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与儒道佛思想及现代意义

金庸武侠与儒道佛思想及现代意义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阅读金庸小说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儒家的仁爱、王道和民本思想,道家深邃博大、无处不在的辩证方法,以及佛家精神疗救伤痛,弃恶扬善的教化作用等等。他的小说赞美了儒家的人生态度,同时又肯定佛道两家的哲理精神,在小说中儒佛道互补。在爱国、重义、尽孝、尊师、守信这类基本道德方面,金庸小说从儒家吸收了很多,但在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选择上,作品又宣扬佛道两家的思想。以下分别浅析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思想,并且简单的分析一下在当代的意义。

一 金庸及其作品简介

1 金庸简介

金庸,原名查良镛,19xx年出生浙于江海宁袁花镇,是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在19xx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口。

2 金庸作品

主要的14部被人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飞狐外传》(1960—19xx年)

雪─《雪山飞狐》(19xx年)

连─《连城诀》(19xx年) (又名《素心剑》)

天─《天龙八部》(1963—19xx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xx年)

白─《白马啸西风》(19xx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xx年)

笑─《笑傲江湖》(19xx年)

书─《书剑恩仇录》(19xx年)

神─《神雕侠侣》(1959—19xx年)

侠─《侠客行》(19xx年)

倚─《倚天屠龙记》(19xx年)

碧─《碧血剑》(19xx年)

鸳─《鸳鸯刀》(19xx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其他的作品

《越女剑》(19xx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袁崇焕评传》(附于《碧血剑》之后)

《三十三剑客图》(附于《侠客行》之后)

《成吉思汗家族》(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关于“全真教”》(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

《易经·阴阳与术数》(附于《神雕侠侣》之后,新修版收) 《陈世骧先生书函》(附于《天龙八部》之后)

《康熙朝的机密奏折》(附于《鹿鼎记》之后)

《金庸散文集》

二金庸武侠中的儒家思想

1儒家简介

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君子"文化,它把"君子"的行为、道德规范作为"成人"的标准,希望人们去努力达到。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及所提倡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一直以来,对武术界有着显着的导向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线条为"仁爱",强调"仁"为"爱人之本","忠恕之道",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所派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论语》)等道德标准,一直以来,被作为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使武术这一战斗的力量,伤人的手段被纳入了道德伦理的法规之中,使武术不光成为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因此,“在仁爱的伦理道德法则中,追求文武双全,提倡仁勇兼备,是武术中儒家思想的主要文化内涵。”

儒家以其对人的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和可能世界的关切情怀,从成德之教出发,成己成物,仁民爱物,和合人与自然、社会、人己、心灵、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并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内尽心性,外穷天道,从形上道德理想,圆融现实世界生命智慧和百姓日用之学。它是礼乐文明的根据,价值观念是非的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

2 金庸武侠中的儒家思想

《鸳鸯刀》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了正派与邪派争夺宝刀的故事,传说中这对宝刀中隐藏着一个能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小说在末尾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鸳刀的刀刃上刻着“仁者”,鸯刀的刀刃上刻着“无敌”,即孟子的名言:仁者无敌。金庸将“仁”作为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理想,一种最高境界加以颂扬,体现了金庸小说创作的一种主旨,尤为称道的是,金庸在小说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他把仁爱精神上升到为国家、为民族、为大多数人这一新高度,表述为兼济天下的志向,舍弃自我委曲求全的人生选择,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为救哲别,即使是被生性残酷狠辣的术赤打得痛彻心肺,甚至差点身首异处,也绝不说出哲别藏身之处,这即为侠肝义胆。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为救素昧相识的仪琳,不管采花大盗田伯光武功有多么高强,也要舍命与之周旋,不让仪琳免遭毒手,而自己却差点性命不保。

金庸说:“在武侠世界中,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怨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教人尽力为人,追求世事的公平合理,其极致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武侠小说的基本传统也就是表达这种哲学思想。” 儒家以“为国为民,兼济天下”为核心?,其侠道表现为以勇敢入世的态度,以兼济天下的志向,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侠心义胆,以牺牲自我,委屈求全的人生选择,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去行侠仗义。他们的江湖多与国家和江山有关,一己之情仇爱恨也多半要以国家之仇、民族之恨为计。他们的事业也不只在江湖上扶危济困,而是在国家遭灾受难,民族受欺辱之时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维护国家和民族大义。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三金庸武侠中的道家思想

