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希金的爱情诗

浅谈普希金的爱情诗

【摘要】:

普希金的抒情诗是他一生文字创作的精华,在他留下的800多首抒情诗里,爱情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些诗里,诗人或直诉胸臆,或借物抒怀,或触景生情,热情洋溢地讴歌、赞美爱情;如痴如醉地倾吐着对情人的爱恋和相聚时的欢乐;悲痛欲绝地诉说同恋人生离的痛苦、死别的悲伤;满怀深情地为爱人祝福和缠绵悱恻地吟唱他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从众多的方面,真实感人地表现了他在不同年龄时期对爱情的不同感受——年轻时的狂热和浪漫,成年后的深沉和思索。本文旨在就普希金爱情诗诗歌的主题和内容、艺术特色、取材和渊源以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普希金的爱情诗做一个整体的概观。平静温和的人情味;坦诚质朴,以心相见;形式优美,诗句富有音乐性是普希金爱情诗的显著特色。从普希金的诗中,我们不难体会,真正的爱情不是占有与索取,而是无私的奉献。普希金的优美诗句如潇潇春雨,习习春风,滋润人的心田,使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结构上具有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特点,同时,他的诗作与《圣经》有着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其中有很多诗作都源于《圣经》。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的文字创作对俄罗斯本民族,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中文摘要??????????????????????1

正文?????????????????????????????2

注释?????????????????????????????9

参考文献???????????????????????????9

浅谈普希金的爱情诗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普希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他的心灵宇宙中纳涵着整个世界;同时,它也被世界所敬仰,所包容。著名普希金研究专家张铁夫先生在他主编的《普希金与中国》一书中,从普希金的创作文字中提取出“中国花园”、“礼仪之邦”和“中国长城”三个具体形象,并结合普希金的生平思想,剖析了这三个形象中包含的象征情感寄托:中国花园,寄寓着青年时代的爱;礼仪之邦,表达了对这个东方古国的向往;中国长城,象征着平静的避风港。进入20世纪以来,普希金的诗歌和创作被广泛传入中国,并进而引起了中国一批文字研究者的兴趣,他们从众多侧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20世纪中国的普希金。普希金一生的创作是多元化的,他有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经历,这都成为了他日后诗歌创作的取材和渊源,尤其是为他的爱情诗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从整体来看,普希金擅长表现爱情生活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诗人以春草、鲜花、清泉、彩虹描绘爱情的瑰丽,以星光、月亮、太阳来赞美爱情的辉煌,以林涛和海浪来谱写爱情的乐章。把普希金称为颂扬爱情的圣手他当之无愧。真挚、优雅、高尚,是普希金爱情诗的显著特色。爱情,是他一生快乐与痛苦的直接源泉。他在诗中怀着爱与宽容,为自己祝福,也为别人祝福。即便因情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也决不怨恨,反而为对方默默地祈祷,希望别人爱她像自己一样真诚。从普希金的诗中,我们不难体会,真正的爱情不是占有与索取,而是无私的奉献。普希金的优美诗句如潇潇春雨,习习春风,滋润人的心田,使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本文将就普希金爱情诗的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从主题和内容上来看,普希金的抒情诗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表现爱情和歌颂爱情的抒情诗;一是追求自由、反抗暴政的政治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与他一生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普希金爱情诗所表现的情感是真实、感人的,对爱情的感受和体验也是非常深刻的,这跟诗人的爱情生活曲折有关。诗人用他的一生,真诚地赞美和追求着幸福的爱情。为了爱情,他不惜牺牲一切,包括生命。普希金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家里姐弟三人,母亲偏爱弟弟,而不喜欢普希金,比别的孩子幸运的是,普希金有一位不平凡的

奶娘阿琳娜·罗季昂诺天娜,她健康善良、勤劳乐天,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而且心灵手巧,记忆力强,她给普希金讲迷人的故事,唱动听的民歌,她是普希金的启蒙老师,而她对普希金的呵护也正弥补了诗人得不到的母爱,一直到后来,阿琳娜一直是普希金风雨人生中永远牵挂他的人,普希金对他奶娘的感情也十分深厚。这使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中一直很关注女性,尤其对温柔懦弱的女性感到困惑,她们的影子总是萦绕在他的心头,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总会不遗余力的歌颂她们、赞美她们。上学后的普希金阅读了许多法国的爱情作品,他从书籍和别人的交谈中知道了一些女性的事情,而那一切都让他心神不宁,虽然从未和女性交往过,但他已经了解了女性的秘密。他认为,爱情同诗歌一样,是“一种占有,是做人的一种需要”,他的一生就游荡在爱情与诗歌之间,对他来说,爱情和诗歌是同一位天才的不同表现形式。1815年,16岁的普希金被送入皇村中学读书,他便与同学的姐姐——一位叫做巴库宁娜的女孩一见钟情。天使般的巴库宁娜端庄清丽,普希金浪漫多情,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曾经幸福过!不,我昨天并不幸福:我一大早就被一种期望所折磨着,我以一种无法描写的激动,站在小窗口,看着铺满白雪的道路——没有见到她的踪影;——最后,我失掉了希望,突然间我意外地在楼梯上与她相遇——多么甜蜜的时辰啊!”于是,普希金便写了《致画家》一诗,向巴库宁娜婉转地透露倾慕之情,诗中热烈的内心追求与表白的委婉忐忑,交织成奇妙的旋律:

