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历史

古罗马历史

第一节 伊达拉里亚文明和王政时代的罗马

历史概况:

大约从公元1000年起,意大利进入了铁器时代。早期的铁器文化以维兰诺瓦文化为代表。公元前8世纪起,又有新的移民浪潮涌向意大利。先是伊达拉里亚人来到意大利,后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又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

伊达拉里亚文明:伊达拉里亚人从公元前8世纪起来到意大利半岛,起初活动于亚努河和第伯河之间的地区,后又向外扩展势力。伊达拉里亚人的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7世纪起,伊达拉里亚人出现了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卡勒、塔奎尼、伏尓西、维图洛尼亚、沃尔西尼和维爱等。国王称作卢库摩。后来卢库摩被季拉特(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取代。伊达拉里亚人始终没有建立统一国家,各个城市国家各自为政。

传说伊达拉里亚人在6世纪强大,并曾入主罗立了塔克文王朝。但是在公元前524年和公元前474年两次丘米战争中败于希腊人。后来萨莫奈人又攻占了他们的重要据点卡普亚,伊达拉里亚人退出了意大利中部地区。罗马兴起后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被全部兼并。

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开始了大举的殖民活动。希腊人在意大利最早建立的殖民地是那不勒斯湾北面的皮特库赛岛,它是由优卑亚人在公元前760年建立的。希腊人战胜了伊达拉里亚人和入侵西西里岛城邦希墨拉的迦太基人。但是由于希腊城邦的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被罗马所吞并。

罗马的起源和王政时代: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城的王子埃涅阿斯。希腊人攻占了特洛伊之后,埃涅阿斯逃了出来,最后渡海到了意大利,其后代罗慕路斯在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罗马城。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到公元前510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前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被称为王政时代。王政并非统一的制度,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王政时代传说有7位王分别是:罗慕路斯、努玛、图努斯、安库斯、老塔克文、塞尔维乌斯、小塔克文。据说第一和第三是拉丁人,第二和第四是萨宾人,后三位是伊达拉里亚人。前四王统治时期,罗马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之下。罗马的公社包括3个特里布斯,每个特里布斯分为十个库里亚。元老院是王的咨询机构,发挥顾问作用。库里亚大会则是全体公民的大会,决定公社一切重大问题。

塞尔维乌斯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调整内部关系,塞尔维乌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有(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氏族部落。将罗马分为4个城区部落,又把罗马乡村分成15个乡村部落。(2)对人民的财产进行普查,按照财产的多寡将人民分成五个等级。第一等级中的富有者组成18个骑兵森都利亚。(3)创设森都里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库路亚大会从此丧失了在政治上的作用。森都里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里亚大会只有一个表决权。投票顺序先是骑兵,后是五个等级依次进行。

第二节 早期罗马共和国

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10年,贵族联合平民的力量,终于驱逐了塔克文及其家族,继而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474年伊达拉里亚人在丘米海战中败于希腊,罗马才彻底摆脱其影响。废除王政之后,执掌国家政权的是两个执法官,后被称

为执政官。两个执政官权力相等,彼此拥有否决权,执政一年。他们主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共和初期,元老院有300人,成为了贵族势力的堡垒。由于元老是终身任职地位显赫,这就使得执政官听从于元老院。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由于平民无权,因而在共和国建立不久罗马平民就展开了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通常斗争的方式是平民联合起来进行撤离运动,称平民撤离运动。公元前494年平民因为不堪忍受债务奴役举行了第一次撤离运动。贵族被迫妥协,容许平民每年选出两个保民官。到了公元前474年,平民按特里布斯召集的会议获得了承认,称为平民会议(特里布斯会议),通过的议案称为平民决议。平民为了限制贵族的职权滥用,成立了制定法律的十人团。在公元前451年-公元前450年公布了十二铜表法,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但是法律的编订成立了明确的条文,这在一定基础上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专横行为。公元前449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当选为执政官,实施了一项重要的法案:规定全体公民必须遵守平民决议,增设特里布斯大会为新的公民大会。公元前445年,根据坎努利优斯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通婚的禁令。次年设立了军政官,初为3人后为6人,平民亦可担任。公元前367年著名的李锡尼和绥克图斯法案规定: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三年还清;占有公地的最高限额是500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要由平民担任。公元前326年通过了波提利阿法,禁止人身抵债,废止了债务奴隶制。公元前287年,平民举行了最后一次撤离运动。平民出身的霍腾西阿被任命为独裁官,颁布了法律重申了平民决议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称霍腾西阿法。这一事件标志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

