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

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向。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评审书法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首先爱好不同,酸甜苦辣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有的人偏爱端正静气的楷书,有的人偏爱生动流畅的行草。其次,文艺修养有深浅,审美趣味有高低。有的人追求写实,有的人追求写意;有的人推崇传统,有的人推崇创新。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的条件

第一、欣赏者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任何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同一件书法作品,也会由于欣赏者的素养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书法本身可以说“既单纯又复杂”,它单纯到仅以黑白两色的变化和调度去征服欣赏者;但其本身又是一个多维结构。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其间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书法还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美学及音乐绘画等。它还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第二、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深刻的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应有一定了解。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一个不辩欧、

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马克思说:“如果你要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书法欣赏何尝不是如此!

第三,欣赏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金文是用泥制范然后翻铸而成。这些与后来用笔写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都是以笔书写,由于笔的性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也有所区别。王羲之书“兰亭”用的是鼠须笔,茧纸,与今天我们用羊毫笔生宣写出来的就不同。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方法不下百种。另外纸的品种性能也花样繁多。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也都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就不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

(一)整体把握

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话“学习的标准,就是欣赏的标准”。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正像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这里主要指“神采”。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章法集众字而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

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偃仰起伏、似欹反正。血脉相连、一气贯注。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章法的布局美又在于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则,妙在各得其所。如苏东坡的《寒食帖》,通篇结构大小、长短、疏密等变化迷离,在有意无意中流露出一种不事雕琢的意趣。反之,过于工整、齐平而无变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以及一些过于拘塞或过于疏散的章法就不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局部分析

章法是从整体上看书法作品的印象与效果。它包括了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但是,作为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美”。在这里我们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

1、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唐代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其精妙处,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违”与“和”。“违”即变化,“和”即统一,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中国汉字几经变革,各种书体也都有自己的结体规律,历代书家都有关于结体的论述。作为书法欣赏者应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才能对书法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楷书有唐欧阳询的《大字结构三十六法》,明李淳进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研究行书结体的优秀范本。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诀百韵歌》也为后代所广为流传。总的来说,行草书中“违”的成分多些,楷隶篆中“和”的成分多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已有人将篆隶以草法为之,以强调“抒情达意”,这样的篆隶“和”的成分就大大减少,也颇具时代特色。即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之理。

现代“流行书风”中所谓“丑书”也是以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结字变化追求一种“从多种矛盾中求统一,又从统一中制造一定的矛盾”的构字技巧,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虽至今争议不绝,但作为一种尝试,也不妨在争论中让欣赏者做出抉择,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我们在欣赏时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它以丰富和提高欣赏技能。

2、笔法。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 “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 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

再谈“涩”。涩者,不浮滑,不流畅之谓也。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就是线条冲破纸面的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仅是圆的,而且也是涩的。因为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土墙)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没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墙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圆是中锋用笔,涩也是要笔锋直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古人有“横鳞竖勒”之说,意思是写横要像逆向刮鱼鳞一样,产生一定的阻力;写竖像骑马奋力前行,而又要用缰绳勒马控制,是一种蓄势的前进。刘熙载说:“笔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涩矣。”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

当然,各种书体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规律和标准。正如《书谱》中所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书法都应学习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灵活运用,方能进入书法欣赏之堂奥。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

编辑本段书法欣赏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作为书法欣赏,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应注意几个具体问题,归纳如下:

(一)、稳定注意

书法欣赏要充分发挥“注意”的作用。“注意”就是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在“注意”时能清晰地观察、反映所追求的事物,而远离其它事物,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它受人的个性、兴趣、信念的制约,在具体欣赏书法时,必须把其感受、思维、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集中到作品中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任何一幅作品,我们一眼就可以扫过去,甚至也评论一番,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艺术欣赏要有一段时间用来感受、思考、理解,从而加速心理活动的运转,尤其是对于有着巨大艺术容量的作品,更应反复观赏、玩味,方可有所得。宋《续书断》中记载,一次欧阳询出行看到索靖写的碑,第一次大体看了一下就过去了,第二次经过时,先是坐了下来仔细的品味,越看感觉越好,干脆就住了下来,在碑旁过了三天三夜才肯离去。这足以说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细观赏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刻艺术内涵。此故事也是“稳定注意”的绝好范例。

(二)、多欣赏原作

探索书法美,提高欣赏水平,必须多看原作,因为印刷品多是由大的原作缩小印刷的,一米或几米的作品缩印成只有十几厘米或几厘米大小,往往失真。如同真实的风景和风景的照相比较一样,从一张风景照片上是