请描绘她纯真灵秀之美,

画令人痴迷的可爱面庞,

画天庭才有的笑容妩媚,

再画她勾魂摄魄的目光。

巴库宁娜柔和的倩影深深震撼了诗人的心,而诗人又用笔赋予了巴库宁娜以美的灵性。在诗人笔下,巴库宁娜嵌上了一轮迷人的光环,像梦幻,又不失亲切与温柔;像女神,有丝毫没有逃离尘世的陌生感。巴库宁娜像是天边的一弯新月,纤细的腰间系一束银色的薄纱。她光洁的面容上含着一丝微笑,就像温柔的春阳溶解在山巅的白云间,透射出迷人的光辉,使空气和流水都变得清澈明亮。他的追求与表白,自称羞怯实则大胆,情真意切,格外动人。后来,这首诗还被普希金的一位同学谱了曲,优美流畅,和谐悦耳,颇受同学喜爱。诗、词、曲、美的

完美结合汇聚成一个话题:少年的初恋。之后,普希金与巴库宁娜度过了生命最动人难忘的恋情,他们在林荫湖畔留下谈情说爱成双成对的身影,夜晚的星空下,他们相依相偎。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跟随父母来度假的巴库宁娜必须返回彼得堡,从此就再无音信。普希金每日似痴似呆,在沉默中独自流泪??普希金与巴库宁娜的恋迹虽已远逝,融化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是这种美好情感将化为美妙的乐章永远留在诗人和读者的记忆深处。

普希金大多数的爱情诗都是根据自己的恋爱经历创作的,他一生中共拥有37位情人①,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让他从不满足于一位女性,他接触过的女人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有的出身贵族,是伯爵家的公主,有的也不过是家族中的农奴,他们的性格或温柔,或活泼,在普希金的眼里,却都是无限的美和诱惑。例如在他的另一首爱情诗《给娜塔丽亚》中,他所倾心的对象娜塔丽亚就是托尔斯泰伯爵家演戏的女农奴,但诗人却同样为他激动不已:“??这一切都是我的心狂欢!”使人心潮激荡爱情如火,对他所爱的人,他总是由衷地赞美,诗人心中充满无限的爱,但爱情始终没能给他一个期待诗中的完美结果,在这首诗中,普希金运用最质朴无华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爱情的真实感言,让读者在一番真实而热情地叙述中体会到情感的真挚和热烈:“我还是第一次感到羞涩??只有你萦绕着我的灵魂??使我心狂欢”是爱情让诗人在苦难和曲折的生活中寻觅到了一种寄托,爱情让她心神不宁却又热情狂欢,爱情甚至可以让他暂时忘却生活的不幸和命运的不平,使人在爱情的海洋里畅徉,贪婪的吸吮着爱情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普希金的爱情诗真挚热情、朴实纯洁,诗作由内到外,洋溢着一种不可言表的对爱情的赞美和渴望。在诗人心中爱情不是肉欲,爱情对人类的爱、对生活的爱是分不开的,诗人一生在与命运抗争的同时,又摆脱不开爱情的纠缠,他时刻满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期待,始终扬起爱的风帆,振作精神,是爱情的力量一直鼓舞着他。

理智和爱情

年轻的达尼斯追逐着多丽达,

“停一停!美人,停一停!”他喊她,

“你说:‘我爱’,我就不再追你,

我以维纳斯的名义向你起誓!” 理智说:“你别作声,别作声!” 狡猾的爱神教她们:“你称我的心!”

