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家思想概论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人没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没有价值领域。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上帝已死”虽是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跟同时代的西方作家一样,在其的思想中也带有“上帝”的影子。有学者认为,其是“反有神论”者,而不是持“无神论”。随之而来的问题可以借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玛左夫兄弟》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所有事情都是允许的。”这句话来表达。要理解萨特的自由,我们要知道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l'en-soi),或自在的存在;自为(le pour-soi),自为的存在。“自在”是“是其所是”,“自为”是“是其所不是”。举一个例子,刀子的存在是为了切割东西,它的存在有一个目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目的――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人类要为自己的存在创造价值。因此“存在先于本质”。人是面向未来,具备无限可能的“自为”主体,而不是封闭的。萨特又提到了“焦虑”和“眩晕”。萨特认为,人们感到焦虑,恰恰是因为人们的自由,人们感到了自由,但是无从选择。比如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攻读研究生和就业之间的选择。他不能依赖任何东西作出选择,包括上帝,这样便没有任何因素使得他的选择成为一个必然。继续学业或就业,一切都要靠自己。而“眩晕”则是“焦虑”的一种,人们在悬崖旁感到眩晕,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自杀――跳下去,而跳与不跳都由一个人自己决定。这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在“眩晕”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超越性”。超越性表现在人类在有

多个选择的时候可以设想每个可能的后果,这样人类能够自己做出选择。 萨特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所谓“自欺”。他把“自欺”描述为“半透明状态”,他对自欺的描述可以跟其对潜意识的反驳联系起来理解。他否认潜意识的存在,以为不过是一种“自欺”。这也可以跟其对“本质”,“中心”的反感联系在一起。他不认为存在什么超验的“本质”,因而人是“必然自由”的。他认为自欺是人对自己的自由的逃避和否定造成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约会,女人很清楚男人怀有亲近她的企图。因为她的自由,她必须在顺从和拒绝之间做出选择,可是她故意否定自己的这个自由,男人说的每一句话,她只理解其中的表面含义 另外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有关人类的责任。一个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向其他人推荐他的选择。他有选择的自由,也就要为所有的后果承担责任。一个例子是在二战时期的某个法国家庭里,父亲为德国人工作,两个儿子中大儿子去世了,小儿子留在母亲身边。小儿子知道自己对母亲非常重要,不能离开她。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法国人,他希望到英国参加法国的抵抗力量,解放自己的祖国并为哥哥报仇。这样,小儿子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去问萨特。而得到的回答是,你自己选择,无论后果如何,你都要为其承担责任。晚期,他的思想有所改变,把目光更多的放在社会这个宏观的层面上。也开始承认,自由本身是有所限制的,要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难以实现的。他尝试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改变,把马克思哲学和人学联系起来。 其思想内容比较丰富,若想全面理解,还需要对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分析和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分析进行研读。而对物质世界,他持一种模糊的,但又直接的实在论观点。他受过德国哲学的熏陶,行文上颇为晦涩。其哲学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第二篇:明清哲学家物身、心物关系论中的信息认识论思想

!""#年$月第!"卷第)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3,,356+738.:*787-,;<6’6=*>>&,3=-83*,7?*=3-’?=36,=612149*

%&’(!""#

@*’(!"!A*()

明清哲学家物身、心物关系论中的信息认识论思想

邬!焜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

摘!要#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的感心即理$的#致良知$说!虽然属于主观论的命题!但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王守仁的#

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王廷相的#思与见闻之会$说&方以智的#质测即藏通几$说&王夫之关于形神物遇而知的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作出了统一性论述"

关键词#明清时期(心物关系(信息认识论(中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当代信息哲学关于人的认识的信息中介的理

论已经得到了系统化的深入表述!当我们运用相关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相关学说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时#我们欣慰地发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已经产生了关于人的认识的信息中介论的萌芽性思想!对这样一些思想内容进行梳理和挖掘无论是对于深刻揭示中国古代哲学的还是对于深化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特征和性质#

哲学的理论都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显然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之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离坚白%论"邵雍的$体用交%论揭示的正是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而程颐的$理由心上得%论"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致良知%说#虽然属于主观论的命题#但深刻揭示了人

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至于张载的$内外合%理论"王廷相的$思与见闻之会%说"方以智的$质测即藏通几%说"王夫之关于形神物遇而知的理论则认识结构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作出了统一性论述!

由于篇幅问题#本文仅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相关论述予以讨论!

