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的反身性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可以说,“反射性”概念是索罗斯之于投资哲学的基石。也可以这样说,不了解“反射性”概念,就不能了解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当然,不了解“反射性”概念,也不能了解索罗斯的历史哲学及人生哲学。我觉得,索罗斯的 “反射性理论”是划时代的,其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反射性”概念是一种双向反馈机制。索罗斯在《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中解释“反射性”概念说,我们试图理解世界,但我们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对世界不完全的理解在我们所参与的事件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想与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影响,这为两者都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之上,因为我们的行为很容易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这两种影响相互助长,我把这种双向反馈机制称为“反射性”。

在《金融炼金术》中,“反射性”被译为“反身性”。第一章的标题就是“反身性理论”,这是《金融炼金术》最重要的一章。

在索罗斯看来,与自然界的客观运行不同,金融市场的运行要受到主体思想的影响,要受到主体的介入或参与,并在思想与表象的作用之下形成独特的规律。在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并进而采取的行为,会对市场的运行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巨大的、显著的影响,比如在股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追热点、追涨杀跌。 “参与者可以用自己影响他们本人或其他参与者的决策的思想和观点来更直接地影响现实。”“由于存在着一个双向反馈机制,参与者的观点和事件的实际发展进程都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显然,在索罗斯眼中,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我们知道,自然规律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客观存在着,“自然科学家所思考的世界是一个独立于他们思想的世界。他们的陈述属于一个世界,而他们的陈述所涉及的事实则属于另一个世界。在陈述与事实之间只有单向的一致性。这一关键特征使得事实适合作为判断科学陈述真伪的准则”。比如,地球总是围绕太阳转的,并不会因为人们曾经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所有不同。

但在金融市场,正是由于参与者思想的影响,及金融市场表象与参与者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反身性),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要比自然规律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不能够简单地移植于从属于社会学范畴的金融市场。基于这样的判断,索罗斯摈弃了传统的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证券分析方法。

证券分析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数学家的领域,从投资组合理论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数学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但是这种纯数学化的分析方法往往被证明过于理想化和僵化。

在传统的预测金融产品未来价格的数学模型中,市场参与者即投资人对市场运行状态的理解,及进而采取的交易行为被忽略,则交易行为单纯地是市场环境的函数:x=f(y) x代表参与者关于环境y的观点,而市场环境y是不受参与者行为x所影响的独立变量。

在反身性理论中,交易行为与市场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由一对反函数来描述的:

x=f(y) 认识功能(函数)

y=g(x) 参与功能(函数) (《金融炼金术》18)

其中x代表参与者关于环境y的观点。这对函数说明,不仅参与者的观念依赖于市场环境,而且市场环境也依赖于参与者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反身性理论引出的投资思维是,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引擎”引导市场或启动某个趋势,这种趋势会影响众多的参与者采取顺应趋势的交易,如果采取相同交易行为的参与者足够多、力量足够大,则趋势得以加强,而加强了的趋势又进一步强化了参与者的顺应趋势行为,并使得趋势更加加强。这种市场趋势与参与者行为的相互加强,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自激励链条。

找到这个“引擎”并发动它,往往就是 “庄家”在操纵市场中的建仓和启动行情的阶段。在实际市场的交易过程中,这个“引擎”通常由几项因素复合而成:政治经济方面的有利因素、新闻舆论的配合、以及可被观察到的该产品价格的异动表现......

如此看来,广为人所熟知的诸多技术分析手段,往往被用做判断趋势形成的信号,它们都成为 “引擎”的一种形式,所以有人说技术图形都是庄家画出来用以诱惑市场参与者的,并非没有道理。作为反身性理论的创立者,索罗斯本人对该理论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在历次战役中,索罗斯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散布对其有利的信息和论点,为其发动的行情推波助澜。

另外,反身性理论也表明,要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几乎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市场参与者的参与程度往往是一个无法估计的变量,而这个变量直接影响到函数本身。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能在他们所能找到的随便什么路标的帮助下摸索着预测未来,而事件的结果常常和预期相左,从而导致不断变化的预期和不断变化的事件结果,这是一个反身性的过程。” (《金融炼金术》21)

