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一.注音。

环滁( )林壑( )尤美 望之蔚( )然而深秀者 琅琊( ) 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 )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 )泉也

饮少辄( )醉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 云归而岩穴暝( )

晦( )明变化者 伛偻( )提携( )泉香而酒冽( )山肴( )野蔌( )弈( )者胜 觥筹( )树林阴翳( )

二.释义。

(一)重点字词。

1、环滁( )皆山也 2、林壑( )尤美 3、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

4、渐闻水声潺潺( ) 5、峰回路转( ) 6、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7、作( )亭者谁 8、名( )之者谁 9、饮少辄( )醉

10、醉翁之意( )不在酒 11、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 12、云归而岩穴暝( )

13、晦明变化者( ) 14、风霜高洁( ) 15、行者休于树( )

16、伛偻提携( ) 17、临( )溪而渔 18、泉香而酒冽( )

19、山肴野蔌( ) 20、杂然而前陈( )者 21、非丝( )非竹( )

22、觥( )筹( )交错 23、苍颜( )白发 24、颓然( )乎其间者

25、树林阴翳( ) 2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27、太守谓( )谁

(二)一词多义。

1.【之】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②何陋之有( ) ③山之僧智仙也( )

④名之者谁( ) ⑤耕之垄上( )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⑦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2.【穷】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者】①作亭者谁( ) ②晦明变化者( ) ③中轩敞者为舱( )

4.【于】①行者休于树()②泻出于两峰之间 (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

④坠之于水( )

5.【临】①有亭临于泉上( ) ②临溪而渔( )

6.【名】①名之者谁( ) ②不能名其一处( )③卷卷宗有爷名( )

④有仙则名( )

7.【而】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②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③朝而往,暮而归( )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8.【乐】①禽鸟知山林乐( )②而不知人之乐(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⑤醉能同其乐( ) ⑥山水之乐( )

9.【乎】①在乎山水之间( ) ②得无异乎( )③颓然乎其间( )

10.【霏】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②若夫淫雨霏霏( )

11.【秀】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②佳木秀而繁阴( )

12.【归】①云归而岩穴瞑( )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

13.【号】①故自号曰醉翁也( ) ②阴风怒号( ) ③号令召三老( )

14.【负】①负势竞上( ) ②负者歌于途( )

15.【景】①至若春和景明( ) ②四时之景不同( )

16.【间】①遂与外人间隔( ) ②山间之之四时也( ) ③又何间焉( )

17.【绝】①天下独绝( ) ②往来而不绝者( )

18.【明】①晦明变化者( ) ②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③明察秋毫( )

19.【朝】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

20.本文“也”字有很多,试根据要求给下列句子分类:

①环滁皆山也。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④故自号曰醉翁也。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⑥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⑦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⑧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⑨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⑩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①表判断: ②表解释: ③表感叹: ④表示肯定语气:

(三)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名之者谁( )

4.临溪而渔( ) 5.野芳发而幽香( ) 6.佳木秀而繁阴( )

7.伛偻提携( )8.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至于负者歌于途( )

10.杂然而前陈者 ( )

(四)古今成语的意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今义: 2.水落石出 古义: 今义:

3.前呼后应 古义: 今义: 4.觥筹交错 古义: 今义:

三.翻译。

(一)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

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译文:

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译文: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文: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

(二)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四.句子节奏、重音。

1.选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下面各句中“而”字应重读的一句是( )

A.朝而往,暮而归。 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五.特殊句式。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 2.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3.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 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醉翁亭记》中的名句是

2.文章的破题句是

3.从课文第一段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4.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

5.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

6.文中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的句子是

7.文中描写了远景的句子是:

8.文中描写了近景的句子是:

9.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

10.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11.描写山间四季美景的句子是:

12.写春景的句子是:

13.写夏景的句子是:

14.写秋景的句子是:

15.写冬景的句子是:

16.“宴酣之乐”体现在

17.描写“众宾欢” 的语句是:

18.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

19.能表达“太守之乐”的句子是:

20.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21.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22.文中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

