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名言

叔本华的名言

·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许多事业。

·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夹别人食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脱下的旧衣衫。

·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

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既不屈从爱,也不屈从恨;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

 

第二篇: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语录

1、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因此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视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感受性的强度如何。

——《人是什么》

2、能够促进心情愉快的是健康,而非财富。因此,我们应当尽力维护健康,因为惟有健康方能绽放出愉悦的花朵。至于如何维护健康实在也无需我来指明——避免任何种类的过度放纵自己和激烈不愉快的情绪,也不要太抑制自己,经常做户外运动,冷水浴以及遵守卫生原则。没有适度的日常运动,便不可能永远健康,生命过程便是依赖体内各种器官的不停操作,操作的结果不仅影响到有关身体各部门也影响了全身。亚里士多德说:“生命便是运动。”运动也的确是生命的本质。

——《人是什么》

3、聪明的人首要努力争取的是无过于免于痛苦和烦恼的自由,求得安静和闲暇,以过平静和节俭的生活,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所以,智者在他和同胞相处了极短的时间后,就会退隐;若他有极高的智慧,他更会选择独居。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愈多,求之于他人的愈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愈少。所以,人——智慧益高,益不合群。

——《人是什么》

4、那些经常受苦的人,有朝一日一旦脱离了困乏的痛苦,便立即不顾一切地求得娱乐消遣和社交,惟恐独守孤寂,与任何人都一拍即合。何以如此,只因孤独时,人须委身于自己,他内在财富的多寡便一览无遗;愚笨的人,在此虽衣着华丽,也会为了他卑下的性格呻吟,他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包袱。然而,资质聪慧,才华横溢之士则会以其富有生气的思想摆脱单调乏味的处境。即使身在荒野,亦不会感到寂寞。色勒卡宣称,愚蠢是生命的包袱,这话实在是至理名言。

——《人是什么》

5、闲暇是存在必然的果实和花朵,它使人面对自己,所以内心拥有真实财富的人,才真正知道欢度闲暇。然而,大多数人的闲暇又是什么呢?一般人把闲暇总当作一无是处似的,他们对闲暇显得非常厌倦,当成沉重的负担一样。这时他的个性,成为自己最大负担。 ——《人是什么》

6、事实上,最幸福的人乃是自身拥有足够内在财富的人,因为他向外界需求极少或者根本无所需求。需求的代价是昂贵的,它可能会引起危险,肇生麻烦。因此,人们不应当从别人那里期待过多。我们要知道每人能为他人所做的事情并不多,到头来,任何人都各自为政,重要的是,知道那各自为政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道理在歌德《诗与真理》一书中有所表明:人们在所有事情上最终只能求助于自己。

——《人是什么》

7、人要获得独立自主和闲暇,必须自愿节制欲望,随时养神养性,更须不受世俗喜好和外在世界的束缚,这样人就不致为了功名利禄,或为了博取同胞的喜爱和欢呼,而牺牲自己来屈就世俗低下的欲望和趣味。有智慧的人是决不会如此做的,而必然会听众荷瑞思的训示。荷瑞思说:“世上最大的傻子是为了外在而牺牲内在,以及为了光彩、地位、壮观、头衔和荣誉而付出全部或大部分闲暇和自己的独立。”

——《人是什么》

1、当你与人接触时,不论这个人是谁,都不要根据他的价值和尊严对他做客观的评价。不要考虑他邪恶的意志,也不要考虑他偏狭的理智和荒谬的观念;因为前者容易使你对他产生憎恨,后者则容易使你轻视他。因此,你应当去关注他的遭遇、他的需要、他的焦虑和他的苦痛。如此,你就能常常感到和他息息相关,你的恻隐之心也会油然而生。惟有这种同情怜悯,才是福音所要求于我们的安宁。抵制憎恨和蔑视的方式,当然不是寻求人的尊严,相反的,而是把他当作怜悯的对象。

——《人的本性》

2、贪欲是一切恶德的根源。当肉体的欢乐引诱一个人偏离正道时,他的肉欲性——他身上所包含的动物性部分——该负责任。它的吸引力深深地影 响着,使他屈服于当下的印象,他的行为根本不考虑后果。可是,相反的,当他因年老或体弱而达到一种境况,这里,他过去戒绝不了的恶德,现在自动离他而去, 追求肉体快乐的能力也没有了——如果他这里转向贪欲,则心智上的欲望比感官上的欲望,保留的时间久。金钱,代表着这个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它是这些美好 事物的化身,现在却化成一具干尸,随着肉欲之火的灰飞烟灭,而在不断生长、膨胀,并成为利己主义的象征。现在,在对金钱的热爱中,他们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精神焕发。感官上短暂的快乐,已变成对金钱的深思熟虑的贪求,这种对金钱的贪求,像贪求金钱所表示的目的物一样,在性质上是象征性的,也是无法消灭的。 ——《人的本性》

1、性格上善与恶的根源所在,从我们所掌握的真实知识而言,恶的性格在思考外部世界,尤其是外部世界中的生物时,它总是伴随着一种固执的情感:不是 我,那不是我,不是我。在这一点,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极为相似。

善的性格也伴随着一种思想,与恶的性格相反,它不断充斥一种固执的情感:那是我,是我,就是我。由此会产生一种拯救天下苍生的激情,一种仁 爱之心:与此同时,欢乐、自信、宁静的感觉也会溢满心田。与此相反的心情,则是与恶的性格联系在一起。 ——《人的性格》

2、倘若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私欲和情欲被唤醒,那么,我们就和低等动物一般无二,在瞬间,我们就会勃然大怒、欲壑难填。此时此刻,良知和 知性也沉默不语,置后果于不顾了。但是,就我们而言,即使在情欲侵占我们全部意识的那一刻,理性也迫使我们自省。它使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得以清晰显现,因 此,我们有能力依准则行事。低等动物则刚好缺乏这种能力,它完全被体内居支配地位的欲望所左右,并且,其行为只有借其他欲望才能停止。人,倘若像低等动物 那样任由自己被瞬间的情欲所左右,那他也就是一个无理性的人。 ——《道德本能》

3、有人说:财富好比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声名亦复如此。

——《人有什么》

4、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焦虑、苦恼、困扰、麻烦,大部分都因担心别人怎么说而引起,在这方面我们的愚蠢和那些可怜的犯人没什么两样。要知道 幸福是孕育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因此,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合理的限制这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本能冲动,当然要做到这点还是很困难的。因此冲动是人性内 自然的执拗。泰斯特说:“对名声的欲望是智者最难以摆脱的。”结束这一愚蠢行为的惟一方法,那就是清醒地意识到,它是愚蠢的。倘若人们能够摆脱这种愚蠢的 行径,便会促进我们心灵的平静与欢乐,反璞归真,回到自我。同时,我们可以避免许多厄运,由于我们的愚昧造成的厄运只有我们不再在意这些不可捉摸的阴影, 并注意坚实的真实时才能避免,这样,我们方能没有阻碍的享受美好的真实。但是,要记住,好事多磨。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名誉》

5、通常“骄傲”总是受到指责,事实上,只有自己没有足以自傲之物的人才会贬损“骄傲”这种品德。鉴于多数人的厚颜无耻、蛮横,任何具有优秀品格的人,如果不愿他的品德永久被忽略,就该时刻注意这一点,因为假如一个品德优良的人,好心的无视自己的优越性,依然与一般人和睦相处,就仿佛他与他 们完全平等,那么他们就会肆无忌惮的把你看成他们的同类。在此,特别奉劝那些最为卓越的人——个人本性上真正名符其实的卓越——卓越就像勋章和头衔一样, 不能每时每刻都要引起人们的注目;另外,他们会看到,亲昵生狎侮,或如罗马人曾经说的那样:愚人教智者。阿拉伯古谚说:“和奴隶开玩笑,他不久便会狼狈不堪。”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骄傲》