"反身性"理论的理论含义是: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

y=f(x)

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行为。

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

的函数,表述为:

x=F(y)

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决策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认知)。

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索罗斯同时认为,由于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将会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崩溃。

反映到金融市场上,索罗斯的观点就好理解了: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此,人的行为也自然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市场永远是错的。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么,达到极点,市场必然会崩溃。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索罗斯在投资实践中就全力对付市场的错误,并从中挖掘投资机会。在《金融炼金术》中,他记录了19xx年8月16日-19xx年11月7日的一次实验性投资过程,这一过程,他的资金增值达到了113%,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也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他才取得了一次交易赚10亿美元、通过个人基金之力将英国银行挤出欧洲汇率机制、推动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

在这样理论指导下,索罗斯的形象也变得模糊不清。一方面,他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设立基金会资助各种项目,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另一方面,他投资的获利在让人羡慕和嫉妒的同时,也在亚洲和欧洲各国招来了骂名;同时,他喋喋不休地谈论开放社会、谈政治局势、谈欧元区崩溃甚至谈哲学,又让很多人觉得不理解。 但索罗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即使有俄罗斯和香港的失败,也无损于他作为一个国际著名投资家的形象。他的投资实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运气格外好,也不是他的资金实力特别强,而是来自于他独特的投资哲学。

投资哲学升华于投资理论。投资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是经验的成果。而投资哲学则是投资理论的抽象化。投资理论总是片面的、有独特适应性的,但投资哲学则相对完整,并有广泛的适应性。投资哲学甚至就属于哲学的一种,可以指导人生和社会。能在投资哲

学层面上讨论投资的人,本就不多。而上升到投资哲学的人则自然会想到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所以,索罗斯作为一个投资家而谈社会、谈政治、谈哲学,更印证了他的伟大之处。

但是,索罗斯所预言的股市的崩溃、欧元体系的崩溃、共产社会(他所谓的“封闭社会”)的崩溃,是否一定会发生呢?在《索罗斯:走在时间曲线前面的人》一书中,索罗斯自己也承认,既然存在着认识的局限性,那么,他的“反身性”也就必然是有局限的,“反身性理论本身就是反身性的”,他说,“这个理论导出一个问题:你怎么能够相信你知道有缺陷的信念呢”?既然如此,崩溃也许就未必会发生。

索罗斯的伟大也就在于此,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的理论必然将葬送他的理论。这让人想起佛教。佛教始祖反对一切偶像,反对一切教条,甚至反对信徒将自己的理论看成金科玉律:佛教从创始那一天,就把佛教自己也推向了“空”的境地。这还如共 产 党,从创立那一天起,共 产 党所设想的未来目标就是共 产 党的灭亡,进入一个无国家、无政党的共产主义社会。能将自己归于“空”的,无疑是伟大的。

但索罗斯在俄罗斯的损失也就在于此。他看到了反身性,看到了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也想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应对措施。他在俄罗斯债券崩溃后去买债券,因为他相信市场是错误的。他确实看对了,但他没有笑到最后,相反,在俄罗斯大败而归。假设他的资金和时间足够丰富,他确实可以在几年后大赚一笔,因为俄罗斯债券随后大幅度上涨,上涨的基础就是石油价格的暴涨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复苏。

这就是投资者都会面临的一个困局:我们永远只知道现在,而不知道过去和将来。站在行情的曲线上,我们无法预测这一点与过去的哪一时刻哪一点相似,也无法预测这一点的未来将是哪一点。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说,人们不可能在知道事物具体位置的同时也知道事物的运行速度。索罗斯预见到了俄罗斯的经济即将复苏、债券即将反弹,但他不知道的是“什么时候”。其实,索罗斯的失败也正是他自己理论伟大之处。按照他的反身性理论,人们认识的误区会逐渐累计,达到极点,则必然崩溃。而他自己,他的“反身

