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感情和独特风格

浅论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

娄底新化 汉语言文学 本科 0943001265328刘国平

【摘 要】柳宗元由于其独特的政治遭遇经历以及个性等原因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饱含了其内心强烈的感情,流露出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柳氏山水诗中寓含的各种感情感受到他的山水诗所体现的那种孤寂忧愤的心境,他的山水诗在表面上看似淡泊闲静,其实潜藏了诗人痛苦的感情和抑郁情怀。他的这类诗歌中的意象大多是幽冷、峭拔、凄清的事物,形成了一种清幽冷峭的独特风格,因而区别于其他山水诗诗人的诗作,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贬谪;孤寂;悲愤;清幽冷峭

前言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山西河西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世称柳河东、柳柳州。贞元九年(公元792年),柳柳州21岁,与刘禹锡等三十二人同登进士第,是年其父柳镇病逝于长安,这对他来说是悲喜参半。贞元十年(794年),应考博学宏词科,未中。这一年他迎娶时任礼部郎中杨凭之女为妻,又是一悲一喜。贞元十四年(798年),中博学宏词科,为集贤院正字。十七年,柳宗元自集贤院正字调任蓝田尉,由京官下放郊外任职。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参加王叔文等人领导的政治革新,因最终失败而遭贬谪 ,先贬邵州刺史,还未赴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编制之外的闲官,不被人看重,更加之他有罪在身,因政治压力和对环境的不适应而苦闷异常,在此期间柳宗元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文,尤其是写出如《与崔策登西山》、《溪居》、《构法华寺西亭》、《渔翁》、《夏初雨后寻愚溪》、《雨晴至江渡》、《江雪》等许多山水诗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宪宗下诏召柳宗元回长安,但是不久又再贬至比永州更加偏远的柳州,就任柳州刺史。他在那里创作出很多描绘柳州独特山水风貌的诗篇,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登柳州峨山》等。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宪宗大赦天下,下诏召柳宗元回京,然而诏书未达,柳氏就病逝于任所,时年47岁。纵观柳宗元短暂的一生,真可谓是命途多舛,仕途坎坷。他在诗中寄情山水,寻求慰藉,形成了其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柳氏山水诗的思想内涵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在数量上并不多,今存163首,《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山

水诗在他的诗歌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成就也最为突出,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其山水诗的创作大都是遭贬之后在永州和柳州所作,诗人遭贬后,常常寄情于永州、柳州的自然山水之间,但这些诗篇并不是对自然山水景观纯客观的描摹,而是与他的山水游记一样,寄托了他的感情,他的理想和他的悲愤不平之气,因而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些山水诗大多数又是抒情诗,而这些感情反映在山水诗中,就成为其山水诗独特的个性特征。

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独寂寞之感

放逐永州是柳宗元人生的转折点,在永州他担任的是司马之职,实际上是一个闲职。而且,由于居住条件的简陋和自然环境的恶劣,其母卢氏半年之后又病故,这对从小就依偎母亲身边的柳宗元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加之,被贬官之后孤身在外,身边无人倾诉,被贬之地的荒远偏僻和文化习俗的差异,无不让柳宗元产生强烈地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感。例如下面这首诗: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观赏月夜景色的诗,前两句点题,中四句写景,最后两句抒情作结。但仔细领会却耐人寻味,诗人抓住静夜中所听见的各种事物进行描写:竹根下泠泠的水声,远处山泉的声响,山鸟的鸣叫,坠叶的繁露,表现了环境的空寂,从而反衬出诗人谪居生活中孤寂与抑郁的情怀。结尾“寂寞将何言”一句,既指出诗人自己无话可说,又可指没有说话之人,这就更加能反映出诗人贬谪之后的处境与心境。

(二)悲愤不平之气

柳宗元始终在为实现“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寄许京兆孟客书》)的政治理想而努力,永贞革新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这一目标的无法实现,柳宗元怀着极大的热情从事政治革新,却无端被贬,甚至被新立之君视为威胁,从朝中要员突然沦落为罪囚,从理想的巅峰跌落到了失望的谷底。在贬谪生涯中,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济世理想,政治失意的悲愤以至“嘻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

