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德 格 言

道 德 格 言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6、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7、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8、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屈 原

10、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

1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15、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6、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17、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雷锋

3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35、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36、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37、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

38、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39、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达尔文

40、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41、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都德

42、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43、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范晔

44、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宣永光

45、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 。--申居郧

46、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塞涅卡

47、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朱熹

49、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 。---爱默生

50、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伊索

52、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5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54、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休谟

55、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卢梭

56、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 。---徐特立

57、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 ---高尔基

58、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葛洪

59、虚已者进德之基 。---方孝孺

60、

61、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 。--- 吕 坤

62、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斯宾塞

63、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 徐悲鸿

64、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65、嫉妒心是荣誉的害虫,要想消灭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在求事功而不求名声。---培 根

66、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 魏徵

67、

68、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申居郧

69、无德之人常嫉他人之有德。--培根

70、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 。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71、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陈 毅

72、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冯雪峰

73、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

74、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 !---莱辛

75、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保 罗

76、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第二篇:德 道 经

德 道 经

无法空 著

能源来自虚空,能源是生命的体现,若没有能源,就没有生命体。那已是过去的辉煌——死体。

佛王 (大日如来)

无法空 录

二○○三年初夏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无价之宝,是华夏民主思想的先河。若言“易经”为天之作,六经之首;而《道德经》更是万书之精华,词汇之大成,内含之丰富,哲学之源头。天、地、人、佛、道、儒、政治、经济、历史、理学、哲学、军事、战略、修心、养性、治身、修炼、天道、人生观、思维方法、辩证论治、价值观念等等天道世理,无所不及,包罗万象。 孔圣人曾求教问礼于老子,并评价老子:“鸟,知其能飞;鱼,知其能游;兽,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司马迁评价老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曾言:“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当今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法国当代思想大师在读了《道德经》后曾感叹地说:“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在美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像老子这样大彻大悟的哲学家”。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地说:“《道德经》肯定是未来大千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

《道德经》出世以来几千年中,无数智者、学者、修行者进行了注释及论注,都不能尽解其意,窥其全豹。因老子冲出了宗教门派之范畴,用大智慧来观察宇宙,来解释天地人之真象。

易”“老”相通,观之无二。祖圣不同,本质无别,三教同炉,不分高下,彼此凉热,性无分别。《易经》和《道德经》都是教导人类:既要学会在地球上如何遵循宇宙规律而生存,同时又教导人类如何跳出三界而回归本性,达到不生

不灭之永恒。

老子何许人也,李姓原为“理”,名耳,字伯阳,号老聃,生于公元前571年2月15日。因母怀胎时间太长,初生时头发皆白,故世称老子。母生子于室外李树下,其耳大如扇,故起名为李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是本,道出了宇宙观和出世间法;《德经》是用,道出了人生观、社会观和世间法。

与老子同一时代,前后还有两位圣人出世,一是印度的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创立了佛学,被后人称为佛祖;二是中国又出了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创立了儒家学说,被后人称为万师之表。

几千年来,许多人会问:春秋时代仅在20年间为什么会同时出生三位圣人?而老子为什么只留下五千言,就归隐昆仑成为隐君子?

有因即有果,查果可得因,此是天之定数。春秋时期,正是龙华三会第二会“红阳会”普度之期,佛为一大因缘而住世,释迦牟尼佛下世印度传经布道。中国当时处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存在着顺应变革朝流和克己复礼的矛盾,老子深知顺其自然之理,明白“大道废,出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辩证关系及发展规律。老子明白地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急需有孔子的入世法来治理社会,而孔子的世间法又同时为以后印度佛法的引进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这一切老子早已洞察全豹,心知腹明。老子所推出的《道德经》,虽然已经涵盖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但是,老子如果出山布道,就会同时埋没两位圣贤,因此,老子为了成就儒、佛两家,故急流勇退,隐归昆仑。中国古时有副对联意义深奥,透解老子之用心:“东助孔子成圣,西度胡人成佛”。老子此举,充分体现了大道自然,看破放下,随缘处事,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博大心胸。