七.课文内容理解。

1.第一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____句。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作者首先写 ,其次写 ,最后写 。 写景的角度有_____、_____。

2.第一段景物描写,总写___和____,是为了引出下文对_____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___。

3.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 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_____ _____。“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 。

6.醉翁亭的建造者是 ,命名者是 。

7.用“//”给第一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答:

8.“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作者在这里无疑而问,有什么作用?答:

9.课文第二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意思是 。

10.“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答:

11.有一写作方法的常用语就出在第二自然段,它的原话是“前者呼,后者应”,即我们现在常说的“ ”。

12.第二段先写“ ”之景,再写“ ”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

13.文章第二段写了哪几方面的景色?答:

14.第二段三句话的结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

15.对第二段段意概括正确的是( )

A.写出山间朝暮的景色。 B.写出山间四季的不同景色。

C.写出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D.写出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及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16.第二段与上文中“ ” 句相呼应。

17.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 , , 。

18.“若夫”在这里的意思是 。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18.“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写景上有两点相同:一是 ;二是 。

20.“ ”写的是春花的幽香,请你另外写出古诗中带“花”字的诗句:(或也可这样问: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句。)

21.文中能表明第三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

22.第③自然段可分为四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核心为___。

2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 。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是 字。

24.对第三自然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25.“伛偻提携”、“苍颜白发”是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26.文中有一短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意思相同,请写出这一短语

27.第三段和前文“饮少辄醉”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与前文“而年又最高”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

28.文章二三两哪一段更像风景画,哪一段更像风俗画?分别寄托了太守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29.对第三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0.第三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3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醉应有两层含义,应怎样理解。答:

32.“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答:

33.第四段承接上文的词语是 ,表示 ,接着写出了 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34.文章用两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两句是

35.“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思是

36.作者含蓄地答出“ , 。”曲折地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7.“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答:

38.第四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答:

39.“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41.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41.“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答:

42.阅读第四段联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43.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字永叔,号 ,晚年又号 ,谥号 ,是“ ”之一。本文生动地描写了___,并勾勒出一幅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____和___ 的复杂感情。

44.用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写琅琊山四季不同景色的一句是 。这个句子从 觉,

觉, 觉三个角度进行立体的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45.本文围绕一个“ ”字来记述游玩经历。作者之“乐”体现在三个方面: , , ,其中作者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他 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和范仲淹的“ ”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46.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字,文章从写琅琊山的远景写到醉翁亭,后用一句名句“_____”切题,借“山水之乐”道出了文章的主线,最后用“____”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出全文主旨,写出作者的“______ ”的政治理想。

47.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____、____和____的结合。在写醉翁亭的景色时,先从“____”句到“___”句由远而近写。这里,用“_____”句写琅琊山的外观,又用“___”写山的姿态。后来又借解释亭子名字的来由,用“_____”一句和下文写亭子周围景色时的“____”一句来抒写自己娱情山水之意。接着,极力写了滁州人民在幸福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客欢乐的情景,从侧面显示了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而这才是作者“醉”的根本原因。

48.本文在写景上方式各各不同。有从远到近写的例如:从“ ”到 “ ”。有从早写到晚的:例如,从“ ”句到“ ”句。有从春写到冬的:例如,从“ ”句到“ ”句。有从外在现象写到内在本质的:例如,从“ ”句到“___”句。还有写山间夕照全景的:例如,从“ ”句到“ ”句。

49.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含“亭”即可,加油啊!)答:

50.《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

51.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都有道理,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 )

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52.从文中可以看到尽管太守把自己内心的孤独和隐忧掩饰得很好,但不经意间一句话就泄露了天机。由此看来,作品写醉写乐都是一种 ,而实质都是借醉借乐来排遣自己内心的 。

53.从文中找词,组成反义词组。

醉( ) 前( ) 朝( ) 往( ) 晦( )

54.全文用了21个虚字“也”字,说说它的作用。答:

55.联系写作背景,想想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6.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炼,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7.全文自始至终九次用“太守”自称,而不用第一人称“我”,为什么?答:

