白头发他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而售货员的回答却是“十分敬重”。两个人说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售货员的话语违背了关联准则,令人啼笑皆非。 最后,我们来看一则违反方式准则的例子:

(4)Tom: “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 does yours?”

John:“I don’t know. 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Tom的话有歧义,因为他的话既可以理解为“我的妻子不欣赏我,你的妻子欣赏我吗?”,亦可理解为“我的妻子不欣赏我,你的妻子欣赏你吗?”。但是根据一般的常识我们不难看出他此时指的应该是第二种情况。然而John故意曲解其意,把它理解为第一种意思,回答:“我不知道我妻子是否欣赏你,我从未听到她提及过你的名字。”John的这种不合作的态度,背离方式准则,故意张冠李戴,将错就错,导致幽默效果的产生。

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由于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幽默话语比比皆是,我们在此只不过例举一二加以说明,由此可见,合作原则对幽默话语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

二、预设理论角度

预设(Presupposition)这一概念由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Gottlob Frege提出。指说话者为了保证句子和语段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有时也被译成“前提、前设、先设”。语用预设现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制造幽默效果的策略。当一个人在制造一段幽默话语时,他/她一般会首先虚拟了一个情景(语境),让听话者对此情景以及他/她的意图有一个预测,从而形成一个很有可能的回答。然而,此时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往往是要误导听话者的思维方向,从而产生幽默效果。请看下例:

(5) He read so much about the bad effects of smoking that he decided he’d have to give up reading.

此例中,“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得知吸烟的很多危害”就是一个语用前提,此时大多数听话者在得知这样的预设信息后大多会按常规推理认为他会下下定决心戒烟,而此时说话者并没有像大多数听话者所预期的那样说出“giving up smoking”,而是话语一转,说他决定“giving up reading”。这样,会话结果和预设信息以及常规推理模式的偏理导致了幽默的产生。让我们再看一例,

(6)Adam returned home late one night, and Eve confronted him at the door.

“You’ re seeing another woman, aren’t you?”

“Don’t be silly,” he replied.“ You’re the only woman on earth.”

Later, while half-asleep, Adam felt a tickle on his chest.

“What are you doing?”He asked Eve.

“Counting your ribs.”

在《圣经·旧约》第一章《创世记》(Genesis)中记载上帝先造了一个男人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一女人夏娃。在这则幽默笑话中,夏娃数亚当的肋骨的目的是看他的肋骨是否少了,以便知道他是否又造了另一个女人。此例中幽默效果的产生虽然没有偏离人们的常规思维模式,但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知识(预设信息),是很难看懂这个笑话的。

三、关联理论角度

关联原则是由Sperber和W ilson(1985)在格赖斯的关系准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将语言交际看作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认为整个言语交际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推理的重要依据是获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按照关联理论,幽默言语来自于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意义反差。言语幽默本身具有一定的间接性或不关联性。这种间接性与不关联性使话语的语境效果小,要想正确理解话语的含义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语话进行处理,而这种多付出的努力也会得到额外的补偿,这种补偿就是理解言语幽默时所获得的愉悦。例如,

(7)“I can’t bear a fool.”said a lawyer to a farmer.

“Your mother could.”said the farmer.

上例中律师话语中的“bear”一词意为“忍受”,他要表达的信息是“我不能容忍一个傻瓜”。农夫显然很容易听出来他话中的隐暗讽刺意味;而农夫也不甘示弱,他故意脱离已有的语境去理解律师的话,将“bear”一词故意曲解为“生育”之义,回击道:“你母亲能生育(忍受)傻瓜。”从而幽默意味产生,让那律师不得不自取其辱。

(8)Teacher: Johnny, why are you late for school every morning?

Johnny: Every time I come to the corner, a guidepost says,

“School-Go Slow”.

