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那套《明朝那些事儿

我班那套《明朝那些事儿》

滨城区第六中学 王小林

图书商给班里配了壁挂式图书角,并赠了20本名著。这样的好事却让我高兴不起来,那些书没有几个人看,原因何在?经典的图书有些深奥,没有老师的指导,对学生来讲就变成枯燥无味的东西。书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重要的精神食粮,是生命的一部分。给他们读什么书?成了我难以抉择的心病。

在苦苦思索中,迎来了期中考试。我班的历史成绩成了其他班的“绿叶”。自以为精通历史的我十分不悦:这不是丢我的脸皮吗?一定要改变这个现状。我想起了看过的历史通俗著作《明朝那些事儿》,特别有趣味,就有意鼓动学生自筹资金买一套。班会上,我模拟百家讲坛的名家向学生做起了宣传:历史是写事的,写人性的,更是写智慧的;历史人物各有千秋,朱棣勇猛狡诈,于谦力挽狂澜,戚继光英勇抗倭,袁崇焕独立特行。我那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了学生的心扉,大家的眼都听直了,结果买几套《明朝那些事》的提议全票通过。很快这套书就让大家爱不释手了。

几个月后,教历史的张老师说我班历史课学生听得认真,背得起劲。期末历史成绩,我班一下冲进年级前三甲。我不敢贪功,但敢肯定这套书一定发挥了作用,抢阅《明朝那些事》在班里成为一道亮丽的读书风景。我顺势发动学生拿家中旧报纸来,成立了本班报纸阅览

角,便于学生了解社会时事。近来又发动学生购《中国国家地理》,让学生走进地里世界,为明年的地理会考做准备。

《明朝那些事》的火热,让我想起了班级文化建设。显性的班级文化,如张贴的班训、名言警句、名人图片等,这些往往被人忽视。班主任如果没有发动学生去讨论与认识,就渐渐变成了形式,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而隐性的班级文化如果建设的精当,会持久的影响班级的发展。读一本好书,识一位名人,出一期班报等,让班级文化隠含于学生的日长学习生活里,隐于学生的心灵中,挂在嘴边,写在笔下。这些坚持做下去,班级的成长会前景广阔。

读一本好书,班级文化就会得以丰实。一本好书,隐于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习兴趣,开启了智慧,拓宽了视野,塑造了灵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深深理解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那本书,而是学生能够乐于读书啊!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儿

附件1:

20xx年中南大学学生寒假读书、实践活动情况登记表

明朝那些事儿

班级:土木0808 学号:1201070821 姓名:杨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读完,直到现在,崇祯、孙承宗、于谦、徐霞客、张居正这些名字还在我的意识里回荡。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读完以后总是让人久久不能平复,里面总是有着熠熠生辉的思想让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读历史的感觉总是和读其他书不同,历史带给我的往往是一种厚重感,历史更让我看清,这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关于人性的美丑善恶。因为它们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并且可以看见他们对未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虽然当年明月在后记中写道,历史让他悲观,因为他往往能遇见很多人和事的悲惨结局,他所看到的故事往往都不是以幸福团圆的场面为结局的,因为幸福团圆并不是结局,因为在幸福之后,还有跌宕起伏的故事,直到一切都走向衰落和灭亡。就像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开始,就意味着结束。

或许我们所认为的悲剧,也是兴衰规律里的结局。就像书中对大明灭亡时写出的评价----气数已尽。崇祯不会把江山拱手让人,李自成的信念里只有一个农民的种种渴望,皇太极不可能会去考虑中华民族大一统。在历史的洪流里,乘风破浪的人们我们称之为英雄,流芳百世,逆流而上的人,我们称之为奸臣、坏人、昏君、汉奸、叛徒,遗臭万年。不管是英雄还是汉奸,都有生老病死,都抵不过天灾人祸,所以不管盛世还是乱世,都有精彩的故事。生老病死,此起彼伏,分分合合,就是我眼中的历史。

但是,在整部长达八十六万字的历史题材小说里,我没有看到一点悲观。所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都是关于勇气,气节,理想和信仰以及人的真情实感、七情六欲。

有句话叫做以史为鉴,但是读到最后才发现,其实尔虞我诈和官场沉浮在每个时代都有,然而充斥着整个历史和所有故事里的东西,我认为只有一样----------人性。

历史无法改变,人却可以。历史是轮回,人生不是。

人性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它包括了贪婪、欲望、虚荣、懦弱、犹豫、自私,也包括了勇敢、执着、理想和爱。所以我想作者说的那句话很有道理:所有发生