曙光升起,闪出淡淡的白日。 我的周围荒凉而凄清....... 她已走了.......我到岸边, 她在明朗的傍晚常在那里流连, 在河边,在绿茵的草地,

我已找不见她美丽的脚

留下的依稀可辨的足迹。

我在树林深处徘徊、沉思, 念着我最心爱人的名字;

我呼唤她——凄凉的空谷回音

也呼唤着她,向远处隐去, 我走向小河,充满了幻想; 清清的河水在慢慢地流淌, 波光已不再闪动她难忘的形象。 她走了!......在甜蜜的阳春

来到之前,我告别了幸福和心上人。 秋天已经用它寒冷的双手

剥光了白桦和菩提树的顶。 它在那树林的枯枝间喧嚷, 在那里,黄叶飞舞日夜不停。 寒雾锁住了冰冷的波浪,

不时传来阵阵秋风的啸声。 田野、山岗和熟悉的树林! 你们守护着神圣的幽静,

亲眼看见我的悲伤和欢欣,

我要忘掉你们.....直到春天来临!

爱人走了,昔日曾一同漫步、嬉戏的小河、树林还依旧存在,却再也看不见爱人的倩影。再也不能回荡爱人的声音了。触景生情,一个人再走向那河边,那树林,怎不感到孤独和惆怅;

“秋天已经用它寒冷的双手/剥光了白桦和菩提树的顶......在那里,黄叶飞舞日夜不停/寒雾锁住了冰冷的波浪/不时传来阵阵秋风的啸声。”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本就给人一种感伤,心爱的人又离去了,此情此景,更加深了对秋的伤感和爱人的怀念之情。

但诗人并没有陷入这种忧伤的感情里不能自拔,“田野、山岗和熟悉的树林/你们守护着神圣的幽静/亲眼看见我的悲伤和欢欣/我要忘掉你们??直到春天来临!”

可见,诗人是有力量和决心战胜眼前的忧伤,诗人把希望和爱情都寄托在了春天。春天来了,也许他的爱人就会回到他的身边,他又能享受那甜蜜的爱情了! 普希金爱情诗具有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③的结构氛围,进而使他的诗歌充满一种跳跃的动感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另外一首小诗,这首诗着重体现了普希金在诗歌语言方面的特点,他融诗的凝练、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于一体,在运用上再加以创造,对于诗人来说,写诗不需要特意寻找题材、寻找诗意、寻找“辉煌的、但却是他未曾经历过的感情”,更不需要寻找华美的词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现在却尝试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

那么朴实,朴实得连形容词都不多见。读完它,你也许会认为,只要懂得生活中常用的朴素词语就可以成为伟大的诗人,而字典里收录的那成千累万的华美词藻简直多余。这就是普希金朴实自然的语言。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的诗人谱写的爱情诗数不胜数。那么,普希金的爱情诗有什么独具的特色呢?人情味,平静温和的人情味,是普希金爱情诗的显著特色。这种人情味总是从容和谐地浸透在字里行间。 诗人认为,爱情是他生活中快乐与悲哀的源泉。他在诗中,尤其是成熟期的作品中,总是怀着爱与宽容,为自己也为别人默默地祝福。即便他的情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即便他因此而忧伤,他也决不忌恨。他的忧伤显得光亮而透明。诗人善于消释灵魂的痛苦,治疗自己的心理创伤,因而他的诗格调高尚,具有内在的美和抚慰人心的温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曾经爱过 您??》、《不、不,我不该、不敢,也不能??》等诗 篇向我们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情怀。照诗人看来, 你爱一个人,即便她不爱你,你也应当为她祝福。爱是 情感的奉献而决不是占有和索取。假使多一些人记住普希金的诗句,人间该减少许多悲剧和愚昧! 坦诚质朴,以心相见,是普希金爱情诗的又一特 色。诗人从来不夸张,不粉饰,不说教,不追求意外的效果,也从不奢望表现他从未体验过的感情。他的诗与矫揉造作无缘,从诗的结构到遣词造句,从意象的运用到感情的抒发,全都注重真实而自然。欣喜、欢乐、愤怒、忧伤、妒忌、悔恨、愧疚、惋惜,一切情感都显现出生活中的本色,而且情感的表达极有分寸,充分显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一滴泪》、《保佑我吧,我的护身符》、《招魂》等诗作之所以具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感染力量就源于这种诗心的真诚。形式优美,诗句富有音乐性,是普希金爱情诗的第三个特色。普希金写的爱情诗,诗意丰满、完整、含蓄匀称,诗句流畅和谐,历来为人称道。在他的诗中几乎没有任何多余或者欠缺的东西。诗的结构总是那么适度,那么恰当,层次衔接,转折自然,首尾呼应,音韵如行云流水。他的许多诗被音乐家谱写了乐曲,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流传得更快更远。在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的锤炼方面,普希金特别富于创造性。正是他,使俄罗斯诗歌的形式日趋平易与多样,使诗歌语言更加接近日常口语,更具有生活气息。可以