万法平等,法无高下。所以,无论出家、在家,各门各派,均平等无别。无论是佛、道、儒、天主、基督、依斯兰、上帝,都是遵循道德、天理,共同创造

和谐社会,都是以博爱、仁慈、慈悲、普渡众生为宗旨。因此,无分无别,是法平等。

《德道经》出世之缘:

老子的《道德经》虽被世人称为万书之精华,但真解者甚少。中国近10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中国传统文化断流了两三代,《道德经》也随之被冷落多年。直到近几年,在中国大地上,许多志士仁人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道德经》也随之重显宝光,再现辉煌。为使世人更透彻地理解《道德经》,与之相应的《德道经》,就在这个特殊的时空点应缘而生。

修行大德,法名无法空,以前对《道德经》并无深究,20xx年夏,在一次打坐中,忽生灵感,拿起《道德经》一读,涵义彻透,完全明了。此时,他完全融入了老子和《道德经》中,一股神奇的力量使他拿起笔,不须思索,行笔疾书,与当年老子不谋而合,也是在7天内一气呵成,同样是81章5千言的《德道经》,其内容与老子的《道德经》章章相对,寓意相通,涵盖了佛、道、儒之精华。所不同的是《德道经》在文词上更贴近现实,使现代人更易理解。

《德道经》的出世绝非偶然,它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现代修行人的共同福缘,因此,《德道经》就在这种特殊的因缘下,由大德无法空掘藏而出,诞生于世。

何为“道”?古人造字非常讲究,中间的一横代表“道生一”,上面的两点代表“一生二”,下面的“自”代表“自然规律”,前面的走之代表“运行”,其涵义是“道生一,一生二,这种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就称谓道”。

何为“德”?因“道”无形无象、无声无息、清静无为、如如不动,但比较抽象,不易照做。因此,必须从道中演化出一个有形可依的标准,为世间所用,这就是“德”。因此,道为本,德为用。古人在造字时,用天眼(追眼功)观察到宇宙蛋刚爆炸时的宇宙模式图,是十四个圆均匀座落在同一圆心上,形成了全方位的时空,它代表宇宙总规律。因此,德字的右半边是由“十四一心”组合而成,左边的双人旁涵义是“人人都要遵循宇宙规律”,依道而生德,修德而归道。

《道德经》是由“道”演化出“德”,由“本”展开到“用”;而《德道经》是应当今时空,三期龙华,大开普渡,众生回归的机缘,是在启示众生要通过修“德”回归于“道”,由“用”回归到“本”,启示众生的悟性,要从世间法过度提高到出世间法,逆流而上,逆反归元。修炼之奥秘就在于“顺则凡,逆则仙,奥妙就在颠倒颠”。从而得到身心的彻底解放,得到解脱或即身成就。这就是《德道经》出世之因缘。

无法空曰:

“道德精玄却也易,不去深躬易也难。

只限界内去研经,解来解去总是病。

理解万岁写‘德道’,文字语言也是空。

求证真我无二途,老子留言不留名”。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既写此经,为何无解?实因众生慧根、悟性、角度、层次各异,对此经的理解也必然各存己见,虽有不同层次之解,但又无可非议。能解多深,受益多深,作者如果注解,立相必生分别,易引起各不同层次读者分别攻论,因此,只可恒顺众生,不加注解,留给后人自解自论,任天下人评说。何况当年老子也未留解。

自古以来,修道者成千上万,得道者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只因“理不通而法不明”,故多走弯路。如不知“道”,又如何修“道”?许多古大德曾言道:“开悟之前,无论你修何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围”。因此,在修行者中,根器稍优者,应尽量从明理上多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有时瞬间的开悟,将可使你的修行进程提前多劫。故望有智之士将此经宏扬光大,为中华后人留下一分宝贵的遗产,也给后世修行者多留下一条回归之路。

妙 善

20xx年2月18日.