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对贺者》)。柳宗元的悲愤之情就隐含在山水诗作之中,诗人借凄冷幽峭的山水来抒发内心的悲愤,使得他的山水诗歌隐藏了一份悲愤不平之气。正如他在《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所说:“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试看他的著名的《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诗描写了一个大背景:千万群山中众鸟飞尽,所有的路径都已经是没有人迹了,整个世界没有一点生的气息,突现出环境极度的清冷寂寥,然而正是这茫茫广阔的天地间有着一个在漫天飞雪中在寒江边独钓的渔翁,寒雪更给这冷寂之境添加了浓郁的严寒萧杀之气,诗人极力描写永州冬日的寒冷,实际暗指政治环境的险恶。而渔翁完全没有把这风雪严寒放在眼里,仍执意垂钓,可见其意志之顽强坚韧,这凛然的形象正寄托了诗人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清高孤傲的情操,表现了他在荒冷僻远的自然环境与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守旧势力和黑暗的政治现实的愤慨不平之气。

柳宗元在被贬柳州后不久登上柳州城楼,想起与自己同遭贬的四位好友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写下了著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在这首诗里,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更抒发了自己对黑暗现实愤慨不平而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情。诗人独立柳州城楼登高望远,一开始写可以目接大荒,只看到一片茫茫的郊野,直到与远方海天相连的地方,触发了自己的愁思。接下来“惊风乱战芙蓉水”两句转而描写眼前景物,狂风吹打着水中的荷花,密集的斜雨侵袭着墙上的薜荔。“芙蓉”、“薜荔”都是指美好事物,此两句突显出黑暗势力来势凶猛及其对美好事物之摧残的剧烈程度,隐含了诗人所面临的恶劣政治气氛和诗人内心的惊恐、苦闷。作者借在“惊风”、“密雨”的侵害下努力抗争的芙蓉与薜荔传达出他内心翻腾的愤慨之情,揭示出他在逆境中奋力抗争的内心世界。五六句写望中所见高处领树和眼底江流,诗人本欲远望同时被贬并分散各处的友人,但却被重重领树所遮,被脚下弯曲环绕的柳江所隔断,而这曲折的江流正如

其一日九回的愁肠,生动地写出了自己被拘困的处境与痛苦不堪的感情。最后两句,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都身处荒远之地却又各滞一方不能相见,犹自音书阻隔。这里蕴含了诗人对朝廷限制、迫害自己和友人的抗议,愁、愤、悲、闷浑融一体,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愤慨不平之气。

柳宗元是一位执着于政治理想的诗人,贬谪生涯的不幸遭遇让他饱尝了寂寞失意的痛苦。他心中那种壮志未酬的忧郁压抑之情必定非常浓厚,因而其山水之作大都表现出忧愤不平的个性特征。从心态上说,贬中其愤慨更多,郁结更甚,更想以此寄托抒发其情志;从时间上说,被贬永州更是闲散无事,故柳宗元亦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诗歌创作(格式不对)。但诗人不肯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匡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不愿意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因而其山水诗的孤寂情怀中也隐含着一种与当时守旧顽固势力抗争不止的执着意识。

(三)怀乡思亲之情

柳宗元因远贬南荒而被迫客居他乡,前后长达一十四年,多多少少会有些怀乡思亲的感情。比如他在永州时期所作的一首诗:

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此诗抒发了作者早春时节在永州零陵思乡之情。前两句以“问春”开端,春从此可以不受拘束地由此地向北而去,诗人问早春要何时才能从零陵到北方的秦原,自己是被贬之人,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思念故乡却有家难归,这样一种愁思无法排遣。这种情况下诗人欲凭借早春以寄托还乡之梦,使梦随春进入故园。王尧衢认为:“此意殷勤,惟思故园,故亦作殷勤之梦,身不能到而梦到,庶同春以入故园耳。”(《古唐诗诗解》卷四)。全诗思乡之情浓厚,韵味无穷,可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相比。

再看在柳州时作的一首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此诗为柳氏任柳州刺史时所作。“海畔”,说明他的居所地荒凉遥远;“愁肠”揭示出其思乡之情浓郁沉重,后两句指出,为了表达那一腔浓郁的乡情,诗人竟想

要化一身为千亿分散上每一座峰头去遥望故乡。这种奇特的想象蕴含着诗人对仕途坎坷的忧伤,对亲人思念的热切,难以排遣的一贬再贬的痛苦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古代文士们在贬途中不仅心情极为凄楚悲怆,而且他们在途中的种种预料不到的遭遇,他们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使他们的身心备受折磨。他们在这一人生的磨难中,有更多更深的悲愤忧郁,伤楚感慨。于是,大量的记叙贬谪生活中的遭遇,抒发贬谪中情感的诗文,也就在这苦难的日子中出现了,从这意义上讲,贬谪途中的艰难遭遇也是文学创作的一股不可抑止的原动力。柳宗元就是这样一位文士,贬谪生涯的不幸遭遇让他饱尝了孤独、寂寞、失意、悲愤的痛苦,这种情感融入到山水诗中以后,既写出了山水诗的特征,又表达出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

