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早发白帝城的意蕴doc

分析《早发白帝城》的意蕴 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事物的内容或含义。而文学意蕴,简单的讲就是文学作品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它将语言文字赋予灵性,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深化内容核心,给读者带来的一些超越文字本身的东西,可以是境界也可以是感悟。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出的人生的某种精神,或者某种主旨。它是对文字本身属性的拓展和延伸。如果把文学文本的前两个层次如文学言语、文学形象作为“内容”的话,那文学文本的第三个层次——文学意蕴则是“内容”所要表达的含义。而由于文学文本的前两个层次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文学意蕴大致呈现出了三个层面。

第一、历史内容层。指的是文学形象的历史性。

第二、哲学意味层。指的是文学作品体现出的哲学性,作者的思想影响着作品传达的思想,而作者的思想则是自身价值观的体验,而自身的价值观,来自于他所信奉的哲学。

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也称为智性意蕴。

第三、审美意蕴层。则是从文本本身的艺术特征出发,体味其内在的自然美感。是文学意蕴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下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公元759年,因受政治牵连的旷代诗人李太白在流放贵州夜郎的途中突然遇赦。顷刻间,艰难险阻的流徙转为返乡的坦途,满腹的阴霾也化转为白帝城头的漫天朝霞。泪眼婆娑的诗人遥望白帝城头的那一片霞光时,正值人生磨难的极点。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应永王之请,从戎报国,却不料竟罪获流放,又突然遇赦。绝处逢生的诗人难抑心中的激情,脱口而出这一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那彩云正是诗人绝处逢生的鲜明象征,正是诗人罪获大赦后的绝佳写照。你可以认为“彩云”是写实,也可认为是写意,反正在此一句中,那彩云便是点睛之笔。从此,白帝城头的一片霞光,便化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永恒意象。

白帝城位于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的白帝山上,从此处到湖北江陵,有1200余里,沿途山高水险,险象环生,自古旅人畏途。然而这一切在惊喜交集的诗人眼中瞬间就变了模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兴冲冲的掉转船头告别白帝城,改逆流为顺流了。李太白的诗擅长于对整体的气势和氛围作把

握,凭倏忽起意的感性泼墨写意,状写理想化的图景。“千里江陵一日还”,1200余里的险途在当时是不可能一日便走完的。但诗人偏要这样说。江陵也并非诗人的家,也非诗人要去往的地方,但诗人偏要用一个“还”字,显然是以空间之遥与时间之短作对比,显现诗人遇赦后回归自由精神家园的那种畅快淋漓、迫切和喜悦。 “两岸猿声啼不住”状写遇赦返途的极度畅快,境界神妙,精神飞跃。诗人因为心情欢畅,感觉顺流而下的小船如离弦之剑,峡谷两岸森林中的猿啸声此起彼伏,使疾速掠过的诗人听起来不绝于耳,浑然一片。以声音状写心境,啼不住实乃不住啼,此乃神来之笔。

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高山峡谷,遮天蔽日,暗滩湍流,九曲回肠。那一页扁舟犹如水中之叶,顺流而下,猿啸声尚未绝耳,转眼间便已穿过崇山峻岭,千沟万壑,来到了水流渐缓的下游。一个“轻”字,极写行船顺流而下轻若无物的轻快,又反映诗人重返康庄大道的舒心快意。同时也暗含反衬了诗人被流放时逆江而上的艰难以及沉重的心情。快船快意,令人神往,三峡的幽奇都化作了历经艰险,九死一生的诗人突然迸发的激情。清人评价:”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从意蕴的历史内容层看,若是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考虑诗人当时的遭遇,就不可能体会到诗人字句中的舒心快意,就不能体会诗人精神深处的绝处逢生的的感慨心情。这样一来,全诗的精神氛围恐怕就要大打折扣。

而从哲学意味的层次来看,诗人在此次大难遇赦之后,似乎对人生又多了一层认识。从全诗所迸发的无限快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世事无常,人生多变。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目的的旅途,你不知道下一站究竟会是哪。

在审美意蕴层上来看,全诗词句流畅轻快,意蕴醇美,感染力强,每句都有点睛之笔来深化意蕴。畅快淋漓,欣喜舒心之感直击人心,仅此一项,便使此诗成为不可多的佳作。但从现在我们的审美情感来看,《早点发白帝城》还具有一个它以前所不具有的一个现实审美意蕴。那就是,现如今的长江三峡再也不能重现千年以前的那种顺流而下,“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景象了。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当年的所有景象全被淹没,险峻的峡谷,湍流暗礁再也不会出现,整个三峡只是一个狭长而平静的湖罢了。因此,“早发白帝城”有关于沿三峡顺流而下的无限快意便也成为了千古绝唱了。从而使现在的我们对此诗的整体意蕴的把握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也与前人有了稍稍的不同。

论典型、意境、象征意象这三种高级文学形象的区别与联系 典型、意境、象征意象分别是写实性、抒情性、表意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共同服务于人类在审美领域的知、情、意的精神需求,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不能互相替代。

1、象征意象与意境、典型的不同:

第一,象征意象的本质在于“意”,意境与典型的本质在于“形”;

第二,在形象塑造的思维方式上,象征意象的构思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意境和典型是从具体到具体;

第三,在形象的形态上也不同,象征意象一般是一种荒诞的不合常理不合常形的形态,不以“逼真”为创造原则,而意境和典型的形象形态一般需要保持与生活形态、自然形态的一致,即遵守“逼真”原则。

2、意境与典型的不同: 第一,目的不同,意境的目的是为抒情,而典型的目的在于显示客观的真相、真理,表达出历史意蕴。

第二,创造的方法不同,典型以历史的现实的眼光从生活中选取有特征性的事物加工成典型,以典型性代表性为追求;而意境则以抒情的眼光寓情于景,以开拓审美想像的空间为追求,不关注社会性代表性。

第三,审美的重点和效果不同:典型的审美重点是在对客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意境的审美重点是在主观情志的抒发;在审美效果上,典型通过如同亲历其境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和认识,因此读者仍在作者提供的艺术世界中徜徉,而意境通过诱发读者的诗意想像而进入对意境的品味,并从中品味出“言外之意”,因此读者是在自己创造的“象外之象”的超越境界中迷醉。

3、三者之间也有着深刻的相通:

第一,都是心灵化的产物,本质上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第二,都想尽量地为人们开拓广阔的审美想像的思维空间,意境以造景高远为追求,典型以“形象大于思维”为上乘,象征意象以求解不尽、寓意迭出为旨归,都力图以形式的新颖、意蕴的丰厚引起读者无穷的审美联想。

第三,在审美本质上,最后都趋向“真”。任何艺术都是现实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直接的或间接的反映的产物。典型追求历史意蕴的真,意境追求情感表达的真,象征意象强调哲理的真,三者只是侧重点不同。

总之,由于三种艺术形象的差异性形成了它们的相对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又构成了它们的互补性,共同构成人类理想的艺术至境,统辖着人类的艺术王国。

 

第二篇:早发白帝城2课时

早发白帝城2课时

早发白帝城2课时

早发白帝城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