对意大利的征服和统治政策:罗马人经过三次维爱战争,在终于在公元前396年攻陷伊达拉里亚城市维爱。不久高卢人入侵罗马,罗马元气大伤。后来罗马日益强大向南扩张。通过第一次萨莫奈战争,罗马占领了坎佩尼亚重镇卡普亚。接着,拉丁同盟城市反抗罗马,爆发拉丁战争,罗马获胜。后又经过第二、三次萨莫奈战争,罗马控制了整个意大利中部。后罗马向南扩张,与希腊城邦他林敦发生战争,称他林敦战争。在贝尼温敦之战中击败他林敦国王皮洛士。公元前272年他林敦投降罗马。意大利被罗马统治以后,罗马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进行统治。将被征服地区分成(1)罗马公民殖民地,(2)有投票权的拉丁自治市,(3)无投票权的非拉丁自治市,(4)拉丁殖民地,(5)同盟者地区,(6)迫降地区。通过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产生了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罗马统治。

罗马军队:罗马在长期征服意大利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军事组织。塞尔维乌斯改革时期,引进了重装步兵方阵。而且按照地域和公民财产原则建立了公民兵制。共和初期罗马沿袭了公民兵制和重装步兵方阵,将原来的军队分成两个军团,分属两个执政官指挥。公元前4世纪罗马进行了军事改革,史称卡米路斯改革。卡米路斯实行了军饷制,改进了军团组织和战斗阵型。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是军团,和平时期2个军团,战时增至4个。军团的指挥官是6位军事保民官,他们也实行轮值制。罗马军队作战,即使只过一夜,也要建造营地,这是和皮洛士的希腊军队学来的。对于临阵脱逃的队伍,执行“十一抽杀律”令全体列队,按抽签法十人杀一。

政治制度:在罗马国家如遇到非常情况,元老院可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由执政官宣布任命独裁官,独裁官拥有绝对权力,任期半年。罗马第一次任命独裁官是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43年设立了两位督察官,公元前366年添加了一名执法官,在公元前242年又增至两人。保民官人数在公元前471年增至4人,

到公元前449年有十人之多。保民官由于主持平民会议,地位日益提高,成为罗马的特殊监督机构。公元前326年开始对率领军队的执政官和执法官实行卸职留权,在共和国后期产生了重要影响。监察官将卸任的高级官员选入元老院逐渐称为定制,到公元前4世纪末通过了奥维乌尼斯法,使其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平民大会在共和国期间有很大权力。

第三节 罗马在地中海的统治和社会后果

布匿战争和对西地中海的征服:罗马的扩张引起了与另一个地中海强国迦太基的战争,史称布匿战争。两国在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146年进行了三次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是因为争夺西西里岛引起的。最终罗马获胜,西西里成为罗马的第一个行省。在公元前218年迦太基东山再起,名将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在特拉西美诺湖畔大胜罗马军队。特拉西美诺湖之战的失败,震撼了罗马。元老院任命费边为独裁官,费边采取拖延政策,尾随汉尼拔,牵制敌人。但后来罗马抛弃费边的战略在公元前216年进行了坎尼会战,结果罗马大败。后来罗马延续费边的战略,在公元前209年派斯奇比奥攻克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在公元前204年,斯奇比奥在北非登陆,汉尼拔回师救援。在扎玛之战中汉尼拔战败,迦太基投降,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公元前149年罗马挑起第三次布匿战争,攻陷迦太基,将其置为阿非利加行省。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设置了近西班牙和远西班牙两个行省。至此罗马控制了西地中海。

对东地中海的征服: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马其顿和迦太基结为联盟。结果发生第一次马其顿战争,没分胜负。公元前197年弗拉弥尼乌斯统帅罗马军队和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在辛诺塞法利(狗头山)进行决战,罗马胜利,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塞疏古国王安条克三世乘机扩张,公元前192年罗马与塞疏古发生战争,罗马又胜。公元前189年,安条克三世在马格尼西亚之战中大败于罗马,塞疏古从此一蹶不振。腓力五世之子,百尔修进行反罗马行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结果马其顿大败,被分为四个自治区。公元前149年马其顿又爆发反罗马的运动,结果领导者安德里斯库斯被处死,马其顿称为罗马行省。后来帕加马爆发阿里斯东尼克起义,起义失败后,帕加马成为了罗马的亚细亚行省。罗马至此基本完成了对东地中海的征服。

