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舞蹈服饰

舞蹈与舞蹈服饰

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手舞足蹈,也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时的表现形式。《毛诗序》说:“情动于中,即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舞蹈是凭借人体的动作去抒发情感的表演艺术。

舞蹈表演包含内部技术和外部技术两个方面:内部技术包括对创作意图的理解,对角色的认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验等;外部技术包括熟练的掌握舞段、技巧,理解舞蹈语言的内涵,在舞台上自如的表演。我认为舞蹈表演除上述两个部分以外,舞蹈服饰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因为舞蹈艺术形象的最终呈现的不仅有舞蹈动作的展示,还要依赖包括舞蹈服饰在内的艺术成分的参与和辅助。

伴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无数的舞蹈艺术实践证明;只要舞蹈艺术在,舞蹈服饰之于舞蹈艺术的这种重要意义就不会泯灭。

一、舞蹈服饰的起源

舞蹈服饰的起源要从舞蹈的起源说起。原始人类在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漫长时期后,逐步进入文明社会。在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以狩猎为生存方式的原始初民,居洞穴以野果充饥,鸟兽生食,茹毛饮血。在与野兽进行殊死搏杀时;他们化妆或等兽的模样,身披羽毛或兽皮,用此迷惑鸟兽,近距离捕获;在经历过惨烈的战争打败对方,抢夺到食物、工具、领地等生存利益时,庆祝胜利,自然酿成了初民激情作舞的时机。19xx年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饰彩陶盆为认证,这个属于马家窑型文化的彩陶盆,记录了当时氏族部落成员舞蹈活动的场景:人们手拉手朝着一个方向踏地而舞。

万物的生死枯荣、人类的生老病死、太阳的升起降落、四季的周期变化、天空的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在初民那里都被认为是有神秘的力量在背后操纵着,由此产生了万物皆有灵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又同初民的生存需求相符合,在原始初民心里产生对神的崇拜。于是有些植物和动物被初民尊崇为本氏族的图腾神和保护神,还产生了灵魂不死和相应的鬼魂崇拜,祭祀活动由此产生。

我们的原始初民进行十分严肃隆重的宗教仪式,幻想通过“舞蹈的方式”来乞求获取各种生存利益。仪式的展开伴随着带有自觉意识特征的对各路神灵及有关的多种角色的装扮、模拟、迎送、取悦、求祷等种种舞蹈情节。据史料记载,这些舞蹈有歌颂黄帝的乐舞《云门》,歌颂尧的乐舞《大章》,歌颂舜的乐舞《大韶》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乐舞《大夏》等。

现存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有不少原始性祭祀舞蹈。比如,傣族对孔雀的崇拜和模仿,汉族对龙的崇拜和模仿等,这些图腾崇拜都化解在相关的民间民俗舞蹈中。蒋述卓的《宗教艺术论》中“原始宗教舞蹈在原始初民那里并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一种与神相联系的的图腾祭祀与祈神行为。有时还带有交感巫术性质”。由此可见,原始的祭祀仪式是舞蹈的起源,也可以说是舞蹈服饰的萌芽。

二、舞蹈服饰的特点

服饰从大的角度可以分为生活服饰和演义服饰。

生活服饰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物质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现实服饰类型;演义服饰则是使用于表演艺术的服饰。在这里所论述的舞蹈服饰就是从属于演义服饰。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舞蹈形式经过专业舞蹈编导的改编、创作,由职业舞者表演,具有了专业艺术水准,被搬上舞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其舞蹈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舞蹈服饰根据舞蹈的种类不同,服饰也各不相同,也可以说舞蹈服饰的分类正是舞蹈的分类;按照类型,舞蹈服饰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古典舞服饰

古典舞是指古代各民族、各地区的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其舞蹈动作、技巧都有严格规定,是一种程式化的舞蹈。古典舞主要包括中国古典舞和其他国家的古典舞,在这里探讨的是中国的古典舞,所以对于其他国家的古典舞我们暂且不作讨论。[4](第10-14页)

