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

读《明朝那些事儿》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借来了《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第五部。主要讲述的是明朝发生在嘉靖、隆庆、万历三位皇帝期间的内争与外战。内争的核心是权力之争,有君臣之争,有臣臣之争,从严嵩到徐阶到高拱最后到张居正,斗争是斗智斗勇,很是激烈。外战即援朝抗日,从庙算到外交,从战争到和平。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仿佛历史就在眼前。 一口气读完了第五部,我便急急地从朋友那里陆续借来了其他几本。《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所写,共七本。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并对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伦道德和权力争夺进行了详细描述。

读罢全文,才深深的感叹:历史原本很精彩,而历史书竟也可以写得很精彩。高中时学历史,最讨厌的就是学中国古代史。天天在那里背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科技等,背得晕头转向、头昏眼花暂且不谈还容易搞错,根本不知所云。现在想来,自己当时之所以如此讨厌中国古代史,是因为自己肚子里本来就没有多少底蕴,却还要断章取义的学,所学知识太空,根本没学进去,也没有着陆点,因而也没有多少真正收获。正如一个农人锄地,为了尽快将满地的杂草除完,东一锄头深,西一锄头浅,地虽很快锄完了,却都是无用功。加之又有考试的压力在那里,随时恶魔般的督促你快点背,所以学中国古代史竟成为了一种负担。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只是机械地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结果等。

读完这本书,我又翻看了一下高中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才惊奇地发现:当年明月的七本书,在这里只有三节的内容,不到十页的纸张。虽然说“浓缩就是精华”,但前提是精华也是需要人们去提取的,而没有基础的精华便是空洞的说教和无味的哲理。我曾经听到一个很搞笑的笑话,沉思良久,终是笑不出来:中国的学生很奇怪,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小学生知识,小学学习初中知识,初中学习高中知识,高中学习大学知识,大学学习小学、幼儿园知识——如何玩得开心和做人应有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

读这本书,我的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对某些历史人物有了更丰满、全面的了解。例如戚继光,我以前只是知道他是抗倭名将,他用铁的纪律练就的戚家军令倭寇闻风散胆。但他也经历过战场上的失败和面对士兵毫无战斗力的实际情况而束手无策的悲哀。最后,他在寻找解决办法时还是与中央某些官员妥协而最终成为一代英雄。正如书中所说,有些人“媚上”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而有些人则是为了老百姓做更多的好事实事。一位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他曾经的失败或错误而使人们误解。相反,他的有血有肉有苦痛会使更多的人因为他是普通人而不是神而更加钦佩、景仰。还有王守仁,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创办了所谓的“心学”,仅此而已。但读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而鲜活起来。他从发展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穷理”到自己悟道,终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艰辛,他终其一生,在天泉论道中说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不朽名句,他的心学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我为我以前对他的误解而感到深深的愧疚。

看着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历史人物在眼前跳动,我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卑微。纵是这样一部写了七本书的明朝历史,能榜上有名的有几人?而默默无闻的又有多少?而在历史的长河里,两百多年的明代史却也只是尘埃一粟。“做好自己,活在当代”是我在感慨之余对自己所说的话语。

 

第二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感言

2006 年的3月,一个叫当年明月的人以帖子的形式开始书写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至今他的博客已经达到2.2亿的点击率。与所有的历史小说不同的是他写的是明朝的正史,与权威的历史著作不同的是,他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想法接近小说的手法,将大明朝的历史写的很好看。在这部小说中充斥着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流行词汇,这个叫做当年明月的人把明朝的沉重的历史,描绘成了一幅通俗易懂的画卷。这个叫做当年明月的人 ,似乎对明史的研究造诣颇深,好奇的我们不禁猜测,或许他是专业研究历史的学者,也有可能是学文史出身的作家。事实却不如我们先前猜测的那样。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湖北人,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现在是一名朝九晚五上班下班的公务员。他从小就开始喜欢读历史,距今已经有十五年的读史经历。 从写部小说开始他一直保持每天两千字的更新速度。为了保持小说内容符合历史,他每天还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明朝的史料。据他说,也有写不出来的时候,于是他用自己的方法给自己开通脑筋,这个方法就是冲澡,用水淋自己的头。长期下来,身上的皮脂层被自己洗掉了,皮肤变得容易过敏,他不得不每天服用抗过敏的药物。他自己说,他是个不会生活的人,从未在如何生活上思考过。但他又说他是个无法习惯不思考的“可怜人”。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部著作,是为什么在网络与现实的社会中

引起人们的如此的广泛关注呢?我在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后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文字语言生动,逻辑性强,条理清楚。

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充斥着时下最流行的词汇,如拍砖,群殴,单挑。“ 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陈友谅)干起来毫不犹豫,干完后还大大咧咧的承认,就是我干的,你能怎么地”。明朝对瓦剌说:“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 瓦剌说:“我不滚。”明朝说:“不滚,我就打你!”“瓦剌说:“你来吧,怕你不成!”不再废话,开打。“ 朱元璋想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延续千年的权力制衡,最终受到了历史规则的惩罚,朱元璋来到历史的商店里,想要买一块肥皂,历史辩证法却强行搭配给他一卷手纸。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估计也只能哭笑不得了。”通俗幽默的的语言让人在阅读时享受着喜悦。但是幽默之后,让人不禁思考,每次看完一段,我都得停下来,想,他怎么能写这么好看?一时让你笑;一时让你流泪;一时你激动地像个愤青;一时你又沉静下来,思考。历史是什么,是存在过这个世界的事实。可是当我们在纸张上读那些历史时,又有谁去真正意识到过被时间蒙上灰尘的那些人,那些事,他们在做哪些事的时候又是出于什么想法,他们的内心