行省制度:到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罗马共设置了7个行省:西西里、撒丁尼亚和科西嘉、近西班牙、远西班牙、马其顿、阿非利加、亚细亚。每个行省都派总督管理,起初总督由高级官员兼任,后由元老院委任卸任的执政官或执法官担任。行省总督任期1年,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罗马在行省中实行包税制,使得承包商和行省官员大发横财。

奴隶制的发展:长期的对外征服使得罗马有了大量的金钱和土地,也得到了大批的奴隶。奴隶制出现繁荣,奴隶制被适用于各个领域,奴隶成为了主要的生产者。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罗马的不断扩张使得大土地所有制空前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使用奴隶的庄园的出先,使得小农经济被排挤,小农大量失去土地。农民破产后大多数进入城市,成为手工业者或无业游民。他们依靠国家赈济或富人施舍过活,成为罗马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伴随着海外扩张,罗马的海外贸易发展起来,商人暴富。在罗马设会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

的阶层即骑士。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阶级关系日益复杂。矛盾交错,最终导致了共和国后期的激烈的社会斗争。

第四节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和覆亡

西西里奴隶起义: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矛盾逐渐升级,终于酿成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公元前137年在攸努斯的领导下西西里岛奴隶起义拉开帷幕,随后由奴隶克勒翁领导的奴隶也投入进来。但是最终失败。不久西西里第二次奴隶起义爆发,公元前104年在奴隶萨维阿斯的带领下进行起义。很快由铁奥尼达领导下的队伍与其在特里奥卡拉城会师。公元前101年,执政官阿克维里乌斯镇压了这次起义。

格拉古兄弟改革:由于农民破产十分严重,一场由格拉古兄弟领导的土地改革在罗马城展开。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提出土地法案,法案规定:每户占有公有地不得超过500犹格,超占部分由国家收回。收回的土地划分为30犹格,分给无地农民,称之为份地。份地不得出卖或转让。法案引起元老贵族的不满,最终提比略·格拉古被杀。公元前133年和公元前132年提比略之弟盖约连任两届保民官。盖约继续土地改革,并提出在海外建立殖民地解决土地问题。元老院贵族反对改革,另一保民官德鲁苏提出在意大利建立殖民地的法案,但是意大利已无土地。这项德鲁苏法案是破坏改革之法。公元前122年,盖约到北非筹建殖民地。盖约返回罗马城之后,斗争日益激烈。盖约采取坚决措施,提出公民权法案,要求授予拉丁同盟者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权。但是法案得到极大反对。盖约最终被杀,改革失败。

马略军事改革:格拉古兄弟改革之后罗马内部分成了民主派和贵族派。双方在朱古达战争期间,展开激烈斗争。当时努米底亚王室发生内讧,朱古达趁机占领塞尔塔城,反对罗马。罗马在公元前111年向朱古达宣战。结果战争伊始罗马军队大败。此时,军人出身的马略崭露头角。在公元前107年马略当选为执政官,马略进行了军事改革。改革内容:由原来的公民兵制改为改为募兵制,取消了参军的财产限制。规定士兵装备由国家供应,并且在服役期满之后还可以领取份地。同时改革军团组织,在军团中推行联队制。同时加强训练,由于马略军中的士兵要背负极重的装备被称为“马略骡子”。通过马略的军事改革,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在公元前105年结束了朱古达战争。这次改革使得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使得无业游民加入军队,稳定了社会。

同盟者战争:公元前91~前88年,意大利同盟者争取罗马公民权、反对罗马统治者的战争。在同盟者战争之前,公元前125年执政官弗拉库斯就曾提出授予同盟者以公民权,但没有成功。意大利同盟者以马尔西人为核心,秘密结成反罗马同盟。前91年,奥斯库伦城首先发动起义,除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以外,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都卷入了起义,起义的同盟者建立联盟共和国。起义遍及全意大利,以中、南部势力最强。起义者以科菲尼乌姆为首都建立国家,称意大利。其主要领导人为马尔西人庞皮狄乌斯和萨莫奈人巴比乌斯。起义军斗志昂扬,经过一年的顽强战斗,在南方和北方取得明显优势。前90年,罗马统治者感到事态严重,派执政官及马略、苏拉等将领率军团全力镇压;受挫后改变策略,采取分化手段瓦解起义队伍,并颁布法令宣布给予未参加起义或在限期内放下武器者以罗马公民权。史称“尤利乌斯法”。同盟者军队逐渐瓦解。前88年,坚持战斗的马尔西人和萨莫奈人两支起义军被镇压,科菲尼乌姆陷落,战争基本结束。