无法体验到走进真山实水中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的。而我们面对书法原迹,既可远观,又可细加品赏,用笔技巧墨色变化都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三)、多读书

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与学识和阅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要想提高欣赏水平和层次必须有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如哲学、文学、历史、美学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知识,都应通晓。因为不但书法内容既深又广,而且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原理是相通的。所谓“字外功”、“画外功”、“功夫在书外”的说法,其中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四)、书法创作实践

要能鉴赏书法,不但要学习书法,还应亲自进行书法创作实践,只有书法家才能敏锐地感觉到书法作品中那些细微的美妙之处,就像只有诗人才能在诗作中感受到那种难以言状的、震撼人心的微妙之处一样。没有对创作的深刻体验就难以获得书作中最深层的意蕴。

以上只是谈了书法欣赏中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目的是为学习书法的老年学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这些所谓的方法规律很具体,但实质上还是较为抽象的原则。它不像工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那样有具体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理解和掌握这一品评欣赏标准的程度如何,与欣赏者对书法这门艺术的接触和认识的深度有关,与其书法造诣的高低有关,还与其字外的知识修养和个性气质有关。至于书法欣赏更深的层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老年大学书法教学中,经常遇到学员提出这样的问题:“某某是书法大家,他的字怎么看不出怎么好?”,“我们单位有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字比某某书法家还好”。像这样的问题当然不会没有特殊情况,但一般来说,书家的字绝对不会比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差。这里面有“写字”与“书法”的关系问题,同时也说明老年学员对书法作品认识的偏差和欣赏能力的问题。为了提高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对书法的欣赏水平,笔者不揣浅陋,就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问题谈点浅见,望方家、同道不吝赐教。

众多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或书法展览,往往都要谈论或评价一番,这谈论和评价是否中肯,便代表一个人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认识的深度如何,便反映出一个人对书法艺术的修养

评审书法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首先爱好不同,酸甜苦辣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有的人偏爱端正静气的楷书,有的人偏爱生动流畅的行草。其次,文艺修养有深浅,审美趣味有高低。有的人追求写实,有的人追求写意;有的人推崇传统,有的人推崇创新。

评审书法的一般方法是,先看整体布局、色泽等外形式是否统一协调,是否吸引人。书法本身最先入目的是总体布局(章法),整幅楷、隶、篆有些类似团体操,要求整齐;行书象列队便步走,要行气贯通;草书则是腾跃蹁跹的舞蹈,要求浑然一体,杂而不乱。一幅作品,使人首先受到感染的是它的色泽,纸墨、印泥、印章的质量不好,虽不决定字的好坏,但影响作品的效果。再看局部细节(笔画、结构、笔力、节奏等)是否有功力有变化,是否生动。点画是字的建筑材料,质量必须优良,写字不讲究基本笔画,等于随便捡些树枝石块,用烂泥堆房子一样。书法作品由单个汉字组成,单字由多种笔画构成,每一种笔画又有多种形状,组合几十种不同形状的线条,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画面。外形上有长短、粗细、方圆、曲直等,构成上有横竖、正斜、纵横、转折等,硬直而刚,软曲而柔,丰厚而腴,纤细而秀,圆润而温文,粗糙而狂放。每一笔画的完成,都分起、行、收三步,起笔有方圆尖和藏露变化,行笔的轨迹最好厚实而有立体感,收笔宜干净利落。结体的基本要求是:楷、行、隶、篆平中求险,不能写得过于平板,草书险不失正,不能写得于过于狂怪。同样一种字体,同样一个字,同样的笔画配合,一人写出来有一人的面貌,好比五官躯体都有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部位,并不妨碍人各有其独特的容貌和体态一样。看单个字是不是写得好,除笔画和间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笔力,笔力强如人精力旺盛,笔力弱如人萎靡不振,力的表现有外露和含蓄两种,外露适宜表现开朗的内容,含蓄适宜表现深沉的内容。书写时,笔或提或按,或行或止,行笔速度时快时慢,由此而形成节奏,一个字有一个字的节奏,一幅字有一幅字的节奏,形态美不美由笔画、间架、布局决定,神情如何由力度和节奏决定。