中国古典舞主要指中国古代典范型的舞蹈。如西周的《六代舞》、汉代的《相和大曲》、唐代的《绿腰》及宋元以后的戏曲舞蹈等。舞蹈内容是对帝王将相歌功颂德、炫耀太平盛世,舞蹈讲究排场、规模宏大、高贵华丽、富丽堂皇、服装铺张奢侈。

中国古典舞具有诗的意境,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强调意、劲、精、气、神的精神气质。从提、冲、靠、含、碘、移、旁等动作入手,突出圆、屈、拧、顷等人体动作的美学特征,以手、眼、身、步为技巧要领,以圆润流畅、动静对比点线相交、刚柔相济、内外统一构成形式美。

正是有了古典舞的这些舞蹈特点,所以古典舞的服饰也像其舞蹈一样圆润流畅,如舞蹈《风吟》,一个身着白衣的男子来到大自然,这里绿树繁荫,鸟语花香。空气是如此的清爽如此的新鲜,深深地吸上一口,仿佛全身上下都被它给麻痹了,是那么的沁人心脾。当风儿轻轻吹来的时候,男子开始不由自主的踏起轻快的步子,舞动着双臂,随着风儿,用自己的身体来吟唱出他此时的心情。多么舒服,多么愉悦,多么柔美。这里舞蹈的服饰色彩选择的是纯白色,样式则是古人的装束;选择白色是因为要与舞者所表演的内容相符,反之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及与舞者所表演的内容不协调,宽松飘逸的服饰和做古人的装束是古典舞服饰最为明显的一个标志,也是古典舞唯一的一种服饰。

(二)现代舞服饰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现代舞在中国有着宽泛的定义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如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们在自身的舞蹈启蒙教育中,都曾尊名师学习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在他(她)

们的艺术实践中,葆有与现代舞相通的自由与创新的理念,同时更强烈的追求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其中,吴晓邦“和着时代的脉搏跳舞”的至理名言和以《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饥火》等为代表的“20世纪经典”之作,应视为“中国现代舞”的珍贵精神财富。

现代舞服饰没有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在服饰上的要求那么明显和仔细。现代舞主要是抒发个人真实情感、贴近现代生活,所以其服饰也源于生活。如《都市晨曲》男的则是工人装扮,女孩则用学生的校服装扮。现代舞的服饰一般都是根据表演的内容和情绪来选择服装,还可以说现代舞的服装选择比较自由。

(三)民族民间舞服饰

民族民间舞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是在一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逐渐形成、传播、演变的。不同民族的舞蹈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它能反映不同的历史文化民俗及精神气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民间舞蹈特别的丰富多彩。

民族民间舞的服饰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他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及风格上既包含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此具备了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特征。

第一、民族民间舞服饰的艺术化。

少数民族盛装适应创作民族舞的高度需求。如西藏丁青的热巴舞,自然形态的藏族盛装,其款式、色彩、饰物等,都具有视觉冲击力、赏心悦目,其款式标新、色彩鲜亮、面料适宜、搭配精美、装饰简洁、视觉新鲜、吸纳了时尚元素在设计中,是舞蹈服饰刻意追求艺术效果的至高境界。

第二、民族民间舞服饰的形体化。

舞蹈艺术总要最大限度地发掘人体动作的表现潜力,比如对人的头部、胸部、四肢、手指、脚踝、脚背、脚趾等,多种活动可能性及其表现性的挖掘与把握,由此决定了舞蹈服饰必须有利于动作和辅助动作表情。而作为少数民族舞蹈设计基础的少数民族盛装,因为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必然也体现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功能特点,所以其服饰也一定存在着头饰及配饰笨重、纹样繁复、款式宽松肥大等特点。比如藏族盛装中的华贵头饰“巴珠”,在现今的创作民间舞中,其重型材质的大宝石早已变为材质轻盈的金丝绒球,令头部动作丰富多变。