苏拉独裁:正当罗马和同盟者酣战之时,在小亚细亚发生了密特里达提战争。本都国王密特里达提六世进军亚细亚行省,罗马在东方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同盟者战争结束后,罗马抽出力量对付东方,但在派遣战争的统帅人选上,贵族派和民主派发生了争执。公元前88年,担任当年执政官的苏拉抽签获得了指挥权。可是,苏拉的军队尚未离开意大利,马略和保民官卢福斯结盟,在公民大会通过提案,免除苏拉的指挥权而代之以马略。苏拉旋即带兵向罗马进军,开创了罗马人进攻自己祖国的先例。苏拉攻下罗马后,杀害了卢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并宣布马略等人为“公敌”。还废除民主派法律,规定任何议案不经元老院批准,不得提交公民大会表决,所有议案一律提到森都利亚大会。公元前83年,苏拉最终率领大军战胜民主派。罗马稳定局势后,苏拉开始实行所谓宪政改革。他授意摄政弗拉库斯恢复独裁官职位,并将此法案提到公民大会通过,批准苏拉为独裁官,任期不限。无限期独裁官职务使苏拉集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他从忠于自己的骑士中,选拔300人补充元老院,使元老名额增至600人。保民官的权力被剥夺殆尽。苏拉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设立了7个常设刑事法庭,制定了审判程序。苏拉独裁是在罗马奴隶制城邦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元老贵族企图挽救其衰败命运而采取的个人军事专政。因为苏拉独裁在共和体制规范内实施,目的在于恢复和巩固元老贵族统治地位,所以,其政策措施带有保守甚至反动的性质,尽管迫于形势需要,也作了某些调整和改革。苏拉建立独裁统治,并没有解决当时罗马面临的问题,反而使局势更加恶化了。公元前79年苏拉放弃独裁官职位隐退,次年死去。在苏拉死后不久,他所颁布的法律随即被废弃了。但是,苏拉依靠军队实行独裁统治,给予共和制度以沉重打击,为日后凯撒等人的独裁开了先河。

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3年至前71年,在斯巴达克这个奴隶英雄的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著名的奴隶起义。公元前73年,在斯巴达克的领导下70多名角斗奴杀死卫兵,开始起义。他们先逃到了维苏威火山,随后大量奴隶加入斯巴达克起义的队伍。但是在辗转意大利各地之后,斯巴达克起义最终失败。起义军没有一个联合广大被剥削群众的总纲领。然而,斯巴达克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加速了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

前三头同盟和凯撒独裁:公元前73年,罗马爆发了斯巴达克斯奴隶大起义。在镇压这次起义过程中,苏拉的两位部将克拉苏和庞培一度成了罗马的风云人物。但是他们因为和元老院的冲突而废除了苏拉留下的制度。公元前60年,克拉苏、庞培与盖厄斯·儒略·凯撒结成秘密的政治同盟,一起反对元老院,史称“前三头同盟”。为了巩固这一同盟,凯撒把自己女儿嫁

给了庞培。在克拉苏和庞培的支持下,凯撒于当选前59年的执政官。后来三方又有争议,后经过路卡会晤,达成共识。公元前58年,凯撒赴任山南高卢总督,经三年苦战,占领了大部分高卢的领土。凯撒的声望和势力都大增,引起了庞培嫉妒和戒心。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对安息的战争中失败阵亡,“三头”剩下了“二头”。这时,庞培便与元老院相勾结反对凯撒。公元前49年,元老院作出决议凯撒在高卢总督任满后必须解散军队。如果拒绝,他将被宣布为祖国之敌。这样,庞培与凯撒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凯撒进军罗马,引发内战,庞培在帕萨卢斯战败,继而仓促逃往希腊。凯撒占领了罗马,被任命为独裁官。但是凯撒放弃了这一临时性的职位,而当选了前48年的执政官。凯撒很快实行了独裁统治,他改组元老院,将元老院增加到900人。同时增加了高级官职的数目。他改善行省管理制度,提高各城市的自治权。扩大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建立大量殖民地。