1 道家简介

道教是以《老子》为圣经,以道家学术为本,兼融阴阳、墨、儒、法等诸家理论作为教理教义的中国本土宗教。作为道教教理核心的"道"和"神仙修炼"的方法,都曾影响过武术的发展,并在太极、武当、八卦等内家拳种和武术养生方法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入世”和“遁世”思想为主导,不“入”则“遁”、“入”、“遁”结合,“武侠”正好可以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而作为道教之本的道家思想,其在武术中的内涵则更为丰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武术思想中,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大方面。”(倪南权,1999,《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四川体育科学》19xx年 第1期 No.1 1999) 在认识论方面 武术汲取了道家关于宇宙起源的"道论"、"气论"和"天人合一"论,用以解释武术运动的本质。如《太极拳经》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种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便来自道家。另外,武术中关于"气"的理论以及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其思想根源,无不出自道家思想。在方法论方面 武术汲取了"物极必反"、"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柔克刚"等道家思想来作为武术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内家拳,如太极、形意、八卦等拳种,其技击理论的指导思想,主要来自于道家思想。道家的诸多思想内容,在被众多的拳种的汲取中,逐渐成为了武术中的一种文化内涵。 2金庸武侠中的道家思想----逍遥之行使人心驰神往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至情至性,实现自我。他的性格中自有一股道家血脉,他到全真派门下拜师学艺,随后又反叛师门,那是因为他懂得自然之道及自我之道。他在剑魔独孤求败的剑冢中发现的剑、剑道,以及神雕促使他在洪水中、雪花中、海潮中练武,亦正体现了自然的道之精神。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所效法的是老子之道。张无忌总是上当受骗,是他弃智绝圣的结果,本来很聪明,可是不愿意往那方面去想;张无忌顺应自然而又拖泥带水,那是他“无为无不为”的表现;当明教的教主,这也符合自然之理。倘是儒家正统,那就连想也不敢想。而主动辞去明教教主的职位,同样符合宁静之道,没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主张。最后也是毅然与娇妻一道归隐了山林。他轻物重生,抛弃功名利禄,体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层次的生活智慧。 《笑傲江湖》里的刘正风和曲洋,一个名门正派,一个魔教,泾渭分明,属于水火不相容的两个营垒,但是这两种江湖划分,却无法阻碍热爱生活,具有真性情的人的交心。与曲洋长期交往,为此刘正风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他选择了“不自由毋宁死”,一把瑶琴,一把玉箫,两人临终时合奏了一次《笑傲江湖》之曲。“琴曲悲千里,箫声蛮九天”,那美妙乐章悲怆而又温雅。正如刘正风所感叹:“此辈俗人怎懂得以音律相交的高情雅致。”其实江湖众人无法领悟的是,刘正风是一位追求个性自由,追求人的权利的自由主义者。

道家是对儒家讲正义之道、善恶之道、重人伦讲人事、牺牲自我为理想的社会意识而献身的侠心义胆的反思,并进而转化成对现实人生、现实社会理想的曲线救助。其道德重现实、重人生、讲人性、讲个人意识的“性情”之道,美丑之道,对国家大事讲究清静无为而有为之道。他们蔑视世俗的功名富贵,不贪恋财货,他们重视的是道义,人情,艺业,而从不把获取财产当做人生的目的。人如热衷功名,顾忌必多,偏见难免。古人说“无欲则刚”,反之有欲则柔,则有为人所乘的弱点。有了对功名的必得之心,必受功名之累。所以热衷功名的人不能

为侠。他们在进行一系列的侠义行为之后,或施恩不图报,或行侠不为扬之名,而不愿显露武功,隐于草野。或者对武场、情场、官场已有所厌倦,已不愿知其不可而为之,又不愿与人世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不想白白地牺牲自己,而是要保全自己,保全自己的真性情,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意志,保全自己健全的个性及其生活方式。从而遵循“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原则,并进而独善其身。

四金庸武侠中的佛家思想

1 佛家简介

佛家的最高宗旨就是修炼成佛,而修炼的道路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归纳起来只有一条,那就是禅悟。而要想禅悟,就必须讲“无我”、“四大皆空”,意即抛弃来自肉体和思维、情感上的诱惑。人生是痛苦的,原因在于人有各种烦恼和欲望;世界是虚幻的,富贵功名都是空的。人要通过修炼,断除杂念,明心见性,达到佛境,进入永恒。佛教禅宗认为,人本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由于人们执着于俗世的追求,而将原来的佛性压制了。当人们抛开了世俗的追求,人体内的佛性才能被唤发出来。所以,礼佛、功德、诵经、打坐、日宣佛号等仪式,都是为了清除来自世俗的杂念,使人一心向佛。而佛教的八戒、十戒等又从制度上压制了肉体的欲望,从而突出了精神的追求。佛教所说的“佛性”如果综合全人类有关的看法就会发现;它指的是一种独立于肉体的精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灵魂,亦即中医所讲的精气。佛教的八万四千修炼法门,修炼的只是精神,而非肉体,这也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特点。佛教的基本道德标准是去恶从善、慈悲平等、利人利已,这些观念不仅充实了中国的伦理道德学说,而且也发挥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2金庸武侠中的佛家思想---般若空慧使人荡涤心灵

《天龙八部》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所谓“天龙八部”是佛经用语,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作者以此为书名,旨在象征大千世界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实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天龙八部都是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喽罗,七归那罗,八摩听罗迦。