6、骄傲中最廉价的是民族的骄傲,因为如果一个人为他的民族骄傲,那刚好说明他自己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不然,他也不会把骄傲放到他和他的千百万同胞共同分享的东西上。天赋资质的人可以一眼看出自己国家的短处,只有本身一无是处的笨人才不得不依赖他祖国的骄傲。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骄傲》

7、官位纯粹是一种世俗的价值。严格地说,它只是一件虚伪的外套,为的是获取人的敬意,所以事实上,它仅仅是个假冒的东西而已。

勋章,可说是诱导民意的汇票,其价值的高低在于持票人的声望爵位而定。当然,将授予爵位等级来代替颁发年金可以替政府省下一大笔钱,而且, 若颁发勋章严格慎重,人人各得其位,各尽其职,未尝不是国家之富。一般而言,人们通常只用眼睛和耳朵去看待事物,而少于判断,少于记忆。国家有多种服务超 过了常人们的理解范围,有一些措施虽然使他们获益匪浅,也在一段时间里博得了他们的赞扬,但他们很快就遗忘了。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官位》

8、荣誉不是人们对某人独具品格的赞扬,而是对某人应该表现且不应错的一些品格之欺许。是强调一个人都不该例外。荣誉的性质是否定的,荣誉的此种否定性质是不同于任何“被动”性质的,因为荣誉一旦发动,将比任何东西更具主动的性质。所以,荣誉完全是我们能力以内的事。

至于官方的荣誉,一些人的普遍看法是,一人个担任某种官职,在实际上就必须具有执行其任务的必要条件。人们在国家中所必须履行的责任愈重大 紧要,他所担任的职位就会愈高愈有权势,人们对适合于他职位的道德、理智的品行所持有的看法就愈益强烈。因此,

官位愈大,他享有的荣誉就愈高。事实上,具 有特别任务的人比起一般人是更具有大的荣誉的,一般人的荣誉主要是使自己免于羞辱。

性爱的荣誉都是立在功利的基础上的。关于这一题旨有两种自然的划分:女人性爱的荣誉,男人性爱的荣誉。因为女人一生的主要内容大部分是她和 男人的关系,因此性爱对女人的重要性就比男人的重要了。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荣誉》

9、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两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在立功的道路中,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是他的主要的条件;而立言则需要一个伟大的头脑。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云烟,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短暂的时间;然而一部才华四溢的名 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泉源,可历千秋万世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逐渐消失和变形,人们逐渐不再关心,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 成石,传留后世。名声躲避追求的人,却追求躲避的人。名声不易获得,却极易保存。无论是立德还是立言,只要有所立便不会失去。

——《地位,或他人眼中的位置·名声》

1、当我们被极大的苦痛摧残、折磨的时候,外界的反应会让我们痛心地发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冷漠的,是自行其道,与我们毫不相干的。正如歌德所 说:“这个世界是多么轻易地抛弃我们,使我们变得无助、孤独,它总像太阳和月亮那样继续走它自己的路。”纵使如此,我们还得而且必须是若无其事地进行成千 上万的活动。所以,为了恢复我们外部的所作所为与我们内在的感情之间的协调,我们怒吼、狂叫,痛苦得或气得直跺脚。

我们的性形是如此暴虐,以至除非把一切所引入我们自己的生活,并且强使人人都同情我们。否则,我们是不会感到满足的。获得这个结果的惟一办 法便是赢得别人的爱。然而这有些困难,于是我们时常选择捷径,把我们的苦恼负担泄漏给那些并不相干的人们,他们往往带着无限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倾听你的诉 说,但是他们并不会去同情你。

——《心理观察》

2、当我们全力以赴取得了希望获得的东西时,忽然间你会发现已经不适合我们了。 为某事业做准备所浪费的时间,不经意间剥夺了我们去贯彻它的力量。一个人耗尽毕生精力,不畏艰难和险阻,呕心沥血所累积起来的财富,自己却 常常无法享用,一辈子辛苦所得只能留给他人;又或者是,多年努力拼搏所获得的职位,却没有能力担任,对他来说,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说,他自己抵达得 太晚,无缘享受幸福。

——《周详的准备》

3、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肤浅、冷漠或乏味;有人认为它丰富、有趣、有活力而充满意义。因此,我们所处的世界是 怎样的,主要在于我们以何种方式来看待它。

我们竭尽全力惟一能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发挥自我的品质,把我们自身具有的才智全部用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上,在能力范围之内,不被其他麻烦事 侵扰。因此,我们得选择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职位、行业及生活方式。

——《人生的选择》

4、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定会看见许多美景,只是其景色跟刚开始之时有所不同,当我们靠近它时,它又有变化,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就是 真实的人生,今天将成为昨

日,昨日已成为历史,每一刻都在变化,对我们的愿望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时常能意外地找到那些别的比我们所要寻求的更好的东西; 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往往不在我们着手寻找的那条途径上,因此,我们找不到期望欢乐和喜悦,惟一给予我们的,只能经验、世故、知识——而这是一种真正的、 永恒的幸福,不是短暂的,只在幻想之中才有的。 ——《人生之旅》

5、古人用诗歌和散文永不知疲倦地强调命运的无所不能和以此衬托出人的无能为力。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里说道:“命运,显示您的力量吧, 我们身不由己,命定如何,就该如何。”歌德也在《柏列行根的神祇第》一剧的第五章写道: “我们人类无法驾驭自己,控制我们的力量由那些邪恶精灵所一手掌握;他们恶意戏弄我们,使我们沉沦、毁灭。”另外,在《艾格蒙特》里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 “人们以为指挥着自己的生活,但内在深处却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命运的牵引。”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我们的行事是两种因素作用后的必然结果:其一是我们的性格 ——它固定不变,并且只能自验地,因此是逐渐地为我们所了解;其二是动因——它存在于外在,随着世事的发展而必然出现。

——《人的命运》

1、生存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时间不停地在压迫着我们,使我们喘气急促,并且紧逼在我们身后,犹如持鞭的人头。但是,一定的焦虑、痛苦、烦恼对于 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一条航船如果没有压舱物,它就不能保持平稳,也就无法正常行驶,人生同样如此。

一点没错,正是工作、忧虑、劳动和烦恼这些让人痛恨的家伙,几乎构成了所有人漫长的整个生涯。但是,如果人的全部愿望刚出现就得到了满足, 那人又将如何填补他们的生活呢?他们又有何所为呢?倘使整个世界是一个豪奢而安逸的伊甸园,是一块流溢乳蜜的田野,在那里,每个人能毫不费力的得到自己的 心上人,那么人们或者会厌倦而死,或自缢而亡。要么世界上将充满战争、残杀和谋杀,以致人类最终不得不遭受比大自然之手现在所给予的更为沉重的苦难。

——《人世的痛苦》

2、生存意志最完善的显现,便是人的生命及其精巧而复杂的机器的运转,必然会化为灰烬,并使它自身及其全部追寻归于消亡——这是自然女神指 明的途径,她宣称这种意志的全部斗争就其本质而言是无益的。假使生命本身隐含了某种价值,或者某种无条件的绝对的东西,那么,它不可能在纯粹虚无中如此终 结。