德 道 经

第一章

道者,一是,心是。名者,有是,为是。

道为名之体,名为道之用。故无心,知真空妙有;常寂,明0之奥义。 “无”为宇宙之源本,“有”为造世之动力。玄而不玄,不玄而玄,由虚体空,

由空智慧,由无究源,不探无智,诘而无用。

第二章

天下皆知:诸善奉行,恶已随;诸恶莫为,善已生。故阴阳相生、相克、反晦;因果相随、相追、相应。是以圣者畏因不畏果,有教务类,行无为之法;凡者惧果不惧因,分系造科,行有为之法。性命双修,福慧双运,听能双忘,语观双绝,

理事圆融,无功用道,明心见性,是与道合其德。

第三章

物平等,则民不争;知足心,民不盗;法度公,民不乱,环环相扣,上善下和,

圆而作弧,是以圣者之治。

第四章

道虚,邃古,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观之无相,触之无物,尽虚空,遍法界。无法无天,佛魔相立。静者悟空,动者生法。静则为天,动则为地。静之不仁,动

之有情。

是故静者近道,动者远道。吾知三生无穷,无之为牝。

第五章

天地造化,以有为而化万物;圣人不仁,以因果而束万物。宇宙苍穹,尤如风箱,

来之不多,去之不少。语言道断,中庸无咎。

第六章

无极是龟,如如不化。宇宙是沙,恒恒不灭。太极是道,造化玄牝。虚空无界,

是谓造世主。色空无二,观之无物,有无存焉。觉者不仁,默默无闻。

故道与“我”无关,空空如也,大德。

第七章

天长日久,道心金刚,之所以能比天赛地者,因无心是道,故能不朽 是以圣人,寻道根而逆水,轻其身而神存,不与金尊度于人。故其私为大。

第八章

处事若气,气养万物而无求,无人心之患,故近于道。谦于人、信于已、理善扬、

事善通、业善寂、心善悲、动善巧,若心无累,故无障。

教其善、明其理、刑其仁、悲其心、为无为,法以律人,德以律心,无有分别,

公平无欲,恶世则净土也。

第九章

事取圆满,不如无漏。心求平静,不若无为。执着进取,不进则退。理据三千,

难敌一忍。功成名就,其咎已随。

是故人道真善美,不如天道无圆恒。

第十章

阴阳相合,方太极,二是一。双盘如丁,返雏婴,不再生。心静如水,虚无色,

空有妙。不明不白,为金尊,默是金。天门开阖,回故里,穿旧衣。

第十一章

界内假合,界外正真,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因果无情,“有空”弄人,成就是业,沉默是真。

第十二章

五蕴令人生无明,五行令人造业因,五戒令人心不贪,五常令人心忧愁。

是以圣者无为而无不为,故而处事以无意为尊。

第十三章

大智若愚,贵在愚而忘身。

何为大智若愚?痴为智,愚为慧。智者非份,愚者不昧,是为大智若愚。 何为贵在愚而忘身?愚者不争,愚者能忍,愚者安份,人忌智而宠愚,愚者常置

身于度外,身不受忌之害。

故愚者无心而得福,智者有为而得祸。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虚,搏之不得名曰空,听之不闻名曰无。此三者名曰道,分者忒,

合者无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明羞曰,其亮盈电,其快无速,其慢绳绳,尽满虚空,周遍法界,无来无去,无始无终,动之万有,静寂无声,洁超白玉,

纯之莫名,语言无味,字书难罄,词不达意,言不由衷。

执古之“道”,“有无”相争,不必至诘,今若寻之?