评审书法,还可以从其它不同的角度去评。任何艺术要讲究难度,书法作为艺术也要讲究难度。没有难度或难度不高的书法其实不能称为书法,只能说是写字。笔画一划而过,软弱无力,没有提按起伏变化,没有粗细、曲直、方圆、长短等对比,就不能说有难度。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评价书法的好坏,只要看有没有难度。有难度的书法一般是好的,反之是坏的。任何艺术要讲究基本功,书法作为艺术也要讲究基本功。如果某件书法连基本笔画也没有过关,结构均称也做不到,章法落款也有问题,那肯定是坏的。所以我们评定书法的好坏,可以先看其基本功有没有过关,然后再看其创新力度如何。 -

具体评审书法的好坏,要视书法作品数量的多少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是评定一大批人的书法好坏,一般只用比较法来评定,优胜劣汰,矮中取长。如书法大赛的评审,由于受名额限制,一般只有少数好一些的入选入展获奖,大批相对差一些的要落选,这些入选入展获奖的好是相对较好,但也可能是不太好的书法;这些落选的书法是相对较差,但也可能是蛮好的书法。二是评定一个人的多幅书法作品好坏,一般用比较法和分析法结合来评。如某人搞个人书法展览,人们就会评其哪几件书法好,那几件书法坏,哪一种书体写的好,哪一种书体写的坏,还要仔细分析某件书法的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坏。三是评定一个人的某一件书法好坏,一般只用分析法来评。 -

不懂书法的人经常问我,怎样的书法算好?那我只好用浅近易懂的方式来回答这个大问题。一般只要看其笔画有没有象圆柱体,如果其笔画扁、薄、毛糙,连基本的中锋用笔也写不好,那其书法肯定不行。篆、隶、楷书只要看其结构有没有均称,如果连结构也写不均称,那其他方面肯定有问题。行草书只要看其笔画有没有粗细变化,如果连笔画粗细意识也没有,那其肯定不会写行草书。

书法圈外的人们往往以是否好看来评价书法的好坏:笔画光滑清爽、结构站稳不斜、字体秀美漂亮又能读懂叫啥字的书法,就说好。反之,笔画毛涩,结构险绝,字体质朴厚重,如篆书、草书等读不懂叫啥字时,就说不好。这就缺乏对书法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必要的书法审美知识。其实,对学书法的人来说,做到笔画清爽、结构端正、字体漂亮等是最起码的要求,此时还是属于书法初学者,还是属于写字状态。如果再深学下去,就要追求枯湿、

浓淡、正斜、粗细、方圆、曲直、断连、虚实等对比变化,要把书法看作一种文化,当成一种哲学,要悟出其中的阴阳之道,讲究“和而不同、违而不犯”,以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评篆书要有古文字学知识,评草书则要具备相当的艺术修养。只以好看难看为标准来评价书法,是非常初级、非常肤浅的。 -

评审书法的好坏不能与人划等号。书法的好坏与作者的名气、身份、地位、学识、职务、级别等确实有联系,但不是绝对的。评定书法的好坏是评艺术,而不是评人。省书协会员比中国书协会员的书法好也是存在的,市书协会员的书法比省书协会员好也是有的。书协主席副主席的书法不一定最好,书协会员非会员的书法也不一定最坏。 -

评审书法的好坏不能以片概全。某件作品写得好不能代表其所有的作品都好,有人楷书写得很好,就认为他的行草书也肯定很好,有人行草书很出名,就认为他的篆隶书法等肯定也很厉害,那就不对了。我们知道,每种书体都写得很好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大多数书法家一般只有一二种特长书体写得好一些,一种书体写得很好只说明他在这种书体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不能代表他的其它书体都写的很好,再说,即使他最擅长的书体也不一定每幅都写得很好。

评审书法的好坏不能单纯以比赛成绩来决定。某某人的书法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入选、入展、获奖,就认为他的书法好,没有入选、入展、获奖,就认为他的书法不好。任何书法大赛所评出的入选、入展、获奖等,只能是相对的公正,不能做到绝对的公正,不同的评委班子、不同的评审角度就会出现不同的评审结果,其中还有运气、人情等不良因素。这种坏风气在当今书展非常普遍,可以说90%的获奖作品都有内幕,所以说用是否获奖来评判书法的优劣更是有大问题。