从索罗斯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炼金术理论在描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的所谓反身性是承认一种“正反馈系统”,如人的认识偏差的累加造成的崩溃。但世界上任何系统都绝对不会只有正反馈,一定存在一定的负反馈,这种负反馈,就是对正反馈的一种修正。犹如股市,假设正反馈是上涨,则它一定存在着下跌的负反馈。犹如人,自高自大的人也不会一直自高自大下去,他也会有谦虚的时候。作为一种自反馈体系,系统会自发地修正其运行轨迹,防止其崩溃。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认识的局限并不一定导致崩溃。假设我们把崩溃看成是革命,则修正就是改革。系统的自我调整,可以是革命,也可以是改革。改革的发生是频繁的,革命的发生是偶然的。

而金融市场,恰恰就是一种高熵的无序状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其典型证明。我们无法知道今日上涨之后明日会上涨还是下跌,因为它是随机的。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从19xx年5月21日开放到20xx年5月15日,合计2690个交易日。其收盘上涨的次数是1343次,下跌的次数是1347次,二者只相差4次,基本属于1:1的比例,符合随

机分布特征。这种随机分布特征,就是一种高熵状态。这种高熵状态的产生,正是负反馈的结果。

由于有了负反馈的存在,崩溃出现的几率就更少。要把握崩溃的机会投资获利,难度就相当大——要抓住一种出现几率很低的投资机会,本就几率不大。所以,索罗斯的前期投资的成功,实在是难能可贵。

索罗斯投资失败后,也有自反馈的机会。我相信他现在读自己的著作感受应该有差异。尤其是他也许会修改他的“开放社会”理论。在他的“开放社会”的描述中,他过于向往那个“有错能纠正”的自由的开放社会,而对封闭社会持排斥态度。这不是正确的“反身性”理论。因为,按照反身性理论,本就不存在任何一种所谓“理想”的社会,任何社会都是由一群认识存在偏差的人组成的,这群人的任何组织模式都是有缺陷的,将来都难免“崩溃”。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喋喋不休地宣传自己的开放社会理论呢?

让人疑惑的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反身性既然存在,未来的投资应该如何做呢?索罗斯没有给出答案,他的实验也是有成功、有失败。在总结实验过程的时候,他也做了自我批评。实际上,即使他这次实验完全成功,也无法不正视后来俄罗斯投资失败的现实。

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推断出一些结果来: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就坚持跟市场反向操作。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怎样判断“市场大趋势"呢?我想,常规的判断也许比较困难,但突发性的崩溃、延续性的趋势突然加剧,都可以看成市场过度反应的例证。这样的市场机会,每年都可能发生。投资操作,可以放弃常规性的、日常性的交易,而重点抓这种崩溃或加剧,在极点作出决策,则胜算会比较大,收益也会比较可观。

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主要观点

Reflexivity,“反身性”理论,是索罗斯创立并在金融市场上成功应用的极具个人特色的重要投资理论。

索罗斯认为,在证券市场上,不是目前的预期与将来的事件相符合,而是未来的事件由目前的预期所塑造。市场参与者的认知缺陷与生俱来,而有缺陷的认知与事件的实际进程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联系,这种双向联系导致两者之间缺乏对应,这种双向联系就是“反身性”。

市场总是错的,但是失真在两个方向上都起作用,不仅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存在着偏向,同时他们的偏向也影响着交易活动的进程,这有可能造成市场精确地预期未来发展的假象,但事实并非如此。

金融市场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是在判断安全的风险水平时没有普遍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在每一种情境中都要根据它本身的价值和自己的生存本能来判断,抽象的兴趣必须和实际的技能结合起来。

股票市场上不存在经济学家所谓的价格均衡,因为现实当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非独立给定而是受到市场参与者有缺陷的认知以及主流偏好的影响,现实的均衡根本不具有得以实现的丝毫可能。

虽然股票市场的信息相当完备,但是市场参与者远没有得到真正完全的信息,因此经济

学理论中所谓的充分竞争市场格局不但在商品市场不存在,在股票市场也同样不存在,但是股票市场的状况显然要比商品市场好得多。

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改变了假设的供求基本条件,而纠正“投机过度”的基本力量在市场当中根本不存在。通常情况下,投机价格的上涨产生两个相反的结果,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以及暂时的失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纠正,但是也常常有例外。市场发展驾驭供求条件的变化而不是相反。理解现实世界的要求迫使人们的视线从臆测的最终结果(均衡)上移开,转向周围生动的、真实的经济变化。