王守仁“致良知”、“知行合一”说中!!一、

所体现出的信息中介论思想

提出$心即"$!’("-’,’!!明代哲学家王守仁&

理%的命题#认为事物之理取决于心之理#创$致良知%说#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只要通过反求内心便可获得!他还据此提出$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的理论以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虽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邬!焜%’!男!河北涞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哲学&自然哲学&价值哲学和信息经济"%-*+

学研究"

"

)")

然!王守仁的学说属于极端化的主观主义理论!但其中所体现出的人的认识和行为活动是被其认知图示"认识方法等认识结构所中介的信息中介论思想是十分深刻的#

王守仁显然是个唯心论者!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并断言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也不赞成朱熹等人"格物致知#的说法%他说&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上)*

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传习录下)*’(

如果从人的认识主体的能力是在自然生命的种系进化过程以及个体生命的发育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历史性来看!如果从人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性质和规律的能动的主观反映的过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上)*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

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答欧阳崇一)*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作%’(传习录下)*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答顾东桥书)*

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认为王守仁绝对地排斥心外之物"之事的存在#因为!他虽然认为$心即理%!心中之理必须由心中求之!但是他又强调说!心中之理可以在心外之物"之事上映现出来#他写道&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传习录上)*

有时!王守仁也用个人的知觉来解释天地万物的存在!把事物看作是人的心灵的感知状态#这样!我们又有理由认为!王守人的$心即理%"心外无物的说法仅是针对感知现象的层面而言的#也许下面的一段对话能够成为我们这一看法的佐证&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塞天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

性来看!$心即理%的命题!以及心中之理无须外求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如果从人的认识结构’包括认识方式"认知图示"认识目的"评价方式等(在人的具体认识过程中所起的内在参与"模式匹配"形象与符号建构和虚拟的信息中介作用来看!王守仁的相关观点则又有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如是!

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守仁如下一段话中所体现出来的有恶心才有恶念"恶行!有善心才有善念"善行的思想的深刻之处&

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传习录上)*

正因为王守仁认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是由心而发的!所以他才提出了那个通过反求内心而认识人心"改变人心的$致良知%说!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方法#他写道&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传习录下)*

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传习录下)*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传习录上)*

虽然!王守仁认为$良知%是所有人都先天具有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人们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致良知%的境界#因为人心中的$良知%往往被$私欲%所蒙蔽#这就需要$存天理灭人欲%!用心去求得$良知%#而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他写道&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传习录下)*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传习录上)*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传习录上%&

因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因为有是心$便有是理$便有是念$便有是行$所以$心#理#知#念#行等便是统一的%据此$王守仁针对朱熹!知先行后"的观点$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论%认为!知"与!行"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他写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方以智“质测即藏通几”说中所蕴涵!!三、

的知识获得的内外信息复合论思想

("继承先")..)!")!!明清之际哲学家方以智’

哲气一元论学说$认为!一切物皆气"%在认识论上提出!质测即藏通几"说$反对理学家排除质测而空谈通几$主张通过具体的科学考察获得知识性理论$并进而提出!以实事征实理$以后理征前理"’*东西均+扩信,)%他撰写*物理小识,具体阐释他的相关观点%他写道&

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答顾东桥书%

&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心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虽然$王守仁如上论述中混淆知与行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但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中所蕴涵的人的意识乃是人的行为活动的信息中介$人的行为活动的成果乃是人的意识信息的体外载体的信息中介论思想则是极为深刻的%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王守仁自述的关于他提出!知行合一"论之!立言宗旨"的良苦用心仍然是值得称道的%

!!二、

王廷相“思与见闻之会”的认识论观点中所体现出的信息复合论思想

!!在认识论领域$

明代哲学家王廷相’"$!$(-$$)反对王守仁所倡导的反求内心的!致良知"学说%他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思与见闻之会"的!内外相须之自然"过程%在此$王廷相显然已经悟到了人的认识发生的内外因素复合#匹配#重组和建构过程的信息活动的一般机制%他写道&

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

雅述%&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雅述%&

思与见闻必由吾心之神!此内外相须之自然也"#$雅述%&

质测即藏通几者也"有竟扫质测而冒举通几!以显其宥密之神者!其流遗物"谁是合外内!贯一多而神明者乎!万历年间!远西学入!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儒者守宰理而已"

离气执理与扫物尊心!皆病也"理以心知!知与理来!因物则而后交格以显!岂能离气之质耶!此伏羲所以合俯仰远近而通类也"

所谓!质测"即是实事考察$所谓!通几"即是获得知识和理论%显然$方以智反对了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于!质测"而偏废理论思考#概括和总结的倾向-二是排斥!质测"$一味只在心内求得知识和理论的倾向%将!质测"和!通几"结合起来的认识方法便是将对象的性质和认识主体的能动思考结合起来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获得真知无疑是合理的%其中所体现出的对象性质和主体能力相互匹配#复合的观点与当代信息认识论所阐释的认识过程中之多重信息中介建构的理论颇有相通之处%

!!四、

王夫之关于形神物遇而知的理论中所体现出的信息建构的认识论思想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

")"%(")%’)在哲学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学说%在认识论上$他强调形’感官)#神’思维)#物’客体)三者的结合产生人的知觉$并认为物象在人的思维中才能被建构’立)$而人的思维依靠物象才能展开’显)%他还根据张载的认识发生的!内外合"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人的知觉和理性认识发生的具体机制$并对割裂心物关系的朱熹和王守仁’二氏)的观点予以了批判%他写道&

