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变化

浅析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变化

摘要:在“五四”时期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占有特殊地位、独而不群的作家许地山,他人生观发展与文学创作的变化显的复杂而矛盾,经过时代的锤炼,他由开始的以“宗教的教义自慰以慰人”生存态度,转变成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着重从他文学创作的变化中来努力搜寻他人生观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人生观 宗教思想 “落花生主义” 现实主义

许地山,原名许赞坤,笔名落花生。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现代学术界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思想和人格都令人敬佩,他的文学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和台湾文学的宝库。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和发起人之一的许地山始终是服膺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这一主张的。因此,他曾在①《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一文中,曾比较全面地说明了他的文学理念。许地山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讲求“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这“三宝”。具体而言,“智慧宝”指的是生活经验,“美丽宝”指的是作品语言,这是一般创作都离不开的两项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说的 “人生宝”,强调“人间生活不能离开道德的形式”,无论创作什么文学作品,都要对人和社会有益。从许地山这关于文学创作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观就必然会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许地山的文学创作是随着他的人生观发展而变化的,而他人生观的发展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位孩提时代生活在佛教氛围里,从小受到母亲和舅父笃信佛教的熏陶,后又加入基督教的燕京大学神学院的大学生,在他早期的文学创作时常常不自禁地折射出某种宗教思想。尤其是佛教的“多苦观”对许地山人生观有着相当深广的影响。许地山自幼饱经忧患,青少年时期因生计艰难,曾数度漂流域外。个人的亲身遭遇,以及耳闻目睹的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这一切汇聚起来,使他接受了佛教关于“人生皆苦”的思想观念,一开始创作他发出了“生本不乐”的叹息。在②《心有事》一文中,许地山严肃地指出当时是一个“积怨成泪,泪 1

又成川,今日泪、雨交汇入海,海涨就要淹没赤县”的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因此,许地山早期创作,描写人生苦难的作品所占比例甚重。这时的他像许多“五四”时期的作家一样,相当关注当时流行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积极探索关于人生与人生观的系列问题,早年曾创作了不少具有探索性意义的“问题小说”。而且他可谓相当热心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其友沈从文曾称《空山灵雨》为“妻子文学”,因为其中四分之一的文章出现妻子或隐藏妻子的形象。他的小说集《缀网劳蛛》中的12篇作品中,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就占了7篇。而佛教的“多苦观”,使他对于中国妇女的苦难遭遇认识的更为深刻与透彻,并因此对妇女的不幸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与怜悯,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揭示了妇女这种屈辱地位形成的社会根源。譬如《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就经历了长孙可望以刀猛击、冷酷遗弃、霸占财产和剥夺女儿等种种磨难。《商人妇》中的惜官,经历了久别、被卖、逃亡等种种苦难。这两位女主人公的经历都充分印证了佛教的“多苦观”。他对中国妇女的这种苦难遭遇认识深刻而又彻底,对中国妇女这种屈辱地位形成的社会根源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揭示,但他仅仅只能对妇女的不幸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与怜悯,只是找到了病根,而矛盾的人生观使他无法或无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开出良方。这是那个时代的局限,也是他人生观的局限。在他的某些文学作品中宗教思想和人道主义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命命鸟》描写了仰光一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理想人生、反抗家庭和世俗观念而毅然殉情的悲剧故事,有力的向人们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戕害,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消极出世、消极避世,重返“极乐世界”的宗教情绪。在作者为我们所描述的这场爱情悲剧中,男女主人公也许可以通过抗争获得幸福,但他们却没有这么做,这就是作者矛盾人生观真实且最有力的证据。女主人公敏明赴死之前在梦中经历的那个世界里既看到了感情的变幻反复与无常,也真切的看到那个“死”所代表的世界是一个“那么好的地方”。这个梦中的美奂美轮的世界,实际上使敏明彻底看穿了人生的苦恼,彻底厌烦了人世间的污浊,真正被彼岸世界的清幽美丽所吸引。与这种人生的大彻大悟相比,爱情上的那点不自由,真可谓是微不足道。因此,敏明③“精神上就起了莫大的变换。对于婚姻另有一番见解,对于加陵的态度更是不像从前。”当敏明在绿绮湖边手持优钵昙花,向着瑞光大光合掌祈祷时,她所获得的就是一种从人生苦海中彻底超脱出 2