后三头同盟和共和国的覆灭:凯撒死后,罗马政局又趋动荡。布鲁图和卡西乌斯的行为并未受到欢呼,反而受到众多民众的指责,以致于在罗马竟难以容身,不得不连夜出逃。这时罗马政坛上又出现了3位重要人物:恺撒的大将安东尼、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骑兵长官雷必达。安东尼和雷必达依靠的是强大的罗马军团,属实力派人物,屋大维当时正当青年,但他胸怀大志,颇具政治头脑,他依靠的是恺撒的财产和声望,经几度纵横捭阖之后,三人于公元前43年,在波伦尼亚会晤结成政治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与撒丁尼亚;雷必达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则由三人共治。至于东方,由于尚在布鲁图和卡西乌斯的控制之中,归安东尼与屋大维处置。这种瓜分统治范围的秘密协议后来由罗马公民大会予以正式批准,他们获得了“建设国家的三头”之衔。从此,这种违反共和原则的“三头政治”具有公开法定的性质。公元前36年,屋大维肃清了庞培之子小庞培在西西里和撒丁尼亚的势力,又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至此变成两头对峙。最终在公元前31年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大败于亚克兴海角之战中。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赠给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正式确立了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代。

第五节 罗马帝国的繁荣

元首制的建立:屋大维在公元前29年获得元首称号,在公元前27年获得“奥古斯都”的称号,从而确立了元首制。屋大维提高了元老院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但是削弱了其实际权力。公元前28年他改组了元老院,将元老名额由原来的1000人减少到800人,后又将其人数减少到600人。此时的屋大维开始创设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经过屋大维40多年的经营在罗立了元首制。

屋大维的内外政策:屋大维依靠元老和骑士两大奴隶主统治阶级,他

规定元老必须出身贵族。而且只有元老才能担任执政官、行省总督等要职。次于元老的骑士,其财产资格为40万塞斯退斯(元老为100万塞斯退斯)。骑士可以候选元老,元老之子可以在进入元老院之前任骑士。这两大阶级成为了罗马社会元首制的统治基础。屋大维对于平民则软硬兼施,一方面严格限制其政治活动,另一方面采用各种施舍来拉拢他们。屋大维改善了行省的管理制度,他继承了凯撒的政策在行省中推行自治市制度。城市依次分为罗马殖民地、自治市、享有拉丁权的城市和纳税城市。屋大维将60多个军团精简为28个精锐军团。屋大维使得罗马军队完成了向职业常备军的过渡。对外他积极扩张建立了里底亚、诺里克、潘诺尼亚和米西亚行省。公元前12年他还越过莱茵河建立了日耳曼行省。但是公元9年罗马统帅发鲁斯在条陶堡森林之战中被日耳曼人击败。

专制统治的加强和人民斗争:屋大维死后有他的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提比略,经卡里古拉、克劳狄到尼禄,四个皇帝相继执政,称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提比略在位时期他继承屋大维的政策。提比略恢复了“侮辱罗马人民尊严法”,制裁对皇帝本人的抨击,还将近卫军集中到罗马,从提比略时代开始宫廷阴谋和政变的恐怖气氛笼罩罗马。卡里古拉死于政变。克劳狄继位后,初步建立了一套官僚体系,同时兴建了一批大型的公共工程。他还继续对外扩张征服了北非的毛里塔尼亚和不列颠南部,置为行省。后克劳狄死于政变,尼禄上台后杀死其母阿格里皮娜,后施行暴政,最终自杀身亡。