——《生存的虚无》

3、倘使你用心观察、思考你的一生,便会发现,人生所呈现的实际上是或大或小从无间断的欺骗,一个愿望遥遥向我们招手,我们便锲而不舍地追 求或等待,但在获取之后,立刻又被夺去。“距离”实是一种错觉,我们被它欺骗后便告消失。因此,所谓幸福,通常不是在外来,便是业已过去,而“现在”,就 像是和风吹拂阳光普照的平原上的一片小黑云,它的前后左右都是光辉灿烂,惟独这片云中是一团阴影。所以,“现在”通常是不满,“未来”是未可预卜,“过 去”则已无可挽回,人生中的每年、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是或大或小形形色色的灾难,他的希望常遭悖逆,他的计划时遇顿挫,这样的人生,分明已树起使人 憎厌的标记,何以大家竟会把这些事情看错,而认定人生是值得感谢和快乐,人类是幸福的存在呢?实在令人莫名其妙,我们应从人生的普通状态——连续的迷妄和 觉

醒的交迭,而产生一种信念:一切的努力和争取,一切的财宝都是空无,这个世界终必归于破灭,而人生实是一宗得不偿失的交易。

——《一切的努力和欲望皆为迷误》

1、总之,所有人都是在不幸的日子降临;取代往日的生活后,才体会到过去的幸福。——享乐愈增,相对的对它的感觉性愈减低,天长地久后,便不 觉自己身在福中。反之,对痛苦的感受性却愈为增加。因为原有的习惯一消失,便特易感觉痛苦。如此,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当我们身处快 乐中,便觉时间过得飞快,当你置身痛苦中时,则觉得度日如年,这也正可证明能使我们感觉它存在的积极性东西,是痛苦而非享乐。同样的道理,只有在我们百无 聊赖时,才会意识到时间,在趣味盎然时则能视若无睹。由此可见,我们生存的所谓幸福,是指一般我们所未感觉到的事情,最不能感觉到的事情,也就是最幸福的 事情。最令人兴奋的大喜悦,常持续在饱尝最大的痛苦之后。相反,倘若满足的时间持续太长,所带来的却是如何排遣或如何满足其他虚荣心等类的问题。所以,诗 人不得不将他们笔下的主角先安排个痛苦不安的境遇,然后再使他们从困境摆脱出来。因之,通常的戏剧或叙事诗,大都是描写人类的战争、烦恼和痛苦;至于小 说,则是透视不安的人类心灵的痉挛或动摇的镜子。司各特在他小说《老人》一书的结尾中,曾坦率地指出这种美学上的必然性。得天独厚的伏尔泰亦云:“幸福不 过如同梦幻,痛苦才是现实的。” ——《幸福如同梦幻,痛苦才是现实》

2、理智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现实与将来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免由于过多的关注其中之一而损害另一个。有一些人仅仅生活于现在,也有一 些人总沉湎于未来,总是愁思满腹,忧心忡忡。很少有人能在这两点之间保持平衡,那些寄希望于未来,为之奋斗并仅仅生活于未来的人,他们始终急急忙忙,紧追 不舍。那事物总是恰好在他们的前面,而他们则一直试图得到它。此种人就其整体存在而言,他们置身于一种恒久虚幻的情景之中,始终不断地生活于一种短暂的临 时状态,直到最终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所以,我们既不该让未来牵挂而焦虑企盼,也不该在对往事的反悔惋惜中不能自拔,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惟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外来总是无 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和我们曾预料的相去甚远。总之,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和我们想像的不同,且不及我们所想像的。

假如我们对过去希望的落实愁眉不展,对未来的前景又焦躁不安,我们将无法达到真正的快乐。为陈年往事懊恼,为未来忧心忡忡,而妨碍了眼前的 幸福,那是最愚蠢的。当然,人一生中总有深谋远虑和抱憾终生的时候。但是,往事一旦成为历史,我们就应该跟它道别。至于未来,我们只能认为它超乎人为,惟 有神知之,至于现在,则让我们记住,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我们的全部生命仿佛就在这每一天中:“让我们尽可能愉快地迎接它,这是我们惟一真实的时刻。”

——《现在才是实在的》

3、一个人惟有当他抛弃了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矫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方可达到心灵的字根表,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 心灵的宁静!那是任何片刻享乐的本质;并且,人生之乐稍纵即逝,须抓当下的分秒片刻。我们应当不停地提醒自己:今日仅有一次,且一去不返。我们总认为它明 日还会再来,然而,接踵而至的明日已是新的一天,并且,它也是一去不复返。因此也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而是习惯于将生命

看作恰似一束观念或名称—— 这些都是无法体验的——假若如此,包容个体于自身之中的生命便会遭到破坏。

——《现在才是实在的》

4、在那些幸福而充满生机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当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即使在悲苦忧愁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尽情地欣赏和享受;我们也应当回想那过 去的寸寸光阴——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似乎远离痛苦和哀伤——是那样地令人妒羡。往昔犹如失却的伊甸园,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们是我们的朋 友。然而,我们欢度幸福的时刻并不珍惜它,只是当灾难逼迫我们时才希望它们归来。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事务之中。我们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 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徒然空叹。那些当下时刻——即使它们绝非平凡普通——往往被漫不经心地打发过去,甚至急不可耐地置之一旁,而 它们正是我们应当引以为自豪的时刻;人们从未想到流逝的时光不断使当下变为过去——在那里,记忆使之理想化,并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后来,当我们处于窘境之 时,面纱才被揭去,而我们则为之抱憾终生。

——《现在才是实在的》

1、那种对外部活动范围的限制有助于幸福的获得,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幸福的必然条件。人们或许留意到一个事实:描写人们的生活幸福,心境安宁的诗 ——那种淳朴宜人的田园诗——所表达的深深是在狭小的生活环境中的人,而这一点恰是田园诗意境中的本质核心。同时,它也是一种情感,即我们在欣赏所谓风俗 画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愉悦的本质。 ——《幸福有限》

2、灾难已经发生,因而无法改变,因此你不应再悔不当初,更不应该想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或许就能避免它;因为这样反省只能徒增自己的痛苦而 使之无法忍受,这样,你将成为一个自我折磨者。

如果灾难降临时我们无法保持无忧无虑,那么,就只能安慰于宿命论了。我们将清楚地明白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性的结果,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勇于面对过错》

3、社会恰如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则不是因为靠得太近而被灼伤,而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 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 ——《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

4、倘使你把一个小物体放在眼前,这样便会挡住你的视线,使你无法看见这个世界。同样的道理,离我们最近的人或事——尽管他们微不足道—— 但通常具有一种虚假的吸引力,可恶地占据了我们的头脑,使我们无暇顾及那些严肃的问题和重要的事情。我们当抵制这种倾向。

——《抑制想象》

5、当我们开始着手某一事物时,第一步就是要将我们的视线从别的事物那里收回来。这将使我们在第一时间内处理每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对这件事 是喜欢还是讨厌,都不能让其他杂念对他有所影响。这样一来,我们的思想就像被分别置于许多抽屉中,我们既可经常打开其中的任何一个,同时又不侵扰其它。

——《自制的重要性》

6、对于每一个思想高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被个人事务和世俗烦恼年纠缠而不能自拔,从而排斥更有价值的事物。因为,那才真正失去了生 活的目的。

——《自制的重要性》

1、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显然,他是正确的,从肉体方面看,我们存在是因为我们的机体是不断运动的;从理智方面看,我们借以存在的是连 续的占有——无论其形式是实际的活动还是精神的活动。我们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形,当人们无所事事或焦虑不安时喜欢用手指、小棍或其他任何伸手可得的东西敲桌 子。这正表明人性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说是好动的。我们很快对无所事事感到厌倦。这是令人无法忍受的烦躁,它使我们去调整自己的活动,引入某种方法,从而使自 己获得更大的满足。活动!想要有所成就,就得学习,就得工作——没有活动,我们便无法生存!