武侠艺术中所表现的佛之侠形象复杂。他们妙悟“佛法无边,法无定法有的佛之侠在人的天性中化解“佛缘”、“慧眼”从而慈悲为怀,有怜悯之情肠,忘我无我。武侠中佛之侠形象众多,在其间塑造了一系列武功盖世、法力无边而又心关天下众生的尼姑和尚。侠与佛有着本质上的相通相似之处。侠铲除现世的不平,为大众谋利益,追求现实和理想的人生和社会,跟“佛门广大,普渡众生”如出一辙。佛之侠忘却自我,重人心,讲佛性,讲“冤孽”,“报应”,“真假”之道。佛之侠讲究顿悟与超脱,冤孽与超渡,较高层次则讲究无欲无求,无名无相,无人无我,根本之道,不为兼济更不为独善,而是为了普渡。其侠道植根于自我良心和妙悟之能事上,是对人类欲望、同类相残、苦海无边、生灵涂炭的一种反弹后的大彻大悟;是一种心空而悲天下,心宁而挂众生的无道而有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

五 现代意义

1 热门事件回顾

20xx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xx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20xx年10月24日上午,广东佛山南海区检察院称已批准逮捕小悦悦碾压案嫌疑人。

20xx年10 月30 日上午10 时许, 惠州368 路公交车行至古塘坳站时,售票员小农(化名) 突然被4 名男子强拉下车殴打,事后行凶者迅速逃离现场。小农称,可能是因为自己破坏了扒手的行窃计划而遭报复。事发时,车上十余名乘客无人阻止歹徒暴行, 仅有一名乘客用手机拍下视频。警方在调查此事时,也没人愿意配合警方取证。

2意识形态上自我反省

儒道佛给我们的启示: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仁,仁的主旨是爱人。仁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的内在美德,要通过外在形式来协调和规范人的行为,即凭借礼的一整套社会

文明体系来体现。

义利和合:义利是指道义与功利,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道德价值与物欲价值等的意思,这两方面看是二分对立,亦可和合,相辅相生。义普遍地充满于主体的利益活动之中,利益活动使人民生活丰厚。利依义而建立,义依利而体现,义利互即互涵。

诚信守正:诚信作为立人、立国、立世之本。诚信是真实无妄的意思;守正是诚意正心,保持正道而不邪。诚体现了天道的真实无妄的品德,人道效法天道真实无妄品德,这便是“诚之者”、“思诚者”。诚信在本质上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人在效法、遵循天道的真实无妄中所获得的本性和合法性。诚信守正也是立人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

儒道佛以其对人的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和可能世界的关切情怀,从成德之教出发,成己成物,仁民爱物,和合人与自然、社会、人己、心灵、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并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内尽心性,外穷天道,从形上道德理想,圆融现实世界生命智慧和百姓日用之学。它是礼乐文明的根据,价值观念是非的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艺术审美的尺度,由是构成了中华民族基本精神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价值体系。无疑,糟粕是有的,但我们无法舍弃的,是那里的精华。这些精华在现代仍有其积极作用,经选择可转生为对现代社会,人生应走之路的伦理道德启示。

何佳君

10092793 药剂092

 

第二篇:金庸小说体现的儒道思想

JIUJIANG UNIVERSITY

毕 业 论 文 (设 计)

题 目 金庸小说体现的儒道思想 英文题目 The Jin Yong novel manifests the Confucian says the thought

院 系 文化传播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姓 名 廖茂清

年 级 05级

指导教师 朱阿正

二零 年 月

1

金庸小说体现的儒道思想

摘要

金庸小说将中国雅文化传统灌注到俗文学这种有活力的文学形式中去,从雅文化传统和俗文化传统的结合部切入,通融雅俗而超越雅俗,这使得金庸小说的文化底蕴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达到了深度地契合,也使得金庸小说风靡华人世界。金庸小说的文化底蕴是以儒道为基础的,但是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不是简单矛盾对立关系,而且互补统一的关系,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儒道思想作一简单的呈现,以小说中的大量实例进行证明,并探讨金庸小说中儒道能够水火相容的原因。

【关键词】仁义、知其不可而为之、武功、个性意识、互补统一

2

Abstract

The Jin Yong novel the Chinese elegant culture tradition will pour into to conventional literature this kind has in the vigor literature form, will cut into from the elega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vulgar cultural tradition intersection, stretches the rules vulgar to surmount elegantly elegantly vulgar, this caused the Jin Yong novel the cultural inside story to achieve the depth conjunction with our nationality's cultural psychology structure, also caused the Jin Yong novel to be all the rage the Chinese people world.The Jin Yong novel cultural inside story is says take the Confucian as the foundation, but in the Jin Yong novel Confucian said the thought is not the simpl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 this article the Confucian who will manifest to the Jin Yong novel in said the thought will make a simple present, will carry on the proof by the novel in massive examples, and will discuss in the Jin Yong novel the meek road to be able the water and fire accommodating reason.