二、清幽冷峭的独特风格

柳宗元的山水诗,前人多评为“幽峭”、“孤峭”。沈德潜评曰:“游山诗,永嘉山水主灵秀,谢康乐称之;蜀中山水主险隘,杜工部称之;永州山水主幽峭,柳仪曹称之。略一转移,失却山川面目。”(《说诗睟语》)。胡应麟在《诗籔》外篇卷四中称:“柳子厚清而峭”。可见,清幽冷峭是柳宗元山水诗在诗坛上无法替代的独特风格。

当然柳诗集中也有一些山水诗疏朗恬淡、清新自然,例如: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描写了雨后愚溪北池早晨的景色:云散日出,溪景明丽,高树临池,风惊夜雨。诗人置身其间,闲适的心境与清幽的景物相互契合,如同宾主。全诗清空恬淡,景象清新自然。

此外如《渔翁》、《夏昼偶作》、《旦携谢山人至愚溪》、《雨晴至江渡》等篇,或写江上渔翁的自在闲适生活,或写夏日山间闲居生活的幽寂和宁静,或写秋天傍晚雨后的闲游情境,或写暮春江雨初晴的溪边景象。柳宗元都能以简淡的笔墨,在平静的环境中给人一种明朗清净的美感。

然而纵观柳氏大多数山水诗,其总体的风格还是属清幽冷峭一类。柳宗元贬官

永州之后,于元和五年在潇水西面的一条支流冉溪上买了一块土地,构亭建屋,并将冉溪改名为“愚溪”,他这一时期的诗作即编为《愚溪诗》。可举出其《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次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傍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诗中的“溪”指永州西南的冉溪,此诗一开头就说明了自己长期为仕官之途所羁累,幸而贬到南方。接着写到因闲暇无事,便与农家为邻,周围是农田菜圃。偶行山林间便好像一位超然尘世的隐士。可以在清晨耕作于田间,翻动满是露水的杂草;夜晚划船而归,听着溪石间发出的悦耳声响。自己独来独往,望着碧天啸傲长歌。这么看来,作者虽被贬南夷,生活却是宁静安适,看似在抒写田园劳动生活的闲适之情,实际上却流露出一种被遗弃的浓郁哀愁,表现出自己努力寻求解脱而不可得的痛苦。贬官本应是不如意之事,但是“闲依”二字透露出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两字说明诗人并非真正的山林隐士,并不是真的具有隐士那般闲适淡薄的情致。结尾两句看起来诗人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沈德潜评:“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

再看这首:

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分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逝,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寂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这首诗中前四句我们可以知道,时当正午,地在南涧,秋气毕集,回风萧瑟,林影参差晃动,气氛悲凉幽寂。接着诗人描绘到耳闻幽谷禽鸣,目观清流寒藻,在对“孤生”、“失路”的情况下,触发了“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的凄怆感受。诗中画面如“萧瑟”、“参差”、“寒藻”都是幽冷静寂、凄清荒凉之景,正是这种孤寂忧伤、徘徊自悲心境的形象写照。最后诗人表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将来,希望将来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心情。苏轼称道这首诗说:“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该绝妙古今矣。”这是有道理的。

由此可看出这些诗在表达出诗人抑郁、苦闷的复杂痛苦感情的同时,更显示出

那种清幽冷峭的山水风格。

(一)柳氏清幽冷峭山水诗与唐代其他诗人山水诗的比较

谈到唐代的山水诗歌,人们常常将其主要作家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四人并提,合称为“王孟韦柳”。他们的山水诗歌创作代表了唐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他们思想、性格、人生阅历的不同,他们的山水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试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山居所见晚秋雨后的清新景象和令人陶醉的心境。全诗写到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明净风光和村民的淳朴风尚和生活,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怡然自得的情怀和对理想自由的隐居生活的向往。诗境玲珑剔透,空灵自然。

再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善于发掘自然山水之美,细致地描画了江边夜景,以景抒情,后两句在对比描写中透出诗人淡淡的愁绪。全诗自然淡远,耐人咀嚼。孟浩然一生科举不第,以布衣终生,一生经历比较简单,因而诗歌创作题材较为狭窄,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生活的闲适逸兴和羁旅行役的心绪,多为自我情绪的表现。