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证明的那样,完备知识的不可企及是科学方法的首要原理,任何结论都必须看作暂时的和可以改善的,否则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就无法取得进步。科学方法适用于针对事实的研究,但是证券市场上包含思维参与者的事件显然不仅仅由事实组成。

参与者的思维介入了因果作用的过程,不可能再简单地将后者视为独立于事实并且可以同事实取得一致的客观的事件序列。参与者所面对的情境受到其本身的决策活动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构成了这类情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事实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使市场参与者对于事实进行陈述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遭遇挑战。参与者的思维和情境之间缺乏对应,因此参与者的偏向是固有的,公正不偏是不可实现的。

尽管独立于参与者认知的实在是不存在的,但是一个依赖于此的实在却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换言之,存在着实际发生的事件结果,并且这个结果反映了参与者的行为。实际结果可能不同于参与者的期望,这种偏差可以看成是参与者的偏向的表征,而且也只能被看成是表征,而不是偏向的充分测度,因为事件的实际结果已经融入了参与者思想的影响。因此,参与者的偏向不仅表现为结果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表现于事件的实际结果之中。历史的进程是开放的,历史的主要驱动力是参与者的偏向。在证券市场中,下一个事件不可能是前一个事件的简单重复。

在股票市场上,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而且这种失真具有左右股票潜在价值的力量。索罗斯对于股票市场有两条基本的主张:

1. 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

2. 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

这两个主张结合起来就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似乎经常能够正确地预期未来的事件。假定存在着一个影响股价变化的“基本趋势”,那么股票价格的运动就可以拟想成为“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所谓主流偏向是指市场参与者中,除去相互抵消的观点之后剩下来的那些事实。主流偏向经常在股票价格上具有最突出的表现。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三个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局限于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可以调和,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

 

第二篇: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乔治.索罗斯谈“反射性”

可以说,“反射性”概念是索罗斯之于投资哲学的基石。也可以这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样说,不了解“反射性”概念,就不能了解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当然,

不了解“反射性”概念,也不能了解索罗斯的历史哲学及人生哲学。我觉得,索罗斯的 “反射性理论”是划时代的,其对人类的贡献不亚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反射性”概念是一种双向反馈机制。索罗斯在《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中解释“反射性”概念说,我们试图理解世界,但我们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对世界不完全的理解在我们所参与的事件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想与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影响,这为两者都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之上,因为我们的行为很容易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这两种影响相互助长,我把这种双向反馈机制称为“反射性”。

在《金融炼金术》中,“反射性”被译为“反身性”。第一章的标题就是“反身性理论”,这是《金融炼金术》最重要的一章。

在索罗斯看来,与自然界的客观运行不同,金融市场的运行要受到主体思想的影响,要受到主体的介入或参与,并在思想与表象的作用之下形成独特的规律。在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并进而采取的行为,会对市场的运行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巨大的、显著的影响,比如在股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追热点、追涨杀跌。 “参与者可以用自己影响他们本人或其他参与者的决策的思想和观点来更直接地影响现实。”“由于存在着一个双向反馈机制,参与者的观点和事件的实际发展进程都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显然,在索罗斯眼中,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我们知道,自然规律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客观存在着,“自然科学家所思考的世界是一个独立于他们思想的世界。他们的陈述属于一个世界,而他们的陈述所涉及的事实则属于另一个世界。在陈述与事实之间只有单向的一致性。这一关键特征使得事实适合作为判断科学陈述真伪的准则”。比如,地球总是围绕太阳转的,并不会因为人们曾经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所有不同。

但在金融市场,正是由于参与者思想的影响,及金融市场表象与参与者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反身性),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要比自然规律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不能够简单地移植于从属于社会学范畴的金融市场。基于这样的判断,索罗斯摈弃了传统的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证券分析方法。

证券分析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数学家的领域,从投资组合理论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数学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但是这种纯数学化的分析方法往往被证明过于理想化和僵化。