来的大欢乐与大喜悦。正是敏明的这种大彻大悟感动了并不厌世的男主人公加陵,使他满心欢喜于敏明的选择:“有那么好的地方,为何不告诉我?我一定离不开你了,我们—块儿去罢。”于是两人从容不迫、义无返顾地走向水中求得永恒的喜悦:“月光更是明亮。树林里萤火无千无万地闪来闪去,好像那世界的人物来赴他们的喜筵一样。”“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毫无一点畏缩。在月光水影之中,还听见加陵说:‘咱们是生命的旅客,现在要到那个新世界,实在叫我快乐得很’。”小说中所渲染的这种死亡时的特殊气氛,无疑是在宣扬一种真正超脱人生苦海的美妙境界,表达了对今生来世和生死轮回的体悟,充满了对人生“涅磐”的赞美,强调了对真正超脱人生苦难之死的“无量欢愉”。由此可见,许地山是想通过这个爱情悲剧反映的是更为深刻的人生悲剧,小说以死的超脱,表达了一种对社会与人生的自觉性抗争和对于清洁美丽 “极乐世界”的理想化追求。而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殉情”,揭示的不仅是他们的“殉道”——对现实中污浊人生的蔑视和超越,但这也同时使作品不由自主流露出了一种无力抗争、消极退避的思想,这也是作者矛盾人生观的反映。④《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对于闲话、危险、爱情、家庭、窃贼、命运财产、品德、人生、宿怨等等处世的方式,有着独到的领悟与理解:“危险不是顾虑所能闪避的”;“我们都是从渺茫中来,在渺茫中住,望渺茫中去”;“横竖是往前走,顾虑什么?”“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把真心拿出来给人家看;纵然能够拿出来,人家也看不明白,那么,我又何必多费唇舌呢?”“我只求自己无愧,对得住天上底星辰和地下底蝼蚁便了。”这种人生态度,不仅使尚洁超脱了人间的一切闲话猜疑、苦难艰辛,而且使得凶猛愚顽的长孙可望忏悔了自己的罪过,终于受到良心谴责,而由“恶”向“善”复归。既然人生充满厄运,而且抗争命运也无济于事,那么人们对于人生将采取什么态度呢?尚洁对于人生的态度给了人们隐约的暗示:面对悲剧人生不应悲观怨尤,面对悲苦境遇不应消极绝望,要以顺应自然、沉毅达观、适应补救、平衡心态,来面对复杂多变、苦难艰辛的人生。这就是小说中女主人公尚洁所谓的“补网”人生观:“我像蜘蛛,命运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来的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得多么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旦破了,它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 3

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人和它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从这我们也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了尚洁所信仰的那种以宗教容忍心、苦乐观处事待人,抱着“临来时是苦、回想时是乐”的“蜘蛛哲学”既有沉稳坚毅的积极面,也有逆来顺受、不做反抗、带有某种宿命的倾向的消极面,这实际上也是许地山矛盾的、二重的人生观的体现。

第二阶段:许地山早期创作的还表现于他常常以感恩与奉献的态度来为人处世,这就是许地山所谓的“落花生主义”。许地山在散文⑤《落花生》中写道:“这小小的豆子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挂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会使人一望而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好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的,好看的东西。”不求闻达显赫,但望于人有益。可见,在人生形态这个层面上,许地山早期的许多作品中则深刻揭示了人生的意义是要对人有用,是要有感恩的心和奉献的精神。至于《空山灵雨》的⑥《鬼赞》中,更是充满了“感恩”意味。作者写道:“人哪,你在当生,来生的时候,有泪就尽量地流,有声就尽量地唱;有苦就尝,有情就施,有欲就取,有事就得尽量成就。等到你疲劳,等到你歇息的时候,你就有福了。”当作者以“落花生主义”的奉献、感恩精神加以融合之后,就使得许地山倡导的人道主义、民本主义哲学具有了一种世俗化的意味,从而建构起了一种谦虚踏实、沉毅执著、爱恋生命的人生哲学,从而让人们易于接受和领悟。再譬如散文⑦《愿》一文,也表达了同样的感恩与奉献的思想。妻子对丈夫说:“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丈夫则回应道:“极善,极妙!但我愿做调味的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这种愿为宝华盖、净明珠、金刚杵,乃至精盐的“舍身救世”的博爱精神,其间的牺牲自己而造福人类的思想意味可谓相当浓厚,正与“五四”时期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思想有颇多相通之处。显然,许地山为当时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注入了一种为世间众生服务,并愿意为众生幸福而献身奉献的精神。从这种博爱的思想出发,许地山在他的创作中自然就会经常表达出对于底层人民,特别是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势群体的深挚同情与关爱。在⑧《债》一文中,那个客居于岳母家的男子这样说:“我所 4