两脚骆驼朝北斗,金乌藏娇金塔找。

慧极圆通五体成,顶长肉髻方知“道”。

第十五章

善信道者,微妙玄通,或博学多闻,或一字不通,或深藏不露,或滔滔不绝,或超凡脱俗,或疯颠失度,或端庄严肃,或飘洒无羁,或善柔纯厚,或沉默无语,

世人难辩,深不可测。可遮凡眼,难避天道。

凡近道者:三业清静,三业无过,体光自金,绝有仅无。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方寸。六道循回似车轮,吾静观其妙,万物芸芸,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动归于复,静归于圣;变归于六道,圣归于齐天。知复曰明,明则常依命。

知性曰圣,圣则不惧五行。

知静妙,妙乃寂,寂无非,非无时,时无界,界外是康壮。

第十七章

天人曰神,神首曰王,王有神通,修增上十善业道,行瑜伽禅定,各自为禅,安乐异常。王威而无权,神善而不邪,知因果而不敢为,故能长治处安,但有寿。 娑婆恶世,弱汰强茂,适者生存。三世因果,制约相随,名曰苍生。强者称帝,随者称臣,弱者称奴;帝曰寡人,一人之下,强权政治,独裁易邪。君以权为本,

民以生为根;权有改头换面之患,民有衣食住行之忧。

故人不如神,地不如天,天不如道,道法自然。

第十八章

人为万物之尊,出道德,道法自然。

人性毁灭,出孔孟,儒法同善。

有法无天,出佛陀,佛法无边。

法者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是心生万法。故有法众,人道随缘,无法是佛,无天

是魔。三教同流,法无高下。

第十九章

有为法,有乱世;无为法,生净土。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无定法,万法归宗,万法归无。执法百害无一利,舍法百利无一害;故有法问道是人道,无法问道是

天道。无德问道是道障,有德问道是正门。

第二十章

不懂理,人生如粪土,臭不可闻;无法束,人生似蟹,横行霸道;不看经,人生

如猪狗,仰人鼻息。

众生似蜜蜂,攘攘为活命,福享尽而后患,受之灾祸而随命,悲哉!行尸走肉,

苦不堪言。

我独无争,见素抱朴,学疯傻而无心,学愚人不造业,学佛陀朝闻法而夕死可也!

故众生是佛,吾亦是佛,无可挑剔。

吾是人,吾不是人,真在知因果,贵在返刍牛,法在觅祖宗。

第二十一章

正觉之容,唯道是从。道为生本,德满道成。

道者为何物?不垢不净大白身,不增不减无二相,

不生不死光海洋。

若要信道,以戒为师;若想闻道,无法而行;若想观道,唯法是从。

追古通今,大道无咎,何以知“道”?入三昧地!

第二十二章

忍无祸,祸含福;是有非,非含诈;善无咎,咎含明;动生惠,惠含恶;满不进,

进含夺;得不德,不得德。

是以行者,抱一式炼天人合一,走河车修老黄之术,破瓦罐行灵山出世;通中脉

演义摩诃。

无私舍,故静;持戒律,故清;忍大辱,故明;精进度,故稳;禅定呆,故寂;

出智慧,故寿。

第二十三章

德者动静相宜,动者万物生,有生死之相而不能久。静者万物各遵矩镬,不越轨

而惜力者永。

同于道者得道,近于理者得理,近天者升腾,敬地者降下。故循轨蹈矩者,各得

其所。

故士可杀而不可辱,圣可信而不可灭,道可修而不可求。

第二十四章

上无私欲,下无贪图;贵民则安,贱民则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器虚则容,

钟空则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大公无私,民心为心,则国泰民安。

第二十五章

中央天帝,鸿蒙未演,浑沌未开,寂静寥廊,一呼一吸,周行而不殆。麻木不仁,如如不改。无名无涯,无始无终,无实无虚,无相无形,无大无小,不盈不瘪,强加之名曰:环宇、无涯、无极、无量、无生、老母、老祖,一字以蔽之曰:大。一言以形之曰:万物玄牝。盘古开天(大光明佛或日月光佛),自持神力,久而阴阳乃分,二气升降,清上为天,浊下为地,开天辟地化育万物,阴阳(正负)生老阳(无形)、老阴(有形)、少阳(有相无形)、少阴(有形无相)、四相,四相生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天传道于此,女娲补天,留下白