在传统的预测金融产品未来价格的数学模型中,市场参与者即投资人对市场运行状态的理解,及进而采取的交易行为被忽略,则交易行为单纯地是市场环境的函数:x=f(y) x代表参与者关于环境y的观点,而市场环境y是不受参与者行为x所影响的独立变量。

在反身性理论中,交易行为与市场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由一对反函数来描述的:

x=f(y) 认识功能(函数)

y=g(x) 参与功能(函数) (《金融炼金术》18)

其中x代表参与者关于环境y的观点。这对函数说明,不仅参与者的观念依赖于市场环境,而且市场环境也依赖于参与者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反身性理论引出的投资思维是,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引擎”引导市场或启动某个趋势,这种趋势会影响众多的参与者采取顺应趋势的交易,如果采取相同交易行为的参与者足够多、力量足够大,则趋势得以加强,而加强了的趋势又进一步强化了参与者的顺应趋势行为,并使得趋势更加加强。这种市场趋势与参与者行为的相互加强,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自激励链条。

找到这个“引擎”并发动它,往往就是 “庄家”在操纵市场中的建仓和启动行情的阶段。在实际市场的交易过程中,这个“引擎”通常由几项因素复合而成:政治经济方面的有利因素、新闻舆论的配合、以及可被观察到的该产品价格的异动表现......

如此看来,广为人所熟知的诸多技术分析手段,往往被用做判断趋势形成的信号,它们都成为 “引擎”的一种形式,所以有人说技术图形都是庄家画出来用以诱惑市场参与者的,并非没有道理。作为反身性理论的创立者,索罗斯本人对该理论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在历次战役中,索罗斯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散布对其有利的信息和论点,为其发动的行情推波助澜。

另外,反身性理论也表明,要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几乎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市场参与者的参与程度往往是一个无法估计的变量,而这个变量直接影响到函数本身。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能在他们所能找到的随便什么路标的帮助下摸索着预测未来,而事件的结果常常和预期相左,从而导致不断变化的预期和不断变化的事件结果,这是一个反身性的过程。” (《金融炼金术》21)

浅议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 "反身性"理论的理论含义是: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

y=f(x)

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行为。

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

x=F(y)

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决策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认知)。

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索罗斯同时认为,由于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将会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崩溃。

反映到金融市场上,索罗斯的观点就好理解了: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此,人的行为也自然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市场永远是错的。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么,达到极点,市场必然会崩溃。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索罗斯在投资实践中就全力对付市场的错误,并从中挖掘投资机会。在《金融炼金术》中,他记录了19xx年8月16日

-19xx年11月7日的一次实验性投资过程,这一过程,他的资金增值达到了113%,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也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他才取得了一次交易赚10亿美元、通过个人基金之力将英国银行挤出欧洲汇率机制、推动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

在这样理论指导下,索罗斯的形象也变得模糊不清。一方面,他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设立基金会资助各种项目,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另一方面,他投资的获利在让人羡慕和嫉妒的同时,也在亚洲和欧洲各国招来了骂名;同时,他喋喋不休地谈论开放社会、谈政治局势、谈欧元区崩溃甚至谈哲学,又让很多人觉得不理解。

但索罗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即使有俄罗斯和香港的失败,也无损于他作为一个国际著名投资家的形象。他的投资实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运气格外好,也不是他的资金实力特别强,而是来自于他独特的投资哲学。

投资哲学升华于投资理论。投资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是经验的成果。而投资哲学则是投资理论的抽象化。投资理论总是片面的、有独特适应性的,但投资哲学则相对完整,并有广泛的适应性。投资哲学甚至就属于哲学的一种,可以指导人生和社会。能在投资哲学层面上讨论投资的人,本就不多。而上升到投资哲学的人则自然会想到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所以,索罗斯作为一个投资家而谈社会、谈政治、谈哲学,更印证了他

