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第一节 实践出真知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及其特点:

(1) 含义: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 实践的特点:

1) 客观性:

2) 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思考:和尚为什么写不出爱情题材的作品?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思考:防御设施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考:“古堡擒凶”,真相大白,证明了以往的种种猜测都是错误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思考:赵括“纸上谈兵”招致惨败的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3.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1.辩论赛:

甲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乙方: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

2.总结:知识经济时代,青年学生要有所成就,一方面,必须重视实践,摒弃夸夸其谈,另一方面,要认真读书,不断更新知识。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

背景材料一:20xx年5月22日上午11时08分,中国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新的珠峰高度有望在8月公布。今年的珠峰复测行动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有三个悬而未决、争论很久的迷,将有可能在此次行动中解开谜底。三大谜底包括:珠峰的身高到底变了没有?珠峰峰顶的冰雪深度到底是多少?珠峰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地壳是如何变化的?等问题。

问题一:在人类对珠峰的认识史上,各国科学家曾在不同时期,以各种方式获得多种结论,我国科学家此次对珠峰复测的价值何在?在珠峰复测过程中,怎样体现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要实现这两次飞跃分别需要哪些条件?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珠峰复测的过程,就是人们通过观测获得大量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形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并通过图表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基本形式及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实践出真知

结合在珠峰复测中科学家付出的艰辛劳动,分析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对珠峰进行实地勘测、观测、记录等,创造第一个条件即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而可靠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基础。

对观测得到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等,创造第二个条件即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这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关键。

总结: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过程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没有前者,理性认识就是无本之木;没有后者,获得理性认识也是一句空话。

人们通过第一次飞跃获得了理性认识,这是否意味着认识的终结?

背景材料: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珠峰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此后,登顶珠峰被视为挑战人类极限的象征。19xx年,中国的藏族女运动员潘多从北坡登上珠峰峰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女性,她因而被称做“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并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正因为珠峰是世界最高峰,珠峰的“身高”一直引人关注,19xx年中国测量队获得的海拔8848.13米的珠峰高度也始终处于争论之中。复测的重要目的,就是继30年前中国测量队第一次测得“8848.13米”的珠峰高度后,又一次由中国官方测量珠峰的高度。随着新的复测数据的公布,围绕“8848.13”的争论可能会告一段落。

附:在历史上曾有三次著名的关于珠峰高度的争议。

19xx年,乔治·普瑞迪带领的意大利科学家和登山家来到中国,在峰顶再次

设立觇标,测得雪面高度之后,意大利人同样使用了将拇指粗的钢钎插入雪层的方法来测定覆雪厚度,他们获得的结果是2.55米。计算下来,珠峰高度为8846.50米。

19xx年5月,美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实施,11月,总策划人和组织实施者布兰德福特·沃斯本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年会上宣布测量结果为8850米。

20xx年8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地壳运动虽然使珠峰以微小的速度在增高,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珠峰整体高度在降低。根据中科院院士陈俊勇等人的观测,从19xx年到19xx年,珠峰顶部累计降低1.3米,并且继续在降低。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珠峰复测的意义何在?人们为什么要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珠峰复测的意义,分析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及条件。 问题二:此次珠峰复测是否意味着人类认识珠峰高度的终结?人类认识遵循怎样的发展

规律?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结合人类历史上的珠峰测量师生共同分析人类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总结认识发

展的总规律。的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与前几次测量珠峰相比此次测量珠峰有哪些创新之处?

第一,随着测绘科技和测量技术设备的巨大进步,对珠峰测量的精确度将有明显的提高,这也是我国首次由专业测绘测绘人员和专业登山队员合作,携带测绘仪器,登上珠峰峰顶进行实地观测。

第二,要用测深雷达准确探测出珠峰峰顶的浮雪和永久冰层的厚度,为准确计算珠峰的“身高”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要在珠峰峰顶树立测量觇标。觇标是建在地面上或其他建筑物顶部的测量专业标架,作为观测照准目标和供升高仪器位置之用。此次觇标是用航空铝合金材料制成。而且设计更精巧以方便携带、安装。与以往觇标不同的是,珠峰觇标上还将安装上GPS天线和反射棱镜,以方便测量需要。

第四,将是首次在8000米以上进行重力测量,同时对珠峰周边地区开展大规模控制测量工作,通过分析研究近邻区域40年的观测资料,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研工作。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上材料中分辨影响人们对珠峰高度认识的主、客观条件,并分析其影响。

(2)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事物本身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因此,认识过程是无限的。

(3)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本章第一节学习内容,归纳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二篇: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

竹君作文玉环学校 六(2)班 郑发相

《小马过河》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故事内容是说小马想要过河,在听了老黄牛和松鼠的话后不能判断,最后去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可以尝试一下。”之后,小马走过了河,河水不深不浅,刚刚没到膝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

古人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文心雕龙》里的一句话。从古至今,多少的“真理”一再被人类证实,也一再被后人推翻。达尔文不怕强权,挑战宗教的神造学说,创造了进化论;伽利略和哥白尼不畏迫害,挑战阿基米德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居里夫妇通过不断的实验,最终证实了放射性元素——镭的存在??

这些种种事迹的开始,都是由人们先怀疑,再证实,这中间的过程都是通过多次的实践才能得出的真理。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养了许多小鱼,他问爸爸:“小鱼吃什么?”爸爸回答道:“人们常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那小鱼应该是吃虾米的。”一天,这个孩子和爸爸去朋友家做客,发现这个人养了许多小虾米,于是就要了些回来。孩子兴冲冲地去喂他的小鱼,结果发现,那些小鱼非但不吃那些虾米,反而变成了虾米的午餐。事后,这个孩子明白了,大人的话也不能盲目的相信,许多事情要自己实践后才能知道真正的结果。

蜜蜂的“嗡嗡”声是靠翅膀振动发出的,这个被载入我国小学生

课文的知识,竟被一个姓聂的孩子给指出了错误:蜜蜂发声并不是靠翅膀振动,而是由蜜蜂的一个发声器官发出的。可能他是偶尔发现翅膀不振动的蜜蜂(或者是被剪去了翅膀的蜜蜂)仍在“嗡嗡”地叫。出于好奇,于是他就坚持观察记录,最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都曾经认为正确的观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真知从实践出,真理从实践来,这是永不改变的真理。

(指导老师:黄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