月归道,玄女造人,西王母安心,谓之造化弄人,演义大千。

静回归,动进化,天地悲,月隐踪。

孝子寻母,名曰归根,阴阳相隔,众不识月。故母生三子,人之据一,为万物之

灵,以人为本,不可一世,登峰造极,自造自灭。

第二十六章

无为有母,性为定根。是以母仪天下,终日乾乾,功不离静,静观其变,以静制

动。虽遇万缘,六根不恶,生于污泥而不染。

故定而得根,动则失母。

第二十七章

善巧而成拙,善言而有戏,善事而不全,善表而诡崇。善懿而留瑕,善思必有失。 是以圣人与人为善,故无冤债。与物为善,物尽其用。故善人者,心田无非,心

安理得。不善人者则心中有累,烦恼疾桀。

第二十八章

知其乱,守其善,因果不眚。因果眚,子午卯酉,法轮常转。知其虚,守三一,

心系天地。心系天地,大乘航海,我自心开。

心开方为觉,圣人用之,挂彩披金,福如东海。

第二十九章

欲智取天下而奋之,或执其事理而争之,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忌人胜己而夺之,吾知其天外有天,道不可违也。奋者无功,执者无德,为者败之,夺者祸至。 人心在己,前后不虑,或贵或贱,或富或贫,或愚或谋,是以圣人饥食、寒衣、

禅目充,心怡。

第三十章

以道治天下者,不以强权服人,不以穷兵黩武。“君无为而民自化,君好静而民

自正,君无私而民自富,君好德而民自朴。”

自古以来,争战为史,弱肉强食,战伐无正义。孤者黩武,无非私权。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孙子计智,穷兵命短;诸葛虽聪,天不灭曹;岳飞虽忠,失土丧命;

安石改制,车马分尸;孔子称圣,不识时务。

德之慈悲,背道勇武,灭国害生,一无是处。故以常理为理,背道而驰。不以理为理,逆理而返。仁不求动,义不贪财,礼不求执,智不求名,信而不迷,慧不

走邪。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兆,无则不能自卫立国,拥之劳民伤财。杀人者被杀,被杀者杀人,

永劫不昧,应戒之。

有阶级,兵不灭;君好静,兵无用;世大同,不拥兵。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清静不争。然万物在通理中,名顺于道则名正,逆道而名则名恶。名

正天人拥护,名恶天降灾祸,以示报应。

天地相合而生,曰自然。自然者,万物和谐。有为者,后患无穷。

第三十三章

左右环境者静,外境束人者动。视死如归者寿,不攀缘者无累。心内求佛者明,

严己宽人者尊。自知自足者乐,自信不急者成。

第三十四章

莫以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然滴水穿石。

莫以功高而自傲,福贵而奢侈,然水大成灾。

莫以祸灾而弃志,受辱而不振,然雨过天晴。

莫以常礼随大众,人云而亦云,然超凡脱俗。

故万物皆道,道玄入理。

第三十五章

道虽玄宏,人皆有之,人身难得,心是道场。

六根清静,三业具寂,三花聚顶,既是摩尼。

六识机息,三业无过,三魂合一,既是菩提。

第三十六章

三十六计虽诡,三十六宫可破。阴阳一立,矛盾自成,利害相存,道之忌也。 七十二行不精,七十二变神通。空之则器,用之则神,静观其变,道之合也。

第三十七章

圣人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守之,万物将自化。

复而欲动,吾加水以淡之;复而神疲,吾将懿而养之。随马而不驰,随境而无意,

随母而不啼,道成也。

第三十八章

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十全则难值,尽美则费时,尽善则无功。十人九不同,

无比自然圣。

故一门深入,精通自成。

第三十九章

修功蓄德趋于道,天人相合融于一,

阴阳相化合于一,无为至虚归于一,

万法归真统于一,非名非命根于一,

希夷恍惚心于一,无功无得净于一,

得一者圣,雷音寺中,坠地无声。

失一者凡,天经地义,顽冥不灵。

第四十章

负阳抱阴必有无,阴阳相生必有名,无来之于合,天马行空。名来之于分,无是

生非。名来之易失,孙不知爷名。无失之易得,易为通天梯。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人法皆空;中士闻道,心内求法;下士闻道,哈哈一笑。一笑百了,

