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性格特征和成功的原因

刘邦的性格特征 一﹑ 坚定 坚持不懈 ——追求理想不惜牺牲一切

刘邦人生目标的初步确定,是从他见到秦始皇出行的那一刻开始的。《史

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尝徭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

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

且,在他的理想模式中,“大丈夫”就等后皇帝。这对当时还是一介草民的刘邦

来说,真可谓狂妄之想。然而,刘邦的理想相当坚定,为之奋斗不惜牺牲一切。

二﹑耐挫越戳越勇——面对失败毫无退却之心

刘邦是个经受的起失败和承受的起挫折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总是表现

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惨败到身边只剩下一个人,他照样斗志昂扬,不久又卷

土重来,继续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与项羽大规模的交锋一共有六次,刘邦失败

了前五次,战胜了最后一次,就这一次,天下就改姓为“刘”。

但凡成就一番事业,都要经理曲折艰难的过程,只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

人,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楚汉相争中,数次面临险境,甚至绝境的刘邦,

在逃脱之后从来没显现出一丝一毫的气馁,始终以高昂的斗志与项羽做战,这是

刘邦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能忍 能屈能伸 ——条件成熟时再行下手不迟

刘邦是个能屈能伸之人。当年,刘邦执行楚怀王的命令,向西攻秦,率先进

入咸阳,擒住秦忘子婴。根据约定,刘邦应该受封为“关中王”,或者为“秦

王”。但是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随后冲入关中,刘邦的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

在素质上都远远不敌项羽,只能屈就项羽。项羽将刘邦另封为汉王,统治巴、蜀、

汉中三郡。这个地方远离中原,对于家住沛县的刘榜及其手下众将,近乎于流放。

不仅如此,刘邦原来统率十万大军,项羽只让他率三万人上任。就是这等“受

气”,刘邦不仅丝毫不与项羽计较,而且干脆将身后栈道全部烧毁,一方面,防

止有人偷袭自己,另一方面,向项羽示意无东归之心。这一招果然迷住了项羽,

他不在视刘邦为主要对手,而将目光转移到其他诸侯身上,结果,给了刘邦以喘

息之机。四个月后,刘邦击败项羽用来防范他的原秦国三将章邯、司马欣、董翳、

将关中收归己有。

当忍责忍,不当忍就不忍,忍要忍得适时、适度,做到困逆苦厄的环境里,

能忍得住气;患难危险时刻,能沉得住气;生死成败关头,能鼓的起气。

四﹑ 虚心纳谏 听劝 —决断之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楚汉战争开始前,刘邦激于项羽分封不均的愤怒,要同项羽在关中开战,

结果被樊哙、萧何等劝谏而止,避免了败身家国运的孤注一掷。公元前203年底,

项羽为摆脱困境,放回刘邦的老父和妻子,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罢战言和。项

羽撤军东返后,刘邦也打算撤军西返。张良、陈平提出消灭楚军的最后时机已经

来临,必须趁楚军因签订和约失去戒备,全军后撤的混乱情况,穷追猛打,置敌

于死地。

五﹑善变——随时都能改变自己的注意

在楚汉相争中,郦食其劝刘邦制大印封六国后代诸侯,他立即照办;张良

说这事万万不可,刘邦骂道:“竖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销毁大

印。

六、敢为 敢干敢想 ——为了天下可以全然不顾

1

刘邦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豪情满怀、敢干敢想、能干出别人不敢干,甚至都不敢想的事。

刘邦在沛县父老帮助下,率领人马攻进县城后,大家一致推举刘邦作沛令。刘邦一再谦让,称“天下骚乱,诸侯并起,现在我们如果置将不当的话,将来一旦失败,我们全都要肝脑涂地了,不是我自爱己身,而是才能太薄,恐怕不能保全父老子弟们。这种大事还是另选一位能担当大任的人吧。”别人可不这么想。别人之所以不干,是因为造反是大罪,是要被灭族的。如果将来势头不对,朝廷采取分化政策,只抓为首,不究从犯,从犯还可以活命,而为首者想跑也跑不掉。所以,必须得让刘邦当。刘邦之所以接受沛公之职,还是他敢想敢干、敢做敢为的性格起了作用。

刘邦成功的原因

第一,刘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向。他所到之处,力图安定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采取奖励农耕的政策。因而获得人民的支持。而项羽在亡秦之后,迎合旧贵族势力的要求,裂土分封,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他所过处,屠城焚烧,滥杀无辜,丧失民心。

第二,刘邦尊重人才,善于用人。他手下文有张良、萧何、陈平,武有韩信、樊哙、周勃等人,刘邦能择善而从,发挥他们的才干。而项羽却刚愎自用,屡置范增的良谋于不顾,闭塞言路,独断专行。由于他不善用人和容人,致使陈平、韩信、英布等都离楚归汉,最后连“亚父”范增也挥泪而去。

刘邦自己曾担白地对臣下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使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第三,刘邦注意根据地建设,有巩固的后方支援。项羽占地不守,多搞流动作战,甚至对彭城地区也经营不利,使前线缺乏后方的依托。

第四,刘邦的战略比较正确,能分化敌人,调动和团结各方力量,项羽指挥有误,战略失当等。

第五,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的心态,又有反败为胜的机谋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第六,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2

 