同样在饰品佩戴上,为了形体表现的需要,舞蹈服饰也总以材质轻盈的饰品和简洁的佩戴方式来取代少数民族盛装原型饰品的重型材质和堆积的佩戴方式。在装饰纹样上,许多少数民族盛装的衣料上都密密麻麻地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但在舞台服饰的纹样设计中则往往只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种。如彝族舞蹈《火种》,因彝族有崇火敬火的习俗,女子服饰的衣袖、肩峰和下摆等处多镶嵌火焰图案,坎肩领口上也饰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图,而该舞蹈服饰在设计纹样上仅以火纹和蕨纹构成,改以红色作为其服饰主体的色彩感觉,让演员披散着长发上下甩动,远看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审视各民族盛装,其形式状况繁简不一、多少不同。许多民族盛装都有着装饰的纹样繁复、饰品佩戴众多的特点,而有的则相对简朴,有的则仅限于新制作的民族生活常服。这些繁简不一的民族盛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穿戴装饰都是体现出历史的约定俗成性和原生态的自然随意性,而并不在意其穿戴的臃肿笨拙对舞蹈有何作用关系,更不在意其款式结构、色彩搭配、面料质地、以及饰品材质等对舞蹈形象塑造的意义。因此,打破和革除生活服饰中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着装理念,是民族民间舞蹈中服饰创作的重要前提。

三、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服饰运用的原则

(一)地域特点对服饰的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我国的服饰显示出南方和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我国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分布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温热多雨,山地隘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耕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原上的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穿着多以牲畜皮毛为主,用羊皮缝制的衣、裤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襟、下摆以色布或细毛皮镶边。其服饰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多种植麻、棉,自治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织布工具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绮丽。因天气湿热,需要袒胸露腿,衣裙也就短窄轻薄,其风格生动活泼,样式繁多。总之,风格多种多样的特点,构成了我国服饰的多样性。民族舞蹈作品中所运用的服饰正是根据作品所表现的不同地域风格来选择服饰及服饰的材质,进行色彩搭配。

(二)服饰的色彩搭配原则

按照服饰在地域上的分布和民族的民俗风情的差异,其服饰的色彩也是各不相同,所反映出来的色彩也极其丰富。从整体效果上看,服饰色彩的搭配可以分为三大类:

(1)明快素雅,秀丽和谐。前者指的是服饰的色彩既鲜艳明朗,又不显繁缛杂叠而令人眼花缭乱,多以浅色调为主。后者则是指色块之间和整套服饰配合协调,给人以和谐悦目的审美感受,表现出一种优柔的秀美。这样的色彩可以以东北的朝鲜族为代表。

(2)鲜艳斑斓,对比强烈。以蒙古族、苗族、土族为代表的服饰,多以大红、大紫、大蓝、大绿为特点,色调和层次十分丰富,色块之间形成极大的对比和反差。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的强烈。

(3)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在我国少数民族,有相当一些民族崇尚黑色和蓝色,在服饰上也就以黑、蓝为主调,显得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在以黑、蓝为主调的基础上,又加上一点色彩鲜艳的花边或头巾、围腰之类,增添几分情趣;还有些民族则在服饰上缝缀发亮的黑色料珠,或佩戴闪闪的银饰,显得华贵高雅。以黑、蓝色为主调的服饰,又以佤族、侗族、壮族等上数民族。

在这三个类型外,也有中间类型的民族。比如新疆一带的阿尔泰语系民族,服饰也异常鲜艳美观,但情况比较复杂,冬夏又不尽相同,大约处在(1)(2)类型之间。总之,服饰的色彩异常丰富,构成服饰美中大众化形式,充分反映了各区域和各民族不同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三)服饰的设计原则

服饰从设计上来说,必须最大限度的适应舞蹈表演的需要,要轻便合体,施展自如,能适用于各种幅度的动作。某些为特定舞蹈设计的服饰,多采用特殊的结构和材料,如飘带、披纱等,造成动势。

民族盛装的艺术化也是民族舞蹈服饰的设计过程,为适应艺术创作,民族舞蹈要求对服装款式、色彩、面料、饰品、材质、图案等做全面的筛选、解析、重构、演化等,从而富有创意地设计出既有利于舞蹈肢体活动,同时还具有新鲜视觉艺术的民族舞蹈服饰。如舞蹈《雀之灵》,为突出手臂动作而裁去其衣袖及肩部衣料。上衣变形为吊带紧身背心,从腰部到臀围仍保持傣族简裙样式,加上头上的羽冠,显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是一只飘逸的孔雀精灵。舞蹈《奔腾》它的服饰则是将蒙族袍原型的袍摆衣料做消减设计,以使长过膝盖的袍摆缩短至腰跨间,来消除它对舞蹈演员腿部动作技巧及其表现力的妨碍和遮蔽。事实上,这种消减衣料的设计,使得相关部位肢体动作的表情在简约的服饰包装下得以相对的凸显和放大。

