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

张悦

在这个漫长的暑假中,我接受了学校的倡议,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的各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未来要迈入社会的学生,深知深入社会、实践锻炼是一门必经的功课。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才会懂得,只有了解社会,你才能真正做到融入社会。 此次活动我们主要通过对十堰市健康人群肺癌暴露因素接触情况的调查、和三大三甲级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人民医院、东风医院的肺癌患者肺癌暴露因素接情况的调查,以及暴露因素接触程度与肺癌发生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这样提高大家的警惕性,做好保护措施,以及做好及时有效的就医。本次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致力于调查十堰市常见肺癌暴露因素、暴露因素接触程度与肺癌发生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极力帮助十堰市广大社会群体认识自己患肺癌危险程度以及开展宣讲肺癌预防措施,得出十堰市常见导致肺癌的常见危险因素,以及人群暴露因素接触程度对肺癌的影响,同时也希望通过宣传,给十堰市广大的社会群众加以警醒:做好预防,远离肺癌暴露因素,珍爱生命。

在还没有放假前我们暑期社会实践队就开始筹划实践的相关事项、分配各自的任务。有负责总指挥的;有负责新闻及宣传的;有负责外联和资料收集的??就这样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那一段时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复习备考又要准备社会实践。在活动前期,我和另一个小伙伴主要负责的是宣传方面的工作。起初我以为这很简单,每天就写写说、发发微博而已,可第一次宣传时我就无从下手,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宣传、宣传什么内容、怎样让宣传的内容更吸引人。所以我不得不去向别人取经,不得不去上网收集更多的资料,不得不借鉴别人好的内容。就这样我第一次意思到想把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做好并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我得对我的团队负责,我也得对自己负责。不知不觉中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活动就伴随着一场场虐心的考试而结束。

7月7号,大一的最后一场考试结束,我的大一生涯就这样完了,伴随而来的就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暑期社会实践。

7月8号~7月9号我开始和小伙伴去拉外联。对于外联商家我们首先把对象确定为十堰市的几大药房,因为毕竟我们的社会实践是在为十堰市的医疗健康做贡献,所以药店是首选的合作伙伴。拉外联其实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在这之前队伍中的伙伴就多次去过药店,可别人一直犹豫不决,迟迟不愿与我们队伍合作。可最终还是在同伴的九寸不烂之舌搞定了。

7月10号,我们开始走访十堰市三家三甲医院,分别是东风医院、太和医院、人民医

院。一大早我就和另外三个伙伴去了十堰市东风医院,去了解十堰市人民患肺癌的情况和致癌因素影响以及肺癌防治的方法。在得知我们此行的意图后东风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很高兴的接待了我们,并很乐意的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采访之余,主任给我们加油打劲,并要我们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由于时间关系,再加上这位主任还有很多病人要接诊,在向这位主任道谢和简单道别后,此次行动就匆匆结束了。但此行让我们对十堰市人民患肺癌情况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并对接下来的实践活动有了更具体的实施方案。

7月11号~7月13,我们开始在火车站、青少年宫广场、燕林社区以及六堰广场这几个地方进行了问卷调查。十堰的七月,室外温度高达三十几度,起初队友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去了活动的第一站——火车站,由于火车站人流量比较大,虽然在调查途中遭遇了一些人的拒绝和语言的不通,但调查总体还算顺利。尤其是火车站的检票叔叔在得知我们的目的后让我们进入了候车厅进行调查。可事情不会总是那么顺利,任何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荆棘。接下来的几站调查并没有像在火车站里调查那么顺利,有更多的拒绝、更多的不理解、甚至还有少数人的恶语相待、冷眼相看。再加上这炎热的天气,队友们的积极性日渐减弱,开始懈怠,开始抱怨。但每一位队友都不会将情绪发泄出来,而是默默的互相打死互相鼓励。在问卷调查之余队友们不忘互相调侃、互相“挖苦”、相互开玩笑,我们嬉笑打闹,我们努力的给这枯燥的问卷调查加一点调味剂,也努力的让自己忘掉活动中的不愉快的事情。三天的问卷调查,足实让我们嗮掉一层皮,但苦中有乐,我们从枯燥的工作中体味人生的百味。

7月13日晚,由于个人原因,我提前回了家,对于不能和队友们一起完成剩下的实践活动我深感报谦。

7月14日,我的小伙伴们去了人群密集的地方发放宣传单。发宣传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行人匆匆,没有几个人愿意接你发的宣传单,就算有些人接了没走几步就扔了,但也有不少人在接了宣传单后会认真的阅读。小小的一页宣传单,密密麻麻的百来字,确是我们对广大人民健康的呵护。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微薄,体会到整个社会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与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课堂,使自己陶醉在喜悦之中。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动力之根本,动力之源泉。 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有些东西以前没

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这样的话,以后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一些应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只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活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初生牛犊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感谢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感谢我的队友,感谢遇到的顺利与不顺利!