再比较一下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全诗以涧边幽草为中心,描写了深树、黄鹂、春潮、急雨、横舟这些自然景物,动静结合自然紧密。诗人用笔质朴平淡,表达了自己与世无争孤芳自赏的心境,蕴含了淡泊清丽之气。

王孟是盛唐时代的诗人,在山水中诗人闲适的情趣都融化在一种自得其乐、平静满足的感觉中,他们的山水诗优美恬静,表现出诗人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契合交流,反映的是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中和谐的平静之美,表现出闲淡高雅的风格,即使写孤

独寂寞也不低沉,写伤春惜花也不清冷。同为中唐时代的韦柳,他们的山水诗不像盛唐山水诗那样和谐安静。韦应物的山水诗歌淡泊而清丽,读后令人怡然自得;而柳宗元的山水诗于淡泊中见忧愤、哀怨,在清峭的笔墨中掩抑着深沉的情思,表面上看似淡泊简古,实则蕴含着孤寂、抑郁、幽愤、悲痛的感情,凸显其清幽冷峭。正如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韦真在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

(二)清幽冷峭风格形成的原因

柳氏山水诗清幽、冷峭的风格特点,首先与其身世遭遇有关。永贞之贬以及之后的再贬遭遇对柳宗元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使他陷入深沉的痛苦抑郁之中。这样的心情又促使他在观览自然山水时是从他贬谪后那种孤寂忧愤的情感出发的,使其山水诗总体上呈现出沉重、冷峭的风格。

其次,柳诗的特色风格又缘于他独特的个性。柳宗元性格激切又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他游山水,读佛书,希望获得安慰和解脱,但他激切孤直的性格又使得他对坎坷的政治遭遇难以释怀,而深重的人生苦难又迫使他逐渐向孤寂、忧愤转化,这样一种性格特点势必导致其山水诗清幽冷峭风格的形成。

再次,这种风格还是柳宗元自觉追求诗歌创作的结果。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柳宗元提出了诗文创作的标准:“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即“奥”、“节”、“清”、“幽”、“洁”等几点标准,其所指的深层意思即是与清幽冷峭相同。在山水诗歌的创作中,柳宗元大量使用具有凄清意味和冷峭之感的意象,如《与好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尖山”、“剑铓”,《南涧中题》中“秋气”、“林影”“羁禽”、“幽谷”、“寒藻”等等。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柳诗的清幽冷峭还与永州、柳州的地理环境的荒凉僻远和自然景观的山水清幽奇峭有莫大的关联。

(三)山水诗寄托情感与疗伤的作用

永、柳的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来说仿佛是患难中的知己,只有在自然清净的山水中他才能求得内心的解脱,他也才可以借以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各种复杂情感,婉曲地表露出他的那种孤寂和忧愤的情感。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中,他往往把那些情感寄寓于景物中,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从而使其笔下的山水风物都染上了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虽然他“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不复乐”(《与李翰林建书》),在青山绿水间只能得到暂时的快乐,但毕竟他可以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好,

放情山水,在欣赏山水美景时释放久经苦闷的痛苦情绪,暂时忘掉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借山水来抚慰自己内心的伤痛和苦闷。

三、 结语

随着唐王朝的迅速衰落,中唐时的社会局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在诗歌中的美学追求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柳宗元的山水诗歌,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政治革新的失败使他被剥夺了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被贬到蛮荒之地,功业无成。他的诗作抒发出中唐时代普遍的人生悲哀感和历史悲剧感,从另一个角度成为反映社会某个侧面的镜子。这些诗篇在对自然山水景物的描写之中寄托了诗人孤寂忧愤的情怀,传达出迁谪幽居的痛苦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感,这种压抑的悲愤痛苦致使他总是专注于清冷幽深寂静的图境,形成了清幽冷峭的风格特征。他的山水诗拓宽了山水诗歌的内容,从而使中唐山水诗歌创作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新局面,对后世山水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林继中.柳宗元山水诗风格特征之形成[J].天府新论,1995,(6).

[2]朱铁梅.试论柳宗元山水诗的个性特征[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 [3]孙昌武.柳宗元传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陈志云.试析柳宗元山水诗诗境情境[J].文史资料,2005,(27).

[6]李芳民.论柳宗元山水诗的个性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1998,(4).

[7]温绍堃.柳宗元诗歌笺释集评[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M].合肥:黄山书社,2006.

[10]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