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爱的 诗句、名篇 Microsoft Word 文档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关于母爱的书

1、《母亲》-高尔基 2、《繁星与春水》-冰心3、《我的母亲》-朱德4、

4、《荷叶母亲》-冰心

诗《游子吟》

 

第二篇:八下诗词Microsoft Word 文档

八下古诗词鉴赏(15首)2012.12.18 十三、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1、(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2、(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3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 是什么?

3答: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4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1.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史学家的基本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而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得以施展。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十四、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麓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1分)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1分)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1.陶渊明: 朝著名 。学过的作品有 。

1.晋,诗人,《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2.这首诗歌的主题是:

2.这首诗歌的主题是: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

3.“车马喧”指:

3.“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

“心远”指:“心远”指: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诗人认为: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

4.前四句话谈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能否超脱于现实之外的问题。诗人认为:

4.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和融淳净;此时的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这里,“采菊”二句主要突现诗人乐得其所的“悠然”心境;“山气”二句则明显寓有“众鸟欣有托”的意兴。两者的情趣是相通的。这种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的浑融妙合,后人概括为“意与境合”,或“意与境浑”。还蕴涵哲理:

5.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前四句和中间四句的关系:“采菊”四句诗讲的,正是“心远”达到极致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向读者表明:人的主观心境与大自然的客观环境真正浑然妙合了,人的精神也就从尘世之累中彻底地解脱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他的身形固然属于现实世界,但他当时的心境却“悠然”到与大自然冥会妙合的胜境。可见,前四句是提出问题,并作了结论性的回答,后四句才用诗的形象具体表达这一诗的主题。

7. “此中”指:“此中”指:“采菊”四句所表现的意境。 “真意”就是:“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

6(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1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

么。 6. (3分)(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1分)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2分)

十五、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2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分)

我的感悟: 1浩荡离愁(离愁)。

2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此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龚自珍的辞官与陶渊明的归隐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一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相同含义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试题荟萃

1.《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 ________。

3.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代落花立言,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6.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龚自珍表示自己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是 。

十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转为 。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3分)

2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1分)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2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1.这两句说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我们应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对你得到什么启示?

2.表现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中流露的情感,有对自身遭遇的辛酸、愤慨,有对当朝权贵的嘲讽、愤激,有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态度。给人以莫大的启迪、鼓舞。

3.名句赏析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阅读下面古诗文,答题。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被人们广泛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 , 。

启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好等等。

3.这两句引用典故,来表现时光流逝之快。 中招荟萃(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河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2分 1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11.答题要点: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评分标准:2分,每点各1分,意对即可。

12.答题要点: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十七、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采用“ ”和“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诗中名句“ , ”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1.①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1分,每对一空0.5分)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

1. 1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 。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 ,具有比兴的意味。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4.从诗的前面可看出诗人心理上的 ,急遽变化交替,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

4.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十八、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哪些词语用的好?具有什么特点?

1.“聚”和“怒”两字不仅写活了山水,而且衬托了作者的伤感之情。 2

么? 2.“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3.这首曲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句子能更好地表现主题? 3.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兴还是亡,都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苦难的事实。特别是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直接表现这种主题。

4.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4.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

5.名句赏析 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艺术特色。

5、立意高远,揭示无论“兴”、“亡”百姓皆苦的历史事实,感情真挚,一语中的。 十九、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 自喻 ,下片用圆月衬托 。1明月 孤高 别情

2.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双绾自然和社会,用变幻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合少离多自古依然的事实,意境一转豁达,聊以自我安慰。

3.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这是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福,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境界愈见澄澈辽远,词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绵延。颇有崇高的美感。

二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本诗作者 ,是 (朝代)著名 诗人。人们叫他为“ ” 1.杜甫 唐 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2.作者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2.是写

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3.“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 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4.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5.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你能再说出一些忧国忧民的名句吗? 5.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

二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白草折”写出了:

“即”写出了: 1.“白草折”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

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2.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2.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3.“散入珠帘湿罗幕”在诗歌中的作用。3.“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运用 修辞手法,通过写 来突出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4.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

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5. 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6.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6.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7.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二十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则全无伤悲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

值得称道。(意思对即可)

23.好就好在这首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大意对即可得分)

二十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前两句勾画出了一幅绝妙的早春图,请默写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把这幅图的意境描绘出来。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举出一句谚语来形用春雨对农作物的重要性。 1.提示:是一幅烟雨蒙蒙的早春图 2.抒发了诗人喜爱春天的情感

3.春雨贵如油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二十四、无题

1.本诗作者 ,是 (朝代)著名诗人。当时与杜牧齐名,和称“ ”。

2.这是一首咏叹坚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

了 。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4.自选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李商隐 晚唐 小李杜

2.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3.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4.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二十五、相见欢

1.李煜,五代南唐后主,世称 。1。李后主 2.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化出 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不能倾诉的 的心情2. 词人的愁苦 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 孤寂与凄婉

1.“相见欢”是 ,又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感情。

2.“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表达了作者 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作 。

3.你是怎样理解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举例说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1.词牌名“乌夜啼”亡国哀思

2.比喻 纷繁的离愁 难理的麻丝 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

事情难以处理,心情特别烦乱

3.不事雕琢的白描写法,没有明言离愁的滋味,却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举例略。 二十六、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 ,后两句写 。

2.这首诗后两句表面看是写 ,实际暗指 。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峰塔之高 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2.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

3.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18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分) 19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分) 18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19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二十七、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2.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答: 。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重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答: 。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中考试题荟萃: 1.写出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并举出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答: 。 2.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理解。 答: 。 3. 哪一句反映了作者的人生志向? 答: 。

5.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 联。(1分)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联。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2分) 5. 1分 第二联(或颔联)

6. 3分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7. 2分 颈联 对仗

1.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1分)

2.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 分 ) 答:

1.(1 分 )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3 分 )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 分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 。7.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8.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7.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

8.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甲】 沁园春·雪(节选)(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指出下面朗读节奏有诶的一项:(2分)

A.江山/如此/多娇 B.干戈/寥落/四周星 C.惜/秦皇/汉武 D.人生自古/谁无/死 6.填空。(3分j

两首诗都表达了 的主题.但两苜诗抒发的感情又有所不同。甲诗侧重 ,乙诗侧重 。 7.自选角度,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2分j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会赏析 句:

5 . D . ( 2 分) 6 .爱国 豪迈、自信 忧虑、悲壮 (3分,每处 l 分。意近即可)

7 . ( 1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风流人物”的赞美之情。“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创造了空前伟大的业绩。( 2 ) 此句直杆胸臆,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2分,意近即可)

三十一、观刈麦

1.诗歌中描写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什么?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观刈麦》中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不禁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种无法平静的心情,惭愧的心理正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句子也包含了作者的同情之感、怜悯之意。 3.看到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一抒情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3.“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运用对比手法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农民的穷苦作了比较。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三十四、雁门太守行

1.《雁门太守行》是一首 旧题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1.乐府

2.诗中用色彩衬托出战地悲壮场面的一句是“ ”。 2.塞上燕脂凝夜紫

3.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 , ”。 3.报君台上黄金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第二句借日光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的闪闪金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和城外的敌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5.结合本诗分析李贺诗歌“奇瑰而又妥帖”的基本特色。5.(1)诗中色彩对比非常鲜明。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了鲜艳而又浓艳的色彩写战斗场面,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他们和黑云的黑色,秋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色彩奇瑰而又妥帖非常。 6.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6.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7.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7.忠君报国(爱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