在舞蹈服饰的设计上所有的变化,都必须是在尊重传统服饰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舞蹈服饰设计中的宗与变是辩证的。只有宗没有变就会缺乏艺术感染力,缺乏时代气息;一味追求变而离开宗,就会出现华而不实。实践证明,只有二者的高度统一,巧妙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使千变万化的舞蹈服饰为舞蹈艺术添上一笔绚丽的色彩。

(四)服饰的面料选择原则

在服饰面料的选材上,随着舞蹈动作的移动,或飘逸或粗犷,或轻如蝉翼或重如盔甲,所以除去造型和色彩外,舞蹈服饰的材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传达人的内心感受,加强舞蹈动作的灵动性。

少数民族舞蹈服饰更是常常将盛装中那些质地粗硬厚重的面料,更换成质地柔软轻薄的面料。⑥如藏舞《呀拉索》中,女子服饰选用轻盈的纱质面料,为表现藏服的厚重感,藏袍下摆、衣袖边缘均用仿毛作边,舞动时飘逸的白纱袍因毛边重量下坠而形成藏舞的特有韵律,面料的轻薄突出了藏舞的形体特征——屈膝塌腰。

四、服饰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作用

服饰,它是舞蹈表演者外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综合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充分说明服饰在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的作用。

(一)服饰具有展示舞蹈角色的作用

服饰必备着与舞蹈作品形象相应的诸多精神信息。如舞蹈角色造型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职业身份、性别年龄、个性气质、知识修养、审美爱好、社会关系等。比如藏族舞蹈服饰的特色是头饰、藏袍款式、彩条装饰等。在舞蹈《牛背摇篮》和《藏女》两个舞蹈中女服的设计均采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水袖,使人一目了然,明白这是藏族的舞蹈;根据面部和头部的装饰可以分辨出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从服饰的色彩和设计上的样式可以反映出舞者表演的人物的个性气质和作品的时代气息等。时代特征等。

(二)服饰能够突出舞蹈作品的艺术个性

服饰能够突出不同舞蹈作品的艺术个性,增强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如舞蹈《敕勒悲歌》和《春又来了》,首先它的服饰已经展现出舞者将要表达的人物职业身份、性别年龄等;其次,这两个舞蹈表现的是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敕勒悲歌》服饰以盔甲为造型,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表现的是战场厮杀的场景,舞者在服饰的衬托下显得威猛无比,显现出北方草原少数民族粗狂豪放的艺术个性;《春又来了》以轻柔飘逸的绿色服饰为造型,动作轻柔,展现出春的气息,反映出南国水乡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两个舞蹈作品突出的舞蹈形象为舞台气氛增添了许多光辉,那颇具代表性的服装使观众感受到了作品鲜明的民族特色。

结论

总而言之,舞蹈服饰是舞蹈形象最外显的形象造型。民族民间舞蹈服饰的舞蹈化、符号化、审美化设计都在舞蹈表演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大幕升起,舞蹈形象开始运作的一刹那,首先闯入观众视线的往往就是舞蹈演员的服饰。鲜艳的、灿烂的、华丽奇异的舞蹈服饰,闪亮登台,争奇斗艳,这种先声夺人的优势为演员迎来阵阵喝彩。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借助美仑美奂的舞蹈服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正在走向世界,越来越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第二篇:舞蹈鉴赏与实践课程部分讲义节选

《舞蹈鉴赏与实践》课程部分讲义节选

所谓舞蹈艺术: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反映,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体现人的精神力量的艺术种类。