Johnny每天上课都迟到,老师想让他说明原因。Johnny知道自己犯了错,但他想逃避责任,就拿路上的路标说事。可大家心里都明白,那“School-Go Slow”的路标和他的迟到毫无关联。正因如此,幽默产生了。

四、结语

本文分别从合作原则、预设理论和关联理论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幽默语言作了语用分析。这三个语用学理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非独立存在。通过运用语用学理论对幽默语言的分析,我们知道依靠单一的理论对于幽默语言的解析是不充分的,在幽默语言的形成中,还包含许多其它语用因素。此外,幽默话语的形成与社会文化、民族特征乃至于社会政治体制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愈来愈广泛、频繁,这其中跨文化交际更是扮演着越来越不可缺少的角色。而在这类交际中,非语言因素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熟知和灵活运用非语言行为,尽量避免与国际友人在文化、价值观、心理和风俗方面引起的误解、冲突,同时增进相互了解,才能顺应全球化潮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 一、概念 所谓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即交流双方在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禁忌、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等条件下,为了在交际中达到配合或补充语言交际的目的而使用的恰当行为[1]。跨文化交际学者Samovar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美国有研究还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Levin et al,1982)。因此,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先,比如说话时同时做手势,它在我们与外籍友人交流的时候可以代替语言;其次,运用音量和声调的变化对语言交际产生调剂的作用,便是辅助语言交流的证明;第三,可以规范我们社会交往,调节语言交流的顺序,如交谈时该谁说话往往是由非语言性信号决定的;最后,通过声调和态度可以传达双方的情感,表现我们对交谈对象的态度。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

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陈原先生说:“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例如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的符号。??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只强调语言行为的重要而忽视非语言行为的存在,便会引起理解的偏差,造成交际的失败。 二、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语言语中最丰富的一种,体态语在成功的人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体态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是我们每个外语学习者所必须重视的。 1.略论 达尔文

(C.Darwin)在1872年发表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中提出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许多相似之处。而对体态语进行系统研究的当首推R.L.Birdwhistell。他于19xx年出版了《体语学导论》一书。在该书中他创造了Kinesics(身势学或体语学)一词。它指的是研究体态语的学科。《韦氏新大学词典》对Kinesics下的定义是系统研究非语言身体动作(如脸红、眼睛动作等)和交际之间关系的学科。L.Samovar er al说:“Kinesics就是对身势动作进行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将这些动作行为形式化和代码化。”Birdwhistell认为体语学应作为一个传播体系,用研究语言同样的办法予以研究[3]。他把语言的结构单位和动作的结构单位作了有趣的类比,还创造了Kineme(身体语素)这个词,作为身势学研究中记录身势语的最小单位,将体态语变成语言一样的代码系统,研究人体动作与交际间的关系。国内研究中,最早将“体语”做为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的是陈道望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他将“体语”称为“态势语”,并指出,“‘态势语’是用装态作势的动作,就是态势,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态势共有三种:就是表情的、指点的和描画的”。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于体态学都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 2.体语符号的文化差异 由于语言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对体语的依赖程度很高,而非语言行为在交际没有特定的结构,所以在一种民族中表示某一特定意义的体语符号在另一民族中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只有了解其地域的差别,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为哪一民族所特有,才能克服信息障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畅通顺畅。 (1)手部动作(gesture) 手部动作实际是身势语(body language)的核心,手和手臂相互配合会产生多种姿态,形成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的差异。中国人用手掌侧面做抹脖子表明杀头或自杀,日本人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腹部的动作表示剖腹自杀,而在美国则是用一只手指指向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食指和中指向上伸出张开,手心向外,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向下弯曲与拇指相连,组成一个“V”字母,构成“V”型手势,在英美等国及非洲大多数地区用来表示胜利。它源于英语单词victory首写字母v。但是,如果做这一手势时手心向内,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则表示猥亵、侮辱人的意思[4]。西方人表示不明白,无可奉告,或无可奈何,常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并耸耸肩;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根本没有这个动作,一般以摆手表示。在一些青年人中流行的“OK”手势,即以拇指和食指组成圆圈,在美国人眼里是表示顺利、赞美、了不起;在我国表示“零”;在日本、韩国和缅甸表示“金钱”;法国人认为是指某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中则认为这是个猥亵的动作,并常被用来影射同性恋;而在巴西,它是“引诱女人”或侮辱男人的意思。我国和一些国家用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和夸奖,但伊朗人称好不竖大拇指,而澳大利亚人则认为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种侮辱,有骂人的意思。 (2)目光接触(eyes contact)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因为人们在交际时通过目光接触和眼神产生心灵沟通,表情达意,它所发出的信息符号是体语中最复杂的。目光交流也因民族文化不同而受约束。在美国,人们谈话时目光直视对方。避开这种目光是拒绝给予信息的表示,他们甚至把一个不愿保持目光接触的人视为不能信任的人,可疑的人。英语叫“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look you in the eye.”可在另一些国家里,避开那种直视对方的目光,是一种尊敬的表示,象波多黎各姑娘与成年人交谈时总是把头低下,不看对方的眼睛。尤其在东方文化中,女子是禁止注视男子的眼睛的。试图保持目

