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

有效预习

___ 创建高效课堂的起点

一、预习的重要性

二、预习的多重定义

三、学生对预习的认识

四、 有效预习的方法

五、 有效预习的指导

六、有效预习的多元评价

七、有效预习的保障措施

一、预习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就是: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就是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

1.预习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使课堂变得更高效。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预习后再听课,学生对于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已经心中有数。这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这样,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

2.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独自预习,这本身就是孩子自学行为的一种体现。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当然也伴随着同伴合作与互助。

3.预习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 ,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学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他们将投入到相关读物的阅读中去,这大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而且如果一个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课堂上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变快,课后复习的时间相应缩短.而且错题巩固的时间也就缩短了,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文实践就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4.预习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部分学习目标在预习中得以达成。

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教学规律,掌握和了解教师下一节课上要教授的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培养自己预习的习惯。 增加了学习的目的性,便于将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二、预习的多重定义

依据时间跨度的不同,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单元预习和课前预习。任何一种预习形式,都需要学生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1

从预习效果和预习效率上划分,又可分为有效预习(高效预习)和低效预习。

有效预习是指能够将预习目标落到实处、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性,能够真正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预习。有效预习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学好新课,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三、学生对预习的认识

教师不可以忽视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因为这是学情的一部分,也是备课中“备学生” 的一个体现。

认识一:预习根本就不算作业。

很多学生以为语文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写写字词。看到有预习这一项,很高兴,数有几项作业的时候往往不会把它数进去,反正老师也看不出来我预习了没有。家长不重视预习这项作业,给孩子检查的时候也就问一下而已。久而久之,预习就真的变成了可有可无。

认识二:课上认真听就行,根本用不着预习。

那些认为只要课上认真听就行的学生,多半课上没有认真听或者怎么听也听不会。预习在他们眼里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如果不预习,学生也就不清楚新课中的重难点在哪里,听课时便摸不着头脑,一些难点问题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用心思考,而是寄希望于课上小组合作讨论时的“道听途说”,那么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认识三:预习展示只是走走过场,根本没真事儿。

一些学生由于学习的自觉性差、参与意识和展示意识不强,在预习过程中存在应付心理,在他们眼里不但预习可有可无,就连学习小组也变得可有可无。如果任由这种思想蔓延开去,那我们的小组展示就真的只是走过场了。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要让学生切实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及时发现他们对预习存在的种种错误认识,引导他们改正“预习不是作业”、“预习无所谓”、“预习展示没真事儿”等错误想法。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预习可以对新课学习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便于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预习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察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教育局下发的高效课堂问题解读本上对预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读一读、划一划、练一练、

思一思、议一议、查一查。

1、读一读:应分为默读和朗读,拿到一篇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等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朗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2、划一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教给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促使学生边读边想边动笔。

3、练一练: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任务,并对教材中课后

习题试着做一做。

4、思一思:针对预习的情况思考存在哪些疑惑。 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5、议一议: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

6、查一查:有些课文需要查一查工具书或者上网搜寻相关的学习资料。

五、预习的指导

根据教育局对预习的指导精神,我们学校对预习的指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不同的年级预习方法的侧重点不同。

2

整个预习指导要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低年级开始渗透预习方法,中年级实施预习的步骤,高年级全面放开让学生自己预习。

(一)、低年级的有效预习

低年级语文预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认为一年级预习的主要任务是:⑴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⑵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⑶标好自然段。

二年级的主要预习任务是:⑴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想记字形的方法,并借助字典,给它再找一个朋友(即组词),养成自觉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⑵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并读一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主要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

1、激发读书的兴趣。

2、掌握认读生字的方法。

3、指导学生学会划分自然段。

4、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读一读、划一划、标一标、

认一认 想一想

读一读:课文至少要读五遍,做到正确、流利。

划一划:用三角符号标出文中的生字,用圆圈圈出多音字、近反义词,用直线划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并标出自然段。

认一认:给生字条中的生字注音, 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编字谜等方法记住生字。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课文以后我知道了什么,或者我懂得了什么?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抄一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值得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抄写在自己的采集本上 。

查一查:不明白的字词查一查字典,有些课文需要查一查工具书或者上网搜寻相关的学习资料。

做好预习的检查工作。使预习不能只流于形式,要做的扎实有效。美国一著名专家说过:“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兴趣。”

组长检查、同桌互查、老师抽查相结合

(二)、中高年级的有效预习

学生现状分析: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习中,依赖父母督促得比较多,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意识不强。

(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个别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存在障碍;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媒介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

针对以上情况,做了以下指导:

1、到了三年级,预习不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了本子上。我规定学生,必须要有两个预习用的本子, 一个用来做《采集本》,学生把每天预习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摘抄在上面。 而另一个 用来做《预习本》,写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生词的 3

解释、以及课后题和收集的资料。预习本,则是正规的作业。学课文之前的必查作业。

2、成立预习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

中、高年级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内容。教师不再做硬性的规定,如:生字词你可以写一遍,也可以写三遍,只要能记住就行。课文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任意读,只要读熟,理解了就行。文章涉及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有选择的背一背。有些结构清晰条理的优美文章仿写仿写。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可以分工进行,第二天小组内交流汇总。

3、指导学生写好批注。

小学生写批注大多是空泛的语句,唱高调,套成语,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课堂讲授课文时经常让学生划出句子和词语,再进行讨论,并要求他们在书页空白处写下说明和感悟。教师要积极引导,当众表扬、鼓励那些写出自身的真实感受之批注的学生,因为只有写出对课文字词句的深刻理解的批注,预习自学才是有效。

4、运用好导学案。

老师们编的这些导学案内容丰富,预习部分问题设计的有梯度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并有适当的能力拓展练习。通常从生字开始,到思想方法的应用结束,是学生预习的好资料。利用导学案,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导学案一般要求在学课文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做完导学案的预习导航部分。