的伟大之处。

但是,索罗斯所预言的股市的崩溃、欧元体系的崩溃、共产社会(他所谓的“封闭社会”)的崩溃,是否一定会发生呢?在《索罗斯:走在时间曲线前面的人》一书中,索罗斯自己也承认,既然存在着认识的局限性,那么,他的“反身性”也就必然是有局限的,“反身性理论本身就是反身性的”,他说,“这个理论导出一个问题:你怎么能够相信你知道有缺陷的信念呢”?既然如此,崩溃也许就未必会发生。

索罗斯的伟大也就在于此,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的理论必然将葬送他的理论。这让人想起佛教。佛教始祖反对一切偶像,反对一切教条,甚至反对信徒将自己的理论看成金科玉律:佛教从创始那一天,就把佛教自己也推向了“空”的境地。这还如共 产 党,从创立那一天起,共 产 党所设想的未来目标就是共 产 党的灭亡,进入一个无国家、无政党的共产主义社会。能将自己归于“空”的,无疑是伟大的。

但索罗斯在俄罗斯的损失也就在于此。他看到了反身性,看到了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也想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应对措施。他在俄罗斯债券崩溃后去买债券,因为他相信市场是错误的。他确实看对了,但他没有笑到最后,相反,在俄罗斯大败而归。假设他的资金和时间足够丰富,他确实可以在几年后大赚一笔,因为俄罗斯债券随后大幅度上涨,上涨的基础就是石油价格的暴涨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复苏。

这就是投资者都会面临的一个困局:我们永远只知道现在,而不知道过去和将来。站在行情的曲线上,我们无法预测这一点与过去的哪一时刻哪一点相似,也无法预测这一点的未来将是哪一点。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说,人们不可能在知道事物具体位置的同时也知道事物的运行速度。索罗斯预见到了俄罗斯的经济即将复苏、债券即将反弹,但他不知道的是“什么时候”。其实,索罗斯的失败也正是他自己理论伟大之处。按照他的反身性理论,人们认识的误区会逐渐累计,达到极点,则必然崩溃。而他自己,他的“反身

从索罗斯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炼金术理论在描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的所谓反身性是承认一种“正反馈系统”,如人的认识偏差的累加造成的崩溃。但世界上任何系统都绝对不会只有正反馈,一定存在一定的负反馈,这种负反馈,就是对正反馈的一种修正。犹如股市,假设正反馈是上涨,则它一定存在着下跌的负反馈。犹如人,自高自大的人也不会一直自高自大下去,他也会有谦虚的时候。作为一种自反馈体系,系统会自发地修正其运行轨迹,防止其崩溃。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认识的局限并不一定导致崩溃。假设我们把崩溃看成是革命,则修正就是改革。系统的自我调整,可以是革命,也可以是改革。改革的发生是频繁的,革命的发生是偶然的。

而金融市场,恰恰就是一种高熵的无序状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其典

型证明。我们无法知道今日上涨之后明日会上涨还是下跌,因为它是随机的。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从19xx年5月21日开放到20xx年5月15日,合计2690个交易日。其收盘上涨的次数是1343次,下跌的次数是1347次,二者只相差4次,基本属于1:1的比例,符合随机分布特征。这种随机分布特征,就是一种高熵状态。这种高熵状态的产生,正是负反馈的结果。

由于有了负反馈的存在,崩溃出现的几率就更少。要把握崩溃的机会投资获利,难度就相当大——要抓住一种出现几率很低的投资机会,本就几率不大。所以,索罗斯的前期投资的成功,实在是难能可贵。

索罗斯投资失败后,也有自反馈的机会。我相信他现在读自己的著作感受应该有差异。尤其是他也许会修改他的“开放社会”理论。在他的“开放社会”的描述中,他过于向往那个“有错能纠正”的自由的开放社会,而对封闭社会持排斥态度。这不是正确的“反身性”理论。因为,按照反身性理论,本就不存在任何一种所谓“理想”的社会,任何社会都是由一群认识存在偏差的人组成的,这群人的任何组织模式都是有缺陷的,将来都难免“崩溃”。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喋喋不休地宣传自己的开放社会理论呢?

