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办坏事

好心办坏事

我们家有一个漂亮的鱼盆,是瓷的,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天青色的,盆底画着几朵盛开的莲花和几片荷叶。爸爸、妈妈很喜欢这个鱼盆,一有时间就用布去擦拭,把它擦得亮晶晶的。他们买了三条有大大尾巴和大大眼睛的红色金鱼放在里面,随着金鱼的游动,里面的莲花和荷叶就像活的一样随着水波飘荡,真是太美了。可就是这么好的东西,确被我的一次“好心”给打碎了。

这要从我小学二年级暑假的一天说起,那天,快中午了,姥姥在厨房做饭,我写完了暑假作业,忽然想起,老师的暑假作业里面还有每天帮父母做家务的任务,那我今天做点什么哪?我这屋看看,那屋转转,一眼看到了那个鱼盆。我想起来,爸爸每周六都会为金鱼换一次水,明天就是星期六了,不如帮爸爸给金鱼换换水,明天爸爸就可以歇歇啦,爸爸回

家看到了一定很高兴。

说干就干,我学着爸爸的样子,先拿来一个小塑料盆和一个小鱼抄子,然后把鱼抄子放进鱼盆里,金鱼见了鱼抄子拼命地游,我迎着鱼头抄去,鱼一转身躲开了,我没有灰心,一次、两次、三次……三条金鱼终于被我捞进小塑料盆里了,我擦了擦头上的汗,开心地笑了。剩下就该换水了,我看了看鱼盆,憋住一口气,双手抓着鱼盆的边,缓缓地把它抬起来,还真是有点重,我的脸憋得通红,腿也开始打晃,一步、两步、手上一滑,脚下一软,“砰”的一声,鱼盆掉到了地上,摔碎了,水洒了一地,我也坐到了地上。

“怎么了?”姥姥听到声音急忙跑出厨房,“你这是干什么呀!”姥姥一边问一边把我抱起来。我当时心里又害怕又委屈,害怕是因为我打坏了爸爸、妈妈最喜欢的鱼盆,委屈是因为我是真心想帮爸爸做点事情。“我……我是想帮爸爸给金鱼换水!”我带着哭腔说。“这么沉的盆,你哪里搬的

动呀!你不会等爸爸回来换呀!”姥姥埋怨地说。“我是在完成暑假做家务的作业呀!”我大声嚷着。“哎呦,错怪我们宝宝了!”姥姥一听,笑了!“可是做家务也要量力而行呀!老师让你们做家务,是让你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呀!”姥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到。我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重重地点了点头。

看着地上破碎的鱼盆我后悔极了,这么漂亮的鱼盆就因为我的“好心”而毁掉了,要是我做事情前能多想一想,或者把金鱼捞出来后请姥姥帮忙倒水,那么这件事就不会发生。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凭热情,必须具备会做事、做好事的能力,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寻求帮助。就像我们学习一样,不是说有学习的热情就能学好,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技巧、方法,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请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长大了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第二篇:好心办坏事的例子

好心办坏事

“你每天作业都要我亲自盯着你才能交啊?你想不想交作业?如果不想交,就不要交了。我们班30个人每天只要收29本作业就行了!??班上的活动你也不愿意参加,你是不是我们班的一员啊!??你是劳动委员,根本不关心班级卫生,你还有没有集体观念啊?!你想不想在这个班学习啊???”

这段严厉的话语是小超妈妈用手机录下的,在安静的校长办公室里回放听的格外清晰和刺耳。

小超是初一的孩子,成绩不错,在班上前三名,一直是同学老师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可是不知发生了什么,令小伟妈妈十分生气。这是她今天特地到我办公室放给校长听的录音。手机里的录音是班主任秦老师的声音,那天她请小超妈妈来学校,反映小超近期时常不交作业的问题,说着说着,秦老师的语气越来越重,小超妈妈听的很不舒服,就拿手机录下了这段声音。小超妈妈把这段录音在家给家人都听了,引起家人的强烈不满。我们来回放一下录音中呈现给我们的画面:

1、小超妈妈走进办公室,跟老师打了招呼:“秦老师,你好,你请我来有什么事情吗?” 见到家长,秦老师立刻把小超喊到办公室,对小超开始了教育??(此刻,小超妈妈还一直站在旁边,老师没有请家长坐下,妈妈还没了解到什么情况,就开始听老师教育孩子,不满情绪开始流露,立刻用手机录音了。)

2、秦老师本着“响鼓也要重锤敲”的理念,认为越是成绩好的孩子越是要严格要求,不能容忍这样的好学生不做作业的事情发生。对小超的每一句话批评都是负向信息的传达。

3、在录音中还夹杂着另外一个老师与学生交谈的声音,小超妈妈说:“当着我家长的面,老师都可以这样批评我的孩子,那我要不在现场,老师还不知道对我孩子怎么样呢!现在我孩子逆反情绪严重,都是因为老师的态度问题!”