光接触被认为是放肆的表现。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往往避免一直直视对方,特别是女子习惯于目光下垂,其他人在上级或长辈面前也有此表现。所以在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往往认为中国人回视时间过短而产生不解情绪,或认为他们看不起自己。而在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凝视妇女却是公认的文化习惯,不但不会招徕非议,或许还能博得女子一个感激的眼神或会意的微笑。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成年人不能盯着小孩的眼睛,并进行一番夸奖,否则,印度人会认为,这小孩的眼睛一定带着邪恶的目光才能如此诱惑他人,然而在沙特阿拉伯恰恰相反,目光接触和坦率的手势非常重要,能促进交际。 (3)体距与触摸(proxemics) 世界动物行为学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康拉纯·劳伦斯博士研究过,一切动物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或空间或领地。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也一样,都有自己一定的空间位置,才觉得安全、舒适和自由,这完全是生存的本能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际者对于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待体距的态度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举止行为。一般而言,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站得比较进,英国人、美国人、瑞典人彼此站得较远,并对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近距离谈话感到很不舒服。而中国人在异性间进行交际时,彼此的距离一般大于欧美人。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教授在研究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中产阶级的空间范围后认为,这些国家的人们在交际时,人际距离大致相同。大致可分为下面4类[5]: |||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愈来愈广泛、频繁,这其中跨文化交际更是扮演着越来越不可缺少的角色。而在这类交际中,非语言因素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熟知和灵活运用非语言行为,尽量避免与国际友人在文化、价值观、心理和风俗方面引起的误解、冲突,同时增进相互了

解,才能顺应全球化潮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

一、概念 所谓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即交流双方在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禁忌、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等条件下,为了在交际中达到配合或补充语言交际的目的而使用的恰当行为[1]。跨文化交际学者Samovar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美国有研究还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Levin et al,1982)。因此,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先,比如说话时同时做手势,它在我们与外籍友人交流的时候可以代替语言;其次,运用音量和声调的变化对语言交际产生调剂的作用,便是辅助语言交流的证明;第三,可以规范我们社会交往,调节语言交流的顺序,如交谈时该谁说话往往是由非语言性信号决定的;最后,通过声调和态度可以传达双方的情感,表现我们对交谈对象的态度。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陈原先生说:“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例如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的符号。??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只强调语言行为的重要而忽视非语言行为的存在,便会引起理解的偏差,造成交际的失败。 二、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语言语中最丰富的一种,体态语在成功的人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体态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是我们每个外语学习者所必须重视的。 1.略论 达尔文(C.Darwin)在1872年发表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中提出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许多相似之处。而对体态语进行系统研究的当首推R.L.Birdwhistell。他于19xx年出版了《体语学导论》一书。在该书中他创造了Kinesics(身势学或体语学)一词。它指的是研究体态语的学科。《韦氏新大学词典》对Kinesics下的定义是系统研究非语言身体动作(如脸红、眼睛动作等)和交际之间关系的学科。L.Samovar er al说:“Kinesics就是对身势动作进行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将这些动作行为形