【keyword】 But the justice and humanity, knowledge it may not for it, Wugong, the individuality consciousness, the supplementary unification

3

目录

引言???????????????????????????(5)

一、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儒家思想???????????????(5)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 (6)

(二)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和由此形成的崇高人格气节?????(7)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命观???????????????(8)

二、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到家思想???????????????(9)

(一)金庸小说中的独特武功思想??????????????(9)

(二)金庸小说中的道家人格????????????????(12)

三、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的关系??????????????(14)

(一)入世与出世的互补统一??????????????(14)

(二)个性意识和集体意识的互补统一??????????(15)

(三)金庸小说中儒道能够实现互补统一的原因??????(15)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谢辞??????????????????????????? (18)

4

金庸小说体现的儒道思想

引言

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的一种,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的《虬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步入现代后又出现了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等专事武侠小说创作的作家。然而,武侠小说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却未蔚然成大观,知道金庸武侠小说出现才使武侠小说这一通俗文学形式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才使武侠小说成为通俗小说中最活跃的文学形式。金庸于19xx年开始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生涯,自19xx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问世后,相继又推出《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射雕英雄传》,到19xx年金庸封笔,金庸共出版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将武侠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推向了极致。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遍布全世界,“可以说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流传。”①据《远东经济评论》“文艺和社会”栏目的资深编辑西蒙·埃利斯所作的粗略估算,光是内地、香港和台湾这三大市场,历年来金庸小说的销售量,连同非法盗版在内累计已达一亿。②此外,金庸的读者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从政府官员、教授学者、文化名流、大中学生到普通市民都有金庸迷。问什么金庸武侠小说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呢?当然这与通俗文学极具感性化和消遣娱乐性有关,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金庸小说蕴含的传统文化尤其以儒道最为突出,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作一探究和分析。

一、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

5

孔子说:“仁者,爱人。”③仁爱思想不仅贯穿整部论语,而且还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认为‘仁’是‘爱人之本’,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④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

郭靖是贯穿《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部小说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处处体现了这种仁爱思想。郭靖在蒙古草原长大,他在元军中担任过要职,曾助铁木真攻破撒麻尔罕城,城破之后蒙古军烧杀抢掠,开展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自白发苍苍的老翁以至未离母亲怀抱的婴儿都无一幸免。郭靖看到这些后心刀割,他冒着生命危险恳求铁木真饶了撒麻儿罕城的人民。在《射雕英雄传》的末尾,郭靖和英雄迟暮的铁木真有过一段对话,成吉思汗说:“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你说古今英雄谁能及得上我?”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凛凛,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泪。”在郭靖看来,自古以来英雄受当时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而不是看他杀了多少人,建立了多大的功业。《神雕侠侣》中写蒙古人攻城,驱赶大宋百姓先行,大宋守兵只要手软开城,蒙古兵就随即跟上,。对于蒙古人的阴谋郭靖自然明了,但是郭靖实在不忍心让几千人大宋百姓葬身于元兵的铁蹄之下,所以郭靖看到守城士兵置百姓性命于不顾后,马上叫守兵打开城门让百姓进城,自己则率领士兵,冲出城门截断元兵,阻挡其进城,后来郭靖被元兵团团围住,使他险些战死于城外。这让人很自然的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因为不忍心弃荆州的十万百姓,以至于影响了行军速度,被敌军追上,使刘备差点丧命的事迹。由此可见,郭靖的爱国爱民之心确实让人感动。

萧峰是《天龙八部》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他开始是丐帮帮主,后来当上辽国南院大王,最后又变成一个普通人。虽然他的身份地位不断在变化,但是他那颗感念天下苍生不为己的心却始终未变。萧峰作为辽国南院大王时,辽帝令其南征大宋,他违令不遵,他说:“我若征宋,这里有万余将士,只怕未必有半数能回北国,倘若我真能救得这许许多多的生灵,皇上纵然将我处死,那也死而无恨。”在萧峰和郭靖身上,金庸先生寄寓了自己崇高的审美情怀,表达了儒家“仁爱”精神对于武侠人物甚至一般人性的最高理想,他们的仁心义胆是以天下百姓生死存亡与民族国家的安危祸福为念。