第二篇:刘邦的性格特征和成功的原因

刘邦的性格特征 一﹑ 坚定 坚持不懈 ——追求理想不惜牺牲一切

刘邦人生目标的初步确定,是从他见到秦始皇出行的那一刻开始的。《史

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尝徭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

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

且,在他的理想模式中,“大丈夫”就等后皇帝。这对当时还是一介草民的刘邦

来说,真可谓狂妄之想。然而,刘邦的理想相当坚定,为之奋斗不惜牺牲一切。

二﹑耐挫越戳越勇——面对失败毫无退却之心

刘邦是个经受的起失败和承受的起挫折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总是表现

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惨败到身边只剩下一个人,他照样斗志昂扬,不久又卷

土重来,继续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与项羽大规模的交锋一共有六次,刘邦失败

了前五次,战胜了最后一次,就这一次,天下就改姓为“刘”。

但凡成就一番事业,都要经理曲折艰难的过程,只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

人,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楚汉相争中,数次面临险境,甚至绝境的刘邦,

在逃脱之后从来没显现出一丝一毫的气馁,始终以高昂的斗志与项羽做战,这是

刘邦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能忍 能屈能伸 ——条件成熟时再行下手不迟

刘邦是个能屈能伸之人。当年,刘邦执行楚怀王的命令,向西攻秦,率先进

入咸阳,擒住秦忘子婴。根据约定,刘邦应该受封为“关中王”,或者为“秦

王”。但是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随后冲入关中,刘邦的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

在素质上都远远不敌项羽,只能屈就项羽。项羽将刘邦另封为汉王,统治巴、蜀、

汉中三郡。这个地方远离中原,对于家住沛县的刘榜及其手下众将,近乎于流放。

不仅如此,刘邦原来统率十万大军,项羽只让他率三万人上任。就是这等“受

气”,刘邦不仅丝毫不与项羽计较,而且干脆将身后栈道全部烧毁,一方面,防

止有人偷袭自己,另一方面,向项羽示意无东归之心。这一招果然迷住了项羽,

他不在视刘邦为主要对手,而将目光转移到其他诸侯身上,结果,给了刘邦以喘

息之机。四个月后,刘邦击败项羽用来防范他的原秦国三将章邯、司马欣、董翳、

将关中收归己有。

当忍责忍,不当忍就不忍,忍要忍得适时、适度,做到困逆苦厄的环境里,

能忍得住气;患难危险时刻,能沉得住气;生死成败关头,能鼓的起气。

四﹑ 虚心纳谏 听劝 —决断之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楚汉战争开始前,刘邦激于项羽分封不均的愤怒,要同项羽在关中开战,

结果被樊哙、萧何等劝谏而止,避免了败身家国运的孤注一掷。公元前203年底,

项羽为摆脱困境,放回刘邦的老父和妻子,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罢战言和。项

羽撤军东返后,刘邦也打算撤军西返。张良、陈平提出消灭楚军的最后时机已经

来临,必须趁楚军因签订和约失去戒备,全军后撤的混乱情况,穷追猛打,置敌

于死地。

五﹑善变——随时都能改变自己的注意

在楚汉相争中,郦食其劝刘邦制大印封六国后代诸侯,他立即照办;张良

说这事万万不可,刘邦骂道:“竖儒,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下令销毁大

印。

六、敢为 敢干敢想 ——为了天下可以全然不顾

1

刘邦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豪情满怀、敢干敢想、能干出别人不敢干,甚至都不敢想的事。

刘邦在沛县父老帮助下,率领人马攻进县城后,大家一致推举刘邦作沛令。刘邦一再谦让,称“天下骚乱,诸侯并起,现在我们如果置将不当的话,将来一旦失败,我们全都要肝脑涂地了,不是我自爱己身,而是才能太薄,恐怕不能保全父老子弟们。这种大事还是另选一位能担当大任的人吧。”别人可不这么想。别人之所以不干,是因为造反是大罪,是要被灭族的。如果将来势头不对,朝廷采取分化政策,只抓为首,不究从犯,从犯还可以活命,而为首者想跑也跑不掉。所以,必须得让刘邦当。刘邦之所以接受沛公之职,还是他敢想敢干、敢做敢为的性格起了作用。

刘邦成功的原因

第一,刘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向。他所到之处,力图安定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采取奖励农耕的政策。因而获得人民的支持。而项羽在亡秦之后,迎合旧贵族势力的要求,裂土分封,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他所过处,屠城焚烧,滥杀无辜,丧失民心。

第二,刘邦尊重人才,善于用人。他手下文有张良、萧何、陈平,武有韩信、樊哙、周勃等人,刘邦能择善而从,发挥他们的才干。而项羽却刚愎自用,屡置范增的良谋于不顾,闭塞言路,独断专行。由于他不善用人和容人,致使陈平、韩信、英布等都离楚归汉,最后连“亚父”范增也挥泪而去。

刘邦自己曾担白地对臣下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使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第三,刘邦注意根据地建设,有巩固的后方支援。项羽占地不守,多搞流动作战,甚至对彭城地区也经营不利,使前线缺乏后方的依托。

第四,刘邦的战略比较正确,能分化敌人,调动和团结各方力量,项羽指挥有误,战略失当等。

第五,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在危险面前保持镇定的心态,又有反败为胜的机谋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第六,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