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七种创意吃法

元宵的七种创意吃法 拔丝汤圆

将汤圆炸好备用。以食用油滑锅底,放入白糖和适量清水,用文火熬成糖稀,当糖稀冒大泡呈黄色时,放入炸好的汤圆,与糖稀搅拌,迅速出锅,趁热食用,宛如金珠缠丝,别有情趣。

穿衣汤圆

将芝麻炒酥研末,放入熬稠糖糊的锅中,再倒入炸好的汤圆,滚粘均匀,出锅上盘,逐个摆开,冷食、热食皆宜。

清蒸汤圆

将汤圆摆入抹了一层油的瓷盘或金属盘里,入锅蒸熟,取出后撒上白糖即可。食之香糯可口。

烘烤汤圆

将汤圆摆入抹有底油的金属盘内,连盘放进烤箱,烤至色呈金黄、熟透,取出装盘,以白糖佐食,不仅无油腻感,而且口味清香甘甜。

油炸汤圆

先将油烧热,然后将汤圆下油锅后轻轻翻动几遍,待汤圆全部虚涨,捞出撒上糖即可食用。

酒醉汤圆

将小汤圆煮熟后放在碗中,再将煮沸后的甜酒浇入,打入鸡蛋花更佳。食之酒香醉人,色、香、味俱全。

酒心汤圆

将芝麻调成甜味,与玫瑰露酒搅匀,制成酒心麻蓉,包入汤圆中,酒心汤圆就做好了。而后将油锅烧热加姜片少许,然后放酒心汤圆油炸即可。

 

第二篇: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元宵画报

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猜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

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各地习俗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

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划旱船 逐鼠 走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