怎样写好毛笔大楷

刘月忠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犹如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长江,生机勃勃,奔流不息。历代书法名家好象春夏清朗夜空的群星,争相辉映,把祖国的艺术天地装点得灿烂辉煌。书法艺术是中国最早出现,西方国家所没有的一门带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是以我国汉字为书写对象,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以线条为表现形式的一种造型艺术。它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一颗耀眼明珠。和其它艺术相比,书法的地位一向是很高的。在祖国的艺苑里乃至世界艺坛上,书法艺术理直气壮、毫无愧色地占有一席之地。

书法,是指汉字书写的法则。学习书法首先由练字开始,要熟练掌握写字的方法、规律和技巧。汉字的书体种类繁多,练字的方法异彩纷呈,为了基础,不仿先从楷书练起。所谓楷书即书法楷模之意(亦称真书和正书),楷书字形规范、笔画完美,结构端庄而富有法度,有利于书法入门,为以后的书法艺术创作奠定基础。古人云:“学书宜先工楷,次作行草。”楷书分为微楷、小楷、中楷、大楷、榜书巨楷等。楷书的形成经过了一段曲折而又漫长的历史,对于学习书法的人们来说,怎样更便捷有效地掌握书写技能也同样经过了若干代书家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有的开始选择写小字,有的选择写大字,有的爱碑文,有的喜墨迹。先学那一种好呢?人们在学书实践中终于体验到:从大楷入手效果最好,临写墨迹文字比临写碑文刻字更直观、更现实。锋迹因其墨韵灵动、墨迹清晰、容易模仿而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因此,前人总结出了“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字过小笔画难以舒展,笔

力不易扩张,一般从大楷入手比较合适。有书家说:“写大字方知其功力不足。”大楷笔势稳健、点画清秀,气象壮观、悬落得意,易培养洒脱大气、自然豪放的书风,练熟后可小可大、易于全面发展。写大楷首先要练好基本点画,点画是构成书法作品优劣的基础条件。练成之后,进而研究组合结字,以达到自然大气和灵动秀美的要求。无自然大气不上品味,无灵动秀美不称其为艺术。自然大气和灵动秀美是书法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的智慧、激情、文化底蕴、创作灵感、工具与材料、艺术功底和自然环境默契和谐、融汇贯通的结果。在顺应自然规律中实现道法自然,达到有意中创作,无意中书写的境界。在书法训练时,既要热情奔放、畅怀豁达、松静自然、富有休闲玩耍之意;又要凝神静思、精力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对待,天长日久自出心得。不要把练书法看得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在心理上自设障碍。只要抓住重点和方法,认真思考,会心领悟,遵序渐进,持之以恒,定能练出一手形神兼备的书法。这里的重点和方法主要是执笔、用笔、用墨、临帖等,在写好书法基本点画的基础上精研间架结构,熟练掌握书写方法和结字规律。

一、正确执笔

写字必先学会执笔。重视执笔是为了掌握指实腕活之法。自古以来有“执笔无定法”之说,这可以理解为,怎样执笔轻松自然,顺手又方便,能达到理想的创作目的,就可以怎样执笔。执笔要松紧适度,过松则运笔无力,过紧则运转不灵。执笔的要领在于使全身之力,始于足、发于腹,经于肩,垂于肘,凝于腕,达于指,倾注于笔颖。字写得好坏与执笔和运腕的方法有一定关系,但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天资、悟性、勤奋和智慧是练好书法的基本条件。有不少古今名家,执笔并不统一,个人条件也不相同,但在书法艺术领域却达到了高深的艺术境界,证实了不同的执笔方法可达到相同的艺术效果。不过也有些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因执笔方法不正确,影响了书法的进步。对初学书法的人来说,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国书法史上,历代书法名家辈出,前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传统执笔方法,大多采用四指触管、五指用力之法。即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前部捏住笔管,无名指背面顶住笔管,小指紧靠无名指助力,使笔管垂直。写字时便于捻转变化,达到指紧、掌虚、腕活,运转自如。如果是立姿书写,要两脚踏实、直腰拔背,肘高于腕,头略前俯。执笔对手的定位有不同的说法,东晋女书家卫夫人谈到执笔时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也有“真书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之说,前人的习惯执笔方法,都是从书写实践中得来的,可以效仿其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来选择执笔方法。执笔的高低体验一下,就会各得其法。常见的执笔方法还有“拨灯执笔法”、“三指执笔法”等。总之,执笔在指,用笔在腕,笔要执得稳,腕要用得活,无论怎样执笔,都要从书写效果出发。

