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悦纳自己》第一课时。本册书的主线是“成长中的我”,本单元紧扣主线,以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调适,完善自我,过健康快乐的中学生活。能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自我是悦纳自我、完善自我的前提条件。

【学情分析】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生理上快速发展变化,初中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我概念将在长期的摸索中得以确立。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对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初中生的阅历有限,自我认识水平不高,往往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从小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这种现象更明显。因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科学的自我概念的确立。

【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思维对话,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精心设臵情景,把生活与课堂相结合,重视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感悟。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引导学生对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得出认识自我的重要性。通过“自我画像”进行自我反省并通过他人的评价进一步认识自己,然后倾听他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接着进行名言警句的比拼,进一步巩固本课内容,最后一起朗读诗歌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知道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

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生活中的哈哈镜”,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通过“为自己画个像”活动,学习科学分析自我的方法,明确自我认识的内容,通过“以人为镜”,学会从不同途径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名言故事比赛培养合作意识,巩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评价,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难点:通过自我反省认识自我

【教学过程】

认识你自己

续表

认识你自己

续表

认识你自己

续表

认识你自己

续表

认识你自己

续表

认识你自己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有效突破,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恰到好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多媒体的应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情景的设臵,环节的安排有效的增进了课程的现实性和亲近些,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然后回归生活,达到知行结合,陶冶情操,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学生在某些在活动花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后面的活动无法开展,或开展不充分。上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预习课本,做好相关准备。如果确实时间安排不过来的话,可以把“拓展延伸”部分稍微修改,留作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特别要注意学生的消极自我评价和其他学生的负面评价,予以澄清,及时引导。

三乡中学 张建辉 2013-5-16

附件一

聪明的遭遇

博学的牛老师招收了三个学生。小鸡、小鸭和小鸽。

小鸡的成绩一直都遥遥领先,无论小鸭、小鸽怎么努力,怎么补习,都无法超越小鸡。连牛老师都感叹:“小鸡是他教过的最聪明、最有能力的学生,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小鸡不由得飘飘然起来,觉得没有自己学不到的知识,更没有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有一次,小鸡无意中听牛老师说起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鸽学会了飞翔。小鸡觉得,小鸭和小鸽能学会的,我也一定可以学会,毕竟自己比他们聪明多了。

小鸡偷偷跑去练习游泳,但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浮在水面上。他又跑到山顶上往下跳,想练习飞翔,仍然无法掌握,还差点摔死。

小鸡跑去问牛老师,看到伤痕累累的小鸡,牛老师心疼地说:“不错,你是很聪明,也很勤奋,但是知识是无限的,你的资质和条件却是有限的,你的自身条件决定了你不可能在水中遨游,更不可能在天上飞翔。”

附件二

自我特征参考表

眼睛大 皮肤黑 身材好 身体强壮 喜欢运动 经常打瞌睡细心 慷慨 敏感 顺从 正直 好客

爱学习 关心集体 有爱心 孤僻 冲动 诚实 优柔寡断 勤俭节约 兴趣广泛有威信 人缘好 懒惰 猜忌 果断 深思熟虑善于沟通擅长钢琴 有创造力 坚毅 乐观 温和 大公无私 执迷不悟 家境富裕

附件三

认识你自己

你无法看清你自己, 风儿始终是你的一面镜子, 她能够洞察你心灵的丝丝颤动, 看到总是飘忽不定的你。 你无法看清你自己, 花儿始终是你的一面镜子, 你的心随着她的芳香丝丝战栗, 她还笑你为何如此甜蜜。 你无法看清你自己, 雪花始终是你的一面镜子, 纷飞的她抚慰着你的寸寸肌肤, 她的清泪让你如此迷离。 你无法看清你自己, 月儿始终是你的一面镜子, 她倾洒着脉脉清辉时时关爱你, 体悟你心中幻想的美丽。 你无法看清你自己, 世界始终是你的一面镜子, 她能够看到你粉墨登场几番唱, 惜别卸妆后款款挥手的你。 你无法看清你自己, 世界始终是你的一面镜子, 她能够中肯的看到你的最深处, 连你自己也不知道的你。 你无法看清你自己, 世界始终是你的一面镜子, 除非你能够把虚空也化成粉末, 除非飞出了凤凰涅槃的你。