式化和代码化。”Birdwhistell认为体语学应作为一个传播体系,用研究语言同样的办法予以研究[3]。他把语言的结构单位和动作的结构单位作了有趣的类比,还创造了Kineme(身体语素)这个词,作为身势学研究中记录身势语的最小单位,将体态语变成语言一样的代码系统,研究人体动作与交际间的关系。国内研究中,最早将“体语”做为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的是陈道望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他将“体语”称为“态势语”,并指出,“‘态势语’是用装态作势的动作,就是态势,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态势共有三种:就是表情的、指点的和描画的”。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于体态学都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 2.体语符号的文化差异 由于语言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对体语的依赖程度很高,而非语言行为在交际没有特定的结构,所以在一种民族中表示某一特定意义的体语符号在另一民族中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只有了解其地域的差别,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为哪一民族所特有,才能克服信息障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畅通顺畅。 (1)手部动作(gesture) 手部动作实际是身势语(body language)的核心,手和手臂相互配合会产生多种姿态,形成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的差异。中国人用手掌侧面做抹脖子表明杀头或自杀,日本人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腹部的动作表示剖腹自杀,而在美国则是用一只手指指向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食指和中指向上伸出张开,手心向外,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向下弯曲与拇指相连,组成一个“V”字母,构成“V”型手势,在英美等国及非洲大多数地区用来表示胜利。它源于英语单词victory首写字母v。但是,如果做这一手势时手心向内,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则表示猥亵、侮辱人的意思[4]。西方人表示不明白,无可奉告,或无可奈何,常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并耸耸肩;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根本没有这个动作,一般以摆手表示。在一些青年人中流行的“OK”手势,即以拇指和食指组成圆圈,在美国人眼里是表示顺利、赞美、了不起;在我国表示“零”;在日本、韩国和缅甸表示“金钱”;法国人认为是指某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中则认为这是个猥亵的动作,并常被用来影射同性恋;而在巴西,它是“引诱女人”或侮辱男人的意思。我国和一些国家用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和夸奖,但伊朗人称好不竖大拇指,而澳大利亚人则认为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种侮辱,有骂人的意思。 (2)目光接触(eyes contact)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因为人们在交际时通过目光接触和眼神产生心灵沟通,表情达意,它所发出的信息符号是体语中最复杂的。目光交流也因民族文化不同而受约束。在美国,人们谈话时目光直视对方。避开这种目光是拒绝给予信息的表示,他们甚至把一个不愿保持目光接触的人视为不能信任的人,可疑的人。英语叫“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look you in the eye.”可在另一些国家里,避开那种直视对方的目光,是一种尊敬的表示,象波多黎各姑娘与成年人交谈时总是把头低下,不看对方的眼睛。尤其在东方文化中,女子是禁止注视男子的眼睛的。试图保持目光接触被认为是放肆的表现。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往往避免一直直视对方,特别是女子习惯于目光下垂,其他人在上级或长辈面前也有此表现。所以在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往往认为中国人回视时间过短而产生不解情绪,或认为他们看不起自己。而在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凝视妇女却是公认的文化习惯,不但不会招徕非议,或许还能博得女子一个感激的眼神或会意的微笑。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成年人不能盯着小孩的眼睛,并进行一番夸奖,否则,印度人会认为,这小孩的眼睛一定带着邪恶的目光才能如此诱惑他人,然而在沙特阿拉伯恰恰相反,目光接触和坦率的手势非常重要,能促进交际。 (3)体距与触摸(proxemics) 世界动物行为学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康拉纯·劳伦斯博士研究过,一切动物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或空间或领地。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也一样,都有自己一定的空间位置,才觉得安全、舒适和自由,这完全是生存的本能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际者对于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待体距的态度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

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举止行为。一般而言,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站得比较进,英国人、美国人、瑞典人彼此站得较远,并对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近距离谈话感到很不舒服。而中国人在异性间进行交际时,彼此的距离一般大于欧美人。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教授在研究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中产阶级的空间范围后认为,这些国家的人们在交际时,人际距离大致相同。大致可分为下面4类[5]: ||| 1.亲密体距(intimate distance):从身体碰触到18英寸,用于情人或极亲密者; 2.个人体距(personal distance):从

1.5英尺至4英尺,用于朋友间的非正式接触; 3.社交体距(social distance):从4至12英尺,用于事务性会晤、课堂及一般社交场合; 4.公众体距(public distance)从12至25英尺,用于对公众演讲。 不同文化的上述四个距离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同一类交际距离的增大或缩小,可能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甚至双方之间的怀疑、反感、厌恶、冷漠或喜爱、赞同、接受等正反馈与正反应。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用“试探”和“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对方的习惯的间隔距离,以调整彼此间的体距。 与体距紧密相连的是体触(触摸)。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情况下,谈话时的触摸会被认为是极端行为,不仅仅是违反了人家的文化规范,甚至会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在印度、印尼、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也不能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里不能随便摸小孩的头,否则就认为不吉利。这与我们中国人恰恰相反[6]。 (4)沉默(silence) 沉默在非语言行为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东方文化中,对于沉默赋予了更多积极意义。中国人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又可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而在北美国家,沉默具有阴郁、消极的含义。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对令人发窘的问题就以沉默做答,而英美人则认为是侮辱别人,他们认为即使回答的内容与问题毫不相干,或干脆给予否定回答,这也是一种礼貌,也比沉默强。这是因为沉默在西方文化中被赋予了消极意义[7]。 三、结论 以上对于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因素的阐述,特别是对于体态语的浅析都说明了非语言交际与言语交际系统一样,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差异造成了非言语行为的非对等性。那么随着我国与世界交流的愈加频繁,我们更应该加紧学习多元的文化,除了能进行准确流利的语言沟通外,要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还必须使自己的非语言行为也能正确表达的自己的情感,成为相互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Brosnahan. L.《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12-11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56. 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57-58.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8-211. 陈永培.龚少瑜.语言学文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32-3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87-89. 胡文促.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11-114. 成功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因素 郑