欠的是一切的债。我看见许多贫乏人,愁苦人,就如该了他们无量的债一般。我有好的衣食,总想先偿还他们,世界若有一个人吃不饱足,穿不暖和,住不舒服,我也不敢公然独享这具足的生活。”这种追求众生平等、天下人都“饱暖”、“具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由此我们已能清晰的看出许地山的人生观已经产生了不同与前期的变化。

第三阶段: 19xx年以后,许地山作品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真正标志着许地山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大道的,是他19xx年发表的《春桃》和19xx年发表的《铁鱼的腮》。⑨《春桃》以饱含感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在命运恶浪的拨弄面前稳健地驾驶着人生之舟的强者。当兵匪战祸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时出现了李茂和刘向高两个男人的时候,这位朴实坚强的劳动妇女作出了自己勇敢的也让别人吃惊的选择,在“我是我自己的”,“咱们的事,谁也管不了”的信念统驭下,她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运,表现了劳动者在生活重压下“相濡以沫”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我们来看看春桃和李茂这段对话: “谁不受苦?苦也得想法活,在阎罗殿前,难道就瞧不见笑脸?这几年来,我就是干这捡烂纸换取灯的生活,还有一个姓刘的同我合伙。我们两人,可以说不分彼此,勉强能度过日子。”“你和那姓刘的同住在这屋里?”“是,我们同住在这炕上睡。”春桃一点也不迟疑,她好像早已有了成见。 “那么,你已经嫁给他?”“不,同住就是。”“那么,你现在还算是我的媳妇?”“不,谁的媳妇,我都不是。”真是震耳欲聋、发人深省,其中的深意也耐人寻味。春桃的这种以苦为乐、积极进取、开朗乐观、大度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真正了解。⑩《铁鱼的腮》主人公雷先生是一个报国无门老教授,他一生最大的悲哀是他的“学无所用”, “黄早知道他是一个最早被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官学生,回国以后,国内没有铸炮的兵工厂,以致他一辈子坎坷不得意。英文、算学教员当过一阵,工厂也管理过好些年,最后在离那大城市不远的一个割让岛上的海军船坞做一分小小的职工,但也早已辞掉不干了。他知道这老人家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他的心愿看起来是那么的卑微,“只要当局采纳他的,在河里建造小型的潜航艇试试,若能成功,心愿就满足了”。可是,“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雷教授也知道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血 “他说好像有点不相信,因为从来他所画的图样,献给军事当局,就没有一样被采用过。”因此,他也不是 5

没有觉醒:“他们演习抗战,我们这班没用的人,可跟着在演习逃难哪!”“黄问:‘照理想,你应当到中国底造船厂去。’ 雷急急地摇头说:‘中国的造船厂?不成,有些造船厂都是个同乡会所,你不知道吗?我所知道的一所造船厂,凡要踏进那厂的大门的,非得同当权的有点直接或间接的血统或裙带关系,不能得到相当的地位。纵然能进去,我提出来的计划,如能请得一笔试验费,也许到实际的工作上已剩下不多了。没有成绩不但是惹人笑话,也许还要派上个罪名。这样,谁受得了呢?’” 但报国的热血让他无时无刻不在沸腾,为此他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偷学技术:“ 我对于一切都不敢用专门名词来与那班外国工程师谈话,怕他们怀疑我。他们有时也觉得我说的不是当地的‘咸水英语’,常问我在那里学的,我说我是英属美洲的华侨,就把他们瞒过了。” “你为什么要辞工呢?” “说来,理由

很简单。因为我研究潜艇,每到艇里工作的时候,和水手们谈话,探问他们的经验与困难。有一次,教一位军官注意了,从此不派我到潜艇里去工作。他们已经怀疑我是奸细,好在我机警,预先把我自己画的图样藏到别处去,不然万一有人到我的住所检查,那就麻烦了,我想,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的图样献给他们的理由,自己民族的利益得放在头里,于是辞了工,离开那船坞。”他也明知自己的理想永远是没机会实现的, “你老哥把世情看得太透澈,看来你的发明是没有实现的机会了。”但就这样他也不放弃,最后他只能和自己的理想石沉大海, “黄不觉滴了几行泪,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生不逢时,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铁鱼的腮》以报国无门的科学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结局为基干,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国民党当局的卖国政策,既歌颂了雷教授的爱国热忱,又暗示了那个时代“科学救国”纯属幻想。全篇袒露着雷教授(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代表)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怀,也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愤慨。这两部作品的问世,标志着许地山人生观的彻底的改变,从此他彻底的摆脱了宗教思想对他的束缚和影响,踏上了现实主义创作大道。

