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日本人的“自杀观”

浅议日本人的“自杀观”

本文来自: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名作家们的自杀。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等自杀就像是徘徊在日本作家们身边的幽灵。文章试从生死观、武士道精神、孤独意识等方面对日本著名作家的自杀现象进行探究,力图揭开日本作家自杀之谜。

一、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多发,地壳运动剧烈,且气候带从南亚热带延伸到北亚寒带,四季变化分明。特殊的地理特征,使日本人长年生活在不安与变化中。

六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到日本。其“诸行无常,胜者必衰”的循环观,或多或少安慰了日本人不安的心灵,也给其人生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2-13世纪,荣西和道元又将禅宗这一佛教宗派带到日本。不久,其影响波及日本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促成了日本民族观的形成。禅宗相信“轮回转世,生死不灭”,训诫人们不要把死看成人生的完结,而应看成人生的开始。正因为如此,“生和死这两种人力无法超越的完全对立的界限,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并不认为是界限,而是前后牵连的变化中的两个阶段。在这里,死不是永远的沉寂,而是人生转世的道路。”[1]

名作家川端康成,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开煤气自杀了。除了担心无法超越以前的辉煌成果以外,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他对死亡美学的追求。川端认为:“人世间再没有比用轮回转世的训诫编织的梦更美妙的东西了。”[2]他相信轮回转世,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以死而生。而新思潮派小说家芥川龙之介也表示愿意牺牲生命来换取“那朵空中瞬间绽放的火花”。

从审美角度来看,死亡是最高的艺术。19xx年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请细江英为其拍照。作为自己完美体形的最后见证,其摄影构图极尽唯美。在拍摄的瞬间,三岛身体的美被永恒地记录下来。其后肉体的消亡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二、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被誉为“大和魂”,是日本民族的道德体系中心。“武士道,即知死之道。”武士道经典《叶隐》上的这句名言道破了实践武士道精要之所在,即只有以死殉道,才是真正的武士。尽“忠”是绝对的价值,君要你“切腹”你就得“切腹”。

日本人认为灵魂在腹中,“切腹”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公诸于众,以显示心中无隐晦。“切腹”虽是死罪的一种,但因为几乎都是武士自己结束生命,故只考虑为自杀。德川幕府时期,左近、内记为报父仇企图暗杀将军德川家康,却被其家臣捕获。德川赞扬二人的勇气,给与他们武士最光荣的死亡方式——切腹自杀的权力。“切腹”包含着对武士人格和名誉的尊重。

武士道从最初的武士阶层经由多种途径向日本国民渗透,逐渐成为其共同道德。三岛的死正是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他出生武士名门家族,幼年时代就接受了武士一样严格地训练。三岛对武士及武士道兴趣浓厚,其作品中有很多是描写“切腹”的,以至有人说要理解三岛,就必须首先理解他的自杀美学。面对日本战败后右翼分子贪图享乐的状态,三岛以武士的身份向右翼团体递交了檄文,并写了“谏世”的辞世文。最后,他走到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高唱着“战斗吧”切腹自杀。

武士道文化存在于日本人社会习俗和思维方式之中。江户时代,大文豪近松门左卫门将“忠”字拆开,将其上下部首调换创造出“心中”一词,以表达男女为向对方表露自己忠诚的情死。自此“心中”成为日本特有的自杀术语。关于“心中(情死)”,小泉八云是这样考虑的:用死的方式来结合是比释迦还要古老的思想。到了近代,情死又多少借用了佛教的神秘色彩。他们的理想是一同到达极乐世界。佛教宣扬轮回转世,

经过几千年几万年他们的灵魂也将永恒。

白桦派代表作家有岛武郎就选择了“心中”这种自杀方式。有岛和波多野田郎之妻秋子相爱。而当波多野田郎向他索要一千万日元,作为和妻子绝交的损失费时,身为富翁的有岛却认为那是对自己爱情的侮辱,断然拒绝。他最终选择和秋子一起情死在轻井泽的别墅中。

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也在1886年和情妇山崎富荣一起投河自尽。芥川虽然不是情死,但他自杀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和秀夫人的爱情。

三、孤独意识

作家大都多愁善感,他们喜欢幻想,也容易绝望。他们沉湎在“超现实”的真空地带,陷入了极其孤寂的世界中。于是将意志寄托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私小说”。只是,自杀的作家们一般借助的是幻灭的私小说,即赤裸裸地刻画出被欲望驱使的人性,并且作者自身也走向幻灭这样的小说。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芥川的《某阿呆的一生》自不用说,有岛的《某女》、川端的《雪国》也可看成这类小说。但是,一旦他们的悲哀无法用文学表达时,除了死他们别无选择。从心理学讲:“自杀既是故意让自身痛苦,也是弥补过失,解脱的一种方式。并且是极乐原则的最高形式。”[3]

芥川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还在幼年时期,其母就疯了,他成了别人家的养子。其后父亲又破产,初恋也以失败告吹。芥川觉得自己是“在孤独的地狱中受苦的人”[4]。他将命运托付给基督。可是,现实让他遭受了更大的苦难,神经衰弱等病痛也在吞噬他的身体。最终在19xx年芥川吞下了安眠药,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唐木顺三评价:“芥川是时代的牺牲品。他背负了世纪末的博学,却无法承受旧道德的压迫,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倒下了。”[5]

二战后,日本经济面临崩溃,流浪者、强盗到处都是。人们对现实感到恐惧,对未来也没有憧憬。处于这一时代的太宰治也不相信所有的价值观和人性,绝望自杀。平野谦评论道:“太宰治的死源于历史的伤口。”[6]

和太宰治一样,战后有名的作家、评论家江藤淳也感到孤独。他与妻子庆子感情甚好,庆子病死后,他悲情难抑。思想上,他拥护难为世人认同的国家主义思想,这一思想阻隔了他与现实进行正常沟通的路径。最终他孤独难耐,万念俱灰,只好以死了断。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生死观、武士道精神、孤独意识这三方面对日本著名作家的自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自杀的主要原因。需要说明的是:自杀是极其复杂的事件,并不是单由一个原因引起的。就拿芥川龙之介而言,除了追求悲剧美学以外,也有爱情的苦恼和脱离社会的孤独感。自杀是各种原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结果。另外,除了前面叙述的几个主要原因外,还有疾病、遗传等因素。鉴于作者的能力和时间关系,无法一一具体说明。

人死不能复生。对于这些日本作家们的死,我们无权判断其对或错。那么,让我们静静地玩味死者难以言说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张石. 中日审美意识的相弄点及意义[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2. P77.

[2] 叶渭渠, 千叶宣一(日), 唐纳德.金(美). 不灭之美[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83. P88.

[3] 爱米尔.杜尔凯姆(法). 自杀论[M]. 钟旭辉, 马磊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P12.

[4] 芥川龙之介(日). 芥川龙之介全集第一卷[C]. 郑民钦, 魏大海译.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P61.

[5] 唐木顺三(日). 芥川龙之介论[M].日本:英宝社, 1955. P92.

[6] 平野谦(日). 平野谦全集第九卷[C].日本:新朝社, 1975. P166.

 

第二篇:历史文化因素对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影响

历史文化因素对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