舞蹈三要素:表情、动作、构图

1、舞蹈表情:指在舞蹈表演时运用人的肢体以及五官来表现人的各种情感。例如:表现愉快又热烈的群舞《酥油飘香》;刻画两口子一辈子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的双人舞《咱爸咱妈》,就是一个以情取胜的作品。

2、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主要由舞蹈的动作、姿态、步法、节奏、技巧等因素构成传情达意的舞蹈语言。舞蹈语言是由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语汇所组成。分舞蹈单词(舞蹈动作)、舞蹈语句(舞句)和舞蹈段落(舞段)三个结构层次。

3、舞蹈构图:包括舞蹈队形变化中形成的图案和舞蹈静态造型所构成的画面。舞蹈构图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形象的塑造、都有重要的作用,是舞蹈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舞蹈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是综合的统一体。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紧密相联的。但在不同的舞蹈形式中却有不同的侧重。互相结合,互相作用,形成了舞蹈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

舞蹈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但都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由于各种艺术的表现工具和表达方式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舞蹈是以舞蹈动作肢体语言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艺术或其它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层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动作、节奏、造型的流动

动态性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指舞蹈以人体的躯干的和四肢做主要工具,并通过各种动作姿态和造型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舞蹈形象。

1)动态性三个基本要素的特点

●动作:动作是构成舞蹈最基本的元素。一部舞蹈作品,从形式上讲,就是各种动作的重复、发展、变化和衔接配合。人体分为四大部分:头部、躯干、上肢、下肢。

这些部位在各个方位上的复合运动必须通过舞蹈要素,才能在速度、力度、幅度、节奏上的组合变化中产生无穷的动作。其动作可分以下三类。

表情性动作:直接抒发人物情感,往往是作品中的主题动作。

说明性动作:主要交代情节,说明动作的具体内容的作用,具有程式化和模拟性特点。

装饰连接性动作:起装饰过渡作用,如:起跳前的垫步、错步等。

●节奏:是舞蹈速度、力度、气度的具体体现。舞的各种动态、情感、意念、气质、神态,全是在节奏的律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舞蹈就是通过音乐有节奏的运动来表现情感的,没有节奏,也就没有舞蹈。节奏是舞蹈律动的基础,也是舞蹈动作区别于其他人体动作的显著标志之一。

●造型:由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蹈组合在人们的眼前瞬间即逝,如果不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就不可能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功能。舞蹈的造型性就是让舞蹈动作在连续流动的过程中给人以明晰的美的感受,并且在片刻的停顿和静止时呈现出舞蹈内在的含义和韵味。

舞蹈造型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对比,变化有序的美的规律。它能充分展现人体线条和动作的美,集中反映内在的神情。

2)流动性是舞蹈在时、空、力上最为独特的表现方式

舞蹈是时间艺术,它的表演过程和音乐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由它的动作连接、韵律流动、舞姿组合所决定的,即“乐舞相随”。舞蹈又是空间艺术,这表现为舞蹈表演必须有一定的舞台和广场,因为人体、动作和队形画面等都要在一定的空间中表现。

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占据着不同的空间,经历着不同的时间,运用着不同式样的力。如此时、空、力的变化,也就形成了动作的变化,而时间、空间和力量的千变万化,必然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动作,这千差万别的动作自然能构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舞蹈的流动是人体在空间中的流动,也是空间中的人体在时间中的流动。正是这时、空、力的流动交融,使舞蹈并非像建筑、绘画、雕塑、书法那样以相对凝固的美来感染受众,而是以其不断变换的瞬间、不断演化的过程来打动观众。

2、情感性——内在宣泄的极致

舞蹈以舞传情,“长于抒情,拙于记事”。舞蹈作为人类精神肖像的一种审美形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的动态意象。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尤数舞蹈在情感方面得天独厚,它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时的表现形式。可见,只有舞蹈艺术才能用动作、表情等舞蹈语汇来表现其艺术形式难以表现的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世界和复杂感情。舞蹈正是凭借鲜明的动态视觉形象而使其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一旦脱离了情感表现,就与体操、杂技等人体竞技名言质的区别了。这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舞蹈表达方式是心身结合,以感情引起体动,以体动表达情感,给人以生动的直观形象。舞蹈根据其性质、特点,一般分为三类,即,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而正是由于舞蹈艺术的长于抒情、拙于记事的特征,因而使抒情性舞蹈在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法上占有了较重要的位置。