6

(二)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和由此形成的崇高人格气节

儒家认为“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这些事是对的,所以儒家主张“义”高于一切,违背了“义”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孟子曾这样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⑥可见儒家的价值观是以义为上的价值观。金庸武侠小说极其强调“义”,“义”是小说中儒侠之美的基石,郭靖是金庸小说儒侠人物的代表,郭靖几乎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想想这件事和道义是否违背。郭靖爱黄蓉,但是郭靖和华筝公主有婚约,于是郭靖对黄蓉说:“我是个蠢人,什么事理都不明白,我只知道允许过的话,决不能反悔。”他在华筝公主与黄蓉之间,执意选择与华筝公主成亲而舍弃黄蓉,他并非薄情之人,但是他想的是答应人的事绝不反悔,他答应与华筝成亲,就是以义为上的表现。当蒙古大军即将犯境时,对于杀敌救援黄蓉只想尽力而为,如果能力不够就骑上小红马,一走了之,郭靖不同意,他说:“蓉儿,这话就是你的不对了,咱们既然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尽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辱,纵然捐躯也在所不惜。在这里郭靖已经将“义”提升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层面。而在与从小结为安答的托雷之子忽必烈的对话中进一步体现了郭靖的大义之举。忽必烈说:“我与叔父相交三世,郭叔父念及故人之情不必如此,”郭靖正色道:“那也未然,公义在前私交为轻。昔日托雷安答领军来攻襄阳,我曾起义行刺义兄,以退敌军。恰逢成吉思汗病重蒙古兵退,这才成全了我们的金兰之义。”郭靖为了义可以灭兄,也可以为了义灭亲。在《神雕侠侣》二十七回,郭靖之女郭芙愤怒之下斩断杨过的右臂,郭靖知道事情原委后执意要断女儿一臂。郭靖说:“伸出右臂来,你斩断人家一臂,我也断你一臂。你爹爹一生正直,绝不敢徇私妄为。”为了大义“亲”“兄”都可灭,可见郭靖确实具有儒家“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郭靖的一生正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来概括,这种侠无义不立,义无侠不成的价值观念正是儒家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崇高人格气节的体现。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的身世和生平极其复杂。他本是契丹人,父母双亡后被寄养在大宋一个普通家庭里,经历磨难后当上了丐帮帮主,可是康敏为泄私愤将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世抖出来,使得在当时汉人与契丹人民族仇恨深重的情况 7

下,人人都欲得而诛之,萧峰为了躲避追杀,远赴关外,后来因为救了契丹皇帝被封为辽国南院大王,萧峰做南院大王时又因违抗辽帝南征大宋的诏令而被贬为平民。但是,不管萧峰是帮主、南院大王,还是普通老百姓,他都处处以义为重,不为民族仇恨蒙蔽,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观。他行事时时处处以是否符合道义为标准。作为契丹人的后裔,他回到辽国以后,却坚决反对辽国的侵宋战争,以一己之勇武迫使辽国皇帝收回成命,自己则在雁门关外悲壮自尽。为了宋,辽百姓不受战乱之苦,萧峰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愧是一位义薄云天的大侠。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命观

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也就是说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甚至有时明知道会失败,但是还是要尽力去做,这就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明观。

金庸曾说:“我在三十岁稍过后开始写武侠小说,所描写的男主角为数众多,个性和遭遇颇为繁复。但是到最后,男主角的结局通常不出于两途: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飘然而去,遁世隐居。”⑦那么是什么样的一种天命观让金庸小说中的男主角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一种结局呢?答案可以从郭靖和萧峰身上找到。小说中郭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宋元之交,当时宋朝统治腐败不堪,民不聊生,面对元军的强大攻势,无力抵抗,只能偏安于江南一隅;而蒙古经过铁木真的统治,国土面积得到扩展,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更是强大无比。从双方的对比实力来看,宋朝灭亡,蒙古统一全国是必然趋势。因此郭靖所从事的抗元大业必定会失败,他苦守了十多年的襄阳成也必会沦陷,这一点郭靖 心里也清楚,但是郭靖依然竭尽全力守卫襄阳,他在《神雕侠侣》二十二回中说:“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说只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功失败,他也看不透了。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的,谈到最后,也总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最后他也 8

实际行动来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最终襄阳沦陷,他也战死沙场。《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也是如此,他一生为平宋辽杀伐,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他为阻止辽国侵宋跳崖自尽。由此看来金庸小说中的第一类男主角践行的正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命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种天命观发展的结果。

二、金庸小说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金庸小说中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独特武功哲学和自在无为的人格精神上。

(一)金庸小说的独特武功思想

“‘武’是武侠小说的一个基本要素,”武侠小说界有无武不成侠之说。⑦金庸巧妙的把道家思想溶入到小说中的武功上,形成了金庸独特的武术思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武功秘籍、心法与道家“无”的精义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⑧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⑨这里说的“道”是“无名”,是“无”, 是万物之所以从生者,“一”是指“有”。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上与老子的这种“无”的思想渊源很深,甚至直接引用道家经典《道德经》里的话,在《射雕英雄传》第十八回,金庸直接引用老子《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作为武功秘籍《九阴真经》的开篇。老子的“有”与“无”的思维还影响到了金庸对武学的构思。《射雕英雄传》第十七回周伯通教郭靖空明拳时说:“老子《道德经》里有一句话道:‘埏埴以为器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周伯通见郭靖不懂,进一步解释道:“这只碗只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盛饭的功用,倘若它是实心的一块瓷土,还能装什么饭?建造房屋,开设门窗,只为了四壁中间的空隙,房子才能住人。倘若门窗不是有空,砖头木头四四方方地砌上这么一大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我们全真教的最上层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周伯通自称自己创的这套空明拳从《道德经》中的“有”与“无”中悟出并以拳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9