此既是道。

了道之法众曰傻,空静之法众曰怠,大德之法众曰愚,大道之法众曰昧。 是以蚕到丝尽方知囚,人到亡时才信冥。无所故,无所得,空法相,道不负人。

总有一死,何须怕空相!不思量。

第四十二章

0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虚而不屈,动之欲出。天地之道,非阴则

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各随所宜而不能出。

因众生心长在头上,唯物是论,难怪下驴道,劫劫绕磨行。

故逆则为仙,冲天罗,破地网,自然什么没有时,静空圆融,超凡入圣,天地不

能拘。

第四十三章

柔能克刚人皆知,不信无翼而飞;耳无声时听界外,何须用手机。吾知无为胜有

为,无心是道之妙,自明自了!

第四十四章

有名宠私欲,有官壮身份,有利重享受,有禄心安逸,是故名盛招风,官高损寿,

利厚有灾,禄多怕争。

故知无病是福,平安是禄,无灾是寿,无累是仙。

第四十五章

大道无形,其用无穷;大德无得,其用不惊;大德无为,大善无馈,大量无争。

是故如胜变,忍胜妄,无胜得,中道为天下首。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爱欲横,生战争。天下无道,自然和,无是非。

故祸莫大于有为,咎莫大于有身,故知修身养性为尊,尊常吉。

第四十七章

不动心,知天下。不睁眼,观天涯。其静越深,其情越少。

所以道心,大惊小怪,不翼而飞,不胫而走,游山玩水,只此一瞬。

第四十八章

学道之人如剥荀,只到剥尽方见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损到没有立足地,心

方真。心方真,心想事成,一字值千金。

第四十九章

大德常无心,以慈悲为心。

赞吾者不动心,诽吾者亦不动心,空心是道。

亲者善待之,不亲者亦善待之,平心是道。

无心者,空心平心于人,人心自善,恶心自朴。第五十章

天地相远而不露,三世因果显慢,故人不畏因,重现实者众。

不穷者不修道,不逼之不出家,下道者成群结队,成道者凤毛麟角。贪吃贪睡者

多,恍兮惚兮者寡。

何以为度?只待大劫来时,断桥再接,因果当下。

第五十一章

道为德之牝,德为道之心。物为道之用,势为道之业。道如如自然,物一张一弛。

物适用,势利之。

故善其势,养其形,蓄其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开合有度,势之不持。万物

尊德而贵道,则势形德道,道成。

第五十二章

夫天下无因之果不生,无母之子不存。

故知根而畏始,知始而培根,知母而教子,知子而孝母,人身不失。

塞其渐,堵其尾,不以小而忽视,三味不昧。

放其身,造其业,动之生情,无以养舍。

三业清净,正压百邪,放尽舍净,没身不殆。

第五十三章

极乐永恒人怕空,曲径坎坷游人竞,人之常情!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电影骗人!

“最大功德是维护正法”,和尚自私!

“我佛修心慢修口”,自找借口!

“我比释迦牟尼高千万倍”,大法自绐!

“治病越多,功德越大”,气功瞎话!

好广厦,有地震。贪美食,得瘫疽。恋爱欲,有晦霉。杀生重,出瘟疠。伐树木,

变沙丘。故阴阳相克出矛盾。

花天是慈,酒地是恶,得意是净,忘形是禅。五花犯戒,八门受刑。常忆祖:萨

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

第五十四章

怕死者唯不生,怕谤者唯不动,怕欺者唯不强,然天生万物必有因,不能不生、

不动、不强。

修心应以天下心为心,应学“意怠鸟”,亦如“清道夫”。生之益利,动之不壮,

强之不武,后人模范而不没。

观己不净,忏己无咎;观他不明,议人有非。故不如面壁观自在。

第五十五章

德厚者,如婴儿:六根不用,六尘不染,哭而不悲,笑而不乐,不知牝牡,精盈

不露,和之泰也。

知和不犯咎,和不动气,和气团聚,和气宽绰。入世和为主,出世和为贵。是故

和气之妙,无非变小。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语,语者不知。语言道断,心行处灭。

塞其门,会其阴,虚其顶,实其足,挫其节,通关窍,解其纷,开其梵,同其尘,

是为破天荒。

故今非昔比,眼中童子面前人——大白身!

