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之三培养小学生健康的选择心理

话题之三:培养小学生健康的选择心理

小学生选择心理发展过程中经常存在以下矛盾:

(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例如,有的学生身高、神经系统的发育均达到同年龄正常水平,但其选择心理水平却处在常态之下。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要么是认识过程的发展跟不上,使得选择行动的盲目和情感发展方向上偏离;要么是情感的发展跟不上,使得选择行为的发展失去生机和活力;要么是选择意志过程跟不上,造成选择情感的脆弱和言行的脱节。

(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如选择需要、选择兴趣得到发展,但却没有形成正确的选择动机。 要有效的解决以上矛盾,我们来讨论以下第三个话题:培养小学生健康的选择心理。

小学生健康的选择心理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选择心理知识与选择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选择心理素质,初步具备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掌握基本的择取能力。

一、影响学生选择心理健康的因素浅析

由于人的选择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选择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自身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

自身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自身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选择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选择心理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而对于选择心理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下面简要阐述自身因素和诱发因素对选择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第一,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选择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以导致意识障碍、健忘症、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心理障碍;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2、心理活动因素

学生的选择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选择心理发展和变化。选择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认知因素。认知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作出初步的判断,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

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二,情绪因素。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健康的选择心理重要因素。

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情绪,排除不良的情绪,有益于学生形成健康的选择心理。

第三,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因素。个性因素是选择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选择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选择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对小学生的选择心理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选择心理行为异常。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选择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选择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选择心理健康。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一个人的选择心理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务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逐一考查,逐一排除,全面正确地作出诊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二、《过有选择的生活》选择心理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走进公共生活,提高自主选择的能力。

2、能够分辨是非善恶,能够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3、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明确选择与责任的关系,最终学会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活动之一:生活与选择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选择,有些是一般的选择,有些则是重要的选择。

2、使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人生因选择而不同,生活需要选择。

【活动设计】

1、导入:星期天的上午(可制作动画,配以文字解释)

(附录:《星期天的上午》:今天是星期天,小明没有睡懒觉,早早地起了床。外面寒气逼人,小明真不想晨跑了,可是爸爸早已等候在门外,小明只得马上穿了件外套,随爸爸一起跑起来。晨跑结束,小明和爸爸来到早餐店,小明要

了一碗面,正吃着,遇到了同学阿伟,阿伟约他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小明答应了。一进书店,远远地就看到数学黄老师也在,小明走过去打了个招呼,然后选了本《幽默人生》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2、活动一:讨论“小明的这一个上午做出了哪些选择?哪些是一般的选择?哪些是重要的选择?为什么?” 讨论得出结论:A选择离我们很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选择,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可选择的;B有许多选择是在不经意间做出的;C有的选择不会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但有的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3、活动二:反思自己“你在生活中做出的选择哪些是重要的?为什么?”学生交流。

4、活动三:让学生感受“人生如棋”,可选两学生对弈五子棋,规则是不准悔棋,其余学生观战,下好后由选手和观战学生分别谈体会。得出结论: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正确的选择产生好的结果,错误的选择带来失误。使学生明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

5、活动四:说说你在生活中有过的错误选择、正确选择,交流得失。

6、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活动之二:我们需要自主选择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健康发展,过度地依赖父母会产生不利影响。

2、把握好“自主选择的度”,引导学生认识自主选择不等于一意孤行,很多时候父母的必要指导还是需要的。

【活动设计】

1、导入:云南一女大学生退学的事例:一位18岁的女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苦尽甘来,考取了云南一所名牌大学,然而只过了一个多月,女孩就退学了。原因是“离开父母我不知道怎么活了”,据老师同学反映,这位女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上学一个月了,她连学校的水房在哪里都不知道。

2、讨论:女大学生为什么会退学?你有没有过和她一样的体会,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六神无主”?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这种感觉?后来又是如何消除这种感觉的?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过分依赖父母,分析哪些问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

3、继续讨论;这位大学生过分依赖父母会给她将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使他们认识,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自主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4、刚才是一位无法离开父母怀抱的永远长不大的女孩,你有过这样的苦恼吗?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选择我们的路?我们需要自主选择的同时是否就完全不需要父母的指导了?哪些事情我们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哪些事情需要父母的协助与指导?

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需要自主选择,它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但自主选择不等于完全不需要父母的指导,而一意孤行。

5、总结本课。

活动之三:学会自主选择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领悟到选择所包含的智慧:谨慎、果断、有远见、学会放弃、量力而行等。

2、明辨是非善恶轻重是学会自主选择、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

【设计思路】

1、导入:以聊天方式导入,让学生谈平时做选择题的一些感受,从而得出做选择题要讲究方法,同样生活中的自主

选择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2、故事会:安排三个擅长讲故事的学生分别讲述 “毛驴与干草”、“小鳄鱼的选择”以及“狐狸的哲学”三则故事。

3、学生分小组讨论三则故事的启发

设问:A你最欣赏哪只动物的做法?为什么?