——《生命在于运动》

2、大量运动可以强化体力,但神经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衰竭。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借一切适合的方法训练体力;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切勿使神经 过于疲惫。如不要让眼睛受强光的刺激,尤其是不要受强烈反光的刺激,不要在黑暗中看东西或者长时间观察细微精密的物体,不要让耳朵受巨大声响的震动。最重 要的是不要对大脑施加压力,或使用过度,或在不适当的时间里使用。使用一段时间后应休息片刻。类似的道理,绝不能在进行剧烈的体力锻炼时使用大脑,或者在 进行剧烈的体力锻炼之后立即使用大脑。因为,在这方面,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是一样的。当肢体受伤时,大脑相对部位的神经便会产生痛感,这是因为肢体的活动 依赖大脑的缘故。当然,那些处于无意识工作状态的肌肉或心脏则非如此。因此,如果在同一时间迫使大脑既进行剧烈的体力训练,又进行理智思索,或者两种活动 间隔时间太短,那么,大脑肯定会受到损害。

——《维护大脑健康》

1、我们应该谨慎地劝人,而不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所有的经验显示,人们不断地犯这一错误。大部分人所关注的是别人的想法,而对于自己意 识中最直接的认识反而不那么关心。他们把自然秩序倒过来——把他人的意见看成是真实的存在,反把自己的意识看成可疑之物,把衍生的次要东西当成主体,把外 景所看到的自身形象,看得比自身更重要。他们这样从并非直接的存在得出直接的结果,便陷入了称为“虚荣”的荒谬——“虚荣”这一用语之所以妥帖,就在它无 实质、无内在价值。像守财奴一般,这些人一心一意想取得手段,却忘了目的。

——《相信自我》

2、伏尔泰说:“没有真正的需要,就没有真正的乐趣。”自然、艺术和文学具有不同的美,这些趣味之所以为那些人欣赏,而与另一些人无缘的原 因在于前者有这些需要而后者没有。把这些乐趣奉送给无此需要,也不会欣赏的人,将好比你将梳子送给了和尚一般。 具有这些天赋的人生活于两个生命之中,一个是自身的生命,一个是睿智的生命。后一生命而且会逐渐看作真实的生命,前一生命只是当作导致睿智 生命的手段而已。其他人则把这类肤浅、空虚而充满困难的自下而上的自身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目的。智者会让睿智的生命获得优待:由于洞察力的不断增长,睿智生 命就像缓慢形成的艺术品一样,需要持之以恒、长久的强烈感情,一种越来越完整的同一性。与这一生命相比,专注于达成自身安乐的

生命,纵然范围可以加宽,便 绝对无法深刻化,它毕竟只是拙劣的表演。然而,通常人把这类卑下的自下而上的、自身的生命当作了生命的目的。

——《两个生命》

3、人与人之间,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设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但人类社会总是忽视这些差别,甚至要将这些差别消灭,或者说,社会建立了人 为的差别——阶级和地位的分等——来代替它。后者与上天建立的高下次序,往往完全颠倒。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将一些才智低劣的人往上提升,把少数天赋卓越的 人压下去。遇到这样的情形,智者通常都会遁入荒野,这类人一旦增多,平庸之人更加不可一世。

在一个社会中,令智者恼怒的是“权利平等”,因为这些权利直接导致人人都可以自命不凡,那是大家喜爱的;而在自然情况中,才智上的差别就意 味着所拥有的社会权力应该有相对的不同。理想的社会承认任何类别的要求,可就是不重视才智,把才智视为禁品。人们对于各式各样的愚蠢、乖戾和鲁钝都表现了 无限的耐心,具有才华需要获得他人的赞同,否则需要完全深藏起来。

——《平庸与才智》

4、心境的平静越少受到恐惧的扰乱,就有可能更多地受到欲念和期望的鼓励。这就是歌德的那首非常受人欢迎、名叫《我不作任何寄望》的诗歌的真正的意义。我 们只有先排除一切虚荣炫耀,置身于简朴无华的生活中,才能做到心境平静,也就是达到人生幸福的坚实基础之上。心境平静是享受此刻的必要条件。除非我们能享 受一个个的片刻,否则就无缘窥见人生幸福的全貌。

我们应当永远记住:“今日”只出现一次,不会再度回来。我们易于忘记,每一天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也是无从补偿的一部分。我们不免把生命看 作一个集体的意念或名称,其组成的某个分子遭受损坏,对整个生命没有伤害。这样的观念将是致命的。

——《保持心境平静》

1、自负的人通常多话,而自豪的人常常缄默不语。但是自负的人应该记住,倘若想得到他人的好感,最容易而且肯定能得到的方法便是坚持不说话, 如果整天说个不停,卖弄自己的学问,尽管你有满腹经纶也很难获得他人的好感。

——《自负与自豪》

2、对于智者来说,独处的好处是双倍的。第一,他能获得清静;第二,他不必与其他人一起——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和世人打交道需要我们抑制 自己,需要面对厌恶甚至是危险。正如拉·布鲁耶所说:“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于不能独处。”毫无疑问,喜欢和人交往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因为它意味着 要跟人们接触,而其中大多数是首先低劣的,而且智力低下或是刚愎自用。倘使不爱社交,你就可以无须理会那些人。自身有足够的条件,不需要跟那些人在一起, 实在是太幸运。跟人交往会破坏我们心境的平静,而心境平静,是幸福要素之中仅次于健康的。没有相当时间的独处,要做到心境平静是不可能的。 ——《独善其身的好处》

1、一个人只有在宁静中,心绪才会像秋水一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一个人只有在闲暇中,气概才会像万里晴空一般舒畅悠闲,这时才 能发现人性的真正灵魂;一个人只有在淡泊中,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和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 ——《心境平静的来源》(按语)

2、人们费尽千辛万苦,冒险犯难,全力争取某些事物,这样的做法无非是为了让人刮目相看;当我们见到不但官职、头衔、勋章的猎取,就是财富 甚至知识和艺术修养的获得,都是为了赢得人们更大的尊重——这些就是确凿的凭据,表明人类的愚蠢已悲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把人的意见给予高度的评价,是随 处可见的通病。这毛病可能根植于人性的本身,或是文明和一般社会制度所导致的结果。但不管其来源如何,它对于我们所作所为的影响太大,对我们的幸福造成莫 大的障碍。

——《幸福的因素》

1、一个必须生活于他人之中的人,绝不该抛弃任何在自然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哪怕他极为邪恶、粗鄙或荒唐可笑,也应该把他作为一个不可 更改的事实,我们无法更改,必须得接受下来,因为他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结果,若身处逆境,更应牢记摩菲斯特的话:世上有傻瓜和恶棍。倘若另行其事,那 么无疑是犯下了弥天大罪,是在向被他抛弃的人进行生死挑战。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自己的独特个性,诸如他的道德跷跷板,他的理智才能,他的性格或体格。倘使 我们谴责他,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那么,除了使我们卷入一场拼死冲突别无他择。因为,事实上我们使他落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即他只有改变自己,重新做人,方有 生存的权利。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他的本性决定了他的一切。