 

第二篇:实践出真知 话题作文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是元好问论诗的句子。

意为:见得真切,方才写得入神;无生活底蕴而一味玄想虚拟,则难免失真。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元好问《论诗》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范文

知识是船,实践是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这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我们对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并不陌生。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全部活埋,堪称世间悲剧,原因也只是在于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让历史留下了遗憾的一笔,假使赵王善于用人,用的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我想历史将会改写。这是血的教训,我们应时刻铭记在心,时刻警告自己,要善于实践。

穿过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回到现在。

材料中船长的儿子不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驾船当然需要技术,也可以说技术是最重要的,但一但脱离实践,也只能落得一个像船长儿子一样的下场。真是可悲可叹。假使这位船长有点头脑的话,在传与他儿子驾船技术的同时,也穿插海上实践,让他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锻炼一下他的胆量和遇到困难时的驾船技巧,我想,他的儿子也会像他一样,也许会比他更强,成为继他之后第二个船王。

驾船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只知道学习,只是一味的死学,也不开动脑子,即使学的再多也不会成就大的事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我说的努力学习并不是让你抓住学习不放松,只把知识掌握牢了,而没有实践的能力,不会运用。

古往今来,哪个成才的人没有经过实践。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吗?等等,当然他们的结果都是很好的,为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最近,我又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么一段话:中国学生会考试,每次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得奖的都是中国人;美国会创造,每件有意义的发明,大多出自美国人。我想一但中美两国互补所短,一定会成就更大的事业。 最后,我要说让我们驾驶着知识,撑起实践,为了理想,前进。

话题作文素材大全之成长话题--实践

思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实践可以充实、发展理论

实践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重视实践也不要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实践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

实践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

讲求实践反对空谈

实践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实践并不意味着蛮干

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不下水,就无从学习游泳。——茅盾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陶铸

事业是理论和实践的生动统一。——亚里士多德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歌德

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达·芬奇

生活中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行动。 ——艾·赫胥黎

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道路。——萧伯纳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费尔巴哈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实践出真知。——俗语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佚名

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佚名

经典素材

“带女儿去工作”

(在实践中磨砺人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风靡一种“带女儿去工作”的计划,凡9~15岁女孩都可以报名参加,而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女孩提前感觉一下工作的滋味。带女儿工作可以使得女孩们提前认识现实社会,克服许多心理障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在欧洲许多国家引起不同凡响,仅仅英国就有三百所学校开展了这一活动。美国总统克林顿也表示自己的女儿切尔西也要了解她的父亲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不只是女孩,男孩也需要锻炼。锻炼内容也不仅仅是工作实践,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新近兴起的“磨难教育”、“学军学农”,在日本,甚至许多家长鼓励孩子从事冒险活动,其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多经历一些坎坷,多接触一些实践,这样可以培养锻炼孩子们具有顽强的意志,较强的生存能力。 注意实践磨炼是让孩子直接理解人生、融入社会、锻炼意志、培养自信的最重要手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考察

(实践能改变错误的认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19xx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xx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

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盲人的启示

(实践是一项终身的事业)

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十七八岁时在埃达尔担任小学教员。他听说这里有一位约翰·戈夫先生学识渊博,就冒昧地前去拜访。

道尔顿紧紧地握住了戈夫的手,被眼前的情景弄糊涂了。原来这位当地人人称道的实验家,竟是个瞎子。

盲人自己站起来,走向一张大桌子。桌子上的试管仪器五花八门,但都放得井井有条。他毫不费力地取到所要的用具,把容器注满,没有洒出一滴药液,也没有碰倒和打碎一根最细的玻璃试管,就像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在作杰出的表演。在一系列熟练和准确的动作中,表现了知识的力量和顽强的意志。这使得早就打算做实验的道尔顿,受到了很大的教益。

就这样,道尔顿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从此终身不离实验室。1844年的一个晚上,78岁高龄的道尔顿,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他的实验室,时间,9点差一刻。57年来,他每晚都是这个时候记下当天的气象数据。他那微微颤抖的手拿起笔来,记下了晴雨表的读数和气温,并在最后一格里记下“微雨”。他满意地搁笔起身,忽然发现还没有签上日期,便又坐下去??几个小时后,曙光照进道尔顿的实验室,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已经静静地安息了。

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实践需要勇气)

美国18世纪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以其发明避雷针等电学成就而被称为“电学之父”。

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雷电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富兰克林从一次电学实验中受到启发,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他决心把天空的雷电引下来。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他将一块大的丝绸手帕扎到杉木条十字支架上,做成一个风筝。风筝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几十厘米的细铁丝,细铁丝与放风筝的细麻绳相连,麻绳下端系丝绸带,绸带上挂了一把铜钥匙。风筝穿入带有雷电的云层中,闪电在风筝上闪烁。一道闪电掠过,富兰克林觉得自己拉着麻绳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突然,一道电火花向他手上击去。“天电”被引下来了。后来他又用莱顿瓶收集了“天电”去做试验,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从此,人们认识了闪电的本质就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富兰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并且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实用的避雷针。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赞扬他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经典的创作

(实践是创造之源)

《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写得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动笔之前,司马迁游历过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寻访先人的遗迹。他曾经访问过夏禹的遗迹,眺望过范蠡泛舟的五湖,访求过韩信的故事,访问过刘邦、萧何的故乡,考察了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肯的故事