第五十七章

既生亮,又生瑜,否则,三国难成书。既无人可度,不如龟蛇大法。既无法可传,不如回到母肚中。既无佛可作,不如万法俱空。既无道可走,不如打坐如丁。

是则:无底船,无上影,观自在,不倒翁,金刚乘。

第五十八章

其政无私,其民朴实。其政苛厉,其民狡横。万物趋极,太阿倒持。心坚固执,

佛魔难分。信而迷惑,本未倒置。

以是慧者:中道中庸,畅而不滞,圆而不滑,死而不僵。

第五十九章

尽人事,增产节约,不增产无效,不节俭无备,二者不可缺其一。

事神鬼,地半仙大显神通,全是一个理,金钱第一。

增上缘,形不若俭,形式上善不争,惜啬上善不怪。

故千日修慧,不如一日修般若。大日在呼唤“大藏金刚——般若波罗密。”

第六十章

说之盈丈,行不足尺,口是心非,假善实恶,自信无人,不知有冥,故神不护法,

鬼不服人,天降饿荒,其德失焉。

第六十一章

善左者有智,善右者能曲,善事者有志,善愁者多思,善懒者有福,善静者无心。

故善盈者执著失败,不善者半途而废,中道行功者有成。

第六十二章

道之无仁,千篇一律。人之有别,千丝万缕。“有神论”者对,“无神论”者亦

对,“唯心论”者对,“唯物论”者亦对。

无以论比,千年攻论,不如自证,不如自耕。

第六十三章

天下事,先无后有,先易后难,先败后胜,先舍后得,先小后大,先慢后快,先

学后知。

故先后有序,终大德。

有智者,先虑难而难易,先计败而后胜算,先吃亏而后无失。先根正而后楼高,

先稳健而后不僵,先预后后行有方,先虚学而后渊博。

故天下为公,终大成。

第六十四章

殷纣王八百基业,性暴疟,是以失民心者失天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虽暴政,是以顺天意而统六合。