58.本文既写太守之醉,又写太守之乐。其中 是表象, 是实质。写 是为了写 ,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每空填一个字)

59.为什么说“太守宴”是很典型的“野宴”,请将原文概括成一句话回答。(不超过20

个字。)答:

6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61.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62.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是否都有道理?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1)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2)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3)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4)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答:

63.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答:

64.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答:

6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

66.课文中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积压太守之乐其乐也。”你知道作者以什么为快乐吗?答:

67.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 ”的旷达胸襟。

68.“醉”和“乐”是什么关系呢?答:

6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是什么? 答:

70.作者写此文时适值被贬官远调,按说应该是心情抑郁之时。可是为什么文章中却处处充满了“乐”和“醉”,你如何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答:

71.《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与欧阳修的遭遇基本相同,但文章却毫无抑郁之感,从欧阳修与范仲淹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答:

72.对联: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7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答:

7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答:

7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答:

76.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答:

77.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答:

【参考答案】

一.注音。chú h? wēi lángyá chán xi? niàng zh? fēi míng huì yǔlǚ xi? li? yáo sù yì gōngchóu yì

二.释义

(一)重点字词:1、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围绕。2、林壑 :树林和山谷。3、茂盛的样子。4、象声词,水声。5、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6、像鸟张开翅膀一样。7、建造。8、命名。9、辄 :就。10、情趣。11、寄托。12、暝,昏暗。13、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14、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气高爽。15、在树下休息。16、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人们。伛偻:驼背。17、靠近。18、酒洌 :酒味清醇。洌,水清。19、山肴野蔌 :野味野菜。20、摆放,陈列。21、弦乐器,管乐器。22、酒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23、脸色苍老。24、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5、形容枝叶茂密成荫,遮盖。26、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27、为,是。

(二)一词多义。

之: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助词,“的”;是代词,代醉翁亭;是动词,“到,往”的意思;两个“之”都是代词,代乐趣;助词,起连接主谓作用,可不译。

穷:穷尽;贫穷。 者:??的人;语气助词,表停顿;??的地方。于:介词,在;介词,从;对于;到。临:靠近;到。名:命名;说出;名字;出名、闻名。而: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关系连词,可不译;表示递进关系连词,而且;两个“而”是连接时间关语和谓语的连词,表示偏正关系;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连词,可不译,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连词,却;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就、便,表顺承的连词。乐:乐趣;乐趣,、欢乐、快乐;以??为乐,乐趣;享乐;乐趣。

乎:相当于“于”;语气词,相当于“吗”;相当于“于”,在。霏:雾气;雨很密的样子。秀:秀丽;草木茂盛。归:聚拢;回去;归依。号:取别号;呼号、号叫;号令。负:凭借;依仗;背负。景:日光;景色。间:间隔;中间;参与。绝:妙到极处;断。明:明亮;明智,这里指知人之明;眼力。朝:早晨;朝廷。①表判断:①③⑨ ②表解释:④⑥⑦ ③表感叹:⑤⑧ ④表示肯定语气:②⑩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名词作动词 ,命名,取名。 4.名词作动词,捕钓。5.形容词作动词,散发清幽的香味。6.形容词作动词,形成浓郁的绿阴。7.伛偻:动词作名词,弯腰驼背的老人;提携,动词作名词,用手搀扶的小孩。8.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乐,享受快乐。9.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10.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四)古今成语的意义不同。

原文中一共出现了4个现在一直还在沿有的成语,但古今意义已大相径庭。这4个成语分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应和觥筹交错。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义不在此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④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三.翻译。

(一)1、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2、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3、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4、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5、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6、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

7、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8、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二)A

四.句子节奏、重音。1.C 2.D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2.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3.B。4.倒装句,介词结构“于泉上”后置。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环滁皆山也。7.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9.峰回路转,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10.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2.野芳发而幽香。 13.佳木秀而繁阴。 14.风霜高洁。 15.水落而石出者。

18.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0.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2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22.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