 

第二篇:认识你自己案例

如何认识你自己案例

1对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的理解:

背景;1898年,高更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有哲理性的思考,也即是他对自我生命的总结,寓意深远。据说高更把生命最后的全部精力都投人到这幅画中,在这幅画里记录了他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画中的一切都是画家的眼睛真切见过,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画家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色、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画面右下角是个沉睡的婴孩和三个蹲伏着的女人,似乎在述说生命是?因为在此以前,他在贫病交迫中心情十分沮丧。他无法摆脱贫困,不得不求助于罪恶的巴黎对他的艺术的肯定,他为此而愤世嫉俗,决定自杀。他曾跑到深山里吃下毒药,企图死后以自己的尸体饲兽,以求彻底的解脱,但被人发现救起。尔后,他又突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他说:"我打算在我死前画一幅宏伟的作品,我空前狂热,日以继夜地工作了一个月。"他想把自己梦幻中的一切画成一幅画。当他梦醒时,他觉得面对画幅"看到"了他所要画的整个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句话就成了这幅画的标题。

这是高更一生中的最后一幅巨作,也是高更最大幅、最有名的杰作。作品名称是源于《圣经》里的一句话。这幅画中画家对生命提出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也是他对生命的自我总结,其寓意深远。整幅画分三大部分,意在说明人生的三个阶段:从出生经历青年再到老年,由此而走完一生。画面除了将人的一生真实再现,还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左边远处的一尊宗教佛像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似乎在诉说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穷。神的安排着每个人的人生。人们开始迷茫了,有几分相信,又有几分疑问,他们当中有的人在虔诚的朝拜,有的人在窃窃私语。从画面的色彩看高更使用了大面积的平涂,而且大量使用黑色等深色,从而加强了画面的神秘感。画家把画面的视觉中心放在“青年人”身上,预示着人的一生中青壮年是最重要时期,所以该人物造型强壮有力,色彩明亮。

保罗·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克罗维斯是报社记者;母亲阿琳则是家庭主妇;外祖母弗洛拉·特里斯坦曾是著名的女性革命家、航海家、作家;祖父安德烈是一位版画家,具西班牙血统;外曾祖父是秘鲁人,人们有时便以这种遗传性以及西班牙和秘鲁血统的混合来解释高更的性格——一个狂热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为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

这幅画,据他自己说是他以最大热情完成的哲理性作品。“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人这幅画中了。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副画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得自现实的印象抽理论领域的易位;因此,艺术作品同时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高更同印象派画家的差别就在于与现实相关的抽象在他的创作中所起的那种巨大

的作用。起码如我们所见到的,这不仅是高更一人所具有的特点,在塞尚和修拉的作品中也可以见到。使高更有所不同的,是他的抽象的特点:他的纯色、他的综合方法、线的装饰性和不要深度他的这种手法,被他自己和文学家命名为象征主义的风格,同时也为高更一生的创作留下了不朽的记忆。

高更似乎总是向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这种感情,最终在他的一种救世的信念中具体化了。也许所有同时代的艺术家的感情,都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 高更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高更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