的。作为道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崇尚“无”的价值。他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讲到了“混沌之死”的寓言:“南海之帝为脩,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脩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脩与忽谋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混沌是自然本真状态的“无”,七窍为“有”,这时混沌之“无”就消亡了,“无”蕴含了着无限的生机,“有”却能扼杀“无”之生机。金庸武侠小说中贯穿了“无”这一思想。《笑傲江湖》第十四回金庸借风清扬之口又一次向我们传达了“无的精义,风清扬道:“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话还只说对了一下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循,敌人便有隙可乘。要切肉,总得有肉可切;要斩柴总得有柴可斩;敌人要破你剑招,你须得有剑招给人家来破才成。”这里说的“无招”就是“无”,“无招”实际上蕴含了无限的杀招,因为“有”生于“无”。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反复的问张无极是否把剑招全忘了,直到张无忌把所有剑招忘了,剑法就学成了。忘记剑招就意味着“无”,只有心中无剑招,才能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否则心中有剑招,手中有剑器,必定会被心中之“剑”和手中之剑所束缚,不能够达到随心所欲,顺其自然的境界,。由上可见,金庸小说中的武功秘籍及心法口诀生动的诠释了道家“无”的精义。

2、道家的道器观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武功上的体现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说:“道可道,非常道。”⑩——道不能用通常的语言来表述,但仍可看出,“道”是万物的本源,或一切事物永恒的代表。“器”作为“道”的他者,指各种派生、有形或具体的事物。道家主张“道本器末”,强调“以道御器”。在金庸小说的特殊语境中“道”是指内功、武功心法、武功秘籍,“器”则指外家功夫、兵器、技艺。

熟悉金庸小说的人不难发现金庸小说中武功高强的人往往是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兵器的,像伯通、欧阳锋、一灯大师、郭靖等。也许有人会误把黄药师手中的玉箫和洪七公手中的打狗棒当做是兵器,但是事实上玉箫在黄药师手中只作为乐器来使用,而打狗棒也洪七公作为丐帮帮主身份象征。那么他们临敌时靠什么取胜呢?他们靠的是内功和武功秘籍。显然金庸小说的武功隐含了对器物的排斥。《射雕侠侣》第二十回中写到了独孤求败的剑冢:

10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

第一柄剑上刻有两行小字:凌厉则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第二柄上刻: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详,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

第三柄剑上刻: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第四柄剑上刻: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从独孤求败用剑由“无坚不摧的宝剑——重剑无锋的钝剑——不滞于物”这以过程可以看出武功的提高实际上就是道克服器的结果,是道益器损,以道驭器的结果。“道”越强对“器”的依赖就越小,当武功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可以不被器所束缚,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甚至摘花伤人。金庸中的“掌风”,和“掌力”和难为一般人所理解,实际上它是武功达到一定境界之后的表现,它可以伤人于无形,不借用任何外在的“器”就能致人于死地。《倚天屠龙记》中,人人争夺倚天剑和屠龙刀,原因是倚天剑和屠龙刀中有“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秘密。结果天机藏于刀剑内部——仍是作为“道”层面上的《九阴真经》。要想取得《九阴真经》就必须将倚天剑、屠龙刀这两件旷世神兵互斫断为两截,这可以指正为对“器”的的贬抑和排斥,实质上构成对“器”的一种结构和反讽。这些说明“器”无论多么有效和实用,仍旧要服从于“道”的管理,道胜于器。

3、道家的气本体论与金庸小说中重内轻外的武功修炼方法

“气”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家为了表述本体论,用“气”来代表宇宙万物的根本。“气”即“道”的体现,大道无穷,万物变化皆由天地产生的阴阳二气和阴阳混合之气而生成。庄子用“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金庸小说中武功正是秉承和发扬了道家的“气本体论”论的哲学思想,把气作为武功的本源,形成了独特的重内轻外的武功修炼方法。金庸小说的武功有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两种,决定一个人武功高低的不是外家功夫,而是内家功夫。这里说的内家功夫就是内力,也就是“气”。《笑傲江湖》一书中华山派内有剑宗和气宗之争。剑宗和气宗之争说到底就是武功修练方法之争。剑宗主张华山派武 11