七.课文内容理解。

1.①~④ 从大到小,从俯到仰,由点到面,自远而近。琅琊山、酿泉、醉翁亭。视觉,听觉 2.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 布置好环境 3.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这是全文的核心命意,写出了作者的情趣所在,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4.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人们经常引用来形容他人另有图谋,别有用心。 5.指醉翁亭。 6.智仙和尚;太守——欧阳修。 7.①第一层(①~④)交代醉翁亭的环境 ②第二层(⑤~(11))写醉翁亭命名的由来。 8. 答:舒缓语气,把自己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 9.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 10.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11.前呼后应。12.第二段先写“朝暮”之景,再写“四时”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 13.山间朝暮之景;一年四季之景。 14.B 15.D 1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1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8.答:那么 引起下文,有提醒的作用和过渡的意义。 19.答:从时间的早晚变化写 从光线的明暗变化写 20.“野芳发而幽香”写的是春花的幽香,请你另外写出古诗中带“花”字的诗句:(或也可这样问: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1.众宾欢。 22.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太守醉

23.游人,众宾,太守。乐 24.A 25.借代 26.伛偻提携。 27.颓然乎之间者,太守醉也;苍颜白发。 28.第二段像风景画,第三段像风俗画。前者寄托了太守的山水之乐,后者寄托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29.B。太守虽被贬谪,但并未消沉不振,而是旷达乐观,与民同乐。B项理解错误。 30.禽鸟 太守 31.太守醉既指喝醉酒,又指太守被美景的陶醉。 32. “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 33.已而,不久的时间,宴会散人们随太守归去。 3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5.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3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7.指《醉翁亭记》这篇文章。 38.衬托太守之乐。 39.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0.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1.答:“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43.B 43.宋代 欧阳修 醉翁六一居士 文忠 唐闲散文八大家 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态的自然风光 太守与民同乐 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遣抑郁 4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嗅觉 视觉 触觉 45.乐 太守、众宾、游人 与民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6.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47.记叙、描写和抒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峰回路转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8.“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49.元代张宣题倪画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50.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51.C 52.表面现象 谪居苦闷的情怀 53.醒;后;夕;归;明。 54.全文21个“也”字,都处在句尾位置,每个“也”字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层次推进,一贯到底,使文章不仅层次分明,而且气势贯通;21个“也”字回环往复,造成一种舒缓委婉的音乐美与抒情气氛,读来一咏三叹,韵味无穷,情致盎然。 5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革新而被贬为滁州太守,心中是苦闷的,所以虽游览山水、饮酒作乐,也摆脱不了思想上的消沉,然而他又能“乐其乐”,以“滁人游,众宾欢”为乐,表明他寄挂民生,与民同乐的政治愿望。56.D

57.最后点出作记人的姓名,点明自己的身份,更能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58.醉 乐 醉 乐 乐 59.溪深鱼肥,泉香酒洌,山肴野蔌,太守与滁人游。60.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61.A、B、C。D项句意翻译有误。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呀。”这里的“谓”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叫做,称为”的意思,可译成“是”。

6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答案如下:第

一、三、四条说法都有道理,可以认为第三条是主要的。 63.不胜酒力;陶醉于美丽的山间景色; 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与民同乐;自得之意。 64.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65.略。 66.从课文的内容来看,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车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欢乐的生活。 67.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8.“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因“乐”而“醉”,“醉”增其“乐”,“醉”与“乐”是统一的。 69.宾客并不知道太守真正乐什么。太守带着宾客,流连宴饮于山水美景之中,这样虽然排遣了心中的郁闷,但太守的感情却只有他自己才了解。 70.作者此时适逢被贬,由于政治上遭到贬抑,内心难免有郁闷之情,所以文章的前半部分确实流露出了纵情山水的意思,但这绝不是作者写此文的主要意图。在此文中,充分表露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而太守的醉就恰在这里,文中“饮少辄醉”不过是虚掷一笔,真正醉的是滁人的安乐富足。 71.答:无论是处于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只沉溺于个人的

得失,应积极,乐观向上,胸怀宽广,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在竞争大潮中更容易出现个人挫折,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具有范仲淹与欧阳修那样的胸怀和气度。 72.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73.答: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74.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75.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

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76.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77.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