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2篇:(自由与束缚、规划者和实践者)

自由与束缚

自由是恒久的话题。在世人的眼中,它是神圣、令人向往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潇洒千古传唱。

表演艺术家认为剧本不是死板的,我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这便是追求创新的自由。

对自由的追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为称颂。爱情需要自由,所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一曲《凤求凰》成为千万年轻男女爱情自由的范本,范蠡偕西施泛舟五湖是人们对爱情自由的美好祝福。思想需要自由,文艺复兴是追求人性自由的产物,五四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的自由大旗??对自由的渴望是世界公民内心的向往。活在禁锢之下的人们备受同情、悲悯。 自由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天空,飞翔的风筝渴望如雄鹰般自由翱翔,奋然挣脱了丝线的束缚。然而,迎接它的,只会是杂乱无章的摇曳,直至坠落。

这让我想起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罗伯特将军的一句名言: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行使自由,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的限制,犯罪行为便会肆虐。网络世界混乱不堪,争议一时的爆吧事件、肆无忌惮的人肉搜索、荒谬肆行的谣言传播??都是因为没有规则!

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规则之上。

自由啊,它如奔腾的江水,因为有堤坝的制约,才不致造成灾难;它如迎风而上的风筝,因为有丝线牵引,才不至于坠毁;它如南迁的大雁,因为有季节的限制,才不致迷茫??自由离不开规则的制约。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演员表演应该遵循的规则,如果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在人生的舞台上,人们似乎可以追求自由,改写剧本。我国古代大文豪陶渊明因为厌倦了官场生活,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人们看到的是他对官场规则的违抗,我却看到了他在自愿接受另一规则的束缚——“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田园生活的规则下,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为后世文人开创了一座精神的家园。这种田园规则下的自由,才是陶渊明真正追求的自由。

因此,表演艺术家改动台词要尊重剧作家的创作原意,接受规则的约束。

人生如剧本,要自由,也要有规则。

【名师点评】

文章围绕材料展开,探讨在规则制约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对历史的思索与现实的追问中,强化着对自由与束缚的深刻理解。行文时,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的:以“对自由的渴望”入题,再以来自生活的感受,进一步拓展,诗意解说“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规则之上”;接着阐明“演员表演应该遵循规则”;最后强调“规则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回归问题的实质,圆满解决问题。此外,文章所涉材料颇为丰富,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体现了作者广泛的文学积累。

规划者和实践者

剧作家和演员之间常常有这样的争论:由谁来改动剧本?剧作家认为只有自己改才能不破坏剧本的原意,演员却认为自己亲身实践,更有发言权。孰是孰非,一时难辨。

类似问题,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为孩子制订学习计划的家长和孩子,企业领导和一线工人,他们之间都存在着类似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规划者和实践者的冲突。规划者和

实践者,二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不同,经验、能力更是千差万别,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也很正常。那么,两方中是否有一方更有发言权呢?

粗看起来,规划者一般站的位置较高,掌握的知识和资源较多,做出正确选择的几率似乎比较大。但果真如此吗?孙子云:“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华盛顿、毛泽东都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们用智慧的大脑绘就了各自国家独立发展、富强的蓝图。可是,他们的发展“剧本”也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小山村的发展,因为过分纠结于局部细节会导致对整体大局的忽视。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合格的规划者来说,他对于某一具体事务的了解可能不如执行规划的实践者。

那么,实践者是否更有发言权呢?也不一定!实践者对于某一具体事务的丰富知识,的确有利于其做出正确决定,但其眼界往往被某一狭窄的方面限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基本上都是一线的技工。比如,瓦特就是一名工程师。而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科学和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此时就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规划。及至今天,科技革命中,做出主要贡献的是专业科技研究人员。当初,蒸汽机的大部分改进工作是由一线工人完成的,甚至亚当?斯密还提到了小孩子改良蒸汽机的现象。如今这些只能成为历史。如果不信,你去看看,现在开汽车的人很多,能对内燃机提出重大改进意见的人却很少。实践者并非对他所“熟悉”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言权。