高更似乎总是向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这种感情,最终在他的一种救世的信念中具体化了。也许所有同时代的艺术家的感情,都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 高更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高更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高更自己说他在画这幅画时是:“不加任何修改地画着,一个那样纯净的幻象,以致不完满地消失掉而生命升了上来,我的装饰性绘画我不用可以理解的隐喻画着和梦着。在我的梦里和整个大自然结合着,立在我们的来源和将来的面前。在觉醒的时候,当我的作品已完成了,我对我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幅画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是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寓人类生存发展,尔后是老人,整个形象意示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画出人生三部曲。画中其他形象亦都隐喻画家的社会的、宗教的理想,颇具神秘意趣。这段时期的画家贫病交近,心情沮丧,极端愤世疾谷,便决定自杀,他曾喝下毒药却未遂。就是在这种逆境中,高更以巨大的创作热情画了此画。这一连串的形象,意示着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虽然其形象,色彩和构图看上去象是神话或传说,那富有的异国的渺远,静悄悄和神秘的意境再加上这样一个标题,使人感到更加神秘。这幅画是高更全部生命思想及对塔希提生活的印象综合,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艺术是色彩、是音乐、是舞蹈、是协调、是感觉、是美丽、是享受、是想象、是交流、是个性、是未来??

高更把塔希提岛那未经开发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土地看作是人类的 "乐园",当他面对着塔希提岛上那些未失去原始面貌的大自然风光,面对那些肤色黝黑,体格健壮,显示着原始人的野性美,心地善良,面孔笃诚,因思想简单淳朴而格外虔敬的土蓍人时,他为此激动不已,认为这正是他所追寻的"乐土"。为此,他画了一批如梦如诗,带点儿神秘意味的画作。此画作于1897年。是高更以最大的热情完成的一幅"宏伟的作品"。这段时期的画家贫病交近,心情沮丧,极端愤世疾谷,便决定自杀,他曾喝下毒药却未遂。就是在这种逆境中,高更以巨大的创作热情画了此画。他说他画此画时像作一场梦,当梦醒了时,他才对着完成了他的作品,道出了贯穿始终的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住哪里去?"这就是此画的主题。此画的右边有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中间有一个采摘水果的青年,左边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这一连串的形象,意示着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虽然其形象,色彩和构图看上去象是神话或传说,那富有的异国的渺远,静悄悄和神秘的意境再加上这样一个标题,使人感到更加神秘。其实,画家在此只是表现那些土著人一种偶然的臆想。此画可以说是高更多年来对塔希提岛的印象的综述是他献给自己

的墓志铭

1897年 保罗·高更 法国 139×375cm 布 油彩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是高更第二次来到塔希提岛的作品,画家贫病交加又丧爱女,决定在自杀前绘制这幅绝命之作。为此他曾说过:“希望能在临死之前完成一幅巨作。在整整一个月内,我几乎不分昼夜地以我前所未有的热情从事创作。我完全不用模特儿,在粗糙的麻袋布上直接作画,以至于看来十分粗糙,笔触相当草率,恐怕会被认为是未完成的作品。确实,我自己也无法十分明确地断定。可是我认为这幅画比我以前的任何作品都要优秀。今后也许再也画不出比它更好的或同样好的作品了。我在死之前把我全部精力都倾注在这幅作品中了。在恶劣的环境中,以痛苦的热情和清晰的幻觉来描绘,因此画面看起来毫无急躁的迹象,反而洋溢着生气。没有模特儿,没有画技,没有一般所谓的绘画规则。”

高更自己说他在画这幅画时是:“不加任何修改地画着,一个那样纯净的幻象,以致不完满地消失掉而生命升了上来,我的装饰性绘画我不用可以理解的隐喻画着和梦着。在我的梦里和整个大自然结合着,立在我们的来源和将来的面前。在觉醒的时候,当我的作品已完成了,我对我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这幅画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是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寓人类生存发展,尔后是老人,整个形象意示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画出人生三部曲。画中其他形象亦都隐喻画家的社会的、宗教的理想,颇具神秘意趣。这幅画是高更全部生命思想及对塔希提生活的印象综合,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作者简介