说是普希金把俄罗斯抒情诗包括爱情诗从贵族沙龙少数人的把持之中解放出来,使诗歌走向平民百姓,走进千千万万少男少女的心灵。自普希金开始,爱诗读诗在俄罗斯蔚然成风。普希金还健在的时候,他的诗就已经家喻户晓。今天,世界上有一百六十余种语言翻译了普希金的诗歌。普希金早已飞越了俄罗斯民族的疆界,成了享誉世界诗坛的大诗人。

普希金的爱情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突出。作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举世瞩目的伟大作家,他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他的诗歌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正像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位诗人的创作都不会是无中生有,普希金的创作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创作同样有着其特有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普希金一生创作许多首情诗,他们明显的渗透出诗人对希腊罗马神话的钟爱。普希金的抒情诗中能够表现出他多元素的神话情结,这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直接的艺术再现;神话原型与现实或历史的审美对象交织为一体;神话原型成为稳定的象征符号,进而演化成某种自由的精神或一直渗透于作品之中。在希腊罗马神话的诸神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缪斯,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也是普希金钟情的对象,诗人从这些神话人物的身上汲取创作的灵感,那些神袛在普希金的诗中纷纷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态。其中包含着诗人个人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审美经验。在普希金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驾驭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能力。除此以外,普希金的抒情诗中还有一部分源于基督教经典《圣经》,诗人对其中的原型人物、原型主题、原型意象等可谓是信手拈来,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不少别具匠心的作品,其中既有直接取材于圣经故事情节的,也有再现天使、魔鬼、地狱等重要主题的,更有对其人物、典故的移植与借鉴。

其中,普希金抒情诗中直接取材于《圣经》的作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取其直意的诗歌,一是反其意而用之的诗歌。取圣经直意的典型诗篇有《荒原中播种自由的人》和《先知》一诗直接取材与《以塞亚书》和《但以理书》,以塞亚和但以理都是古希伯来著名的预言家和先知,历史上的先知负有上帝的使命,但他们与圣子耶稣没有太大的差别,往往成为殉教者,这就使得他们的命运在原有的色彩中又添加了悲壮的底色。正是在这种底色之上,1826年3月3日普希金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你知道吗?我是个先知。”此时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

后的白色恐怖中,诗人像历史上的先知那样,充满于危难之际用赤诚语言启迪人心的强烈使命感,于是套用《圣经》中带有神秘色彩的见意象方式,假借得自上帝的先知先觉能力,艺术地表现出十二月党人遭镇压后他自觉时代赋予自己不凡使命的意志和自信。诗歌因此而成为一种深刻的现实隐喻,又因隐喻使用了先知见异象的艺术代码而简约精炼,呈现出特殊的庄严、神圣与悲壮。反《圣经》意而用之的代表作多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之前,往往是一些幽默讽刺之作,如最著名的讽刺诗之一《童话》。《新约》中记载的童贞女玛丽娅有圣灵感孕而剩下圣子耶稣的故事,被诗人借助于“神话”艺术结构加以形象地再现。一边是“童话”善良的主人公圣母,救世主;一边是由专制君主沙皇充当的邪恶化身-----“妖怪”,诗人独具匠心的把圣母与圣婴母子纯朴的对话同俄国社会生活中最大的政治骗子的无耻谎言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纯真与圣母的对话之中,还用极其通俗的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极大地揭露了专制暴君把自己凌驾于“救世主”之上,用只能欺骗“躺在床上的婴孩”的“美丽的童话”来愚弄人民的丑恶嘴脸。使诗歌在“童话”般的叙述中充满反讥之意。从上两部诗作可以看出,普希金对《圣经》的借鉴具有将现实加以神话化的特点,我们在看到表面的同时,还应看到神话表层之下的深层意蕴,不仅解读这些出自现实的神话必须如此,对于诗人采取了相反思路——将《圣经》中的神话主题、人物或意象加以现实化的作品,例如《恶魔》、《天使》、《圣母》等,也须如此。

普希金在其爱情诗中所表现的不是单纯的理念,更不是基督教的理念,而是诗人本身对现实和人生的复杂多变的自我体验。普希金对圣经神话的艺术移位体现了一种结构与语言功能方面的理性智慧,他将现实遮掩在圣经神话简约的形式之内,将现实加以神话化,或借其原型显示现实,运用符号和形式化的语言间接的揭示,再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内容,从而隐蔽于之中作出多重的自我揭示。