[摘 要]依据当前国内语用学幽默言语理论研究的有关论述,单准则违反与多准则违反都不是幽默效果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言语幽默研究的实质是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语用学应用研究。

[关键词]言语幽默;语用视角纵览;多准则违反;认知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7-0127-02

一、幽默言语的多准则违反现象及其成因

在一个典型的会话交际活动中。参与双方为了顺利而迅速地达成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的交际目的,会以一种互相默契、互相配合的方式说话,具体来讲就是提供足量的信息,说真话而不是假话,说有关联的话,并且要说得清楚明白,而不是歧义的、冗长的、含混不清的或前后颠倒的。换句话说,最完美的交际要求人们能以互相合作的态度,从话语的数量、质量、关联度、话语表达方式这四方面全方位地提供最直接、最完善的信息来保障该交际的顺利完成,这也是Gfice提出会话合作理论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然而,现实中人们的交际并不是以这种理想的方式进行的。以幽默言语为例,如果不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或某几个准则,往往很难甚至根本不能产生幽默效果,在以会话含义理论指导分析幽默言语现象的语用实践中,这一点是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一个基本共识,即幽默话语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会话准则的违反,那么那些幽默的话语分别违反了什么会话准则呢?考察具体的准则违反情况成为人们进行进一步探索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依照Grlce的会话合作原则(CP)及其诸准则,给幽默文本进行类型划分,是运用会话含意理论阐释幽默言语文本的一个司空见惯的做法,这在国内语用视角下的言语幽默研究中极为普遍。

具体办法是整齐划一地把幽默文本分门别类:有的归人质准则的违反,有的归入量准则的违反,有的归人方式准则的违反等等。但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实际上类别与类别之间完全不像人们所划分的那样泾渭分明:有时,同一笑话文本是可以同时归人不同的类属中的。例如下面这则笑话,叶青归为“违反量的准则”,而蒋澄生、廖定中则归为“违反方式准则”:

同事们打电话给一个新婚不久的医生,请他去打麻将。

医生放下听筒说:“有事。”

“有什么要紧事啊?”年轻的妻子不安地问。

“三个医生已经在那里了。”他说。

而在我们看来,对照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该文本实际上可以同时归入至少三个不同的类属,分析如下:

1 数量准则(Qmntity maxim)

(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2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 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说话要贴切。

4 方式准则(Manner maxin)

(1)避免晦涩的词语;(2)避免歧义;(3)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4)说话要有条理。 医生对新婚妻子的答语“三个医生已经在那里了。”显然没有达到交谈所要求的详尽程度,违反了数量准则(1)次则。而这个回答与妻子的问话“有什么要紧事啊?”并不是直接关联,而是答非所问,有意绕了个弯子,避开了“要紧事”——打麻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关联准则。同时。丈夫违背方式准则(2)次则,有意选择了一个足以引起歧义的回答,其本意在于利用普通人的思维推理惯性或社会心理定势,造成妻子认为事情十分紧急,以达到外出的许可。所以,丈夫的答句同时违反了合作原则的一个准则利两个次则。

上述语言事实表明;人类的言语交际是十分复杂的,一句话常常是可以同时违反多种准则,而不仅限于一种。为什么会出现多准则违反?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Grice合作原则及其诸准则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互重叠交叉,比如量准则(2)和方式准