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xx年)保罗·高更生于巴黎,逝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法都——伊瓦。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并通过毕沙罗卷入了印象主义的天地。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以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更总是向往着远方,留恋那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地方,他要求抛弃现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碍,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愿意过野人的生活,这使他在39岁时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永远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简朴的生活。后来因事不得不离开这个热带的天堂返回法国,这时正好40岁,精力充沛而有主见,保留着尊贵高傲之气。他是位具有强烈个性、惹人讨厌又招人喜欢的人,粗鲁和高雅并存,他总是强烈要求自我表达,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高更为什么要到布列塔尼、巴拿马和马提尼克去呢?因为他要到自己认为具有古风的地方去寻找一种不同于我们极端文明的环境和气氛,他在那里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环境。明晰的线条、硕大的体积感、生硬的对比色彩,从此他与印象派决裂(1887年),当他回到法国时就谴责莫奈和毕沙罗特有的自然主义幻觉,提出艺术表现的“综合”。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

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但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

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迎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尔后又移居马克萨斯群岛法都——伊瓦,于19xx年5月8日辞世。

2小故事

最近读了一篇寓言《佛塔上的老鼠》,颇有感慨: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每当善男信女们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可怜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的柔软,说跪就跪下了!”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个高贵的俘虏抗议道。“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就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掰成了两半。由此看来,千万别做佛塔上的老鼠,因为它只能安心一时,不能安心一世。

从前,在一座寺庙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态度诚恳地去拜见老方丈,请求为寺里做一些事情。

方丈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第二天小和尚就认识了寺里几乎所有的僧人,又回到老方丈那里,请求事情做。方丈还让他去了解认识。过了三天,小和尚志得意满地来到方丈那里,告知自己这下把寺里的上百名僧人全认识了熟悉了。方丈微微一笑,说:“还有一个人,你没有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十分重要。”

小和尚满脸狐疑地走出方丈的房间,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着,一间房一间房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都不断地琢磨、寻思。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这才豁然醒悟。

小毛驴和小猴共同生活在一个主人家。一天,小猴玩得起兴,就爬到了主人家的房顶,上蹦下跳的,主人一个劲地夸小猴灵巧。为了得到主人的夸奖,小毛驴也爬到了房顶,费了好大劲,但是却把主人的瓦给踩坏了。主人见状,便大声赶它下来,并又打了它一顿。小毛驴感到很委屈:为什么小猴能上房,而且还能得到夸奖,而我却不能呢? 你认为小毛驴的问题在哪里呢?其实这就是它没有认识自己的缘故。

你听过“夜郎自大”的故事吗?据说汉代西南诸小国中,夜郎最大。一次夜郎国君问汉朝使臣:“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大呢?”说的就是夜郎国对别国的了解甚少,没有比较而引起的笑料,现比喻妄自尊大。另外,比较的范围不要受局限,如我们看自己的成绩,既要看本班的又要看全校的,还要看全地区的,逐渐放开眼光,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看清自己。

有一只小鹰,它从小跟着鸡群一起长大,小鹰也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小鸡。所以,当主人真正要放飞这只鹰的时候,怎么诱惑,怎么打骂,鹰就是飞不起来,因为它认定自己是一只不会飞的小鸡。最后主人失望了,说:“我白养了一只雏鹰,一点用处都没有。我把它扔了吧”主人把这只小鹰带到了悬崖边,像扔一只鸡崽一样撒手将小鹰扔下悬崖。小鹰垂直地从悬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坠落的过程中,这只小鹰扑棱扑棱翅膀,在坠地之前竟突然飞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就在从悬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鹰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复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3案例

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倘不是弃绝了宫廷生活出外苦行,便不会有菩提树下的觉悟,自然也诞生不出大慈大悲以众生为怀的佛教。法国画家高更毅然中止了巴黎证券商的富裕生活,远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炽烈的热带阳光下,一支画笔点燃了张张画布,也烧旺了当时尚属寂寂无名的象征画派的声誉。