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故由性生知!以知知性!交涵于聚而有间之中!统一于心!由此言之则谓之心"#$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心之情状虽无形无象!而必依所尝见闻者以为影质!见闻所不习者!心不能现其象"#$张子正蒙注)诚明篇%&

+*+

"

内者!心之神!外者!物之法象"法象非神不立!神非法象不显#$%张子正蒙注&大心篇’(

既已为人!则感必因乎其类!目合于色!口合于食!苟非如二氏之愚)欲闭内而灭外!使不得合!则虽圣人不能舍此而生其知觉!但即此而得其理尔#此内外之合!圣之同于庸也#$%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下’(

内心合外物以启!觉心乃生焉!而于未有者知其有也"故人于所未见未闻者!不能生其心#$%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下’(

蒙注&大心篇’(

知见之所自生!非固有#非固有而自生者!日新之命也#原知见之自生!资于见闻#见闻之所得!因于天地之所昭著与人心之所先得#人心之所先得!自圣人以至于夫妇!皆气化之良能也#能合古今人物为一体者!知见之所得!皆天理之来而非外至矣#$%思问录内篇’(复!

显然!王夫之虽然认为人的认识是(自生)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人的认识是先天固有的$具体讲来!人的认识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此!王夫之显然已经看到人的生理结构"形#与认识结构"神#在认识过程中所起的中介性作用!同时也看到了主体认识中主观呈现的内容和所认识对象的性质之间所具有的相互映现和规定的建构性质$

王夫之还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的认识的个体差异性产生的根源%一是认识对象物本身的千差万别"不相肖而各成形色#&二是主体认识方式的差异"攻取’时位’操纵’取舍’爱恶’慈忍之不同#$他写道%

情识意见成乎万殊者!物之相感!有同异!有攻取!时位异而知觉殊!亦犹万物为阴阳之偶聚而不相肖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絪缊之中!阴阳具足!而变易以出!万物并育于其中!不相肖而各成形色!随感而出!无能越此二端#人心万殊!操纵)取舍)爱恶)慈忍!一唯此阴阳之翕辟!顺其理则为圣!从其妄则为狂!圣狂之分!在心几变异之间!非形色之有善恶也#$%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显然!在王夫之看来!人的认识绝对不是一个被动感知的过程!认识者对认识对象"信息#的选择方式!观察的角度’时间和地点!认识者的主观情感的好恶!认识者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控制能力和处理方式都将影响到他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这样的一些观点不仅深刻!而且也和当代信息认识论所阐释的人的认识的多级中介性和信息建构与虚拟性的理论直接吻合$

王夫之所阐释的人的认识的理论的更为深刻之处还在于!他不仅明确地指出了意向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定向选择性作用!而且还看到了人的认识发生的自组织"(自生)#特征!以及对象自身显示自身"(天地之所昭著)#的特征$他写道%

耳与声合!目与色合!皆心所翕辟之牖也!合!故相知"乃其所以合之故!则岂耳目声色之力哉!故舆薪过前!群言杂至!而非意所属!则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其非耳目之受而即合!明矣#$%张子正.$.

(天地之所昭著)&二是(人心之所先得)$如果翻译成当代信息科学的语言!这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认识对象自身显示的关于自身存在方式’性质和特点的信息!而这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则是认识主体先已建构起来的认识结构$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则是在这二者的相互作用’

相互匹配和重组中展开和完成的$对这个(人心之先得)王夫之也以他的方式做出了解释!这就是%(气化之良能)’(天理之来复)’(合古今人物为一体)$这样的一些思想!与当代信息哲学所阐释的哲学认识论的信息中介论中的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说的相关原理何等相似’相近$这些原理包括%(认识主体的产生必须以信息凝结为中介!这主要是指人是在漫长的生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对适宜信息不断同化和异化’不断凝结积累’不断选择自构而生成的一个特殊信息体!人的认识能力的发生便可以看成是这一特殊信息体的特殊功能&个体认识结构的建构仍然必须以信息凝集为中介!*受之父母+的遗传信息乃是个体认识结构建构的先天中介!对适宜环境信息"包括人类创造的文化信息#的不断同化!乃是个体认识结构建构的*发之天地+的后天中介&人的认识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个以信息"自在信息’主客体信息的相互作用’主体认识结构中凝集着的生理的和心理的信息#为中介的信息活动"对信息识辨’储存’加工

改造’再生性创造#的过程$)

,"

-值得一提的是!王夫之还看到了人的存在的有限性’人的感官和认识方式的限制所导致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范围的局限性$他写道%

道体之无涯!以耳目心知测度之!终不能究其所至**是知耳目心知之不足以尽道#$%张子正蒙注&大心篇’(参考文献!

+",!邬焜/

信息哲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哲学的全新突破+0,/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下转第)!页#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