5、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在预习指导时,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抓课题 抓关键词(句) 抓课后问题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

思想感情。

6、对于作文课的预习,可用“提前积累预习法”。

作文教学切忌无准备状态下进行习作。从习作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教师应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做出精心地安排与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可对习作要求进行改编,使学生能主动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工作。习作可从素材、语言、方法积累等方面着手做预习工作。

7、、利用预习展示,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通过小组展示汇报、小组检查和教师诊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走进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让广大学生能够乐学,将竞争、竞赛引入课堂,推行 “课堂变为赛场”的教学方法,让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展开竞争,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发言,都能展示自己。预习的展示方法可以是分组板演展示,可以是视频投影展示,也可以是学生语言展示等。

展示人或发言人不仅要说明答案,而且要说明思路和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得出的一般规律等。其他同学既仔细聆听,又大胆质疑,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同伴交流。教师适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展示,对各小组展示和交流的参与度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真正实现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合作探究的载体。

预习展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展示要依据学情,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 4

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

第二,注意展示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关系,

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要形成“众人”

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齐上阵。

第三,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

要杜绝“无主题”展示,

展示的步骤先在小组内进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表见解,展示才华。教师应注意发现典型问题,然后在全班展示。展示和质疑要同步进行,营造争论的氛围,使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要鼓励人人展示,展示的方式也要多元化,比如抢答式、书面展示、板书展示等,教师在注意点拨的同时要加强鼓励,学生要学会倾听与适当追问。

展示要注意实效性,是黑板板书还是口头讲解,是动态演示还是质疑互动,是过程讲解还是要点归纳,是典型析错还是提炼反思,是点到为止还是追问不止……总之,展示哪些问题,如何展示,展示到什么程度,任务如何分配,要由问题本身的教学价值而定。

8、争取家长的配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我们学校许多老师都建立了飞信,每天把预习内容或作业用飞信的方式发给家长,父母可以根据要求抽出时间检查子女预习的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

教师评价。教师通过对预习学案的检查,评出A、B、C、D四类,进行等级评价。

2、做好预习评价结果的运用。预习的评价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建议通过评选“星级小组”、“进步之星”等对小组和学生进行鼓励。

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预习工作之后,不能忽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

七、有效预习的保障措施

1、从学校来说,要制定开展有效预习的相关制度,对有效预习开展情况要有督促、检查和评价的机制。

2、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要做到有效指导,要强化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和评价,加强对预习的有效管理。

3、从学生来说,要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培养预习兴趣,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在每一课的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

4、从家长来说,对学生预习情况要做到有效监督,与老师的配合要默契,引导学生自觉完成好每课的预习学案。

5

 

第二篇:对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有效课前预习的思考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而作为学习重要环节的预习,它的动力源泉也必然是兴趣。不管教师怎么向学生灌输预习有多么的重要的观念,如果学生对预习根本没有兴趣,一切都将成为一纸空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个性特征,着重培养小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情绪,养成良好的预习

习惯。

首先,利用学生的比较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地让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举行班上的讨论活动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小学生喜欢跟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会自发地想,为什么别人能获得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羡慕,而自己却没有呢?这样其就会重视预习环节,并经过一段时问的坚持,发现预习的重要性和优势,不知不觉问,对预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其次,要让班级里有一种预习的氛围,使学生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氛围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班级形成一种都有良好预习习惯的氛围,学生就会自觉地、享受地进行语文预习。最后,以激励为主,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预习不尽如人意的同学积极

鼓励。

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对于语文课前预习,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师在预习前可给学生一点目标和探索空问,从而激起学生认真预习的欲望。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按照预习的基本步骤预习,进而提高预习效率。我将预习方法总结为以

下三点:

1.初读课文,从字词入手。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从生字词入手,对于生字词,要求学生要读准其字音,明白其含义,较为通达流畅地朗诵课文,并想想课文大概讲了什么。过去学生只是单纯地读书识字,不会去深究字词的含义与用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善用字典,对生字词不懂时,要去查字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并标注到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这样, 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深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进行深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下来,并体会课文中一些 关键词句的作用,找出一些与文章中心有关联的句子或段落。在这点上,教师还得注意对学生分层次要求,不能一蹴而就。因为班级中的学生水平高低不一,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过高,可能适得其反。

3.细读课文,思考并标注疑惑的地方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并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积极感悟和思考文章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教学生用特殊的标注方式,比如用红笔或彩色笔把文章精彩的字、词、句以及段落画上波浪线条;并在相关的词、句子旁用简要明显的语言加以标注。为学生在上课前的自学中所需的资料积累做好准备,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寻学生在预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又能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检查反馈,维持学生预习的热度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很多学生预习时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因此,对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工余时问找个别同学谈谈话,检查笔记本,

了解他的预习情况。同时,从侧面打听一下其他同学的预习情况,并顺便给其鼓励、纠正。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个人习惯的养成最具有积极意义。

2.课堂检查

每次上课,教师都可以设置“预习抢答”环节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这样 的检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检查

学生可以自行检查,即学生个体对自己的预习行为进行及时反省。反省的内容包括“我是 否预习了?”“预习的效果怎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预习完某课之后,要求写下自评的等级及日期。当然,也可以让组长检查,让组

长认真记载检查的情况。

总之,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适应时代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对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有效预习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

对如何有效预习有更趋完善的阐释。

参考文献:

[1]倪雪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

[J].教学在线,2010 (12).

[2]乔田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J].教学,2010 (2)。

[3]徐秋芬.对小学高段语文有效预习的建

议[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3):29.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北

国中心小学)

作,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教师检查

教师检查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可以在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