则(3)、方式准则(1)和量准则(2)等,“重叠问题”一直以来成为中外语用学家们所批评、指摘的诟病,也是新Grice语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突破口,Horn、Levinson、Gazdo等人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或不同角度的修正,其中最极端的例子是19xx年Sperber&Wilson发表《论格赖斯会话理论》提出要用一条关联原则来统括Oriee的合作原则及其各项准则。因此,鉴于这个原因也就使得人们利用该理论进行幽默文本分析时的划类交叉成为必然,但本文上面所列举的两个例子并不属于这类情况,而是另有原因,这就是准则与次则所反映的语用规则因素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连带关系,一条规则的违反往往同时伴随着其他规则的连带违反,而不是各不相关的,比如第一例中:医生的答话不是与妻子的问话直接关联的,但又不是完全不关联的,造成该句“违反关联准则”的原因就在于它只提供了有关事件的一部分信息,而不是主要的全部信息,这就造成了该话语在“违反量准则”的同时“违反关联准则”,而“违反量准则”成为其“违反关联准则”的动因;另一方面,信息量不够就很容易造成话语解读过程的歧义,致使话语的‘表达形式含有多种含义,可做多种不同解读,从而“违反方式准则” (第2次则),因此话语“违反量准则”又成为导致“方式准则违反”的诱因。由此可见,准则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Grice语用理论诸准则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重叠,再加上其所代表的语用规则因素之间紧密的连带关系,导致多准则违反成为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但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人们利用合作原则及准则给幽默文本归类时仅仅只将单准则违反的情况纳入研究视野并加以讨论,而能够关注到这种多准则违反的情况的非常罕见,更没有进一步探究多准则违反的动因。就言语幽默研究而言,最为致命的是多准则违反为期待掌握幽默言谈技巧的人们造成言语操作上的困惑和迷茫,不能有效提供制造幽默效果的方法。这证实了无论是单准则违反也好,多准则违反也好都不是幽默效果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二、从何入手更能切近言语幽默现象本质并揭示其发生原理

语用学领域的不少学者在对幽默现象着手分析前或分析完后,都下了这样的或类似的结论:“幽默的理解从根本上讲是个语用问题。”“从话语理解切入更能接近幽默本质,那么据此,对幽默研究的语用学方法的呼唤将是命定的逻辑。”

我们的观点是,“从话语理解切入更能接近幽默本质”,方向是正确的,但结论并不全面。幽默的发生离不开人类心智世界对致笑体的观照、解读和意识干涉,因此揭示诱发笑声的心智流程及心理发生机制是真正解开幽默谜团的最根本途径和首要步骤。任何绕开、忽略致笑的心理过程的阐释理论,对幽默的解读都将是不完满和不彻底的。基于上述认识,如果以语用学先哲C·Morrisl938年在《符号学理论基础》所概括的定义——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符号系统在运作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现象”来比照幽默现象,似可以将之定位于语用学范畴。但从实际的理论建构角度,扫视一下“英美基本分析单元说”、欧洲大陆的“语用综观论”及德国Habermas的交际与进化关系的“普遍语用学”三分语用天下的理论格局,可以看到:PXVerschuenren为代表的“语用综观论”(宏观语用学)和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将人类的心理因素纳入了研究视野。Verschuenren兼收并蓄地汲取了认知科学的合理因子,把语言的使用看作是激活了语义空间的投射,并探讨了语言选择背后的意识突显性问题及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但更加深刻地揭示言语生成的心理机制及流程的却是当代的认知科学家们,Raskin语义脚本理论(SSFH)及后来的图式理论(graph theory);Minsky Coulson框架转换理论(Frame-shifting theory)的语义跃迁二阶段程式;特别是美国加州大学G·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凭借当代心理学、数学、脑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对言语幽默的心理致笑流程具备了更加强大的解释力,目前已有学者将这些理论纳入到了对言语幽默的研究中,取得

了不小的成果。显然,上述那种把对幽默的研究完全归人语用学范畴的结论是不全面的,也不能很好地揭示幽默现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语用学,当前语用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成果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言选择过程、规约含义的形式推导等诸多问题,对幽默的发生提供了语言使用上的指导。也就是说,我们应把言语幽默的制造过程看作是其制造者在明晰掌握其发生的人类心理基本流程基础上,有意识地对语言系统结构的各个层次(交际渠道、交际风格、言语活动、命题内容、句子和词组、词、语音等)进行“幽”选,通过对言语所对应的事物或事件进行有意识的悖反、倒错引爆幽默效果的过程。所以揭示其本质的根本途径是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语用学应用,二者缺一不可。而国内将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结合起来全面而深入地层开此类研究的还较少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