帝国的鼎盛:尼禄死后,行省军团纷纷拥立皇帝,形成所谓四皇时代。最后由韦柏芗战胜其他皇帝,建立了弗拉维王朝。在韦柏芗统治时期行省大奴隶主广泛参政任职,成为帝国的重要支柱。韦柏芗死后其子提图斯继位,提图斯继位两年就病死。公元81年图密善继位,结果在政变中被杀。元老院推举涅尔瓦为皇帝开始了安敦尼王朝的统治(公元96—192年)。从涅尔瓦起,历经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马可·奥勒略和康茂德。前五位皇帝,被称为五贤帝。在安敦尼王朝统治时期,罗马帝国达到鼎盛。涅尔瓦登位后,将战功赫赫的图拉真为养子,开创了以过继为基础的新的皇位继承制度的先河。图拉真继位后积极推行扩张政策,将帝国疆土扩展到极致。图拉真两次进军达西亚,同时远征阿拉伯北部,置阿拉伯行省。统治末期甚至一度攻下安息首都泰西封。哈德良致力于内政建设,在他统治期间皇权进一步加强。官僚机构进一步完善,元首顾问会议最终定型。哈德良委任著名法学家萨尔维乌斯·尤利安努斯将以前的行政长官的一切敕令汇编成册,批准为“永久敕令”。哈德良时期广泛吸收东方行省的奴隶主充实元老院,并广泛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行省居民和罗马公民的区别也渐渐消失。但是马可·奥勒略统治时期帝国由盛转衰,其子康茂

德被杀罗马帝国已经临近3世纪大危机。

帝国前期经济的发展: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安定局面。经济得到发展,农村中普遍采用轮作制,各地盛产的粮食可销往各处。意大利的手工业、多瑙河地区的金矿、不列颠的矿产都得到开采。

奴隶制的危机和隶农制的发展:罗马帝国尽管显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奴隶制的危机已经有所显现。意大利的农业开始出现衰落现象,大地产的兼并也日益严重。奴隶制大庄园盛行与意大利,但是由于战争的基本停止奴隶的来源越来越少。奴隶的价格上涨,奴隶怠工、破坏工具的现象时有发生。隶农制应运而生了。隶农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最初指的是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他们都是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到了1至2世纪由于奴隶制危机的出现,隶农制在帝国盛行起来。后来随着大庄园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萎缩,隶农的负担加重,地位也随之改变。隶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成为了中世纪农奴的先驱。

第六节 罗马的3世纪危机和基督教的兴起

奴隶制的危机:从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罗马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危机的表现为农业萎缩,商业萧条,财政枯竭,政治混乱,以及奴隶不断起义和蛮族不断入侵。其根源是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造成的。同时自由民鄙视生产劳动,流氓无产者与日剧增。奴隶主阶级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同时日耳曼蛮族大量迁徙进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已经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

政治危机:康茂德死后,罗马发生内战,经过四年混战,塞维鲁得胜,建立了塞维鲁王朝。后来塞维鲁死于不列颠战争中,其子卡拉卡拉继位。卡拉卡拉在公元212年发布敕令,将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境内的全体自由民,史称“卡拉卡拉敕令”。敕令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税源,使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都要负担遗产税和其他捐税。在当时已无实际意义。217年卡拉卡拉被杀,玛科里努斯代之而起,但也很快死去。到亚历山大·塞维鲁统治时期,向元老院让步,元老院组成了特别委员会,采取了挽救危机的措施。但是由于士兵哗变,亚历山大被杀,塞维鲁王朝灭亡。塞维鲁王朝灭亡后,政治一度陷入混乱。在戴基乌斯统治时期,边境受到蛮族的严重威胁,戴基乌斯死于战场。之后伽路斯为皇帝,在252年与哥特人签订了屈辱性的合约暂时保住了边境。伽路斯之后的艾米丽亚努斯仅在位3个月就被瓦勒良击败。瓦勒良继位后,任命其子加里恩努斯为共治者。后瓦勒良在260年被波斯人俘虏,后死于异国。加里恩努斯成为唯一执政者后,各地出现叛乱,出现了所谓的“三十僭主”。加里恩努斯被杀之后,由骑兵长官克劳狄继承皇位,克劳狄及其三位继任者都是伊利里亚人,崛起于行伍之间,史称“伊利里亚诸帝”。他们联合元老院贵族采用以蛮制蛮的办法,吸收大量的蛮族人加入军队,逐渐控制了满族入侵的势头。罗马的政治危机暂