舞蹈抒情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一是直接抒发。以发自内心的感情和强烈的情绪去感染观众,打动观众,抓住人物最动情的关键,以情动舞,以舞煽情,把无形的情化为可见的形象。其二是间接抒情。在舞蹈作品中编导常常借助于动物的情态、植物的特征、自然界景物中的形状变化等,以借物比兴手法,赋予作品浓郁的感情色彩。其三是在叙事中突出抒情。一般在情节舞蹈和舞剧中经常运用在叙述与抒情相结合中突出抒情性的表达方式。舞剧与话剧、格局、小说等相比,抒情性也表现得更为突出。

3、意象性——“实象”与“虚象”的融一

所谓舞蹈意象,是指经过艺术化的人体动态创造出的饱含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象。舞蹈的动态视觉意象是一种“实象”与“虚象”的互渗交融。具体而言,舞蹈动作作为动态造型时,是“实”,作为情感符号时,是“虚”。舞蹈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为模拟象形、描述象事和虚拟象征。这是舞蹈与其他表演艺术的又一不同之处。

模拟象形是模仿对象外在的形态,来表现对象的本质内涵。其模拟不是照搬,而是“变形模拟”、“抽象模拟”,模拟的目的在于表现。例如:女子独舞《雀之灵》就是通过对孔雀形态的模仿,将一只活生生的孔雀惟妙惟肖地呈现于舞台。模拟象形的手法在中国舞蹈中运用广泛,大多以花鸟虫鱼等自然题材为主。

1)描述象事

描述象事是采用相当于哑剧性的动作形态对表现对象进行具体入微的刻画和叙述。用这种表现手法创作的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较小,浅显明确,能够成功调动欣赏者享受生活的经验,易为广大观众所理解。例如女子群舞《喜送粮》,以黎族舞蹈为素材,表现丰收之后黎族姑娘的欢乐和喜送公粮的情景。描述象事的表现手法在中国舞蹈的创作中比较普遍,用这种手法创作的作品,通常都具有情节性因素。

2)虚拟象征

虚拟象征是用非模拟象形的抽象性动作语言,以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来虚拟、暗示、象征某种物体、某种理念、某种精神,或各种各样的情思、情态。虚拟象征特别适合舞蹈的意象创造,而且为舞蹈表演所得天独厚。例如:我国汉族古典舞蹈的戏曲,它的舞蹈动作如骑马、划船、坐轿、刺绣、扬鞭等等,都是虚拟和象征性的。

4、综合性——音乐、舞美的交织一体

    1)舞蹈离不开音乐。

从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舞蹈是不可分离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天生伴侣,孪生姐妹。虽然这两门艺术都有了各自独立的高度发展,但没有声音是舞蹈的局限,音乐太抽象,摸不着也看不见,不易理解。其实正是音乐能弥补舞蹈的‘局限’,而舞蹈则能呈现音乐的动态画面,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作出可见的解释。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的这种结合乃是天然合理的。

    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

    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

    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

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性格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2)舞美在舞蹈中的作用

舞美即舞台美术,包括道具、服装、布景、灯光等,是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展现舞蹈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民族,舞蹈作品中人物的身分以及帮助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推动舞蹈情节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根据舞蹈艺术的特点,舞美应当更加概括、凝练、简洁、精练,正是舞蹈艺术所最适合的。舞蹈的舞台美术是一门独立的、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对于一个舞蹈或舞剧创作的成功与失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展现的形象、动作、构图、技巧、韵味、表情、音乐等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

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

(一)舞蹈欣赏者应具备的条件

1、培养对舞蹈的兴趣

多看多欣赏,培养兴趣。过程要求全身性地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走进舞蹈艺术的审美天地。

2、提高审美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要有生活和文化的积累。只有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才具有敏锐的审美眼光,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和联想,从作品中体味到它的内涵。

提高审美能力,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一是要具备欣赏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要学会通过舞者连续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舞蹈队形、画面以及音乐、舞美来了解舞蹈艺术形象以及作品思想内涵。