功要点在于“剑”,剑术一成,纵然内功平平,也能克敌制胜。气宗则主张习武当以练气为先,华山派的功夫要点在于“气”,气功一成,不论使拳脚也好,动刀剑也好,都无往而不利。剑宗与气宗之争最终以气宗的胜利而告终。仅凭此就断定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修炼方法具有重内轻外的倾向显然缺乏说服力。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令狐冲从剑宗传人风清扬处学得“独孤九剑”,武功大增,甚至超出了师傅岳不群,并以此名扬武林,但是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令狐冲内力全失之后,剑术就成了花架子,所以他在洛阳城中时竟连几个地痞无赖都打不过,在梅庄与江南四友比武的时候也要事先约定不使内力,之切磋剑术才能取胜。至此,我们可以说金庸小说的武功修炼方法隐含着以气为体,以剑为用;气是主,剑为从;气是纲,剑是目;气为源,剑为末的重内轻外倾向,这与道家的气本体论是一脉相通的。金庸确实对内功修炼情有独钟,小说中的高手几乎没有一个是纯粹的外家高手,任何功夫都是以内力为依托,。降龙十八掌虽然算是外家工夫,但如过少了强大的内力作为依托,降龙十八掌便成了花拳绣腿。《侠客行》中的石破天获奇遇而练得惊人内力,但是却不懂任何外家功夫,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高手。此外《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得“九阳神功”这项高深内功后,只用了几个小时辰就把乾坤大挪移学到第六层,而上代魔教教主阳顶天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却只练到第四层。由此看来,学武应该先练气,这是一劳永逸,事半功倍的武功修炼方法。

尽管作者也强调内家、外家功夫最终殊途同归,但从那似乎是二元论的思维定势中,我们不难得出内功胜于外功的“江湖法则”,以及气功修炼优于外功修炼的修炼方法。金庸小说的这种重内轻外,重气轻剑的总体倾向实际上正是气本体论在小说中的自然流露、迁延和转换。

(二)金庸小说中的道家人格

道家思想与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物个性,其主要表现自在无为的人格精神和个体意识上。

1、自在无为的人格精神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所以当出国派人请他出来做官时,他说:“我宁愿做泥水中自在的 12

小鱼,也不愿做被供奉起来却失去了自由的龟。”因此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斗争。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质的差别,认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是非、善恶、得失、荣辱都是一样的,要求人们在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飘渺的境界中逍遥漫游。金庸将老庄的这种自在无为的思想人格化了,产生了一系列轻生死,轻荣辱的侠客。代表人物有令狐冲、杨过、周伯通、张三丰等等。令狐冲是《笑傲江湖》中的主人公,他属于名门正派华山派,但是《笑傲江湖》开篇就写到令狐冲为救被采花大盗田伯光缠住的恒山弟子仪琳,竟然信口雌黄,大骂天下尼姑。说天下三毒,尼姑为首。经过几番厮杀,数次谈论,作为名门正派华山派首徒的令狐冲,居然和为人所不耻的田伯光称兄道弟结为朋友。为了躲过余沧海的追杀甚至在烟柳之地群玉院和曲非烟、仪琳同宿一床。后来令狐冲和魔教圣姑产生感情,还与杀人名医平一指,五毒教主蓝凤凰等一大批邪派人物交朋友。令狐冲在追求个性自由的过程中显得格外洒脱,什么名教道德,社会舆论,门户观念他都可以置之脑后,敢言人之所不言,敢为别人之不敢为。其行止逍遥的处世风范深得老庄之妙。在对待自己的感情生活时令狐冲也是抱着自在无为,顺其自然的态度。令狐冲一直钟情小师妹岳灵珊,即使在跟日后成为他妻子的任盈盈有了感情纠葛之后依然深爱着小师妹。岳灵珊与令狐冲是青梅竹马,感情很深,他的师父也有意将岳灵珊许配给令狐冲。但是林平之的出现,使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岳灵珊被林平之身上的贵族气质深深迷住了,渐渐的疏远了令狐冲,移情别恋林平之。令狐冲早就发现了这个苗头,但是他却不加干涉,也不跟林平之争夺,而是顺其自然,逍遥无为。最后,岳灵珊终于投入了林平之的怀抱。此外,特立独行,纵情任性的杨过;冰清玉洁,超然世外的小龙女;旷世超脱,遗世独立的张三丰都是金庸小说将道家虚静无为,自在逍遥的思想人格化的表现。

2、强烈的个体意识

道家传统思想的精髓是个人本位思想。庄子提出了与“存在主义”和“自由是人伟大和庄严所在”同样的命题,并且构建了逍遥无为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正是冲破总法专制和一切外在规范束缚,反抗现实,肯定自我,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精神独立自由的表现。令外,道家作为儒家社会的对抗者,儒家重“社会本位”,道家重“自然个性”。儒家强调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道家则凸显个 13