B请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这头毛驴。想象一下这头毛驴死之前最渴望的是什么?

C讨论:小鳄鱼选择了离开也就选择了什么?

D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以上某只动物的经历?

E回顾自己的经历:你抓住了选择的机遇的事情有哪些?你曾想也没想就错失机会的事情有哪些?还有哪些是由于思前想后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的?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总结,如呈现关于“抓住机遇”的一些名言;让学生认识有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要学会权衡轻重;果断选择也很重要,该出手时就出手等等。

5、引导学生思考:不管怎样的选择,明辨是非善恶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

讨论:你是如何辨别的?(一个好的网站、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一个好朋友等等),然后交流

6、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你学会怎样自主选择了吗?

制作关于选择的凡人语录,每人根据本节课的感受设计一句。

活动之四:选择与责任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体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做出选择只是一个行动的开始,之后还将伴随着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行为负责。它包括为选择的目标而努力,以及为错误的选择承担后果。

2、使学生领悟到选择意味着责任。

【活动设计】

1、导入:游戏“你说我猜”。

事先告知学生如果完成游戏任务,将会得到教师的奖励,如完不成任务,就要接受非常痛苦的惩罚。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参加游戏,从中选出两位。游戏方式:两位参加者,分别从同学中选择一游戏拍档,两人组成一组,从老师给出的几个中心词“食品”“旅游”“学习用品”等中选择一个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两人分工合作,一个说一个猜,一分钟的时限,猜得多的一组获胜。成功者老师给予小小的奖励,失败者给予适当的处罚(如吹爆汽球等)。

2、游戏结束,分别采访成功小组和失败小组,也可同时让其他学生谈。

成功方:能谈谈你们成功的原因吗?为什么两人这样分配?有没有想过万一失败了是要被惩罚的?

失败方:游戏失败了,有何感受?选择参加这次游戏后悔吗?

老师总结:不管成功还是失败的小组,他们的表现都是不错的,负责说的同学努力解释到位,而猜的同学也在尽力开动大脑,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来,他们都在为“顺利完成游戏任务”这个目标而努力着。

3、全体学生思考: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包含了哪几次选择?(选择是否参加;选择游戏拍档;选择参赛内容;选择游戏分工)每一次的选择对游戏结果有影响吗?从这个游戏中你对选择有怎样的体会?

学生可能谈:A有了选择就要努力去实现目标。

B努力后不一定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C正确的选择带来成功、喜悦。

D错误的选择带来失误,但要勇于承担后果,不能逃避。

4、设计情境

贾兵是运动全能的同学。初一的校运动会上他报了200米和1500米长跑,一个得了第一名,一个屈居第二,初二时贾兵调整了策略,1500米太累,夺冠希望又不大,自己铅球还不错,平时随便扔扔也是14米,而去年第一名也只有13.5米,所以他报了200米和铅球,谁知比赛结果却出人意料,200米得了第二,去年的第一超过了他;而铅球只拿了个第

四。贾兵心灰意冷,决定初三时的运动会什么项目也不参加了。

讨论:(1)贾兵是不是选择参赛项目选择错了?

(2)你怎么看待贾兵对明年校运动会的想法?

6、通过上面几个事例的讨论,你觉得我们在自主选择时应考虑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

(1)做出选择只是一个行动的开始,还需要我们做出不断的努力;

(2)放弃完美化的要求,从现实入手。完美化的思想会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愿望,容易陷入内心冲突之中,并因此失去原有的自信。

(3)做出选择,就意味着承担选择的一切后果,无论它是苦是甜,是轻盈还是沉重。

(4)当因错误选择产生不良影响时,要勇于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这也是对选择负责的一种表现。

7、结束本课。

活动之五:选择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正义感,为什么要选择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以及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使学生产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共鸣和意识。

【活动设计】

1、导入:由小组评选班里最受欢迎的同学,说明理由。找出这些被推选同学的共同点---正直、有正义感。

2、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的行为是有正义感的行为?”(从班级里找,从社会上找);“评价一个行为正义不正义,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得出结论(1):在生活中的众多选择,归根结底是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我们的积极选择。 得出结论(2):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首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规则、法律、制度。

3、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诱惑,这些诱惑都是生活对我们想成为怎样一种人的考验,你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哪些不利于你成长的诱惑?最后是你战胜了诱惑还是诱惑战胜了你?你是如何战胜的?