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能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对于刘备、曹操、孙权有很多看法,但是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发现他们的经历不过是人性这个巨大世界里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再看看我们所看见的这个社会,有的人在洪流里乘风破浪,有的人在随波逐流。浪花里星星点点的闪着的是人性的丑恶与光辉。-

人性是丑恶的,它贪婪自私、急功近利、喜新厌旧、猜忌犹豫,而且随着年龄和遭遇,一层层变化,一层层染色,染得连自己都不一定认识。

人性是光辉的。人性是面对亲人被威胁的时候,硬汉也不再硬。人性是你有多么爱,就有多么强,又有多么弱以及多么自私-------对你不爱的人自私。我们都是人,有人的恶,也有人的善,甚至,我们应该能够从人性的丑恶中,看到人性的善良。在历史里,有许多人毒,坏,奸诈,自私,但是也有可能,在自私的背后,有着对家人的爱,对他自己的爱,和对那些“爱他的人”的爱。

尼采说:“人是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禽兽之间。”我们无法脱离禽兽般人性的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王小波在他的小说里写道:所谓虚伪,打个比方来说,不过是脑子里装个开关罢了。无论遇到任何问题,必须做出判断:事关功利或者逻辑,然后就把开关拨动。扳到功利一边,咱就喊皇帝万岁万万岁,扳到逻辑一边,咱就从大前提,小前提,得到必死的结论。由于这一重负担,虚伪的人显得迟钝,有时候弄不利索,还要犯大错误。

人们可以往复杂的方向进化:在逻辑和功利之间构筑中间理论。通过学习和思想斗争,最后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无比真诚的说出皇帝万岁和皇帝必死,并且认为,这两点之间不存在矛盾。

这段辛辣的论述把人为了生存而表现出的人性描写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为了功利而思考是虚伪,那么为了信念而思考就是智慧。

在明朝历史里,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那些名将和英雄们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故事。除了随着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开国大将之外,还有戚继光,王守仁,张居

正,杨涟,于谦,李成梁,孙承宗这些到今天还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

就像在我小的时候读《三国演义》所认识的那些英雄们一样,他们有着卓越的本领,或万人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或在千钧一发之际勇敢机智力挽狂澜,在认真的读完书中对这些名将或者名相的故事后,从这些英雄的名字后面,我看见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卓越才能,丰功伟绩和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还看见他们的眼里映出的坚定信念和令人敬佩的智慧。

在高三那段充满艰辛和梦想的日子里,《明朝》陪伴我走过,我看的第一本《明朝》是第六卷,所以这第六卷我读了三遍,对里面的人物也印象深刻,其中就有袁崇焕,孙承宗和杨涟。

当明朝的袁崇焕,对崇祯说出用五年收复辽土的时候,想必不会料到,仅一年的时间,不但没有收复辽东,反而被免了官职,打入大牢。

孙承宗是袁崇焕的老师,俗话说“用师者兴,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袁崇焕的例子就印证了这句话。也正是由于袁崇焕的飞扬跋扈,明朝本已经难以为继的经济才在战火纷飞中彻底走向崩溃。

袁崇焕是一个十分有争议的人。当年在宁远的奋不顾身,和在北京的飞扬跋扈,让他变得复杂而耐人寻味。论干仗打架,他是一代名将孙承宗的徒弟,打过哈赤,与皇太极交过手,既有名师传授宝贵理论知识,又有与当世骁勇名将哈赤交锋的经验,实为明末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再看他所做的选择,才明白要做一个英雄并非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为什么孙承宗是毫无争议的伟大决策者和一代名将,袁崇焕却被疑为汉奸。为什么在辽东的防线最稳固,最太平的时候,孙承宗选择了退出,又为什么在袁崇焕被撤职,京城告急时,孙承宗毫不犹豫的站出来打硬仗背黑锅。

名将不光要有举世无双的胆魄,还要有过人的本领,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为人处世的智慧,因为这才是生存所必须的。封官论赏不重要,举世无双不重要,重要的事,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不能做背弃信仰的事情,不能让别人怀疑你存在的价值。

杨涟是东林党当之无愧的硬汉。他一改我眼中明代文官尖酸势利的形象。也是我所看见用信念改变历史的人之一。他没有显赫的出生,没有过人的才能,他一直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然而这个小人物凭着自己的信念,勇敢的和阉

党魏忠贤作斗争,在惨无人道的时代义无反顾的维护着正义。也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在历史的洪流里闪闪发光。

历史就是由那些伟大的信念而书写而成的。

历史里的那些事儿,那些悲伤和沧桑,那些虚伪和真挚,那些英雄和名将,那些信念和理想。

相关推荐