美国人安德森,他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期的文学大师,他的《小城畸人》在中国早已有出版。他年青时创业,中年时,成为一家钢铁公司的大老板。要知道那年月在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前景多么被看好,你就会知道他的事业有多么成功。有一天,他正对他的秘书口授着一份文件,突然,他好像想起来一件事情,他匆匆地离去,他走出了工厂,他再有没回来。他来到了欧洲,他学习写作,他要写出他心中的心声,为了这个心声,他选择了另一种人生。

安德森在世界范围内的名声显然不如高更(虽然他俩一个是半路出家的画家,一个是半路出家的作家),可是,他这样一个大资本家,却敢于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呼声。

美国参议员艾摩·汤姆斯16岁时,长得很高,但很瘦弱,别的小男孩都喊他"瘦竹竿",他每一天、每一小时都在为自己那高瘦虚弱的身材发愁。后来的一次演讲比赛,使他发生了大的转机。在母亲的鼓励下,他花了很多功夫进行演讲准备,他把讲稿全部背出来,然后对着牛羊和树木练了不下100遍,终于得了第一名。听众向他欢呼,讥笑他的那些男孩羡慕不已。从此他的信心增加了万千倍,逐步走向成功的大门。他在回忆往事时说:" 想当初,当我穿着父亲的旧衣服,以及那双几乎要脱落的大鞋子时,那种烦恼、羞怯、自卑几乎毁了我。"至此,

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认识自我"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改变自我"是成功人生的敲门砖,只要敢于突破自己那颗脆弱的心,拿出行动,你就能超越自我。"丑小鸭"就会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人。

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叔本华

我用一个叔本华的故事引入:“有一天,大哲学家叔本华在街边的花园中散步,一个花匠看到这个表情古怪的人一会儿俯下身去低声与灌木丛交谈,一会儿又侧头凝神屏气地把耳朵帖向飘落在他肩上的花瓣。花匠担心这位行为怪诞的年轻人可能精神有毛病。就问他是谁。叔本华扬起头,满脸困惑地盯着那个花匠,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会十分感激你的。’当那个花匠惊愕得目瞪口呆时,叔本华已经匆匆走开了。”

据传女祭司皮提亚就是坐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三脚祭坛上传布阿波罗的神谕,并预言凶吉的。在古希腊众多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神谕中,“认识自己”和“过犹不及”两条最为突出,因而被镌刻在神庙的门楣上,似乎包含了阿波罗对人类的全部教导。神谕完全是古人的迷信,今人大可不必认真。但是,像“认识自己”这样明确而又具体的劝世良言,无疑已经超越了纯粹迷信的范畴,应该是包含古希腊人对人类和世界的睿智的看法。

相传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富智慧的人,人们尊他为“众师之师”。他的弟子们曾专门去询问德尔斐神庙的女祭司皮提亚,是否还有比苏格拉底更富智慧的人。神的答复是否定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他极力赞颂那句“认识自己”的箴言,认为它包含着无限深奥、无比丰富的哲理,还毅然地把它引为自己的座右铭。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古希腊另一个伟大的哲人和智者,虽然在人的问题上他同苏格拉底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也常常用这句箴言劝勉世人,并说出了“做你的事和认识你自己”的道理。另外,即使不是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而是站在宇宙论的角度看世界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是根本不可能的”。

两个人同时出发,第一个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于是朝着自己的方向走,尽管前面有很多坎坷荆棘,但始终保持前进;第二个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于是随便选了一个方向,看似走得很快,但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走错了,于是又折回来,再一次选了一个方向,走了一段发觉仍然不对,于是又回到原点。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第一个人已经走到了终点,第二个人还在原地打转,甚至还后退了几步。所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对人生、对成功至关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人。为此,他的弟子专门跑去问德尔斐神庙的女预言家皮提亚,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富有智慧,神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有一次,他去考察那些自信在某一方面很有智慧的人,不久他就发现他本人至少有一点是超过他们