所以,如果你必须生活于他人之中,就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拥有按其特性生存的权利,无论其结果是什么。你应当做出的全部努力是顺其自然地、恰如 其分地利用其特性,而不是希图其本性有何改变,或随意谴责它。这便是“待人宽容如待己”这句格言的真实含义。无论如何,这是一项其难度和正确均成正比的任 务,那些避免与同类过往甚密的人才是幸福的。

——《待人宽容如待己》

1、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给予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过高的赞誉,否则,你很有可能会大失所望,因此而惭愧甚至受到某种伤害。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 深交要看他的本性,一个人的品性往往能通过他对一些日常小事的处理看出来,因为在处理小事时他是毫无防备心理的。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一个人的人性中欲壑难 填的利己心心脏毫无利他之心的极好的机会。如果这些弱点和欲求缺陷是通过一些琐事或一般行为显露出来的,那么,你将会发现这些弱点和缺陷也同样体现在一般 重大问题上,尽管他会极力掩饰这些弱点和缺陷,伪装事实。这是一个不应失去的机会。如果在日常琐事中——即生活中细琐的小事,这是些最低规则也不适用的事 情——一个人对别人冷漠无情,只是一味追逐有利或适宜于他自己,都有损他人权利的东西。如果他擅用属于大伙的东西,那么,毫无疑问你可以肯定他是一个没有 丝毫公正之心的人,是个彻底的恶棍,除了法律和强制措施能束缚他之外,别无他法。因此,对这种人千万不可轻信。如果他有胆量破坏个人交际圈的规则,并且在 他这么做却又不受惩罚时,他将会进而破坏国家的法律。

——《知人断事》

2、蜡——就其天然状态而言,既硬又脆,然稍微加点温则会变得柔软如泥,可随心所欲捏成各种形状。同样,尽管人在本性上很容易变得乖戾、刻 薄,但只要对他们温文尔雅,和善友好,你就能使他们变得柔顺谦和。因此,文雅之于人性如同温暖之于蜡块。 ——《礼貌和尊敬》

3、既不屈从于爱,也不屈从于恨,这也只能算得上是半个处世智慧,还需加上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才算得上完整。的确,这个世界需要的便 是这样的法则,一个人惟有依赖这两条准则,才能幡然酌情而不为所蔽。

为表示你对所说之事或所见之事不平而怒气冲冲地对人说话,这样的浍是多余的、危险的、愚蠢的、可笑的和粗俗的。

精明人处世惯用的计谋便是说话模棱两可。它意味着让别人去揣摩你的意思,倘使听话者反应迟钝,则根本就把握不住你说的话。与此相反,倘使你 说话意思明确,则能抓住听话者的注意力。但结果往往出乎你的意料。倘使你举止文雅,语调柔和,那么,你可以公然非礼,甚至间接地冒犯听话者也没有关系。

——《洁身自好》

4、你应该对你的个人隐私保密,在这一方面,无论你面对的是你最亲密的朋友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让他们,也只能让他们知道他们看得见的东 西,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迁,你将会发现即使让他们知道你的有关无伤大雅的事,也是极为不利的

一般来说,沉默不语比高谈阔论更能显示你的智慧。因为沉默是老成的感觉,而多言则给人以轻浮之感。但是,愚蠢的人们往往愿意享受畅言所带来 的瞬间的满足,而不愿选择沉默所致的恒常裨益。

精神旺盛、生气勃勃的人能从高谈阔论中体验到一种宽慰,但不应沉湎于其中,更不能使它变成一种习惯。凡自称能教人以人生智慧者,无一不极力 推崇沉默寡言,并列举各种理由证明这一点,有几条阿拉伯谚语对这个问题有过很好的总结:

不告诉敌人的事,也别告诉朋友;

秘密受我监管,我为主人;秘密遁我而去,则我为囚徒。

缄默之树结出宁静和平之果。

——《守口如瓶》

1、性欲一种最激烈的情欲,是欲望中的欲望,是一切欲求的汇集,而且,如获得个人式性欲的满足——针对特定的个体,就能让人感觉到拥有一切,感 觉置身于幸福的海洋或是获得了幸福的桂冠;反之,则感到一切都失败了。

——《性欲》

2、所有的爱欲激情,无论它摆出一副如何高雅缥缈、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只是植根于性欲之中,它的确就是一种更清楚明确、具体特定、在最 严格意义上个人化了的性欲。牢记这一事实以后,我们现在来考察一下性爱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仅在戏剧和浪漫小说里,同时也在这世界的现实生活中——在这 里,性爱表现为至为强劲、活跃的失去力,它仅次于对生命的爱;它持续不断地占去人类中年轻一辈的一半精力和思想;性爱是几乎所有愿望和努力的最终目标;至 关重要的人类事务受到它的不利左右,每过一小时人们就会因为它而中断正在严肃、认真进行的事情,甚至最伟大的精神,头脑也间或因为它而陷入迷惘和混乱之 中,它无所顾忌地以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干扰政治家的谈判、协商和学者们的探索、研究;它会无师自通地把传达爱意的小纸条和卷发束偷偷地夹进甚至传道的夹 包、哲学的手稿里。每天它都挑起或煽动野蛮者之间的争执斗殴,解答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联系,破坏最牢不可破的团结,它要求我们时而为它献出健康或生命,时 而又得奉上财富、地位和幸

福;它可以使先前诚实可靠的人变得失去良心、肆无忌惮,把一直忠心耿耿的人沦为叛徒。总之,性爱就以一个充满敌意的魔鬼——它执 意要把一切颠倒过来,弄成一团糟。 ——《性爱》

3、炫耀自己的才华,卖弄自己的学识,只不过是在旁敲侧击地嘲笑别人愚钝和无能。而且,任何形式的流言蜚语都会使一个普通平民的心理受到严 重的纷扰,这是很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妒忌心将使他产生敌意。因为人们从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中获取极大的喜悦,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倘使没有 与他人攀比的心理,则虚荣心就无从满足。一个人最能引为自豪的莫过于他的理智能力,正因此,才使他在这个动物世界中保持威严的地位。如果让某个人看到你的 才智绝对地优越于他,或者让其他人看到这一点,是极轻率鲁莽的。因为他会渴望报复,并会伺机伤害你。在这里,理智被意志所掌控。因此,财富和地位在社会上 总能获得他人的尊敬,总能引起别人的羡慕,然而,理智才能却从不能有此企望。

——《韬光养晦》

――――――――=======================―――――――――――

第二卷

劝诫与格言

一、 导言:普遍规则

第一节

叔本华认为指导人生智慧首要的或基本的规则,可以用亚里斯多德的一个观点表述,即“贤哲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

这句话的真谛在于指出了快乐的否定特征,——事实上,快乐是痛苦的否定,而痛苦是人生绝对的因素。它命令我们不要把获得生活的舒适愉快作为追求的对象,而要尽量避免生活中的不幸,直驱我们的真正目标。

所有的幸福论都必须认识的他不过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认识到“幸福地生活”仅仅意味着“少一点不幸的 生活”——亦即过着一种坚韧的生活。毫无疑问,生活赋予我们,并非让我们去享乐,而是要我们去搏斗——去战胜厄运。