3、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舞蹈欣赏一般经历由形式到内容,由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到高级,由表面到内核不断深入欣赏的心里发展过程,由此达到为之动容,为之动情。因此,我们通过以下舞蹈欣赏的三个心理过程来培养和提高欣赏能力。主要有形象感受、展开想象、内心感悟。

●形象感受——是舞蹈欣赏的第一个层次。舞蹈给人以美感,这其中的“美”有含蓄美、悲壮美、崇高美等。舞蹈一展现在观众的眼帘里,它的演员、色彩、画面、构图就会构成一幅美的图画。如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只晶莹洁白的孔雀,跃然而出,亭亭玉立。她抖动羽冠,轻盈矫健,她舒展双臂,轻柔妩媚……杨丽萍优美的体形,修长柔韧的臂膀与轻柔细腻的动作,以及由手腕、手指和身躯的“三道弯”造型所构成的优美舞姿,把拟人化的孔雀演绎得惟妙惟肖,使人为之陶醉,不知不觉被吸引。

●展开想象——是舞蹈欣赏的第二个层次。舞蹈欣赏包含着欣赏者对艺术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我们应在观赏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将脑海中多层表象重新整合,进一步丰满完善舞蹈艺术作品,走进舞蹈作品的深层,感受舞蹈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语言。如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那“水滴”姑娘舒缓轻盈的舞姿,轻巧快捷的旋转,急速敏捷的奔跑,感染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观众。我们会发现那些枯燥无味的形体语言,好像一个个都具有生命,又好像有许多情感要述说,那诗一般的舞蹈使我们体会到一种诗的意境。我们在观看舞蹈时,仿佛在欣赏一首灵动的诗,自然而然地把心中的“水”和舞蹈表现的“水”,相互联想、想象,从内心深处体悟到舞蹈之“水”所要表现的内涵和精神,进而感受舞蹈之美、自然之美、气势之美、精神之美。

●内心感悟——是舞蹈欣赏的第三个层次。通过眼睛的“看”,到头脑的“想”,进入最高层次心里的“悟”。例如舞蹈《壮士》是张继钢199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创作的。他紧紧抓住正义的战争必胜这一历史本质,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手法,高度概括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形成了这个舞蹈独具个性的艺术特色:一面红旗,五个战士,人在旗在,红旗不倒,战场厮杀,火线入党,英勇牺牲,前仆后继等场面铺排和深沉写意,表现了成千上万的先烈们的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通过巧妙而流畅的时空转换,使观众产生无限联想,从而达到再造意象的境地,增强了舞蹈艺术的意蕴美。通过贯穿舞蹈始终的合声吟唱,意味着人民正义的呼声和呐喊。合唱中始终裹挟着口琴的声音,那么遥远,那么飘逸,象征着一种不死的精神。那激越的音乐,壮美的场面,浓郁的情感抒发,演绎着史诗般的革命斗争红色经典,给人以心灵的震颤及酣畅的舞蹈艺术审美体验。

服装设计运用也装饰性极强,壮士赤背,打着绑腿,身上伤痕累累,头上系着带血的绷带,模糊了具象的时间、地点、人物,所表达的是高度概括了的人民军队的壮士风采;舞蹈尾声中一面红旗化为一条长长的红色绢绸,展示出一个跨越时空的意境,象征着无数英烈为了革命胜利血流成河和人民战争走过的艰苦卓绝的道路,酣畅淋漓地鲜亮了主题,唤起了人们珍惜今天、不忘过去的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完成了舞蹈作品本身的美育功能。该剧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同时获优秀编导、作曲、表演、舞美、服装、灯光六个奖项,在国内外演出受到观众广泛赞誉。

作为我国舞蹈界一名优秀的、高产的舞蹈编导,张继钢无疑是一位成功者,但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严谨执著,力戒平庸与肤浅。他精心构思的许多舞蹈、舞剧作品,渗透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洋溢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他不竭的心灵之泉,喷出的是理想的渴望,流淌的是不息的追求。

