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

中医名言

1)门诊内科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胆专科

百病皆生于气 ---疑难病专科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中医内科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 心血管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治病必求于本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2)耳鼻喉科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凡咽痛而饮食不利者,胃火也

3)胃肠专科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4)口腔科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百物养生,莫先固齿

5)皮肤性病科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6)眼科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7)男科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男精壮而女精调,有子之道也

8)失眠专科

胃不和则卧不安。

9)肛肠科

内科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外科

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腐不去则新不生

妇科

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女子以肝为先天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妇人以血为基本

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

儿科

育婴家秘无多术,要受三分饥与寒。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康复科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府,外络于肢节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治痿独取阳明。

风为百病之长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急诊科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骨一区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运动骨血则气强

骨二区

气伤痛,形伤肿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二篇:中医名言2

33.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32.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47.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48.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72.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74.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86.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87.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88.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91.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92.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115外感法仲景,

116.内伤法东垣;

117.热病用河间,

118.杂病用丹溪。

119.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139.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140.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149.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162.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163.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184.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85.《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