时出现缓和。

人民反抗和蛮族入侵:罗马的3世纪危机使得广大劳动群众受到深重苦难。人民反抗斗争最大的就是巴高达运动。巴高达意为战士,为罗马皇帝奥列良努斯扑灭。但是到3世纪80年代,巴高达运动再次兴起,最终被戴克里先的共治帝马克西米安所镇压。3世纪中叶法兰克人摧毁了罗马在莱茵河中下游的防线,进入高卢地区,罗马军队也日益蛮族化,为进一步的蛮族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基督教最早是作为犹太教的一个支派或“异端”而出现的。它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和救世主的观念以及创世纪神话。同时称犹太教的《圣经》为《旧约》。它与犹太教的不同在于,信奉耶稣为救世主,说他是上帝之子,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基督教产生之后由于它和犹太教相抵触,被犹太教逐出教门。原始基督教的根本特点是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狭隘性,建立了一种新的世界性的信仰。基督教吸纳了许多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在基督教早期阶段,基督教会曾实行财产共有,外界视其为一种秘密性的宗教组织。犹太人视教会为离经叛道的异端,常常向罗马当局控告他们。罗马政府认为基督教只是犹太教的一支,从公元60年代中期罗马政府的迫害就开始了。当时教徒普遍不分种族及社会阶层,就连当时的奴隶在信主以后亦可即时被接纳为弟兄。

基督教的演变和发展:基督教的产生给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人民一剂良药。他们旧的宗教信仰发生危机,纷纷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安慰。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其教徒的成分也日益复杂,上层社会的人士,也开始信奉基督教。他们使得原始基督教的组织和教义发生了变化。他们在教会中取得了领导地位。在基督教内部出现了以彼得为代表的犹太基督徒和以保罗为代表的非犹太基督徒。他们对于基督教教义的解释存在分歧,结果保罗派占据上风。保罗派成员中有不少上层人士,他们大量的吸收了希腊罗马的庸俗哲学,特别是斐洛学说和新斯多噶派的思想。他们将斐洛学说中的逻各斯和救世主的思想结合起来,演化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新约全书》中体现了保罗派的思想。从此基督教吸纳了逆来顺受、爱仇如己的思想,到帝国后期基督教完全丧失了被压迫者宗教的性质,蜕化成为奴隶主进行统治思想的工具。

第七节 罗马帝国的衰亡

戴克里先的专制统治:284年戴克里先登上了皇帝位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机器。在他统治期间皇帝的称号由元首改为“多米努斯”。正式确立了君主制。他推行“四帝共治”。在292年,戴克里先正式推行此制,并任命自己为东部帝国主皇帝,马克西米安为西部帝国主皇帝。皇帝权位正式一分为二。两帝分别建立新都,无一人

以罗马为都。当两位主皇帝统治帝国的权力被增加时,罗马元老院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减至只局限于前首都罗马境内。在293年,戴克里先与马克西米安各自指定一位凯撒(分别为加莱里乌斯与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克洛卢斯),并正式任命其为继承人。然而其并不只是继承人,四位皇帝各自统治著四分之一的帝国。罗马作为特别行政区依然为帝国首都,但也不再是皇帝驻地。戴克里先将军队由四十万人增至超过四十五万人并将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边防军与作为后备的野战军。大约三分之二的军队为边防军。而其他为野战军,由奥古斯都与凯撒在其领土里直接控制。因为其与权力核心更为接近,其发动政变的可能性更大,所以野战军的待遇较边防军为高。这使得边防军产生怨恨,并使帝国在其后陷入危机。戴克里先亦进行了经济改革。在301年,戴克里先尝试制止第三世纪的通涨情况恶化,并创立限制最高价格法。这个限制价格于固定位置的方法适用于过千种货品与工资,并对违例的商人处以死刑。然而其无法制止通涨恶化,最终被人们忽略,但其是一份了解古罗马经济的重要文件。

君士坦丁的统治和基督教的质变:公元305年戴克里先退位,323年君士坦丁继位。330年君士坦丁将帝国首都迁移到东方的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号为新罗马。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发布了“米兰敕令”,正式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性,而基督教也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大会,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尼西亚大会制定了基督教徒必须遵守的教义即“尼西亚信条”。三位一体成为了正统,阿里乌斯派被革除教籍,这次大会标志着原始基督教质变的最后完成。到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神庙。历史上以此年作为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国教之年。

罗马帝国的衰亡:提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成了两部分,395年罗马非为东罗马和西罗马。4世纪下半叶匈奴人入侵欧洲,引发了日耳曼诸族的大迁徙。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率领军队横行与帝国。公元410年阿拉里克攻陷罗马城。在419年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在455年攻陷罗马。称“汪达尔主义“。451年匈奴大军进入高卢在沙龙(沙龙之战)城与罗马日耳曼联军激战,阿提拉退兵。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了傀儡,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除了西罗马最后一任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最后灭亡。