让人疑惑的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反身性既然存在,未来的投资应该如何做呢?索罗斯没有给出答案,他的实验也是有成功、有失败。在总结实验过程的时候,他也做了自我批评。实际上,即使他这次实验完

全成功,也无法不正视后来俄罗斯投资失败的现实。

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推断出一些结果来: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就坚持跟市场反向操作。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怎样判断“市场大趋势"呢?我想,常规的判断也许比较困难,但突发性的崩溃、延续性的趋势突然加剧,都可以看成市场过度反应的例证。这样的市场机会,每年都可能发生。投资操作,可以放弃常规性的、日常性的交易,而重点抓这种崩溃或加剧,在极点作出决策,则胜算会比较大,收益也会比较可观。

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主要观点

09-06-30 15:24:51

Reflexivity,“反身性”理论,是索罗斯创立并在金融市场上成功应用的极具个人特色的重要投资理论。

索罗斯认为,在证券市场上,不是目前的预期与将来的事件相符合,而是未来的事件由目前的预期所塑造。市场参与者的认知缺陷与生俱来,而有缺陷的认知与事件的实际进程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联系,这种双向联系导致两者之间缺乏对应,这种双向联系就是“反身性”。 市场总是错的,但是失真在两个方向上都起作用,不仅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存在着偏向,同时他们的偏向也影响着交易活动的进程,这有可能造成市场精确地预期未来发展的假象,但事实并非如此。

金融市场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是在判断安全的风险水平时没有普遍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在每一种情境中都要根据它本身的价值和自己的生存本能来判断,抽象的兴趣必须和实际的技能结合起来。

股票市场上不存在经济学家所谓的价格均衡,因为现实当中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非独立给定而是受到市场参与者有缺陷的认知以及主流偏好的影响,现实的均衡根本不具有得以实现的丝毫可能。

虽然股票市场的信息相当完备,但是市场参与者远没有得到真正完全的信息,因此经济学理

论中所谓的充分竞争市场格局不但在商品市场不存在,在股票市场也同样不存在,但是股票市场的状况显然要比商品市场好得多。

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改变了假设的供求基本条件,而纠正“投机过度”的基本力量在市场当中根本不存在。通常情况下,投机价格的上涨产生两个相反的结果,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以及暂时的失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纠正,但是也常常有例外。市场发展驾驭供求条件的变化而不是相反。理解现实世界的要求迫使人们的视线从臆测的最终结果(均衡)上移开,转向周围生动的、真实的经济变化。

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证明的那样,完备知识的不可企及是科学方法的首要原理,任何结论都必须看作暂时的和可以改善的,否则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就无法取得进步。科学方法适用于针对事实的研究,但是证券市场上包含思维参与者的事件显然不仅仅由事实组成。

参与者的思维介入了因果作用的过程,不可能再简单地将后者视为独立于事实并且可以同事实取得一致的客观的事件序列。参与者所面对的情境受到其本身的决策活动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构成了这类情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事实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使市场参与者对于事实进行陈述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遭遇挑战。参与者的思维和情境之间缺乏对应,因此参与者的偏向是固有的,公正不偏是不可实现的。

尽管独立于参与者认知的实在是不存在的,但是一个依赖于此的实在却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换言之,存在着实际发生的事件结果,并且这个结果反映了参与者的行为。实际结果可能不同于参与者的期望,这种偏差可以看成是参与者的偏向的表征,而且也只能被看成是表征,而不是偏向的充分测度,因为事件的实际结果已经融入了参与者思想的影响。因此,参与者的偏向不仅表现为结果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表现于事件的实际结果之中。历史的进程是开放的,历史的主要驱动力是参与者的偏向。在证券市场中,下一个事件不可能是前一个事件的简单重复。

在股票市场上,市场的估价总是失真的,而且这种失真具有左右股票潜在价值的力量。索罗斯对于股票市场有两条基本的主张:

1.

2. 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 市场能够影响它预期的事件。

这两个主张结合起来就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似乎经常能够正确地预期未来的事件。假定存在着一个影响股价变化的“基本趋势”,那么股票价格的运动就可以拟想成为“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所谓主流偏向是指市场参与者中,除去相互抵消的观点之后剩下来的那些事实。主流偏向经常在股票价格上具有最突出的表现。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

三个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局限于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可以调和,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动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