愉快不仅现在是而且今后也仍然是具有否定性质的东西。认为幸福来自于舒适和愉快,这是有妒羡而产生 的一种误解,并将受到惩罚。感觉到的痛苦是某种现实存在的东西,因此,这种痛苦的消逝才是幸福真实的标准。倘若我们摆脱了痛苦的折磨,也没有令人厌烦的 事,那么也就获得了世俗幸福的最根本的条件。至于其他一切都是虚假的梦幻。

牺牲愉快以求避免痛苦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歌德——驾驭恶运的欲望是一种确定的目标,但是,贪心不足则是愚昧无知的。

我们看到,世界不得不呈现的最佳境况是一种远离痛苦的存在——一种宁静的、说得过去的生活;并且, 就我们更有希望实现的事物而言,我们的要求仅限于此。要想使生活不至于太悲惨,最可靠的办法是不要期待太大的幸福。

第二节

从幸福与否的角度判断一个人的状态,必然需要询问的不是究竟什么使他愉快,而是什么是他烦恼;这些 事物在他那里越是平凡细微,他也就越是幸福。一个人如果为日常琐事所激怒,那么,他必定非常富有;因为对于一个不幸者来说,是不会觉察到那些琐碎之事的。

第三节

任何稍有头脑的人最终将明白,他们都是受命运支配的,是由命运塑造而成的,为此,他们极虔诚地感谢 命运的教诲。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果实是经验而非幸福;他们渐渐习惯并满足于以希望换取见识;最 后,他们能够用彼特拉克文体说:他们所关注的一切只是学习——

除学习之外的愉快,未之有也。

也可能,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追寻着过去的希望和目的,他们漫不经心,如同儿戏,仿佛为了装点门 面。然而,真正说来,他们仅仅为了寻求命运的教诲,为了给自己增添几分天才的风度、高尚的品质和某种沉思者的特征。

二、 了解自己

第四节

倘若一个人的生涯中有某些有价值的或重要的东西,倘若他为某项具体工作煞费苦心,那么,不时地将注 意力转向其生活或工作的规划,亦即它的一般轮廓的缩影,不仅更为必要而且也更为适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他必然要运用“认识你自己”的格言,他也必须熟 稔了解自己的技艺。他必须知道,生活中最主要的、最真实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了得到幸福,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他必须发现,总体上,他的天职是什么, 他应尽的责任是什么,以及他与世界的一般关系是什么。如果他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作了大致规划,那么,

只要对其生活蓝图瞥上一眼,就能激励他,使他变得高尚和 完满,使他避免滑向错误的道路。

第五节

理智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在现在与将来这两个着眼点之间保持恰当的比 例,以免由于过多的关注其中之一而损害另一个。有许多人——我指的是那些 无足轻重的人——仅仅生活与现在;而另一些人则有沉湎于未来,总是忧心忡忡,愁思满腹。很少有人能够在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平衡。

我们既不应该让未来牵挂而思绪不宁、焦虑企盼,也不应该沉湎于对往事的追悔惋惜,而应该牢牢记住: 唯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

只有现在是真实可行的;它是唯一富有现实性的时刻,正是在这绝无仅有的时刻,我们的生存才是真实 的。因此,我们应当永远为此而充满欢乐,给它以应有的欢迎,并尽情享受这每一时刻——由于充分意识到它的价值而摆脱了痛苦和烦恼——之快乐。倘若我们对过 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而对未来的前景焦躁不安,我们将无法做到这一点。

拒斥当下的幸福时刻,或由于为陈年往事懊恼及对未来忧心忡忡,而妨碍了眼前的幸福,均属愚蠢之至。

至于现在,则让我们记住塞涅卡的忠告,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我们的全部生命仿佛就在这每一天中:“让 我们尽可能愉快地迎接它,这是我们唯一真实的时刻。”

一个人唯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文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方可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 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心灵的宁静!那是任何片刻享乐的本质;并且,人生之乐稍纵即逝,须抓紧当下的分秒片刻。我们应当不断地记起:今日仅有一次 且一去不返。我们总以为明日会再来;但是,接踵而至的明日已是新的一日,并且,它也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常常忘记每一天都是一个整体,因此也是生命中不可 替代的一个部分,而是习惯于将生命看作恰似一束观念或名称——这些观念或名称是无法体验的——倘若如此,包容个体于自身之中的生命便遭到了破坏。

第六节

幸福总是有限的。我们的幸福与我们的视域、与我们的工作范围,与我们同世界的触点协调相称,并受其 制约和界定。这些限定的范围越广,我们的担忧和焦虑越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烦恼、欲望和恐惧不断增长和强化。这便是为什么愚昧无知者并非如我们想像的那 样不幸的原因,否则他们脸上的表情就不会如此温顺、安详了。

第七节

一个人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完全取决于他倾注全力的是什么事物。在这方面,纯粹的脑力工作——这是 精神自身能力的发挥——一般来说,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生活实践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因为后者往往沉陷于成功与失败的无休止的更迭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安宁和 痛苦的折磨。需要指出的是,从事这种脑力工作必须具备杰出的理智能力。对此需要

做点解释,一个人倘若致力于外部世界的活动,将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不能专 心从事理智研究,而且还将使他失却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脑力工作所必须的;另一方面,长期的纯理智思索也将使他难以适应现实生活的喧嚣嘈杂。 因此,如果环境允许的话,也就是说,如果某些世俗事务无需较高的理智能力的话,是闹铃工作暂停片刻也是适宜可取的。

第八节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富有理 智、更细致周密,并且,也为了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反省生活,亦即对我们所作的事,所留有的印象和情感进行概括,然后与我们现在的判 断加以比较。这种对生活的反省既有对我们曾从事的工作和进行的奋斗的思考,也有对我们已经获得的成就的评价,更有成功后喜悦的享受。对生活的反省可以说是 对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生动的再现,而这种经验将有益于我们每一个人。

关于人生的经验可以被看作一本教科书,通过对它的反思、评判,我们将获益 匪浅。只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那么,其结果就会如同那些书——每页上只有两行课文,却有四十行注释。

第九节

自给自足,自己就是一切,无所欲求,才能够说“余只占有自身之一切”—— 毫无疑问,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质。因此,我们毋须过多重复亚里士多德的 名言:“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事实上,幸福决非轻易获得的东西,在别处不可能找到它,只有在我们自身中才能发现它。

追逐名利,饮酒狂欢,生活奢侈,所有这些都是通往幸福之路的最大障碍;虽然它们会改变我们悲惨的生 活,是我们享受到种种乐趣、欢快和愉悦,但是,这也同样是一个危险的过程——一个不可能不导致失望和幻想的过程;在这方面,不断变幻的谎言同样是不可避免 的附属物。

一切社会必然包括——作为其生存的首要条件——成员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社会对其成员的制约。这意味 着,社会的规模越大,越令人乏味。一个人唯有当他独自一人是,他才是他自己。倘若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必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他孤独无依是,他才真正 是自由的。

一个人不可能与除他自身外的任何人——甚至包括他的朋友或生活的伴侣——完全和谐一致。个性差异、 气质迥然常常或多或少会引起不和——尽管这种不和可能是极轻微的。思想真正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有这一切是世间所能给予的最大恩惠, 而这一切也只有在独居中才能获得,并且,这种平静和安宁作为一种持恒的心境,唯有身处绝对幽静之处方可达到。因此,如果说人自身之中有什么高贵而有价值的 东西的话,那么他的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中可能找到的最大幸福。