(鼓足勇气去实践)

1862年9月,美国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林肯。记者说:“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曾经想过废除黑奴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时就起草好了,可是都没有签署它。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呢?”林肯回答说:“可能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林肯说完就匆匆地走了。记者一直没有弄明白这番话的含义。

直到19xx年林肯去世50年以后,记者才在林肯留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在这封信里,林肯讲述了自己幼年时的一件事:“我的父亲曾经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西雅图的一处农场,地上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但是父亲说:‘如果这些石头可以搬走的话,那原来的农场主早就搬走了,他也就不会把地卖给我们了。这些石头都是一座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哪里搬得完呢?’有一天,父亲进城买马去了,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她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就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的时间,我们就把石头搬光了。因为它们并不像父亲想像的那样,是一座座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的。”

哥伦布的难题

(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1493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从海上回到西班牙,成了西班牙人心目中的英雄。国王和王后把他待作上宾,封他做海军上将。有些贵族却瞧不起他,他们鼻子一哼:“这有什么稀罕!只要驾了船一直往西去,谁都会碰上那块陆地的。”

在一次宴会上,哥伦布又听到有人在讥讽他:“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不就创造了大洋西边的那块陆地吗?发现,哼,这算得上个什么!”

哥伦布低着头默不作声。过了好一会儿,他从盘子里拿起一个鸡蛋,站起身来,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太太们,先生们,有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吗?” 鸡蛋从这个人手上传到那个人手上,所有的人都试了试,都把鸡蛋扶直了,可是一放手,鸡蛋立刻倒下了。最后,鸡蛋回到了哥伦布的手上。大厅里鸦雀无声,大家的眼光集中在他手上,都要看看他怎么能把鸡蛋竖起来。

哥伦布不慌不忙,把鸡蛋的一头在桌子上轻轻一敲,磕破了一点儿壳,鸡蛋就稳稳地直立在桌子上了。

“这有什么稀罕?”宾客哄堂大笑起来。

“本来没有什么稀罕,”哥伦布说,“可是太太们,先生们,你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挑战亚里士多德

(科学的真理来源于实践)

16世纪的时候,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只有一位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自然中发现真理,而不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书本。

一天上课的时候,伽利略对学生们说:“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着地?”

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伽利略摇摇头,说道:“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着地。”学生们惊呆了,居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说得不对。大家议论纷纷,怀疑地看着伽利略。

于是,他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比萨斜塔的顶上。很快,人们看见铁球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落到了地上。自从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以后,更多的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真理来自实践,而不是一些书本上凭空想像的理论。

王清任著成《医林改错》

(修正理论错误需要实践)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心得之作是《医林改错》。书中既有他从事解剖实践和医事活动的笔记式记录,又有他临床实践和诊疗经验的病案式总结,还有他谈医论道和评古说今的书评式叙述,凝结了作者一生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心得,他在一些领域里把祖国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他在研究《黄帝内经》时,发现书中错误不少。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所以,他决心修正其中关于人体结构的部分。但是没有解剖用的尸体却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当时,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 王清任修正了《黄帝内经》中的有关错误,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并附上了25幅人体结构图。

李时珍和曼陀罗

(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查、重验证的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纸上谈兵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赵括的兵书读得很多,他父亲赵奢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曾经为赵国立下大功,兵书也读得不少,可是一谈起用兵打仗来,每每败在儿子的嘴下。他虽然无法说服赵括,但是他认为赵括将来一定会因为用兵误事,正因为如此,赵奢临终留下遗言:赵括千万不能率兵打仗!

赵奢死后,秦国大兵压境,赵王刚刚接位不久,年轻气盛,求胜心切,不顾客观情况,企图通过大败秦国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可是当时统兵的大将是老将廉颇,不肯轻举妄动,不但未能打败秦军,还吃了几次小败仗。赵王不高兴了,准备换将。

秦军很害怕廉颇,所以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就要投降了,秦军就要大获全胜了,秦军不怕廉颇,怕就怕赵括!

这些话自然通过曲折的渠道传到赵王耳里。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国的统兵元帅。但是,只会夸夸其谈,照着兵书用兵的赵括,中了秦国大将白起的妙计,最后身败名裂,战死疆场。只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真正的本领是在实际的摸爬滚打中锻炼出来的。

意林故事

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代的时候,禅风盛行。人们主张在学习时脱离实际,参禅顿悟。有一位诗人吴可就这样认为:

学诗浑是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竹榻蒲团不计年”,就是要人们不接触实际,静心思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用此法学习,即便“自家了得”了,也不过是掌握了一些书本教条;用此法教人,就要误人子弟了。

而同时代的诗人陆游则反对这种风气,主张重视实践。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来教育他的儿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庖丁解牛

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牛。他的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得和谐一致,美妙动人。

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高声赞叹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3年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现在我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就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杰出作家 ,他笔下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学形象“罗亭”。

罗亭身上集中了19世纪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他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因此,罗亭曾被列宁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罗亭这个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继奥涅金、毕巧林以后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