规划者和实践者中的任何一方“独断专行”都难以造就完美。一份真正合理、有效的“剧本”应当由二者共同写就,共同改进。郭沫若先生经常和演员讨论剧本,并听取他们的有益意见,最终使话剧《屈原》获得成功。小岗村十八位村民共同按下了承包土地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大幕。所以,一个成功的“剧本”,也必然是一次成功的大合唱,而不会是独角戏。

【名师点评】

作者思路清晰,成功地运用了总分结构行文:首先论述了问题的来由,演员与编剧无异于规划者和实践者;然后论述无论是规划者还是实践者,都不能“独断专行”取得成功;最后正面阐述“合唱”共赢。这既让观点表达有层次感,更让读者理解、把握上无障碍。文章朴实自然,条分缕析,真实可信;形与神自如和谐,理与情自然交融,尤其值得品味!

 

第二篇:自由与束缚

“自由是什么?” 我不断地询问着自己试着去寻找可能的答案,可每次都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比如:在真正独立以前我们都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同时也意味着受父母的约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客观存在,导致追求自由的意识日益增加,最终想要摆脱父母和他们无形的约束。举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当我们在成规化的生活状态下(比如说日复一日地从事无新意的工作、高三的学习生活等等),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但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他们真的是互相对立排斥的么?这都是挺有趣的问题。

在我看来,想自由意味着想独立,而想独立其实是为了证明我自己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证明我自己跟其他任何人都有着不同之处,我单单只是我自己,任何人都不可替代。这也就说明想自由最根本的愿望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独一无二的存在感。当有一个人从内而外和我们一模一样并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难道我们不会怀疑自己到底是谁?难道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存在感顿失而恐惧万分?至于追求束缚的根源,我想大概和想要摆脱孤独感的愿望是有直接联系的吧。孤独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感受。当我们从脱离大自然的怀抱进化成人的那一刻起,也许孤独就注定了要永久伴随着人类。而我们的诞生更加剧了这种感受,我们在母亲的身体里被孕育成长着,从无到有直至通过分娩而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一个融合与分离的过程,我们本与母亲连为一体,最终却被迫与母亲分离,一分为二,开始独自承受这世界所有的一切,难道这不是孤独感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么?于是,我们得想方设法摆脱这种消极的感受,而摆脱这种感受最直接的办法便是重新寻找融合为一的状态,重新由二甚至多变为一,束缚就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当许多人像你一样每天辛苦劳作、早出晚归,完全没有发挥自我潜能的机会;或者大家共同为着考大学这一目标而奋斗,努力学习、发愤苦读,看起来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时,你会发现你已暂时摆脱了孤独感摆脱了焦虑,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你依赖着这个集体,他减弱了你对孤独的感受。当然,消除孤独感的终极方式是爱,只有爱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完美融合,至于再说下去又是另一篇文章了。在生活中,若你追求绝对的自由,你将获得更多的存在感,但孤独感会日益吞噬你的内心;若你追求绝对的束缚,孤独感将逐渐离你远去,但你会发觉你的存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求得存在感与摆脱孤独感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毕生奋斗目标而指引着人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又享受着束缚。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绝对的自由能产生出我们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但他们同是一只手,是相辅相成的。再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如同施虐狂与受虐狂的关系,施虐狂拥有着绝对的自由,他需要掌握所有的主控权,不存在半点被动;而受虐狂则甘愿被剥夺所有的权利,将自己完全交给另外一个人掌控,是绝对的束缚。而他们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施虐狂其实像受虐狂一样可悲,如果他们任何一方缺少了另一方,那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煎熬,活下去也失去了意义。这显然是一种病态的表现,病态在于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是兼具施虐与受虐两种性格,他们相互制约又能达到平衡,而施虐狂与受虐狂却过度地发展了其中一种,从而导致了人格失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半个人,而不能说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这种关系恰恰切合自由与束缚的关系。

因此,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他的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不屈服于体制,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信仰理念;同时他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秉持实在的原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当达到如此折中均衡的状态时,不恰好击中了我们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的核心么?而《大学》中也无比贴切地阐释了这么一个归一的道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愿自己也能成为上文中那个卓越的他,也像希望自己一样希望所有人都能成为他,这样,他即是我,我亦是他,全人类融为一体,都是在自由与束缚、在存在感与孤独感中寻找平衡,努力生活着的那一个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