应当让年轻人从小就接受独处的训练,因为这是通往幸福和心灵宁静的必经之路。 圣·皮埃尔有句非常精彩而透辟的著名论断:节省食物是强健身体的手段,舍弃社交是心灵安宁的途径。 社会交往的首要缘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烦恼会驱使人们再次走到一起。

喜爱孤独显然并不是人性中一种直接的原始冲动,而毋宁说是某种从属的渐次生成的东西。它是伟大人物 的高雅气度,若要具备这种气度,必须战胜种种自然的欲望,并且要不断地抵制曼菲斯特的诱惑——他蛊惑你抛弃忧愁郁闷和毁灭灵魂的孤独,以换取与人们共同生 活,换取社交。

第十节

忌妒是人的天性,它可以很快变成一种邪恶并导致不幸和痛苦。我们应当把它当作幸福生活的大敌,像压抑制止任何恶念一样熄灭中烧的妒火。这是塞涅卡给予我们的忠 告;正如他正确地指出的那样,“拿自己的命运与别人的幸运相比,是一种自我折磨,若能避免此种苦 行,我们将会满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至于忌妒,我们可以认为是针对别人的。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忌妒,应当永远记住:没有哪一种仇恨像由 忌妒而引起的仇恨那样难以和解;因此,我们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遭人忌恨;并且,正如其它许多形式的不幸一样,由于其后果的严重性,我们也绝不要玩弄可恶的 忌妒之火。

第11节

欲骑须仔细备鞍,上马则勇往直前。

第12节

在灾难已经发生,因而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你就不应在悔不当初,更不应说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或许就能避 免它;因为这种反省只能徒增自己的痛苦而使之无法忍受,这样,你将会变成一个自我折磨者。我们将清楚地明白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性的结果,因而是不可避免 的。

然而,当你的不幸来自你自己的轻率或愚昧时,或者,至少是部分地由于你自己的错误所导致时,考虑如 何去避免这种轻率或错误则是有益的。尽管这是个极敏感的问题,但经常反省思考——一种自律的恰当形式——将会是我们今后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完美。倘若我们 发现了错误,就不应当——像通常所做的那样——文过饰非,或托辞辩解;而应当承认我们犯了错误,认清这些错误所导致的一切恶果,以便今后杜绝此类错误的重 犯。

第13节

我们一味地沉湎对所处困境的郁闷焦虑的考虑之中,过分地渲染了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对那些令人不快的 事采取一种漠然置之的态度则要明智得多。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应付自如。如果你把一个小物体放在眼前,这样便挡住了你的视线,使你无法看见这个世 界,同样,离我们最近的人或事物——尽管他们微不足道——往往具有一种虚假的吸引力,令人可恶地占 据了我们的头脑,使我们无暇顾及那些严肃的问题和重要的事情。我们应当抵制这种倾向。

第14节

当我们看见那些并非属于我们的事物时,极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唉,要是我的,该多好!这时,我们往 往深感自己的匮乏。与此相反,如果我们更经常地把自己置于另一种情况下:唉,要不是我的多好,或许更为恰当。我的意思是,有时我们也应当以这样的观点来看 待自己的所有物,即我们一旦失去便不可复得;无论它们可能是什么:财产、健康、朋友、妻儿或其他我们所爱的人、马、狗等——通常只有在我们失去它们是才意 识到它们的价值。倘若我们最终依我建议的方式看待事物,毫无疑问,我们将成为胜利者;我们将因此而立刻获得更多的愉悦,并且,我们还将竭尽全力以防失去它们。

第15节

当我们着手进行某一事情时,第一步就是将我 们的注意力从其他事物那儿收回:这将使我们不失时机地处理每一件事,并且,无论我们是喜欢它还是厌恶它,都要排除任何其它杂念的干扰。如此 一来,我们的思想便仿佛被分别置入许多小抽屉中,我们既可经常打开其中的任何一个,同时又不侵扰其它。

通过这种方式将是我们从沉重的忧思——它严重地妨碍了我们当下的愉悦,剥夺了我们片刻的安宁——中 解脱出来;否则,我们对此一事的思考,对某一重要事务的关注可能忽略了许多偶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小事。对于每一个思想高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被个人 事务和世俗烦恼所纠缠而不能自拔,从而排斥更有价值的事物;因为,那才真正失去了生活的目的。

正因为这一点——正如因为其他缘故一样——自制是极为必要的;没有它,我们就不能以正确方式——亦 即我曾描述过的方式——对待自己。

塞涅卡说,服从理智就是使万物从属于你。

自制也是我们自身力量的体现。万一发生最糟糕的情况,是我们遭受不幸,我们也能缓和减轻其严重性。 倘若其他人必须运用强制手段而无视我们的情感,则他们将会冷酷无情地对待我们。因此,通过自制而预防强制是明智之举。

第16节

我们必须限定我们的希冀,抑制我们的欲望,缓减我们的愤怒;并且,要永远记住:个人所能得到的仅是他应具有的东西的极少的部分。另一方面,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 必然遭受若干次灾难的折磨。总之,我们必须忍耐和克制。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那么,健康和能力都不能使我们摆脱痛苦的体验。这便是贺拉斯提醒我们进行刻苦而细致的研究,锲而不舍地探寻导致宁静淡泊的生活——而不总是被那些徒劳无益 的欲求、恐惧和希望所骚扰,毕竟这些都是不足道的——的最佳途径是什么的含义:在一切有识之士中,凡能合理支配的人,皆平和地度过一生之时光;不要总是为 贪欲来烦恼你。

第17节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在于运动。 显然,他是正确的。从肉体方面看,我们存在是因为我们的机体是不断运动的;从理智方面看,我们藉以存在的是连续的占有——无论其形式是实际的活动还是精神 的活动。

那样一些人是最幸福的,他们意识到伟大的目的激发创造伟大作品的能力:它使他们的生活具有一种高雅 的情趣;但是,由于它忽略了常人的生活而曲高和寡,相比较而言,成为某种枯燥乏味的东西。

对生存的纯粹客观的静观和反省。

战胜困窘就是充分体验生存的快乐。

三、了解他人

第21节

一个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随时准备做并且也能够做到一下两件事(认识到这一点使他大获裨益):它们是防患未然与豁达大度,前者使他免受损失和伤害,后 者使他避开冲突于争吵。

一个必须生活于他人之中的人绝对不应抛弃任何在自然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尽管他极为邪恶、粗鄙 或荒唐可笑,而应该把他作为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接受下来,所谓不可更改,是因为它是一种内在本性的必然结果;身处逆境,他应牢牢记住曼菲斯特的话:世界上 总有傻瓜和恶棍。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自己独特个性,诸如他的道德品格、他的理智才能、他的性情或体格;如果我们谴责他,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那么,除了是我 们卷入一场拼死冲突外别无他择;因为,事实上我们使他落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即他只有改变自己,重新做人,方有生存的权利——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他的本性决定了他的一切。

所以,如果你必须生活于他人之中,就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拥有按其特性生存的权利,无论其结果将是什 么:你应当做出的全部努力是顺其自然,恰如其分地利用其特性。

那些避免于其同类过往甚密的人才是幸福的。

豁达大度就是一种宽容。如果我们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愤慨,就如同跟一块挡住你的去路的石头生气一样的 愚蠢可笑。与人交往的最明智的办法是决心利用那些你无法改变其本性的人。

第23节

你不可能从别人身上看到比自己更多的东西,你的才智全然决定了他力所能及的范围。 在与傻瓜和笨人打交道中,能够显示你的聪明才智的唯一办法是不与他们交往。

第26节

大多数人是如此地主观武断,以致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只要一说话 就总是先考虑自己,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为那些最偶然的但又对他们个人发生影响的小事所吸引和侵扰。