如:放学走过游戏机房,里面热闹非凡;父母不在家,你作业还没完成,可电视里已开始在放你喜欢的连续剧了;过去的朋友邀你一起去学抽烟等。

4、呈现材料,让学生当一回应聘者,说说自己会怎么答,争取被录用。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呈现材料结果,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公司录取第三人。

得出结论(3):选择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需要战胜许多诱惑的。

幻灯出示:战胜诱惑的方法(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得出)

5、小结。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_12

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辅翼中心小学 吴甲寅

历史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都没有权利去剥夺学生的欢乐和志趣;没有理由不归复学生应有的生命角色。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的,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无数事实说明,不能只关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有许多犯错乃至犯罪的青少年,在不同层次上,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研究说明,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因此,每个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教师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学生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使之富于生机,充满活力,不断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整体心理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学校应该:

一、给学生一个温暖的集体

实践表明,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学生可以不管老师对他的态度如何,可以忽略成绩造成的影响,却不能摆脱集体对个人的影响,集体中的一员总希望得到集体的认可,集体的接纳,集体的喜爱,集体的信任。学生在集体的广泛交往中可以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丰富多彩的交往不仅可以扩充认识领域,优化认知结构,增进相互理解,而且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集体间的成员的交往包括:

1、 同伴的交往 同伴间的交往能给学生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

助学生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压力。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使学生学会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生性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主动交往,较为独行;过分外露的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交往中不在意别人的感受,语言上或行为上易伤害别人,较为嚣张。此类学生光凭借教师单独的力量很难改善,而调动集体的作用则效果显著。本班有个女生,因父母离异,缺少家庭温暖,常常夜不归宿,在校常和同学闹矛盾,课堂纪律也极不遵守,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甚至有些逆反心理。常用的说理帮教对她已难以奏效。但她班上还有几个较好的玩伴。因此我做她玩伴的工作,让伙伴们共同帮助她。伙伴们的关心抚慰了她心灵的创伤,同伴的评价引发了她的从众心理,在交往行为上也得到改善。一段时间以后,她果然进步很大,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2、 师生的交往 笔者曾经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71%的学生因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他所上的课程。这表明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学生相当在意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即注重教师的关心。这一层次的心理需求,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得到满足,而成绩差的学生可能在校期间都难以得到。上海实施的“小班化教育”,以学生数量少的优势,强调教师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 “小班化教育”实施以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不论成绩如何,都愿意与老师交谈,师生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学生见到老师很亲切,时常在下课时拥着老师交谈,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融洽的气氛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自然降到最低点。

二、给学生一个广泛的空间

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

园四角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无须否认,我们的教育还是封闭的,应该向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转变。社会化是 一种积极地接受、主动地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勾勒外在世界的座标,确定自 己的位置与角色,把握自己的准则与方向,从而在社会化的目标中扩展学生的心灵世界。

从培养健康心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让学生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把握时代脉搏。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习惯。凭借这个过程,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 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活动范围小,独立意识还很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双休日时间、暑假时间,在老师、家长辅助下,开展一些社区活动、夏令营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心灵。

此外,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学生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改编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社会教材、乃至数学、自然、思品,都有许多社会实践题,我们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活动类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从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 , 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焦……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每个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起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功效。

三、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笔者的学校曾有这样一件事:一个班级36名学生,测试口算速度,

在校成绩11人不合格,这11人回家测试,竟有9人成绩在合格线以上。分析得出,家庭有一种特殊的宽松,是宽松的感觉减少了孩子的压力,加快了反应能力。学习上如此,思想上亦如此,每个置身于校的学生心理上应是放松的、自在的,让学生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儿童行为的楷模。教师总是以自身观点来教育学生。实则不然,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有其独有的发展潜能,而教师则应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能。这就需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你,相信你。朋友可以促膝长谈,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给于学生一种朋友之间交流的心理感觉,课内是知识性的交流,课后是知识的延伸、心理的交流。朋友的感觉摆脱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发挥学生无限的潜能。

1、摆脱“规矩”的束缚

我们的学校,从一年级起就注重“规矩”的养成,为此孩子们付出了很高的的代价。譬如:上课不能讲话、不能做小动作,40分钟保持正座的姿势,下课不能在教室外玩闹等,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规矩”养成的同时,师生间的距离也产生了,难得有学生放下对老师的敬畏主动向教师提问和相互讨论的。虽然对儿童的行为的限制,能达到规范的效果,但儿童会因为害怕违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抑制了儿童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个自由交谈的环境,教师和学生作为交谈的伙伴,要创设好轻松的交谈环境,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或发表意见,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激活其思维的火花,使儿童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常在多人的探讨中涌现,本学区近来开

展的课堂改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时自由组合,小组中相互讨论;不举手自由发言等),已初见成效。课堂上,小组自由组合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小组讨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培养合作的精神。同时教师也参与了每个小组的讨论,既让学生感觉教师的亲近感,又使教师及时掌握了教学反馈。不举手自由发言更是打破了旧课堂的框框。这样,学生能畅所欲言,其内在潜能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2、“自由”支配时间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的生活也越来越程序化,每天单调的生活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校,学生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能获得些什么?每个学生心理需求不同,如何才能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是教师的责任。除了统一的活动课、兴趣课等课程外,每一节课均可抽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如数学课上,有的学生做作业的速度快、正确率高,提早做完作业。可以将所剩时间交由他自己支配,一方面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是一个刺激,刺激他们促进做作业的效率。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