二、熟练用笔

笔、墨、纸张用笔为上。纵观古今,凡有作为的书法家都十分重视用笔,而在用笔方面又各有其法。因其形式、风格、情感、个性不同,在用笔上各具特色。毛笔是用兽毫制成的一种柔软而具弹性的书写工具,使用它要顺其性、合其势。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逆锋运笔交替转换互补。纸墨渗透至妙,提按顿挫、顺逆转折、轻重缓急混然一体方能笔到书成。写字必须能够驾驭手中的毛笔,熟练掌握笔锋的运行规律和汉字点画的完美写法。学会用笔目的是为了通过毛笔表达出欲写点画的理想形状。基本点画写的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汉字的面貌和结构变化。用笔不同,写出的点画形态就不同,用笔时的轻重、曲直、方圆、转折、提按、连断等运用不同,写出的字结构特点就截然不同,这些因素会引起书法作品风

格上的差异。就历代名家书法作品看,他们之间都有着鲜明的书法个性,这都是由于他们用笔不同所至。

另外,由于笔毫的质地、长短、大小、制做方式不同,性能就不一样,毛笔在书写中,万毫齐力,出现的迹象就千变万化。这正是其它书写工具而不能的地方。一支好的毛笔,笔毫有主副之分,主毫显立骨抱筋之势,副毫得肌肤之丽。充分利用毛笔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八面铺毫,时而柔润含蓄,时而锋芒毕露,时而曲而复直,时而卧而复立,运之精熟便可挥洒自如,获得“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的效果。中锋如锥,曲直挺劲,秀美含神,如侠女舞剑,刚柔娇健,迟则沉气力集,速则风驰电掣,震则惊天动地。古人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也须用工,盖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的一般规律是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提、按、转、折、顿、挫、疾、缓互变,找出感觉,因需要而为之。这样就可以出现提则轻、按则重、顿挫转折出造形,疾而浮、缓而刻、转而圆、折而方的效果。用笔的关键是调锋,做到时而逆入平出,回锋转向,时而方圆兼施,明折暗转,顺其毫锋,有效运作。有不少人学习书法只重视字的间架结构,不注意用笔调锋,结果走了弯路。正确的做法是:苦练基本点画,精研间架结构,巧妙运用笔墨,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三、巧妙用墨

毛笔书法是通过笔墨纸张表现的一种线条艺术,要使三者结合恰到好处。在具备了合适的书写工具和纸张之后,调墨和用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调墨要依宣纸性能而定。一般在较厚而吸水性强的宣纸上书写时,墨可以适当调稀一些,用较薄而吸水性差或不吸水的宣纸时,墨汁中可少量加水或直接使用。如果墨汁中胶性大,较为粘稠,可兑适量温水,调匀后使用。在特定环境中无调墨条件时,书写时要注意调整书写速度。如纸张吸水性强,而墨又比较稀,除少许蘸墨外,书写速度要适当加快。如墨较浓而又无水稀释,书写速度应放慢,行笔要先快后慢。在正常情况下用焦墨写字,点画浓重苍健、饱满厚实。用淡墨写字,点画活泼秀润,洒脱静雅。用焦墨易生躁气,欠流畅,用淡墨易浅薄飘浮,伤神采。墨借助于水方有变化,用墨时注意适当出些飞白更有韵味,这就是枯润交溶,刚柔相济,阴阳合一的道理。再者,字体的变化、笔画的多少,也与用墨相关,写楷书调墨稠些,写行草书调墨稀些,书写笔画少的字着墨可以重一些。总之用墨不可死板硬套,要根据笔墨纸张的质量和创作者的个人经验而定。字写千遍,其理自见,时间长了,写的多了,用墨自有规律,只要留心体验与不断总结,总会达到得心应手和随心所欲的境界。

四、精心临帖

在掌握了以上执笔、用笔、用墨之后,既可在老师行家的指导下进行临帖。通过临帖来学习他人的点画、笔法和结构;临帖是为了借助他人的成果来提高自己。一本好的字帖不仅能正确引导我们学习书法、激发学习热情和灵感。而且对今后的发展和深造能起到重要影响。开始要选定一种字帖,集中精力临写,长期坚持,掌握规律,抓住特点,吃透精神,打下基础,也就顺理成章了。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临帖前要养成读帖习惯,读帖是为了练眼,重点领会字内的艺术韵味,把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经历、情操、修养和认识等综合运用到书法创作中,赋予书法以时代意义。读帖要“精悟细出”,反复观察和分析帖中汉字的笔意,仔细揣摩帖中汉字的笔画特征、布白关系和结字规律。把帖读懂,领会其中的奥妙,才能临的形象。临帖要先取其形似,后得其神似。在读帖和临帖的