人们对那些与他们个人无关的事才真正的漠不关心。他们对任何真正的、吸引人的经验知识和美好的、神 奇的、有趣的事物都无动于衷:因为你们不可能理解和感受它们。但是对于任何打扰他们无聊的虚荣心——哪怕以最间接的方式,——或者从不利的方面影响了他们 那极宝贵的自我的事物,他们则极为敏感。

对任何人都不要过于溺爱和仁慈。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唯一能够达到超然境地 的方法是让人们了解到你是独立于他们的。

一则意大利格言——轻视他人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29节

倘若我们与之交往或必须与之交往的任何人表现出令人不快或令人厌恶的品质,那我们就必须思讨这个人 是否值得我们容忍其品质经常地或以更恶劣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之保持往来。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可以忘却一切,绝对地忘却一切,——除了他自己,他的品性。因为,品性是难以改 变的;一个人的一切行为均源一种内在的本性,由于这种内在的本性,他在类似的环境中的行为总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

不念旧恶,意味着抛弃以昂贵的代价换取的经验教训。

假如你想深入了解大多数人赖以构成的那些真实而又令人伤感的要素,那么,一个意味深长的发现将使你 获益匪浅——即人们溶于其作品中的立身处世之道恰是对其现实活动的绝妙注释,真可谓文如其人,并且,反之亦然。如此获得的宝贵经验无论于已于人都是大有裨 益的,因为它可使你避免错误的想法。

第30节

每个人都要受某个先定规划的指导,并遵循一定的普遍规则。但是,如若过分循规蹈矩,就会在一个人的 天性中硬塞入某种非自然、非固有的东西,然而这样一来他的品性将成为虚伪的习性,这种习性是经过理性的雕饰逐渐形成的,并且,他会立刻发现本性是难以压抑 的,如果你驱逐它,它将会不顾一切地回归再现。

理解一条行为规则相当容易,甚至可以无师自通,说得头头是道,然而,转身又会在现实中违反它。但 是,这倒不是使人失望的原因,你不必以为不可能依照某些绝对的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但最好还是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吧,你将会更加幸福。在这 里,正如一切旨在实际效果的书本教诲一样,需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理解准则,其次才是学会如何实施于行动。人们经过理智的努力立刻从理论上把握它,但是真正 付诸行动则需要时间的历程。

自我约束是一种长期习惯的结果,并且总是有一种外在的压力所致,但本性毕竟不再是无法改变的,有时 甚至会果不其然地被征服。或者依照绝对的原则而行为,或者出于内在的本能、倾向而活动。

拿破仑信奉的一条格言是:一切不是出乎自然的东西均是不完满的;——它是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则,无论 在物理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都是如此。

假冒并向人炫耀自己优越恰恰证明他并不具备这种优越性。因为,一个真正具有能力达到完满状况的人,是绝不会想到要大肆渲染自己的成功的,因为他满足于了解 自己拥有的一切。

塞涅卡说:“一个人不可能长期伪装自己,因为本性将重申其欲求。”

第31节

一个人能够清楚地看到别人的弱点和缺陷,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熟视无睹。

《圣经》说得倒好:只见他人之瑕疵而无视自己之大错。

眼睛生来就是只见他物不见自己的,因此观察别人,非难别人,是认识自身的绝妙途径。我们需要一副透镜以穿过外貌而直视我们内在的精神品性。

第32节

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各种联盟赖以存在的真正基础是建立在某种物质利益之上的。这 才是几乎全部关系的真实基础。

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所任的职务或从事的工作,所拥有的国籍,或家庭关系来评价、衡量他——简言之, 根据由因袭的社会等级所赋予他的地位和品性来评价他,就像他是已被标价代售的货物。至于作为一个人,他的内在本质是什么——亦即评价他本人个性的尺度—— 则从不考虑。

第33节

真诚坦率的友谊是以一种对他人的幸福和痛苦所表示的强烈同情心为前提的,这种同情心本质上是纯粹客观 的,毫无私心的。这反过来又意味着自我与友谊对象之间的一种绝对的同一性。

人的本性中的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是如此强烈地对抗着诸如此类的同情心以至于真正的友谊——关于它们, 没有人知道只是神话传说里的东西,还是真的存在于某个地方。

人们总是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幸灾乐祸。

第34节

一个试图凭藉其才华和精明跻身于社会名流之列的人,必定是个未经世故的人。这种品性极容易引起绝大 多数人的忌恨和不满,而他们又不得不隐瞒甚至不承认自己愤恨的真正原因,这实在让人不堪忍受。

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感到或认为他的谈好对象要比自己更有才华,更机敏,那么,他就会因此而不 知不觉地暗自断定:那对话者一定相应地对自己的才能评价较低。这是一种推理的方法——一种省略推理法——它常常导致推断者满腹忧愁或一腔怒火。格雷西安的 话是完全正确的,他说:若想赢得别人的好感,唯有显示自己像牲畜那样愚蠢、粗蛮。

炫耀自己的才华,卖弄自己的精明,只不过旁敲侧击地嘲笑别人愚钝和无能。

第35节

我们对他人的信赖在很多程度上是由于懒惰、自私和空虚:我之所以说懒惰,是因为我们不要求自己主动 关心过问而宁愿相信别人;之所以自私,是因为我们迫于自身事务的压力而向他人吐露自己的秘密;至于空虚,是指我们有引以为自豪的事物,却企求别人的信任。

第36节

温文尔雅——对于人们可悲的缺点——无论是道德上的抑或才智上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加任 何谴责,而是保持缄默,这就是温文尔雅。

第37节

每事各有其独特之处,否则,一个人的言行比与其本性不符。

第38节

不要反驳任何人的意见,也不要试图纠正别人在谈话中的错误。一个人一来到世界上就带着这样的观念,即唯有他才真正具有至关重要的使命,如果他安然无恙,就会 认为自己的运气好。

第39节

假如你希望别人接受你的判断,就应当冷静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将它表现出来。意志是一切曲解冒渎 所寓之处,如果你充满激情地表达你的判断,人们将认为这种判断完全是意志所为,而非知识的结晶——知识在本质上是冷静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既然意志是 人性中原初的、根本的因素,而理智仅仅是第二性的派生物,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你满怀激情发表的意见是由于你的意志亢奋所致,而不愿认为意志的昂奋是由于 你的意见本身就是热烈的。

第40节

即便你对自己的褒奖完全是公正不倚的,你也绝不能受此诱惑而误入歧途。

你身遭诽谤时,若反唇相讥、恶语相还,则会招致报复,自我炫耀也同样如此。

第42节

沉默寡言要比高谈阔论更能显示你的聪明才智;因为,沉默是老成持重的表现,而多言则给人以空虚自负之感。

阿拉伯谚语——

不告诉敌人的事,也别告诉朋友。

秘密受我监管,我为主人;

秘密遁我而去,则我为囚徒。

缄默之数结出宁静和平之果。

第44节

既不屈从爱也不屈从恨,这只能算是半个处世智慧,还须加上另一半才是完整 的,即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

第45节

怒气冲冲地对人说话,以表示你对所说之事或所见所闻的不平,这完全是多余之举——也就是说,是危险 的、愚蠢的、可笑的和粗俗的。

绝不应当对他人流露出生气或憎恨的情绪,除非施之于你自己;感情会对行为产生极大影响,以至于你在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表现它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