体价值的至上性,对于人的思考中心是个人生命在宇宙间的存在意义,并不看重人在现世中的社会价值。杨过是《神雕侠侣》中的人物,他特立独行,纵情任性,他先投入全真派门下,后来不堪折辱反出全真派改投古墓派,再后来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娶师父兼姑姑的小龙女为妻。杨过的这一系列举动,正是他心中个人意识的觉醒与高举。他在《神雕侠侣》第十二回中说:“若是我错了,自然要改。可是他(手指赵志敬)打我辱我,骗我恨我,我怎能认他为师?我和姑姑清清白白,天日可表。我敬她爱她,难道这就错了?”郭靖听到这番话之后怒气冲天,举起手掌想把杨过打死。杨过面无惧色,依然说道:“我没错!我没做坏事!我没害人”这是杨过的个体本位意识与当时江湖上人们所持的社会本位价值体系的激烈交锋,是杨过对歪曲人性的不合理封建礼教的宣言。

这种个体意识在令狐冲身上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令狐冲表面上属于华山派,或者是五岳剑派,或者是衡山派。但是从令狐冲行云流水,任意所至的行事风格来看,他显然不将武林规矩,门派教条房在眼里,所以他本质上不属于任何门派。《笑傲江湖》一书中有许多利益集团,但是无论是哪个利益集团拉拢令狐冲,令狐冲都不买账,他不属于岳不群集团,也不属于任我行集团,更不属于左冷禅集团,他是一个自由的个体,他只属于他自己,只忠于他自己。

三、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的关系

(一)入世与出世的互补统一

儒家的入世思想在金庸的小说中表现为强烈的,积极的参与正义斗争,关心现实世界,关心民间疾苦,刚健有为;道家的出世思想在金庸小说中表现为逍遥无为,超然世外,退隐江湖。金庸小说中入世与出世的互补统一变现为。

1、金庸小说中的儒家式人物,他们开始经世济民,刚健有为,理想达到或皮破灭后,便由入世转为出世。如《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他开始时积极领导反清复明大业,企图恢复汉人山河,理想破灭后,万念俱灰,退隐山林。《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帮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在媒山自尽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自己对李自成的腐败统治深感失望,于是和佳人避世海外。

14

2、金庸小说中的道家式人物,他们率性而为,逍遥无为,超然世外,他们相安则遁世,世乱则侠义。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率性而为,逍遥自在,在日月神教的大举进攻面前,令狐冲知道,此时如果还自在无为的话,恒山必会遭灭派之祸,于是他率众迎战日月神教的大举进攻,誓死保护恒山教众,得知己方没有威胁后,才安心与任盈盈离开江湖。《神雕侠侣》中特立独行的杨过,也是在协助郭靖守卫襄阳后才同小龙女匿迹江湖。因此金庸小说的侠客们身上有儒家的为国为民,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思想,也有道家的逍遥自在,个性勃发的出世思想,金庸小说的人物完美的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融合在一起。

(二)个性意识和集体意识的互补统一

儒家中集体意识,主张以民为贵,经世济民,主张为“仁义”而生,为“仁义”而死,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行为处世以集体利益为根本。道家重个体意识,肯定自我,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独立和个人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意义。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互补统一在金庸小说中主要表现为。

1、在大是大非面前,关乎国家或门派存亡时,集体意识重于个体意识。如袁承志为了国家放弃了个人仇恨;郭靖本可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为了拯救百姓和国家放弃了个人幸福;萧峰为了阻止辽国侵宋而跳崖自尽,令狐冲为了拯救恒山派,违背了自己无羁无绊的本性出任恒山掌门。他们都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个人利益。

2、在面对宗法礼教和外在束缚时重个体意识。如杨过认西毒欧阳锋为义父,反出全真派拜小龙女为师,尤其是他要娶自己的师父兼“姑姑”的小龙女为妻,这更是为当时的集体意识形态不容的“禽兽之行,”“乱伦之罪。”杨过这些行为是个体意识的高举。此外,如令狐冲,他打破江湖门派观念和正邪之分,把武林规矩和门派教条视作狗屁,认为这些严重歪曲了人性。金庸小说中的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结合构成了金庸小说的和谐美。

(三)金庸小说中儒道能够实现互补统一的原因

儒道两种思想在金庸的小说中互补统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众所周知儒道之争自古就有,到了汉代更是愈演愈烈,甚至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是在金庸的小说中,儒道两个思想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构成了小说中的完美人格。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 15

的。这些差异只是儒道两家关注的问题不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对立的,并不构成激烈的冲突。惟其如此,才使得儒道两家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形成了相辅相成、恰相对待的局面。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结束语

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不只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内在的渗透,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浸透着的,它弥漫在整个作品招聘那个,充溢在字里行间。惟其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才能独具魅力。

16

参 考 文 献

(1)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xx年12月第一版 第2页。

(2)《金庸在西方》,载19xx年1月28日《文艺报》

(3)《论语·颜渊第十二》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 20xx年 第30页

(5)孟子《孟子·离娄上》

(6)《小序:男主角的两种类型》收入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子》 香港明窗出版社 19xx年10月版

(7)孔庆东《笑书神侠》中国海关出版社 第52页

(8)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章

(9)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10)庄子《庄子·应帝王》

17

谢 辞

本论文设计在朱阿正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朱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朱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朱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