基础上进行背帖训练。背帖是对字帖仔细揣摩,全神在目,离开范本后能逐字追忆,边忆边写,写完再认真对照纠正失形之笔。总之,背帖是将读帖和临帖过程中理解了的东西存于眼、记于心、达于手的练习过程。把体察到的笔意、墨韵、风格、面貌、气势、神态等直接写出来,然后再将自己写的字和字帖进行比较,从细微之处着眼,认真纠正相悖之处,使自己达到一动笔则能入帖的能力。各种字帖,其中都能分出好、中、差三种字,要选好的字去临写,有了功底之后,再将其中较差的字写好。临帖重在入帖,入帖的目的是为了出帖,临帖是入帖的开始,而出帖是临帖的结束,是书法创作阶段的起步。临帖时要重视研究汉字的基本点画和间架结构,如果忽视了这方面,就会使作品步入粗俗、浅薄、低劣之流。特别是写大楷,强化写好基本点画尤为重要。往往有不少人写字多年,始终没有解决好基本功问题。看一幅作品,首先要从整体章法布局着眼,然后转入字里行间,直至每个字、每一笔画,如果发现这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就算不上精品。其实临帖是为将来创作打基础,要在字内留意,字外用功,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难在能合,贵在能离。书写时要意在笔先,意到笔随,顺其笔性,明其法理,悟其形神、广采众家之长、博学变通,丰富自己的创作。

五、把握结构

书法中的结构是研究汉字点画之间科学组合、合理搭配的方法,是研究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精通用笔用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大楷书法结体的平正、疏密、匀称、大小、粗细、高低、开合、主次、避让、布白、参差、错落的方法。汉字的造型种类虽然很多,只要认真分析便可掌握其结字规律。中国的汉字从结构上看,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独体字可细分为:正方形体如:田、玄等;长方形体如:月、目等;扁方形体如:一、皿等;三角形体如:上、下等;菱形体如:十、卡等。合体字可细分为:上下结构的如:志、芝等;左右结构的如:改、祥等;上中下结构的如:蓝、冀等;左中右结构的如:榭、游等;包围结构的(分全包围、半包围)字如:“因、国、同、幽、巨、建、厦、司、尾”等;品字结构的(分为正品字、倒品字)如“品、森、壁、努”等。简化字如“书、飞、识、绎”等。

练字时可用“意现法”读帖、画格、写字。所谓“意现法”,即在读帖时将帖中的范字用意念把字的形貌和特点浮现在脑海里,储存在记忆中,写字的时候再用意念将字浮现在纸面上,如果配合于笔墨,既可把帖中汉字的形貌、特点、间架结构和精气神全部表达出来,达到以假乱真、如出自一人之手的程度。练大楷最好在方格中练习,时间一长,同样用“意现法”将理想中的田字格、米字格、井字格、三方格等和要写的字用意念浮现在纸面上,具备一种意到形到,形到手到、手到笔到的能力。根据所创作的内容和字的大小多少用意念在纸上画好格子、进行排版布局,然后再挥毫书之,这就是书家们常谈的意在笔先之理。

中国的汉字笔画繁简异同,间架结构复杂多变,要注意把握重心平正、横平竖直、疏密匀称、点画规范、比例适中、粗细变化、长短参差、内紧外松、平行等距、大小相间、虚实过度、轻重枯润等要素。把大楷写得端庄稳健、配置洽当,才能给人以书法艺术美的感觉,反之就无从艺术可言了。汉字的间架结构形式很多,只要掌握了笔画的长短、收放、宽窄、均匀、疏密规律,灵活安排、合理布白,随机应变,在写字前分析、构思欲写汉字的间架结构,做到心中有数,“意现”于纸,就能够不断得到提高与升华。

此外,在掌握了以上执笔、用笔、用墨、临帖和汉字的间架结构等书写方法之后,要根据个人情况安排时间勤习多练。因为汉字点画的组合是千变万化的,而毛笔又不如硬笔容

易驾驭,就非得下苦功多实践不可。只有勤习多练方可娴熟,而后熟中生巧。苏轼曾说过:“作字要手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否则技法生疏,亦就不可能把自己内心对艺术美的微妙感受倾注于笔端。只要做到了勤习多练,既使没有师授,也能妙合古人,翰墨出神,功到自然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