一段录音回放让我们警醒,在我们只顾着自己说的痛快的时候,若静下来以一个妈妈的身份再听听自己的讲话时,你会有另外一种感受:这是我的声音吗?语气那么强硬,但却没有走进对方的心灵呢?

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个事件,能透过看似简答的表面,看到问题的端倪。积极心理学家用频次统计的方式,把老师在课堂上包括语言词汇在内的所有行为统计起来,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两种,来研究教师自身的心理资本水平。研究发现,自信、乐观并且具有积极情绪的老师积极词汇更多。在学生的心理发育和成长中,家长老师和孩子互动最多,互动中的词汇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是什么决定了老师的词汇和行为?老师自身的心理资本水平。社会上的人大多都认为学生需要帮助,其实,老师更需要关怀。老师自身的幸福决定了和孩子的互动,而提升老师的幸福感,就必须要提升老师的心理资本水平。如果故事中的秦老师具有良好的心理资本水平,她就能在平复自己情绪的前提下,选择更恰当,更理性的方式跟学生和家长交流,将整个教育过程在孩子、家长、教师都舒服的状态下,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她应当会多鼓励,多积极正向地肯定。

试想一下:秦老师见到小超妈妈时,先客气的请家长坐下,泡杯水,“辛苦您了,这么远耽误您时间,让您亲自来学校,很感谢!”家长被尊重的感觉是很好的。

老师在找孩子来谈话之前,先要明确向家长表达本次约谈的目的:“小超妈妈,您的孩子是我们班的优秀学生,我一直很看好他!最近有退步现象,主要表现在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您对此是否了解??”

请来小超,秦老师可以说:“小超,你不是一直想争取班级第一名吗!我也很喜欢你,你看看最近有哪些地方会影响你的进步?你自己心里清楚吗?今天,我们和妈妈一起来帮助你找到影响你进步的地方,我们努力来改正它,好吗???”

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都是批评式教育,害怕夸奖之后孩子会骄傲,家中如此,学校中更是。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就用实验证明了正向强化的巨大作用,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也深知其中道理。之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如此困难,关键在于,一个真正喜欢自己,足够自信的老师才能时时关注到学生的优点,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喜欢,这就是心理资本的巨大价值所在。

其次,她就可以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交流中教师要清晰的告诉家长,我很为你的孩子着急、担心,我希望能帮助你们,同时,跟家长一起努力把孩子的成绩提上去。这样,就能让家长觉得老师是真心的在为家长分忧。如本文开头的一段谈话基本都是你向信息,你想不想交作业啊?你想不想学习啊?你想不想在这个班?你这是怎么搞的??你向信息多含有指责、批评、质疑的情绪,不易拉近谈话双方的距离老师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其实就等于站在家长的对立面,孩子听进去的是老师对自己的不满,不喜欢自己,家长听出的是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指责,孩子在学校受了巨大的委屈??

原本良好的初衷,就在这种误解的过程中百口莫辩。

第三,她可以允许更平等的交流。一个有良好心理资本的教师不会带着情绪和家长说话。不论孩子令你多失望、多生气、多担心,他毕竟是孩子,他的成长就是经历累计,甚至是错误累计才达成的;因为年轻,因为不懂事,才会犯错误,才会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教育。因此将孩子犯错误看成一件天大的事情,是没有必要的,有问题才有机会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成长。

千百年来,教师在人群中都是高人一等的,为人师表,是在任何地方都坐在上首的尊贵待遇。然而,素质教育来了,西方平等的教育方式的冲击来了,我们开始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要求平等的课堂,平等的师生沟通。却忘了,走下了讲台,教师心中本身的清高如何?教师在人群中的地位又当如何维持?

这个看似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的问题,其实更是一个心理问题。教师本身的自信,本身对于自己职业的崇高敬意足够坚定,才能支持他大胆地走下讲台,大胆地去尝试用平等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甚至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自己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因为,无论如何,他心中的三尺讲台都在,都倾注着他作为教师的自豪感、幸福感。本文开头的故事远还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