在普希金的爱情诗中,无论就结构意义还是语言修辞功能考察,圣经神话都是比喻性而非现实性的,诗人对《圣经》的借鉴源于他对《圣经》作为一种宗教语言艺术的感悟,圣经神话也因此而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话语资源。

普希金的爱情诗,是他空前的创造,它的个性完全显露在诗里。普希金虽然有忧伤,他却绝不悲观,对于生活总有无限的希望,正是这种对生活的希望维持着他的情绪和乐观无畏的人生观,生活对于他是“思想和苦难”的过程。普希金

的爱情诗是他一生艺术成就的巅峰,他的创作,对于俄罗斯本民族、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对于俄罗斯本民族来说,他对后世文字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普希金是民族文学的创始者。他冲破了诗歌创作中的创统观念,把文学从主流社会的消遣品中解放出来,开始大胆表现社会生活和普通人民的命运,如他的《自由颂》、《乡村》等诗作;它促进了文学的民主化,在艺术上出现了那个时代文学所没有的民间文学的要素和魅力。果戈理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看到或者想到俄罗斯的民族诗人。事实上,在我们的诗人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他,而且,没有一个人所适宜于被称作民族诗人。”④

普希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的作品中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19世纪20年代前,他的作品基本上属于浪漫主义的;19世纪20世纪后,他的作品才进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茨冈人》是这一转换现实的标志。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摧毁了18世纪的古典主义,他反对文学创作刻意摹仿,追求词藻华丽、矫揉造作的文风,主张文学创作采用日常口语,抒发个人情感。这些都为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作者。普希金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反对请轻视祖国语言、盲目崇外的做法。他一生都力求创立纯正完美的民族语言,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处那样一个“法国病”流行,崇尚法语的时代,普希金依然极力主张“一切都应当再这个俄罗斯和用这种俄罗斯语言进行创作”,他还说,“我不喜欢在我们古朴的语言中看到欧罗巴的矫揉造作和法兰西的精雅细腻的痕迹,粗犷和纯朴对他更相宜。”⑤

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普希金去世以后,俄罗斯又涌现出很多追随普希金的诗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莱蒙托夫。在中国,普希金的影响同样深远而有力,他的抒情诗创作不仅是他一生文字创作的高峰,也是对20世纪中国诗坛影响最为强烈的一次潮流,其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就是把普希金本身作为描写对象的诗作贯穿40年代到90年代的大半个世纪,形成了“普希金诗群”,虽然我们很难在某个中国作家身上发现普希金的绝对影响,但普希金对中国文字精神上、风格上、潜在的影响是绝对不可低估的。张铁夫先生主编的《普希金与中国》一书中,几位作者费尽心思梳理了普希金影响20世

纪中国文学的途径、形式和表现等,成就可谓显著。

20世纪的中国学者接受并理解了普希金,他们又把自己接受和理解的普希金向社会和广大读者传播。到了21世纪,在跨世纪的一代中国大学生中,同学们对普希金“反应冷淡”,而再不同于90年代末学术界的“普希金热”,只是把他当作众多国外诗人中的一个来接受,甚至比对其他一些欧美主义作家或俄国白银时代诗人的态度更为冷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宽松,人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作为一个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够做出自我的选择,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异时代的中国依然会有他的知音,只是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民族都去欣赏一个人的诗歌。但真正热爱诗歌的人,一定不会忽略这个天才的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创作。希望在将来有更多的喜爱诗歌的人来阅读和关注普希金的爱情诗。

注释:

① 普希金〈著〉.黎华〈编译〉.《 献给情人——普希金献给他37位情人的诗和画》。

② 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xx年版 ,第277-278页。

③ 谷羽.《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普希金抒情诗的时空结构》。 ④ 张铁夫.《普希金与中国》. 岳麓书社出版社, 20xx年9月版。

⑤ 张铁夫.黄弗〈译〉.《普希金论文学》. 漓江出版社, 19xx年版, 第135页。

参考文献:

[1] 戈宝权. 刘文飞.《普希金名作欣赏》.

[2] 普希金〈著〉.黎华〈编译〉.《献给情人——普希金献给他37位情人的诗和画》.

[3] 格罗斯曼〈著〉.李桅〈译〉.《普希金传》.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xx年版.

[4] 赵开立.《浅谈普希金的爱情诗》.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xx年9月刊.

[5] 张唯嘉. 《真诗无诗——普希金抒情诗新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19xx年10月刊.

[6] 查晓燕.《简论普希金的文艺思想》.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xx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