又有谁去关注过。在这本书里,作者当年明月冷静地为我们讲述那些人那些事,如同在播放纪录片时的解说员一样,也如同他是所有历史的见证人,他经历过,他感受了,他懂得了,然后告诉我们了。我们阅读的文字,是他一个人在无数的夜晚,面对沉重的历史所发出的感慨。明月说,幽默的不是历史,幽默的只是他这个人。

(二) 文体新潮:第四类写史法 记录历史通常是史记、教科书、戏说三种方式。当年明月在历史和小说、正史和戏说、历史学术和影 视历史剧的结合上找准融合点,以白话历史、好看历史的理念,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以鲜活的写法,用流行文学元素和小说笔法,加入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吸纳了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多种手法,并穿插了很多幽默,有时还运用了一些无厘头的语言,以及流行歌曲的歌词,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用小说的笔法写正史,是明月的创新。从没有一本纯粹的历史著作将历史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得如此精彩。原来历史是可以写得很好看的。明月的确如他自己宣称的那样,他做到了,他做的很好。许多史学界的权威人士都对他的创举高度赞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周枝羽称之为“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

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他开创了通俗写史的实践,并且成功了。我还曾感叹过,如果当初我们在高中学习的历史课本有这么好看,我们也许不会对历史那么排斥了。更或许,我们的高考的命运会改写。从这点看来,如果将明月通俗写史的方法真的运用于我们国家的教科书的编制中,我想若干年后,历史不会再会只存在于被束之高阁的发黄的纸张上。可以想象一下,课余饭后,睡觉之前人们高谈阔论都是历史的话,那么将是多么可人的景象。

(三) 草根的历史观

作者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只是从小对历史就有很浓的兴趣。他喜欢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他所看到每个字,每句话。十五年的读史经历给了他丰富的历史知识也培养了他读书的习惯。他善于汲取各种知识,加之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结构。张爱玲说过“历史在厚厚的故纸堆中长眠,只有在好奇少年的脑中,才会短暂地鲜活的复活片刻。”石悦十五年如一日地在这些历史的尘埃中仔细清扫,从那些故纸堆的只言片语中他读懂得不只是那些表面的文字,还有掩藏在文字之下的作为记录时事史官的那些,欲言而又不能言的话,那些被忽视的古人的内心。或许石悦下定决心去写《明朝那些事儿》的那晚,他放下手里的明史,走到窗前的他抬头看见了那个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那就是当空的明

月,也是当年明月。在我们的时空依旧洒下她美丽的银辉。他们曾经如同我们一样是这个世界的存在。他们也如同我们一样对自己的命运有感慨,有不满,有挣扎,还有痛苦。试想,今天的你写下了你自己的心情感受,几十年后甚至是几百年后,如果有人通过你的文字再能感受到你今天的心情那时何等的喜悦?在此,我替古人欣慰,替历史中的人,替写下历史的人开心。而这一切要衷心感谢当年明月。

(四) 自由自在的写作方式

明月的文字,是他的顺臣。他主宰了他作品的里一切,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有血有肉。朱元璋曾生气得拿起椅子要砸太子朱标。朱棣为了自保曾装疯卖傻。于谦原来还是一个怕老婆的人,被老婆在自己的军营里用藤条追着打,在下属面前丢尽了颜面,以至于他甚至还动了杀妻的念头,可是见到老婆大人后就立刻没了勇气——他怕老婆的毛病又犯了。于谦除了给我们以光辉万丈的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外,他的妻管严也同样的令我记忆深刻。《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历史是鲜活的。里面的历史名人会耍无赖,不为我们所知的无名之士有凛然大义。这里没有对是非的绝对评价。有的是明月对人性的重视和挖掘,这与他们的功过无关。没有受太多的约束,没有太多的顾忌。“朱元璋,你是伟大的,但也是渺小的”,“ 他(明成祖朱棣)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

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明宣宗,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朱瞻基的痛苦 朱瞻基是明君,是好皇帝,但他也有着自己的痛苦。”作品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读懂人性,是作者能写出如此真实而又精彩的历史的原因。尊重人性是这部作品最具价值的地方。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做到,以史为鉴。

最后,我想说的是,历史就是我们的过去,我们存在的这个时间和空间只是宇宙的一瞬。明白那些过去,我们才会明白我们是从何而来,历史会告诉我们我们将往何处去。这个世界规律在哪里?

你可以去学历史,历史是明镜,用过去指引未来;

你可以去学哲学,哲学是总纲,引领一切科学;

你可以去学经济,经济是基础,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在经济中找到牵动它的那根红线;

你可以去学心理,看懂了人心,人类社会随你怎么玩;

你可以去学。你也可以不学,做个快乐的愚民,请你选择。总之,不要做一个纯粹的愚民,纯粹的混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