第八节 古罗马的文化

共和时期的文化:宗教方面罗马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罗马宗教受希腊宗教的影响较大,符合希腊时期的神人同形同性论。罗马人也同样建造神庙,制订宗教节日。

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出现。罗马的第一个诗人是安德罗尼库斯,他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了拉丁文,同时改编了希腊的悲剧和喜剧。诗人尼维阿斯和埃涅

库斯创作了罗马的历史剧和杂体诗。公元前2世纪罗马戏剧出现繁荣。著名的悲剧大师阿克齐乌斯和喜剧大师普罗塔斯,创作了很多作品。拉丁散文的开创者是加图,他的著作《创始记》只保留了残片。可是《农业志》保存了下来。

史学:历史著作直到布匿战争时期才出现。第一位罗马史家是法比乌斯·皮克托,他用希腊文写了一部《罗马史》。罗马史学的奠基人是加图,他的《创始记》共7卷,描绘了布匿战争以及之前的历史。杰出的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著作有《通史》。记录了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146年的历史。共和末期的史学家萨鲁斯提乌斯,著有《喀提林的阴谋》和《朱古达战争》。同时凯撒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也是重要的史料。在哲学方面,罗马人成就不像希腊人那样突出。西塞罗和卢克莱修是重要哲学家,西塞罗的《论善与恶的定义》、《神性论》、《图斯库兰讨论集》和卢克莱修的《物性论》都是重要著作。卢克莱修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并按物质本身所特有的规律发展。在法学方面,公民法适用于罗马本国公民,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罗马法都属于公民法。罗马最古老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制订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世纪末,弗拉维尤斯把诉讼程序和法庭术语汇编成册,并公布了法庭开庭日和不开庭日,这就完全打破了贵族祭祀对于世俗法的垄断。而万民法则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帝国时期的文化:文学方面,屋大维统治时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期。罗马诗坛的维吉尔、贺拉西和奥维德是最著名的三位诗人。维吉尔的12卷巨篇史诗《埃涅阿斯纪》,是重要的文学史诗。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贺拉西的《牧歌》和《诗简》,都是文学的精品。史学界的名家辈出:李维的著作《罗成以来的历史》和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普鲁塔克和斯韦东尼阿斯的著作,开创了西方史学纪传体的先河。普鲁塔克的著作《希腊罗马名人传》,记述了50位名人事迹。斯韦东尼阿斯的著作《罗马十二凯撒传》也是了解罗马政治的文献之一。阿庇安用希腊文写了《罗马史》共有24卷,今仅存11卷,记述从王政时代到图拉真时代的历史,他在编写体例上按国别或重大事件来命篇,叙述其前因后果,算是西方史学中“纪事本末体”的创始人。阿里安著有《亚历山大远征记》。法学方面著名的法学家拉比奥和卡皮托分别对罗马法进行整理,他们的弟子还形成路罗库路斯派和萨比卢斯派,长期进行激烈争论。2世纪的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梯》,在二三世纪之交出现了5大著名法学家:盖约、巴比尼安、包鲁斯、乌尔比安和莫迪斯蒂努斯。3世纪末和4世纪初,法学家编著了《格里哥里安法》和《赫尔摩格尼安法》。到了提奥多西二世时颁布了《提奥多西法典》,这是帝国最早的一部官方法典。

在哲学方面,新斯多噶派和新柏拉图派盛行。新斯多噶派抛弃了早期斯多噶

派的唯物论因素,宣扬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主张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得社会和谐。代表人物辛尼加是尼禄的老师。他的著作《道德论集》,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同时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略的《沉思录》强调人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公元1世纪的斐洛在埃及的城市亚历山大里亚,创建了逻各斯理论,成为了后来基督教的渊源之一。普罗提诺斯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而唯物主义的代表是疏善,著作有《神的对话》。自然科学方面有希腊人斯特拉波的《地理学》,共17卷。托勒密所著的《天文学大全》,完善了地心说,他的谬论统治欧洲1400多年。同时医学界的盖伦是著名的解剖学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史》是研究罗马自然科学的重要文献。建筑艺术方面最著名的就是韦柏芗至提图斯时代建造的大圆形竞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