刘关张三分天下,虽仁义,是以执着仁义而失国。

曹孟德出尔反尔,善狡诈,是以变通统天下。

故道不仁,天时、地利、人和,不以一时论胜负。德无色,是非、曲直、真假、

正邪,不以一事定乾坤。

第六十五章

不学无术,国不强盛。黠巧用世,国不太平。以权谋私,国无宁日,横征暴敛,

国风败坏。

故上正下不歪,民风自愚。教民以德,民风自朴。育民以善,民不诉讼。富民以

正,民不贼焉。

乱世根不清,重典无用。明世源头清,礼数不尚。

第六十六章

海纳百川因容大,河比江窄因量小。道之所以大,是以无量。德之所以厚,是以

能纳。

庸者之所以凡,华者之所以俗,是以无容人之心,宽人之量,纳人之长。故固步

自封。

第六十七章

人争一口气,神争一柱香,佛缘众生归。

人有三宝:精、气、神,精足无畏,气足力壮,神足出化。

世有三宝:佛、法、僧,佛表慧,法表正,僧表清净。

天有三宝:虚、空、日,虚者无,空者大,日者光明。

人得三宝成仙,世得三宝大同,天得三宝净土。

第六十八章

善修者静,善行者中,善养者无欲,善身者不狂,善口者少语,善意者不妄,善

德者不争,是谓德行。占德行,人神共护,百鸟朝凤。

第六十九章

学道有方,信、愿、行、闻、思、修、戒、定、慧。

无缘而不信,不遇而不服,不善无根基,无明无无明。

信则灵,愿者誓,行者果,戒者师,定者见,慧者不生。

修之密曰:“不可谦”。修高而得中,修中而得下,修下不得。

行之密曰:“连成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日不行一日空。

戒之密曰:“执无意”,戒之无慈,戒之时惊,戒之易定。

定之密曰:“活尸分”,和光为一,和体为分,分道扬镳。

慧之密曰:“无尽意”,三花聚顶,三身合一,得十方八味。

第七十章

夫人智者多,慧者稀,吾懂知无涯少思,知之信少而不为,知之行难而心疲。

是以知者金不换,行者得宝,不知者老死。

第七十一章

对人理谦心不谦——圣人。对事理慎心不慎

——安人。

故过谦者不虚,过慎者不展。

有二说一胜有一说一,有一说二不如不言。

第七十二章

君为轻,民为重,得民心者得天下。

君为上,民为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故金小体重不自贵,地大物博不自称,不把修行当饭吃,吃喝拉撒全是禅。

第七十三章

无法者为佛,无天者是魔。无法者出世之用,无天者世人之用。

万法归道,万法归善,法为正用,均为正法,法为邪用,既为非法。

执法如山,司法公正,法不姓私,民常畏死,不敢为奇。

有法不依,权大于法,法不治众,民不畏死,诡异乱群。

故公道者,无法,有道者,必法。

第七十四章

慈悲是理,慈悲者对善言,民从;善杀是治,善杀者对恶言,民惧。

法者治,离法则孱;情者理,离理则槁。

事物莫激,法理并济,治理双赢,则风调雨顺。

第七十五章

民之难治,是其根独裁强权之患,是以难根。

民之易治,是其官不贪,粗食足也,是谓易源。

民之无为,中枢令行禁止平等观,是以无以为。

是故民主政治公为,独裁政治私为,同室凉热无为。

第七十六章

六道谁无死,死而复生,永劫无断灭。

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一家。

子孙原是债,讨债还债,有债自找来。

日月有暗缺,何必贪色,死路只两条。

天涯路迢迢,只一瞬间,何怕无相期。

第七十七章

金钱者:古人之淡,今人之厚。有则富裕,无则贫贱。有者是爷,无者是孙。离

之则亡,多之而贪,贪多而夺。

人之道:钱财权色,损不足奉有余,有权则多,无权则少,因察不越权专制患。 天之道:金钱无过,均有余而补不足,权势不用,利益均等,权权相扣走马灯。 无之道:无雄雌之分,无色身之害,无智亦无得,亦无所得,故金钱者不是钱,

是空。

纵观古今,天道虽优,权者不行。无道虽美,有身无耐。道德自然,不能越限。

有道者寡,无权分金。何去何从,任恁自然。

第七十八章

天地本无事,如如不动情,千百万劫无相期,只因心不空!

色空无二相,天下莫不知,只要一夜不思寐,谁人能行?!

人若尿头上,登门骂不停,若能哈哈不嗔恨,谁人不动心?!

不空闲语长,无声胜有声,耐得寂寞观自在,无须剔光头。

第七十九章

事有咎,善始善终,方无为。胜券在握而不武,不见风餐不露宿。有德不取,无

德据理。

天道不仁,无尽虚空,因有个界,才有一个度,度是方便,界是目的。

第八十章

巫是祖,上连天,下连地,无事升飞。天地三才人占一,中道行功通天上。

老子今告戒:“飘!大道!升天之路旧路回,不是天涯是天涯,花开无云天地间,

大冥方是宙心??”

第八十一章

两面心,哭笑脸,争权夺利为高官。

费心机,学兵法,争当大亨大款。

走周天,驾河车,梦想鸡犬升天。

通中脉,求异术,幻梦成圣成祖。

殊不知,天公道,自作自受少造业。

生老病死尔逃呼!争先恐后,脚前只有坟墓。

成住坏空能长呼!两经一咒,除得“道”无二途。

一句阿弥陀佛!

看透随缘是德 顺其自然是道 晓得阴阳是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