从矛盾的嬗变到积极进取的,从感伤、忧郁、迷离的蜕变成积极、进取而切实的,许地山人生观的发展与其文学创作的变化,线路复杂而又清晰。总之,许地山的作品,以朴实的语言,精巧的构思,充满宗教色彩的韵味而形成了独特的 6

创作风格。在他的这些散文小说里,无疑跳荡着作家关注现实的脉搏,这也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表现。那些抒写奉献济世的美好情怀,批判封建主义愚昧专制和社会黑暗,歌颂平等、自由的爱情,弥漫神秘奥妙的宗教思想,无处不体现着许地山发展的人生观,这也让许地山的创作显示出了与问题小说主流作家们不同的奇彩异趣。而我们今天重新来整理面对,批判的接受许地山为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对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现代历史和历史人物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也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许地山:《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见《小说月报》(12卷)7号,19xx年7月。

②许地山:《精读许地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1月第1版20xx年5月第二次印刷,228页,(原刊《小说月报》13卷4号,19xx年4月)。

③许地山:《精读许地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1月第1版20xx年5月第二次印刷,15-19页,(原刊《缀网劳蛛》,商务印书馆19xx年1月版)。

④许地山: 《精读许地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1月第1版20xx年5月第二次印刷,76-92页,(原刊《缀网劳蛛》,商务印书馆19xx年1月版)。

⑤许地山: 《精读许地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1月第1版20xx年5月第二次印刷,303页,(原刊《小说月报》13卷8号,19xx年8月)。

⑥许地山: 《精读许地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1月第1版20xx年5月第二次印刷,263页,(原刊《小说月报》13卷5号,19xx年5月)。

⑦许地山: 《精读许地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1月第1版20xx年5月第二次印刷,235页、236页(原刊《小说月报》13卷4号)

⑧许地山: 《精读许地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1月第1版20xx年5月第二次印刷,257页、258页(原刊《小说月报》13卷5号)

⑨许地山: 《精读许地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1月第1版20xx年5月第二次印刷,200页(原刊《危巢坠简》商务印书馆19xx年4月版)

⑩许地山: 《精读许地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xx年1月第1版20xx年5月第二次印刷,213-224页(原刊《危巢坠简》商务印书馆19xx年4月版) 7

参考文献:

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8

 

第二篇:许地山 (2)

现在请大家允许我为我们第二小组抛出第一条弧线吧。(放第一张)让我们一起走进“许地山”。 (放第二张)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现代作家、学者,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xx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xx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xx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放第三张)

许地山先生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和书籍;著有散文集《空山灵雨》及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等。 (放第四张)

他的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富浪漫色彩和传奇性。特别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以印度、东南亚为背景的异域情韵。 (放第五张)

从上面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作品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的特点:南国风光与异域情调( 放第六张)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两者关系——互相体现 相融合(放)

第一 作品风格呈现地域文化 (放)

《商人妇》——南洋和印度的风土人情

《命命鸟》——东南亚七人的生活与爱情;

《枯杨生花》——沧海渔民的风俗

《缀网劳蛛》——马来半岛的生活

《海角底孤星》——海船航行在马来海峡中发生的故事 《醒酬天女》——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边境的热带森林 地域文化影响作品风格 (停)

家庭的变故使得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颠沛流离,19岁的许地山不得不开始自谋生路,21岁赴缅甸仰光在一所华语学校任教,在缅甸这个佛教之邦,神秘的宗教气氛笼罩着他,加深了他对佛教的兴趣,缅甸、印度等国,或为佛教发源的圣地,或为举世闻名的佛国,许地山在那里受到佛教文化的浸染,这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多以缅甸、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为背景,充分展现了它们神秘幽深的文化氛围。在这里他领略了东南亚地区的奇异风光,接触了东南亚地区的民俗宗教。增添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也为他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人生经历和对宗教的深厚研究对许地山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另方面,因在彰州华英中学任教时加入过基督教,以及对佛教、道教诸教义的接触,又种下了宗教的意识,加之在燕大对宗教哲理的钻研,更加深了以宗教观念。 作为一个研究宗教哲理的学者,许地山从19xx年至19xx年,还至美国和英国留学,专攻宗教史、

宗教比较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并年后两次到印度考察印度宗教。回国后,在担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的长时间中,又潜心于宗教哲理的学院生活,自然会导致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所反映。短篇小说《命命鸟》,被人们称之为新文学第一篇充满“异域情调”的作品。尔后他又接连创作出不少这样的小说,如《商人妇》、《缀网劳蛛》、《海角底孤星》、《醒酬天女》等,无一不展现东南亚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