总之,舞蹈创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任何优秀作品都不是像涂满了颜色的图画,而是留有许多空白,它的空白是留给观众的,让观众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将作品的空白处填满,就是补充作品中的舞蹈形象和画面。

同时,在欣赏过程中,必须调动头脑里的知识储存,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最为重要。只有具备丰富想象力,才能与舞蹈作品产生共鸣,领略舞蹈的氛围和意境。

(二)舞蹈欣赏的方法

1、舞蹈形式美的欣赏

    ①通过美的人体去接受美的舞蹈。

    ②欣赏舞蹈动作本身的形态美(协调感、韵律感、节奏感、高难度技巧等)。

    ③欣赏舞台构图:人体动作在舞台空间所勾画出来的流动画面。和谐统一的整体美。

    ④欣赏舞台美术(景、光、色、服、道、化等综合元素)。

  2、情绪意境美的欣赏:既要对形式美有较敏锐的感觉,又要有主体积极投入的心理冲动;用“心灵的眼睛”去体会形式美中所蕴含的情绪与意境,去欣赏只有舞蹈才能揭示的感情符号。

  3、舞蹈审美经验的自我培养

    ①对优秀舞蹈作品“诗心、乐性、舞体”的美的感悟。

    ②纯洁高尚的欣赏心态。

中国古典舞

主要特征: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美学原则。它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的基础上,结合芭蕾艺术的训练方法而创立的独特的中国古典舞体系。如:《荷花舞》《飞天》《春江花月夜》《木兰归》《梁祝》《千手观音》等。

1、起源与发展——周代的“乐舞”,在富国民强的唐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唐王朝的兴衰,乐舞也从鼎盛走向没落,从宫廷走向民间,并在宋、明代出现了舞蹈与杂技、游艺混为一体的形式,但舞蹈始终是后来兴起的杂剧-戏曲之中的重要表现手段。戏曲舞蹈是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基础上,又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舞蹈的特色,并且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精萃。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古典舞从戏曲身段中挖掘整理舞蹈动作、步法和技巧,吸收芭蕾训练的方法。在延续古典舞特殊的典雅浑圆的舞姿和气息流畅的韵味的同时,舞蹈技术上得到了更加科学的发展,逐步将古典舞训练规划为:古典舞基础训练、古典舞身韵训练、古典舞毯子功训练、古典舞剑舞训练、古典舞水袖训练等,现在又有了汉唐古典舞训练。期间经历了初创期、特殊发展期、质变期三个发展阶段。代表作有《飞天》《宝莲灯》《小刀会》《鱼美人》《丝路花雨》《奔月》等。

质变期应运而生的身韵即身法韵律,是以动作元素为本体,以韵律为核心,对戏曲舞蹈“扬其神,变其形”,使动作从解说性、比拟性转向抽象性,表演从戏剧性转向纯舞性,从而建立起一种独立的民族舞蹈语言机制。1984年,中国古典舞由原来的“身段”训练课正式改为“身韵”训练课。从此,中国古典舞终于摆脱了戏曲的模式,建立了属于古典舞自己的语言王国。这是一种质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古典舞的发展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古典舞质变期的到来。

中国古典舞的质变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身韵”独领风骚;后一阶段“汉唐舞”加盟,共同扬起中国古典舞革新的风帆。目前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三种学派四种类型形成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民间舞的特点——

(1)突出的观赏性。中国民间舞蹈具有民族民间艺术自古以来“歌咏其声,舞动其容”载歌载舞的传统,善于运用道具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道具主要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伞、灯、刀、剑、棍等。这是中国民间舞的一个很鲜明的特点。

(2)较强的传承性。民间舞蹈保存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大都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寿、祭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有很多民间舞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3)鲜明的通俗性。民间舞最大的特色是多以流传于民间故事传说为依据编创而成,在内容上富有民族特色,具有民族性与地区性、群众性与稳定性的特点。

(4)明显的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

民间舞蹈的特性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也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六大特性:

1、继承性。民间舞蹈保存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2、群众性。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自娱性。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自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4、即兴性。它是表演程式规范性不强,舞姿造型因人而异,随情而发。

5、适应性。它是以历史时代为背景,适应着潮流与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6、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