的,即他不为自己的愚昧所蒙蔽,知道自己的“无知”。他明白神的意思是能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4文学、影视和哲学中的例子

俊美的那可勒斯,在湖边看见一个人的面影,他恋上了那个湖中人。他为湖中人而憔悴,终于抑郁而死。可悲的他,竟不知道,他苦恋的湖中人,正是他自己。被称为“水仙之恋”,代指自恋。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博士一心一意想为人类谋幸福,但在魔鬼靡非斯特的一次次引诱下,还是没有把持住自己,一步步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航道,等他真正醒悟过来,死亡之门已向他敞开。

希腊神话中斯芬客斯的谜语

尼采的精神三变

苏菲的世界中终极的问题

高更的绝命画作

也许都在拷问同一个答案

动画片《天上掉下各猪八戒》中有各片段我印象很深,那是好吃懒做的猪八戒碰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猪,也是贪吃贪睡。晚上猪八戒被他的鼾声吵得无法入睡,也被他得贪吃和恶习搅得无法正常生活,这时,猪八戒才发现了自己的缺点时无法忍受的,他讨厌起自己来了。所以,我们最残酷的做法是给人一面镜子,让他照出自己的样子。如果人无法知道自己的样子,那么,再多的金玉良言有何用?

苏米普里什文在《笑的大师》中写:“假如尼想笑出眼泪,笑痛肚子,笑倒在地,还是经常笑自己吧,因为一切行为隐秘可笑的一面。但我们不会笑自己——这师办不到的。这里只有一各办法:在在别人身上发现自己可笑之处,把它展示出来,看着它哈哈大笑。”

《蝇王》就是对人性恶的最好的诠释。在《蝇王》里,杰克有一个面具,它的寓意是,人之所以作恶而毫无顾忌,关键在于有一张“假”脸。人一旦带上了面具,就有了狂欢的欲望,兽性就可以尽情地宣泄,而事实上掩盖恶的又绝非仅仅只是面具,更可怕的还是善的借口和理由,这种“面具之恶”比更对人类具有威胁性。小海岛上发生的恶性事件,西蒙的被残酷杀害,就是限制毁灭性冲动的人类文明被孩子们画在脸上的面具所冲破的。拉尔夫身处邪恶的环境,他逐渐认识到,人类内心的恶在威胁着和吞噬着人性,自己和同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杰克和他领导的那帮孩子不断作恶,形同走兽,但最终却是这伙走兽摧垮并吞噬了每一个人,使孩子们丧失人性,与之为伍。人类内心中的原始冲动在光面堂皇的幌子下无限制地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而它留给人们的就只有恐惧、敌意和仇视,生活于是演变成为一场无法无天的权力之争。这就从开始表现的人的生物性层次的恶过渡到了社会性层次的恶。

庄子《至乐》篇里讲了一个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了牛羊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仪供奉这只海鸟。而这只海鸟呢?目光迷离,神色忧郁,不吃一口肉,不喝一口酒,就这样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庄子借孔子之口说,这叫“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也就是说,以养人的方式养鸟,不是以养鸟的方式对待鸟。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人的心里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说-------与自己作伴是最高的快乐,我们内在的听众就是我们自己。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小说《我是猫》中说:“本来人们的一切研究,都是研究自我”。舍弃了认识自我,我们还将意欲何为?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说:“世人都很无知,却不自知;我虽然无知,却是自知”

文艺复兴时代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现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索的最高目标”。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的认识自己。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于丹心语。

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

——于丹心语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没有弯路可言。——于丹心语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善待他人。——于丹心语

人生的每一条路都是你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

——于丹心语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于丹心语

卢梭认为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更为重要,更为深奥。

尼采说:“认识了自己就懂得该成为怎样的自己。”

哲学家黎鸣说:“自知者莫过于知己之人性,自胜者莫过于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抑制自己人性中潜在的恶念。”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宋代王应麟在《三字经》中将其总结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上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这种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方文化长期以来极其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命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